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路径

2025-02-17 00:00:00蒋振东
小学科学 2025年8期
关键词:探究实践科学史小学科学

〔摘" "要〕"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培育科学家精神的材料呈现均是以科学观念学习进程为线索,缺少将科学家精神系统化结构化培育的路径。笔者通过系统分析,将科学家精神分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包含12个培养要点。提出通过明确单元科学家精神培养目标、探究实践与科学史相结合组织单元教学等方式,培育学生的科学家精神。

〔关键词〕" 小学科学;科学家精神;探究实践;科学史

〔中图分类号〕" G424"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674-6317" " (2025)" 08" " 109-111

一、科学家精神概述

什么是科学家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包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科学家精神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形成的宝贵精神与文化底蕴的概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既离不开求真求实、不断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又是对科学精神的具体化、时代化与中国化,可以说,科学家精神是新时代科学精神的最集中体现。科学家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科学家精神的培育与传承,直接关系着我国后备科技创新人才力量的培育,在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

二、科学家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科学家精神培育离不开鲜活的科学家故事和科学史实例。在当前的教材中,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我国当代科学家与学生即将学习的科学观念内容跨度太大,不易衔接。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为例(表1),在教科版教材中呈现的科学家与科学史内容有几大特点:所有科学家均是以科学观念为线索组织呈现的,大部分科学家的介绍均主要介绍了其成就,有部分是以呈现科学家探究方法为主,指向科学家品格与修养的介绍较少,科学家分布极不均匀。而在呈现形式上,则主要以“科学家这样做”这一板块单独呈现,很少能够以融合的形式展开。由此可见,教材对于科学家介绍的组织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而涉及我国科学家介绍的部分几乎全部为单独介绍,这也体现了素材与教材探究实践内容缺少结合点这一问题。

三、科学家精神培育路径设计

(一)深入分析科学家精神内涵,确定目标

首先从育人视角深入剖析科学家精神的6个维度12个要点。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紧密关联,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求真求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实践检验。而中国的科学家精神是我国一代代科学家在为建设祖国科技事业中形成的精神气质。科学家精神既包括科学精神中的科学观、方法论,又包含人文精神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可以从育人角度把科学家精神分为两个相互协调的目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相互协调形成科学家独特的精神气质。科学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缺少了科学精神,科学家便不能称之为科学家。而人文精神则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缺少了人文精神,科学家就丢失了前进的方向与动力,缺少了精神源泉。6个维度中,育人与协同、爱国与奉献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可分别整合为一个维度。经过分析与整合后的科学家精神内涵如表2所示。

(二)紧密结合课程标准,设计育人目标落地途径

义务教育科学课标中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其中态度责任目标与科学家精神联系最为紧密。态度责任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科学态度可以看作是科学精神的一种外化,而社会责任则是人文精神的外化。分析课标中态度责任目标内容与科学家精神相结合的点,再结合《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补充目标要求,完善后的指向科学家精神发展的态度与责任目标如表3所示。

(三)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原则与策略

1.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原则

纵观素养目标与科学家精神目标结合点可以发现,发展科学家精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其主要特点在于目标多,每种目标的发展途径并不相同,同一目标的发展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求实精神维度目标的培养,既可以通过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又可以通过阅读、科学家宣讲等活动加以体会。在实现科学家精神发展培养目标时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系统设计目标培养的路径,全面覆盖科学家精神的各个维度。其次要强化培养的整合性,将科学家精神的培养整合到科学素养发展过程之中,提高学科育人实效,切忌切割目标,堆砌内容,使活动流于表面。还要关注学生兴趣,注意知与行相结合,以丰富的形式开展培育活动。

2.科学家精神培育的策略

(1)在单元教学中设计指向科学家精神发展的态度与责任目标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单元设计中根据单元学习主题设计科学家培养目标,其主要方式是:基于单元主题,充分考虑学情,参考指向科学家精神发展的态度与责任目标。比如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单元学习内容分为四部分,首先认识地球地表多样的地形和地貌,进而提出单元问题:是什么力量在塑造地球表面的地形?第二部分展开探究实践,认识内部结构及地球内营力引起的地表变化。然后视角转换研究外营力引起的地表变化,最后单元第四部分进行单元总结。本单元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养契机,可以进行充分挖掘。根据指向科学家精神发展的态度与责任目标分析,对原单元态度责任目标改进如表4所示。

(2)探究实践与科学史教育结合培育科学家精神

科学史体现着科学文化的丰富内涵,科学家史离不开科学家的事迹,不论是古希腊科学家对自然规律的追问,还是文艺复兴后实验室的诞生,都为“求实”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科学家从“科学救国”走向“科技强国”的实践探索,也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家精神教育素材。教师要深入分析单元学习主题,结合基于科学家精神培养的态度责任目标,理清科学史脉络,精选典型代表,规划合理的融合方式,形成科学家精神培养的实施路径。一般小学科学课中通过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家精神的方式分别有:将科学史作为情境与探究实践结合;在探究实践中补充科学家史内容,启发学生探究实践方法并培养科学家精神;将科学史作为拓展,引导学生展开阅读与讨论;探究实践活动也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家精神。仍以“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为例,我通过徐霞客、里德、李四光等科学家事迹和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结构的故事,分别发展学生不同维度的基于科学家精神的态度责任目标(见下图)。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与单元内容适当选择素材,避免因生搬硬套反而使探究实践失去探究味。

四、总结与展望

在“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教学过程中,我以研究我国泸定地震为背景,通过科学史情境重走科学家里德研究地震的历程,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关注社会问题,把对祖国的情怀转化为研究动力,像科学家一样循证,不断质疑,深度思考,基于模型寻找证据。我能够深切体会到,学生与科学家的思想更近了,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对科学的兴趣也更浓厚了。

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小学科学课中科学家培养路径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实践积累的过程。其核心是充分分析科学家精神内涵,划分科学家精神总目标与维度结构,找准科学家精神与课标的契合点,并设计相应的实施策略。以上更多思考的是课堂实践的逻辑范畴,实际上,学校育人环境也是多样的。科学家精神的培养可以以科学课堂为主阵地,辅以跨学科实践活动、馆校融合的场馆探究活动,如此科学家精神的落地会更实更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S].北京:国发〔2006〕7号,2006.

猜你喜欢
探究实践科学史小学科学
科学史上十大革命性理论
——博弈论
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
电力企业创新电力计量工作探究实践
科学有意思
——“科学史上的今天”10月号
在小学数学中实施探究性活动的教学研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46:59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37:04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36:17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8:54
“科学史上的今天”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