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在高校中的融合显得愈发重要。二者融合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民族责任感,还能全面提升其身心素质,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然而,当前两者融合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分散、教学方法单一等。因此,亟须通过采取加强师资培训、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等系列措施,深化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以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国防教育;体育教学;身心健康;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7164(2025)02-0029-04
全民国防教育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的基础性工程,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意识的有效途径,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国防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领导体制机制改革,设立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建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筹划、举行了一系列重大庆祝纪念活动,极大地提振了党心、军心、民心,全民国防意识不断增强,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1]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全民国防教育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国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责任感,而体育教学则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素质的提升。
长期以来,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被割裂开来,未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这种分离式的教育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也阻碍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因此,探索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之道,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文章旨在深入探讨高校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融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当前融合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以期能够为高校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推动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深度融合,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一、高校国防教育和体育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一)增强国防意识,培养学生责任感
在当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是传授军事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培育学生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以及国家责任感的重要途径。[2]通过与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富有创意和实践性的活动,如模拟战训、团队协作体能挑战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刻感受到国防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出他们内在的爱国情感和为国家奉献的坚定信念。这种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成为学生未来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激励他们不断努力学习、锤炼品格,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二)促进身心健康,提升学生个人素质
身心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也是他们未来能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的前提。国防教育中的体能训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体育教学则通过多样化的运动技能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快乐,提升身体素质,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当两者紧密结合时,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调节身心的方式,有效缓解学习压力,还能通过各种团队活动和竞赛,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竞争意识以及抗挫折能力。[1]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个人素质将得到全面提升,他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迎接未来的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超越。
(三)促进教育融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仅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的界限和壁垒,更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在跨学科、综合性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被鼓励参与各种团队活动和集体项目,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培养了他们的国防意识,还为其提供了一个与他人协作、沟通、解决问题的平台。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有效合作,如何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并尊重他人的观点,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团结和协作。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技能不仅对学生的个人成长至关重要,更是他们未来步入社会、适应各种工作环境所必需的核心素养。因此,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不仅促进了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更为培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应用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培养能够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衔接的高素质人才。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紧密融合,不仅深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拓展训练,锤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2]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既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出色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应对社会的多变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创新性的融合教育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高校国防教育和体育教学融合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高校在国防教育和体育教学的融合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这种不足不仅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更直接反映在教育实践中。在课程设置上,两者往往各自为营,缺乏深度的整合与交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跨学科的综合型人才匮乏,难以支撑起融合教育的重任;在资源配置层面,相关的教学设施、场地等硬件条件未能得到应有的投入与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严重影响了融合教育的实施效果,制约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升。
(二)教学资源分散
在高校国防教育和体育教学中,教学资源呈现出一种相对零散、各自为政的状态。不同部门、不同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更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协调。这种情况不仅导致了大量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由于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与评价体系,使得课程之间难以形成有效衔接,进一步削弱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资源的分散状况,无疑成为融合教育深入发展的巨大阻碍,亟须通过有效的整合与优化来加以解决。
(三)教学方法单一
在国防教育和体育教学的融合过程中,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显得过于陈旧和单一,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刻板的训练模式上。这种缺乏创新和多样性的教学方式不仅与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脱节,更难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由于缺少实践环节和互动体验,学生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实际能力,这无疑严重影响了融合教育的实施效果和质量。因此,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引入更多元化、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推动融合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高校国防教育和体育教学的融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目前,大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如笔试、体能测试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和片面,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由于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和改进措施,评价结果往往难以为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从多个维度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为教学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高校国防教育和体育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探索
(一)实施师资培训,提升教育融合理念
教育融合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教育融合理念、跨学科知识储备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效果。因此,实施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融合理念,是推进两者融合的有效途径。师资培训应注重对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融合教育理念的灌输。通过培训,能够使教师深刻理解国防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内在联系,明确融合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掌握跨学科教学的方法和策略。[3]
(二)完善资源配置,开设资源共享平台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对于推动国防与体育教育深度融合至关重要。为优化资源配置,不仅要加大投入力度,更应注重结构调整与效率提升。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有效促进教育资源在学科与领域间的顺畅流动,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教育的协同发展。[4]
例如在教育融合中,以B高校为例,该高校通过完善资源配置,将国防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场地、设施进行统筹规划,确保两者在教学资源上得到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学校还开设了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教师们在平台上上传和分享自己的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等教学资源。通过这一平台,国防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教师们得以相互学习、借鉴对方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共同探讨如何将两者更好地融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团队利用平台上的资源,设计了一系列融合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元素的课程和活动,如军事体育训练、国防知识竞赛等,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这种资源共享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也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完善资源配置和开设资源共享平台,该校成功推动了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这一实践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三)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推进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融合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兴趣需求。因此,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推动两者融合的重要途径。[5]
例如在教育融合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将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设计出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教学活动。以C高校为例,该校组织了名为“军体融合课”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将军事训练和体育运动相结合,设计了一系列既具有军事特色又能锻炼身体的课程。如在课程中模拟战场环境,让学生通过障碍跑、攀爬等体育项目来模拟实战情境,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勇敢精神。教师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创设更加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学习国防知识和体育技能。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国防教育和体育教学,实现了两者的有机融合。
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教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这种创新也为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四)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维评价模式
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多维评价模式的建立是推动高校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融合的关键步骤。传统的一元化评价方式无法充分反映学生的多元能力和全面素质,因此,需要构盖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更加公正、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6]
通过这种多维评价模式的实施,高校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更加深入人心,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也为其他学科的融合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四、结语
在审视当前的教育趋势和实践后不难发现,高校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已成为一种创新且富有成效的教育模式。通过资源共享、师资培训、教学模式创新以及多维评价体系的建立,这种融合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身体素质,更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未来,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深入的实践探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育技术的持续创新,有理由相信,这种融合教育模式将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为高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各高校应当努力推动这一融合进程,为培养新时代的全面发展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林然,赵玉珩,刘洋,等. 高校国防教育与公共体育教育功能融合的路径探索[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报告(学校体育分会). 黑龙江东方学院,2023:3.
[2] 王开银. 功能耦合: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育与国防教育理论探索[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3(03):31-34.
[3] 唐文俊,张文宽,俞昌春. 高校国防教育、体育教育融合开展研究[J]. 铜陵学院学报,2022,21(03):54-57.
[4] 张振霖,张辉,张勇. 高校体育教育与国防教育协同发展机制研究[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2,40(03):113-115.
[5] 高志同,陈家起,高奎亭. 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融合:审视、困境、模式构建及路径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学校体育分会).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22:3.
[6] 张仕德,王瑞. 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的可行性探析[J]. 教育现代化,2017,4(24):115-116.
(责任编辑:张若琂)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学生军事训练与学校国防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山西省高校国防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S230024)。
作者简介:王莉(1975—),女 ,硕士,太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教学;王小迪(2003—),女,学士在读,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院,研究方向为运动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