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2025-02-14 00:00:00陈跃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5年1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言文教学

[摘 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重要理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重要性;同时,根据教材文本的特点,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找准发展学生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的基点和支点,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学习文言文。 这样的文言文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能让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言文教学;教学基点;教学支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1-0018-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指出:“第三学段应引导学生分析证据和观点之间的联系,辨别总分、并列、因果等关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评价。”文言文教学是教师带领学生回归历史语境,理解文本内涵,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的观点和思维,认同经典作品,汲取智慧,培养思辨性阅读习惯的过程。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文言文教学,应通过整合实现对单元的整体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统筹,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实践要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重要的光芒。它不仅是一种技能的学习,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契合:基于核心素养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思维融合

思辨性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文本背后的意义。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质疑、分析和判断,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这种思辨性思维的培养,能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时,做到独立思考,辨别真伪,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思辨性表达则是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外在呈现。它要求学生清晰、准确地组织语言,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在小学阶段注重思辨性表达的培养,能为学生今后的各学科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价值: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文教学的文化认同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的瑰宝,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思想和文学的重要窗口。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人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方式,而且能理解文本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用词方法,展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文言文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储备,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从儒家经典到历史故事,从诗词歌赋到哲理散文,每一篇文言文都是一座文化宝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古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实践策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视角下文言文教学的基点

(一)指向知识储备的问题

1. 字词积累

初步认识与了解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与虚词,在文言文教学的初期是至关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是构建文言文大厦的基石,能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文言文内容奠定基础。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中,常见实词丰富多样。名词方面,有与人相关的“君”“臣”“民”等,有与自然事物相关的“日”“月”“山”等,还有表示方位名词的“东”“西”“南”“北”等。动词方面,包括表示动作行为的“行”“走”“视”等,表示心理活动的“思”“惧”“爱”。形容词方面,分为表示事物性质的,如“大”“小”“高”等,以及表示事物状态的,像“明”“暗”等。这些实词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虚词虽然没有实际的意义,但在文言文中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之”字,用途广泛,可作助词表示“的”,如“吾之剑”;也可作代词,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大量的实例讲解,让学生逐渐掌握这些虚词的基本用法。

2. 字词古今异义辨析

文言文中字词的古今异义现象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由于语言的演变,许多字词在古代和现代的含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取典型字词进行对比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例如,“走”字,在古代意思是“跑”,如“走马观花”,形象地描绘了骑马奔跑时看花的情景;而在现代则指“行走”。“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的统称,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描述了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与世隔绝的地方;现代则仅指“妻子”。

3. 语法常识启蒙

了解基本的句式结构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判断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通常采用“者……也”或者“者也”连用来表示,如在六年级下册《学弈》一文中,有“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一句,清晰地表明“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省略句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如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中的“为设果,果有杨梅”一句,省略了主语 “杨氏子”。这种省略在特定的语境下并不影响句子的理解,但需要学生掌握其省略的规律。教师应通过对具体课文的句子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句子的结构特点和组成部分,明白不同句式的用法和意义。这样,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就能够根据句式结构快速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

4. 句子节奏划分

文言文句子节奏划分主要依据语义和韵律进行,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划分方法和示例(见表1)。

(二)指向兴趣激发的问题

1. 故事引入

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入有趣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文时,教师先讲述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传说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溺亡后,化为精卫鸟,怀着对大海的仇恨,日复一日地衔石填海。通过这个生动的故事,学生对精卫填海的背景和原因有了初步了解,对课文内容产生了好奇心。

2. 悬念设置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置悬念,能够吸引学生阅读文言文。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教师设置悬念:“一个小朋友掉进了水缸里,周围的小伙伴都惊慌失措,只有司马光没有,他会怎么做呢?”这样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文言文的学习中。

3. 情境创设

现代多媒体为文言文教学创设了具体生动的情境。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时,教师播放古代庭院的图片和儿童嬉戏的声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这种视觉和听觉刺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所描述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4. 角色扮演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也是一种创设情境的有效方式。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两小儿、孔子,将他们争辩的过程表演出来。通过模仿人物的言行举止,学生深入地体验故事中的人物情感,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这种体验式学习,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表现形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视角下文言文教学的支点

(一)立足思维生长的支点构建

1. 问题导向

问题设计应遵循从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的原则,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时,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首先,提出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道旁的李树果实累累,为什么没有被路人采摘?”学生可以从课文中轻松找到答案。接着,教师提问:“当其他小孩都被挂满果实的李树所吸引,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时,为什么王戎能保持冷静?”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既要对故事情节有更深入的了解,又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综合考虑。这样的问题链设计,使学生从了解表面现象到感悟本质,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2. 开放思辨

开放性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的《两小儿辩日》时,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孔子为什么会被两小儿的问题难住?你们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判断谁说得对吗?”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从不同角度,如视觉错觉现象、地表空气温度与太阳关系等进行思考。这种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3. 类比分析

在文言文教学中,选取同一主题的不同片段进行类比分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等。例如,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一文中,当孔君平以“此是君家果” 来逗弄杨氏子时,杨氏子回答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采用了类比的方式。孔君平根据杨梅的“杨”与杨氏的 “杨”字相同来调侃,杨氏子则以孔雀的“孔”与孔君平的“孔”字相对应进行回应。这种回应既表现出他的思维敏捷,又没有直接顶撞客人,体现了杨氏子的聪慧。通过类比分析,学生清楚地看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4. 对比阅读

将一篇文言文和对应的现代文翻译进行对比阅读,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例如,四年级下册的《囊萤夜读》一文,短短几句话就将车胤的身份、品质以及他囊萤夜读的故事叙述清楚。如“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短短十几个字就描绘出车胤在夏夜利用萤火虫照明读书的情景。翻译成现代文是“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色薄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虽然更加通俗易懂,但结构也更加复杂。这种对比,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文言文的简洁之美和现代文的通俗之美,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立足表达训练的支点构建

1. 故事复述

故事复述与讲解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精卫填海》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在复述过程中,学生要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清晰地表达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

2. 观点阐述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文言文的某个观点或行为进行讨论并阐述自己的看法,也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进行分析和评价,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3. 书面表达练习

模仿文言文的句式结构或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能够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进行仿写。在仿写时,学生要理解原句的结构、语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仿写。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4. 改写故事

将文言文改写成现代小故事,能够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例如,将六年级下册《学弈》一文改写成现代小故事,要求学生既要保留原文中弈秋的教导和主要情节,又要将原文的语言转化为现代通俗易懂的语言。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原文的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知识储备是表达训练的基础,表达训练又反过来促进学生的知识储备。

总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视域下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理念,结合教材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教学的方向和重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言文教学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读解
SOLO分类评价法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建议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实施对策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语文建设(2019年2期)2019-05-17 10:05:12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跟四位“名师”学思辨
语文建设(2019年2期)2019-05-17 10:05:12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哀怨曲还是欢乐颂
语文建设(2019年2期)2019-05-17 10:05:12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