摘 要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由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转型的现实需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英语课程需超越传统的语言工具性定位,拓展为职场语言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和自主学习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当前,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着教师教学驾驭能力欠佳、忽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等问题,同时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内驱力不足和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等问题也制约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效落实。为此,需从单元整体教学、情境化项目教学、数字化精准教学和校内外融合教学四个方面推进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促进职业教育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化。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中职;英语教学改革;公共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5-0012-07
中职公共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承载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双重任务,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中职基础课程的重要学科,英语不仅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工具,更是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途径。2020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标准》),确立了指向中职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着力推动教学从传统知识传授模式向素养培养模式转型。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科素养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全面、深入剖析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目标要求
中职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语言工具性的教育功能,更肩负着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思维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时代重任。《标准》明确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要求英语课程与职业情境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一要求不仅回应了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也为中职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
(一)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早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素养”(Competence)的概念,强调教育应培养个体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并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200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构建了人与工具、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维度的核心素养框架,引发全球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逐渐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2],与学科本位不同的是,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领域。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是教育目标的转变,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要求教育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
早在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同时,教育部要求,“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科是核心素养培养的抓手,是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下整体设计、分科推进的。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承载着核心素养的使命,其价值定位应通过对于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形成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学科核心素养,突出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3]。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英语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是对国际教育理念的积极响应,也是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学科核心素养为中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即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学科核心素养。
(二)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
《标准》明确提出,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职场语言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和自主学习四个方面。这些素养不仅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必备能力,也是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础。根据《标准》,中职英语教学应围绕以下核心素养展开。一是职场语言沟通。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职场英语运用能力,能够在具体工作环境中进行基本的英语交流,包括日常办公用语、职业交流和跨文化沟通等。二是思维差异感知。即通过英语教学,学生能够意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差异,提升跨文化的适应能力。三是跨文化理解。即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更要理解不同文化背景,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流。四是自主学习。即学生应具备独立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需求进行自我提升。对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职场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体现了“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学习能力对应“自主发展”,思维差异感知包含在“自主发展”“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中[4]。
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职场语言沟通是基础,不仅是中职生应掌握的关键能力,也为思维差异感知和跨文化理解提供了语言工具。思维差异感知是桥梁,外语教育在本质上首先是人文素质教育,其次才是语言技能的习得[5]。思维教育在中职英语新课标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包括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对于促进职场语言沟通的有效性和跨文化理解的深度至关重要。跨文化理解是引领,外语学习从本质上看,就是一个跨文化学习与体验的过程[6],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职场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拓宽国际视野。自主学习是保障,可为学生提升职场语言沟通能力、思维差异感知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提供动力和方法支持。因此,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丰富内涵出发,英语学科教育应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层面上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跨文化交流和国际沟通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承载着人文价值,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载体。
(三)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对中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教育方针与具体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将宏观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要求,贯彻到各学段、各课程中,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机制的改革,落实到学生的具体学习和发展中[7]。中职英语课程应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端同时发力,推动教育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以素养为目标的模式转变。在教师的“教”上,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调整,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将教学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其次是课程内容的重构,需围绕核心素养进行结构化设计,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合性。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知识碎片化教学模式,将知识体系化,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再次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核心素养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采用项目式、任务情境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最后是教学评价的改革,从单一的知识考核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应涵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多个方面。
在学生的“学”上,首先是学习目标的转变,需要从单纯的知识记忆转向能力提升,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应树立全面发展的学习目标,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需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积极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学习,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后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应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管理。同时,强调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式,感知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多样性,这既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8]。
二、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
新课标的实施推动着中职英语教学由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养转型。然而,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动力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影响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效落实。需深入剖析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梳理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在教学中的困境,为后续优化中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一)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迭代,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使命,这无疑对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出了急切呼唤。然而,现实的教育场景却不尽如人意,相当比例的中职英语教师存在教学观念陈旧、素养不足等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课程教学内容驾驭能力欠佳
部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二次开发能力较弱,未能充分理解教材中隐含的文化内涵、语言运用技巧和跨学科知识,导致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脱节。在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精准把握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的结合点,不能根据中职生的专业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缺少跨学科教学意识,过多保留理论性强但实用性低的内容,而忽略了与职业技能紧密相关的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整合不足,未能充分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过分依赖教材授课,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忽视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
在课堂组织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仍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自主探索和实践应用的机会。课堂上,教师主导整个教学活动,以语法规则讲解、词汇记忆为核心,而忽视情境化语言应用训练。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即使学生掌握了语法规则,但在真实交流中难以灵活运用。此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缺少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无法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节奏和发展需求。
3.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之中,而中职英语教师在教学任务安排及处理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未能完全依据《标准》要求和中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掌握教学目标;未能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设计分层教学目标。中职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大都存在较大差异,而传统教学方法常常采用简单的标准化方式,难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很少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基础较好的学生会觉得课程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从而失去学习热情;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可能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逐渐对英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4.不能科学使用多元化评价
新课标的实施虽有一段时间,但许多中职英语教师对教学的多元化评价还缺乏正确认识,且对评价技能的掌握尚有很大不足。教师仍较多采取以考试为中心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过于注重考试结果,而忽视了对英语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的积累。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缺少对学生思维意识、跨文化理解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评价主体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多元主体参与不充分。此外,未能有效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导致评价结果无法充分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效果,影响教学改进的针对性。
(二)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核心素养导向为中职生英语学习指明了方向,要求中职生具备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当前中职生英语学习存在基础薄弱、内驱力不足、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等问题,严重阻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
1.英语基础较薄弱
与普通高中生相比,大部分中职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基础较差,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相对较弱,而中职生之间英语基础也参差不齐。具体存在以下问题:词汇上,许多中职生词汇储存量少,对于课本要求掌握的词汇记忆模糊,拼写错误率高;难以灵活地将单词运用到句子中;很少通过阅读英文文章、观看英文影视作品等有效方式积累词汇。语法上,学生对于最基础的如时态、语态、词性等语法规则,掌握不牢,甚至非常生疏;涉及从句、虚拟语气等较复杂语法知识时,存在理解困难。听力上,许多中职生难以听懂正常语速的英语对话;对连读、弱读等语音现象不熟悉。口语上,学生常会出现卡顿、重复、语序混乱等问题,甚至有的不敢开口说英语。阅读上,因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的双重限制,学生难以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或找到关键细节;阅读速度慢、理解准确率低。写作上,许多学生只能写出简单短句,句子间缺乏连贯性;语法错误与单词拼写错误多,不能熟练使用标点符号。
2.英语学习内驱力不足
多数中职生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往往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专业技能学习上[9],认为英语在未来职业发展中作用不大。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性,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完全依赖课堂上教师的传授。课堂互动环节参与不积极,不愿深入思考和表达。由于基础薄弱,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如听不懂老师讲课、作业完成质量不高等,长期的挫败感使得他们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许多学生课后不主动复习与预习,课余时间几乎不愿接触英语学习资料。
3.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
在中职英语学习中,众多学生深陷缺乏有效学习策略的困境,尽管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效果却差强人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学习单词时,常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单纯地重复单词的拼写与读音,却不注重单词的语境运用和构词法这些关键要素,导致记忆效果不佳,遗忘速度快。对于一些复杂的语法概念和规则理解起来有困难,又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导致一知半解。听力和口语练习时,有的学生只是单纯地听录音、读课文,缺乏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往往逐字逐句地翻译,不懂得运用略读、扫读、猜词等阅读技巧。部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较慢,学习方法也较为单一,难以适应中职英语教学的要求。
三、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因应策略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中职教学正面临深刻变革。针对当前中职英语教学中的现实问题,需要有科学的应对策略,以全力推动中职英语教学改革,实现提升中职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一)强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孤立、碎片化的单课教学模式。单元整体教学以单元为单位整合教学内容,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通过整体规划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单元整体教学注重知识的关联和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师需设计层层递进、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用丰富均衡的评价系统优化课程,引导学生构建深层认知,实现语言、文化、思维、学习能力融合发展[10]。
1.基于整合的教学依据进行学习任务的分析与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发展需求和学习逻辑,将其中具有内在关联性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组、整合,组成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的教学单元[11]。在分析阶段,教师需研读《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生活、职业情境明确单元主题,整合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语言基础、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学情,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在设计阶段,教师在前期分析基础上,科学设定单元及分课时教学目标,合理重组单元语篇主题结构,增强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与系统性。精心设计单元情境、大任务及子任务,搭建实践探索平台。通过较长周期、完整结构、全面内容的“学习单元”学习,让学生形成有层次、结构化、完整的认知结构,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树立正确态度与价值判断,即形成单元大观念,实现核心素养的整合性发展[12]。
2.开展职业素养导向的可视化学习活动
在实施阶段,教师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融入职场情境开展教学,注重实践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学习活动围绕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展开,着重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表达、交互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借助单元问题链、可视化学习活动与整合性输出情境活动,如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点间的关联,促进学生主题结构化认知,积累语言文化知识,实现迁移创新,助力学生在多元学习活动中成长[13]。
3.实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元评价
在评价阶段,教师依据评价标准考量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以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为导向,对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达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形成性、终结性、增值性等多元评价方式,注重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小组合作、作业完成等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学生、企业等主体共同参与,全面检视英语教学成效,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长。
(二)大力开展基于情境的项目化教学
核心素养的培养须以情境为依托。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职场语言能力的培养,应通过构建基于职业情境的真实任务,开展项目化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升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1.确定基于真实职业情境的项目
英语教师应从分析学生学情出发,协同专业教师及企业专业人员,开发面向特定专业与职业领域的真实项目。项目主题涵盖职场礼仪、职场服务、技术应用、商务谈判等,并将项目主题转化为学习情境,进而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和驱动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具体的职场情境,并布置相应任务,营造出真实的职场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需要围绕职业相关话题,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不仅能提升职场语言沟通能力,还能在互动中锻炼思维感知能力,增强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时,教师应结合职业情境整合知识的呈现和讲授,强调知识的实践意蕴,促进知识学习向素养培养转化。
2.采取逆向设计逻辑的教学设计
逆向设计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设计顺序,采用“目标设计—评价设计—过程设计”的逻辑顺序,以预期学习目标引领评价方案的设计,以评价设计引领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的设计[14]。首先,确定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包括项目的整体目标和分阶段的细化目标;其次,评价方案的设计应围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考查各小组在项目任务中的语言应用能力、文化差异感知与理解能力及团队合作情况;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主动探索中得以滋养和提升。
3.实施“双主体”的教学活动
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体”理念,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相关关系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围绕项目目标进行自主探究,包括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项目、成果展示和自我评价,教师则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项目开发者、组织者、合作者和评价者。项目实施前,教师讲授项目实施中必要的知识和策略,为学生学习提供“脚手架”的支持。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但不过多干预,根据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或建议。为提升项目化教学实施效果,英语教师应与专业教师组建联合教学团队,共同实施项目化教学。项目实施后,须通过师评、互评、自评等多元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完成项目的能力,尤其是学生通过自评反思,巩固所学英语知识,提升英语应用能力,优化学习策略,增进自我效能感。鉴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多元复杂性,应遵循持续性和整合性的评价连续体逻辑,以单元为单位,综合评价学生的低阶思维、高阶思维和素养[15]。
(三)实施基于数字技术的个性化学习和精准指导
《标准》指出“尊重差异,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设计和实施英语教学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和兴趣多样性,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中职英语教学也需积极探索数字化改革,借助数字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增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加高效、开放、灵活、个性化的中职英语教学新形态。
1.智慧教学,使学生“因需而学”
利用数字技术开展英语智慧教学,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整合,促进教学内容互融、课内外活动互补、师生互动空间延伸,实现“处处可学”和“时时可学”。建立英语VR实训室,开展职业情境仿真教学,提高学生英语与专业融合的实践运用能力,为学生设立一个具体应用的场景和可随时学习的泛在空间。更为重要的是,智慧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单一的互动方式及教学时空的限制,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英语,实现了“因需而学”,服务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养成,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能力,让学生具有跨文化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2.数字赋能,助教师“精准指导”
借助于数字化技术,教师识别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建立全面反映和评价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数字画像”,为其量身定制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提供因材施教的学习体验。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教学视频、交互式教学课、AI数字资源等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辅助学生开展个性化、针对性的学习,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能。同时,以数字虚拟形象导入行业优质师资,构建虚实一体的教师团队,探索“多对一”的精准指导模式。
3.智能评价,提升“教”与“学”的效能
建立依托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体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涵盖语言能力、思维品质、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的量化评价标准,构建可视化、智能化的评价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全过程追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采取多种方式收集学习发生的证据,为每一位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电子档案袋”,以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动态发展,促进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紧密结合,为教师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四)探索校内外与课内外融合式教学创新
中职英语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变革,打破校内与校外的分割、强化课中与课后衔接、提升课内与课外的合力,推动英语课堂革命与学习方式改革,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获得。
1.加强教学活动与企业岗位业务的内在融合
在当下着重培养学生职场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教育趋势下,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应积极探寻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适应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可邀请企业一线业务骨干与中职英语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制定,融入相关业务流程的英文介绍、英文商务邮件往来等真实业务案例,让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落实企业定期安排经验丰富的员工担任中职英语课堂兼职教师,深入课堂开展实用的专题讲座,讲座内容涵盖职场英语沟通技巧、国际商务礼仪中的英语应用等,让学生接触到最真实、最实用的职场英语知识。
2.注重课中教学任务向课后作业的有效延伸
中职英语教学的课后环节至关重要,课后作业需要充分体现个性化、分层和差异化原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全方位促进每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成长与进步。分层作业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基础层作业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提高层作业旨在提升中等水平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拓展层作业则是为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拓展需求。差异化作业关注学生的专业差异,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让学生将英语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紧密相连,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积极性。
3.强化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有机互补
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职英语教学应突出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中职生毕业后,无论是选择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都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结合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实际,拓展课外英语学习方式与途径,以第二课堂学习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英语社团、项目兴趣小组等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阅读等活动主题。在此类活动实施前,教师与学生在充分讨论与沟通的基础上,共同制订活动计划方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分组,明确小组任务和成员分工。师生共同制订过程性评价量表,对学生活动表现、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量化评价。通过这类活动,使英语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形成互补,课外学习成为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既弥补了课内学习的不足,又能够充分灵活发挥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 考 文 献
[1]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2.
[2]杨向东.关于核心素养若干概念和命题的辨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0):1-10.
[3]屈璐,杨帆.论中职公共基础课的历史演进、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20(25):23-28.
[4]姚成贺,王守仁.素养本位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教学[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3(6):67-73.
[5]彭龙.外语教育需要的战略思考[N].光明日报,2015-03-31(13).
[6]孙永春.跨文化能力评价模式建构及测试[J].外语学刊,2019(3):73-78.
[7]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73.
[8]杨玲.读思言教学模式下高中英语思维品质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2024(9):72-74.
[9]陈向阳.中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背景、挑战与策略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9):10-16.
[10]程晓堂,谢诗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3(1):1-8.
[11]梁亚平,蒋京丽.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高中英语作业设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21-26.
[12]王蔷,周密,孙万磊.重构英语课程内容观,探析内容深层结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22(8):39-46.
[13]李宝荣,国红延.单元整体教学中实现英语学科育人的实践探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6):23-28.
[14]张丹.教育3.0时代中职公共英语项目式教学改革困境与优化设计[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3(3):9-13.
[15]徐玲玲,刘徽,曹琦.评价连续体:大概念教学的评价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1):19-24.
Analysi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Core Comperence
Wang Yijun, Jia Minyue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is facing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ransforming from knowledge transfer to competence fostering.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core literacy, English curriculum should go beyond the traditional instrumental positioning of language, and take into account the cultiva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such as workplac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perception of thinking differences,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such as teachers’poor teaching control ability, ignoring students’main position in learning, and difficulty in meeting students’diverse learning needs. Meanwhile, students’ weak English foundation, lack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and absence of effe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also hinde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scipline core comperence goals.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reform from four aspects: unit overall teaching, contextualized project teaching, digital precision teaching, and integrated teaching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so a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mode and improve students’English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basic curriculu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discipline core comperenc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form; public basic curriculum
Author" Wang Yijun,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orresponding author" Jia Minyue, senior lecturer of Shanghai Pudong Foreign Affairs Service School (Shanghai 201204)
作者简介
王奕俊(1971- ),男,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上海,200092)
通讯作者
贾敏悦(1975- ),女,上海市浦东外事服务学校高级讲师,校务办主任,研究方向:中职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上海,201204)
基金项目
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3年度职业教育新标准下外语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基于跨学科融合的中职英语教学设计与实施——以拓展模块为例”(WYJZW-2023SH0009),主持人:贾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