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全面加强高校课程思政架构,确保每门课程皆承载教书育人的重任,努力提升教学质量,确立立德树人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外科学”作为一门高度实践性学科,紧密关联临床实操,文章深入探究了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外科学”课堂教学,目标在于夯实学生的外科基础理论、专业素养与操作技巧,挖掘外科领域历史积淀的科研精神与人文关怀,引领学子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将外科讲堂塑造成医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阵地。
关键词:外科学;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7164(2025)02-0147-04
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医学临床课程是一个融合人文关怀、职业伦理及道德准则的高度综合性学科,“外科学”不仅要传授学生扎实的学术根基与探究手法,更要揭示外科史背后的人文精髓与科研精神,引导青年学子设定理性职业规划,使外科教育转型为医学生价值观念培育的关键环节。[2]然而,当前“外科学”教育遭遇多重挑战,其中“外科学”的课程思政是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外科学”的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度不高,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融合不够自然,影响教学效果。关于如何在外科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以及采取哪些策略实现有效联结,可借鉴的文献资源相对有限,这仍是一项待解难题,亟待持续钻研与实践。
一、“外科学”课程思政的整体布局
外科学是以手术切除、修补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专业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是医学重要的分支。外科学的进步不仅仅局限于精细化的人体解剖认知,更依赖于社会需求牵引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自然科学水平的发展,这就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将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和必备要素。首先教学理念是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育过程使学生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高度重视学习产出。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本研究构建了涵盖教学追求、教学素材、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估四大模块的外科学思政教育框架。课程注重探究与发现,强调合作与互动,重视反馈与评价,做有温度的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教学设计采用“一体双环三融合”为教学模式,“一体”即采取的外科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个整体,“双环”即线上、线下交互递进,“三融合”即将医德、医教和科教双修进行了融合。根据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全面提升医德水平与医技水准的综合能力培养机制。把德行教育视作医学人才塑造的基石,将思政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整个教育链条,突出医学伦理、职业操守与价值取向的涵养,大力弘扬“珍视生命、医者仁心”的救治精神,启示学子将防治疾病、减轻痛苦及保障民众健康权益视作医生的天职,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训练的完美契合,延伸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潜能。注重交流沟通技巧的磨砺,提升集体合作意识;聚焦职业技能教育,提升学生在促进健康、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实力、辩证分析力、信息整合力及终身学习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培养出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精湛医疗技术的医师,还能够在他们心中种下关爱他人、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种子,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优秀医疗人才。
二、“外科学”的思政元素与实践
(一)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在思政教育中的体现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过程。首先,思政教育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引导,帮助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观念,其中就包括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价值观念及政治权力运作方式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是理论上的接受,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有所体现。
在外科感染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案例,展示在党中央的强有力领导之下,对疫情发展的精准把握和及时有效的响应。中国作为全球最早向国际社会通报新冠肺炎疫情并积极应对的国家之一,也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这份“中国答卷”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和效率,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生动体现。因此,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的先进性,也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课外指导学生参加外科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与思政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知行合一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提高育人质量、实现就业创业新突破的需要;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育人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为国家培养人的目的。
(二)大爱精神
大爱精神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人道精神,它涵盖了对人类自身的前途、命运和价值的真诚关爱、高度负责与无私奉献的观念。首先,大爱之大体现的是爱人之爱,是对所有人的关爱与尊重。其次,大爱是用“心”的爱,是自觉自愿、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不仅是对生命的珍惜,更是对他人幸福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总体而言,大爱精神是一种超越个体、超越阶层、超越国界的人道精神,体现的是人类对于共同价值和未来的追求和坚守。
(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深深植根于每个国民的心灵深处,是持久不衰的力量源泉。积极向上的文化传统是国家与民族之间紧密相连、血脉相承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出发,全面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致力于创造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2]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新时代下,增强和培养医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是推动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也是提升医学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医疗资源强国的紧迫需求。通过培养医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为医学人才提供更加全面的发展平台,促进医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在探讨休克章节时,可采用血必净的应用案例,此药于2020年获准应用至COVID-19重型肺炎,特别适用于全身炎症反应或多个重要器官功能衰退的情况。钟南山院士曾在相关视频中讲述血必净如何成为重症患者的生命线,他称中医药如同先辈传下的护身符,象征着防御疾病的神圣守护。[3]这段话引发了对中国医药传统的深刻思索,习近平总书记曾如此赞誉中医药学: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4]借此时机,可强化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及文化自信,使之深刻领悟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与医学成就,从而培养起对传统医学的自豪之情与文化认同。
(四)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核心要素在于其实证精神与创新意识,它们共同构成了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科学精神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客观、严谨和理性精神;求实、求真和实证精神;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等。科学精神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提高个人素质,推进国家发展,以及促进人类和谐共处。因此,培养和弘扬科学精神对于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5]
(五)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是法治社会建设的精神要素,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灵魂。法律是社会的基本规范,具有普遍适用的特点,对所有人都具有约束力。这要求人们在行为上尊重法律,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法治意识还包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以及对法律的可信度和公信力的强调。法治意识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章节,讲述到慢性骨髓炎以手术治疗为主,原则是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和消灭死腔,这个治疗方法也就是古代的“刮骨疗毒”,原意是指用刀刮除深入骨头的毒液。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彻底治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转型和发展,腐败与反腐败问题已成为影响国家治理、政权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议题。[2]中国共产党也强调了“刮骨疗毒”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目前我国医疗领域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验检查、不合理使用高值医用耗材等问题时有发生。在近年来查处的医疗系统腐败案中,一把手腐败成为另一个典型特征。[6]医疗腐败,直接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与医患关系和谐。医疗腐败的形成,与人们法治意识淡薄具有一定关联。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多部医疗卫生法律法规。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施行对医疗卫生行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借此提醒学生作为医务人员应该增强法治意识,学法懂法,发自内心地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敬畏法律,约束好个人的行为,对腐败行为零容忍。
(六)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诚信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我们的行为和品格。一个讲诚信的人,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在社会中立足。一个失信的人,不仅会失去他人的信任,而且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诚信不仅是个人的道德准则,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在一个诚信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更加真诚和融洽,社会秩序也会更加稳定。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践行诚信,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讲到胸部外伤章节时,提到外伤部分是意外所致,比如交通事故,而交通事故的发生部分是酒驾所导致。因为酒驾是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不会得到法律的保护和赔偿。所以有些伤者为了骗取国家医保,而对医护人员隐瞒酒驾事实。
而骗保这样的行为不只发生在患者中,在医疗行业中也时有发生。2022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显示,2022年全国医保系统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76.7万家,处理违法违规机构39.8万家,共追回医保资金188.4亿元。[7]骗保是一些无良医生为了增加利润,违背自己的职业操守,诱导求医者增加不合理的医疗需求,为患者做不必要的治疗,编造虚假的住院信息,骗取医保基金。诚实守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也是医务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它需要每个人去努力践行。只有当每个人都讲诚信、守信用时,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七)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源于个体对某项事务或职业发自内心的挚爱,进而催生出一股倾注全部心力的态度,这是社会赋予每位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之一。其核心是无私奉献意识,体现在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团队合作、追求卓越以及积极主动等方面。敬业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能够促进个人对职业的深入理解和探索,从而积极投身到相关领域的工作中,不断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讲述下肢骨折部分时,可分享医疗事故案例,如有患者因右腿骨折入院,在手术台上,主刀医师未认真核对,切开了左下肢后发现问题后,虽然及时同步进行了右下肢的修复手术,但是这对患者的损失是不可逆的。近些年,医疗纠纷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比较具有典型性的社会矛盾,表现形式也比较激烈。[8]有研究表明医疗纠纷科室分布,外科占比最高,在外科系统中骨科又高于其他科室。[9]从客观上分析,这与外科外伤多、病情急、骨科复合伤重而且并发症多、医师短缺造成的工作量大等因素相关。从主观上分析,外科医师因工作忙,工作不细心,缺乏耐心,违反操作规程,造成漏诊误诊、用药不规范、病情观察不细、病历书写错漏、服务态度生硬等问题均是责任心不强的表现。医务人员体现敬业精神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核心在于对医疗事业的热爱、对患者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医疗职责的坚守。以上纠纷的发生,并非医生技术不足所致,而是责任心不足所致。医务人员职责是救死扶伤,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必须对工作充满热情,认真专注,不拖延、不推诿,尽职尽责,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能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价值,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三、结语
外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实则是一种互促共生的关系。作为一门高度专业化且富含人文关怀的学科,外科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能够孕育出丰富的德育素材,完美镶嵌于专业学习之中。通过在外科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可以传授专业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课程思政建设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云山.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公共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2] 余皖婉,周晓. 课程思政融入外科学教学的路径探索[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08):52-54.
[3] 张建勋. 钟南山院士:我们有信心把中医药做得更好[N]. 长城网,2022-08-22.
[4] 张维. 习近平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N].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5-12-22.
[5] 倪星,陈兆仓. 寻找新的方向:当代中国廉政研究回顾与展望[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13(05):45-52.
[6] 许然.医疗腐败“众生相”[J]. 廉政瞭望,2021(17):26-28.
[7] 赵志疆. 打击医保骗保需要专业化手段[N]. 河南日报,2023-12-06(026).
[8] 林雪玉,李雯. 1552例医疗纠纷调查分析[J]. 中国医院,2015,19(02):61-62.
[9] 宗纪勇,孙士伟,陈淑婷,等. 某三甲专科医院2016—2020年医疗纠纷赔付案例分析[J]. 医院管理论坛,2024,41(01):28-30+ 27.
(责任编辑:张若琂)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微课故事化设计建设《外科总论》课程思政的研究”(项目编号:2023JGB156);2023年度广西医科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微课制作指导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项目编号:2023JF05)。
作者简介:马爱敏(1988—),女,硕士,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临床医学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乳腺肿瘤;莫安胜(1969—),男,博士,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临床医学院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心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