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立意: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命题检测探索

2025-02-14 00:00:00汪云洁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5年1期
关键词: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摘 要]语文新课标将“素养立意”作为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原则。“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的是满足学生的生活交流沟通的需要。在进行学业质量的命题及检测时,教师要从素养出发,根据实用性的内涵、真实的情境以及综合关联的特点,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簇”,设置清晰的学习任务链,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并坚持开放探究的评价原则,考查学生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素养立意;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命题检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1-001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的亮点之一就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并将“素养立意”作为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原则。因此,积极探索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命题的基本特点和设计策略,可推进素养立意下的评价改革,促使课程评价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可分为实用性阅读、实用性口语交际、实用性书面表达三个既有区别又彼此交融的模块。由于学业水平测试这一特殊场景,不便于学生之间开展口语交流,因此本文只探讨实用性阅读与局部表达范畴内的命题及测评。

一、实用性阅读与表达命题及测评的基本特点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能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要,充分彰显语文学习与生活关联的价值取向,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特征。实用性、情境性、综合性成为本学习任务群命题及测评要遵循的基本特点。

(一)紧扣实用要义,顺应育人需要

实用性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核心要义,强调知识学习与应用实践的紧密结合,重在引导学生掌握实用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并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进行运用。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命题的内容应聚焦对学生能否在日常生活中“用得上”且能“用得好”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评估,真正做到以测评促进学生实用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具体来说,测评的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尽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首先,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应以实用性文本为主,可融入包括新闻报道、科普文章、媒体评论等多种类型的文本材料,以鲜活生动、内蕴丰富的文本材料激活学生思维;其次,在任务的设置上,应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例如,选择家庭、学校或社区等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设计写购物清单、路线说明、健康提示、策划书等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

(二)依托情境载体,唤醒真实需求

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真实而开放的情境,是测评学生素养水平的基础。命题时,教师应该在研究语文新课标、语文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设计一系列能唤醒学生需求、反映学生素养的任务,将零散的知识通过情境进行整合,将枯燥的答题变为有驱动力的任务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实现学生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创设的情境按照不同类型可分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成长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

1.创设个人体验情境

个人体验情境是指学生真实经历过的具体生活场景。这类情境旨在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答题过程中能够还原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例如,下面是四年级下册测试卷的一道题,要求学生仿照例句,使用一组连续动词来描述女孩跳长绳的情景(见例题一)。

该题选择学生熟悉的操场活动情境,能激发学生模仿与表达的兴趣。例题中的“男孩打篮球”和“女孩跳长绳”都是学生经常参与的活动,其熟悉度足以支撑学生调动记忆,将跳绳的动作具体描写出来。这样的过程促进了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体现了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2.创设社会生活情境

社会生活情境是根据各种社会活动创设的拟真情境。尽管这情境学生可能并未亲身体验,但其高度的现实关联性与可能性,依然能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契机。此类情境包括为社区活动写策划书、为博物馆写倡议书以及根据某一社会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等。

3.创设学科认知情境

学科认知情境是源于语文学习的主题和内容,根据语文素养创设的相关学习任务情境。例如,五年级下册语文素养测评卷的书写题,设置了这样的情境任务:“学校即将举办庆元旦书法作品展,请你用楷体抄写下面这段话,做到正确端正、行款整齐、布局合理。”这样的情境创设,既照应了教材第三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的学习主题,又将学生的身份转换成参展者,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动机,同时也能科学地检测学生的书写水平。

(三)强调综合关联,走向深度学习

素养立意的评价模式,有机融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一系列综合性任务测评中科学评估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因此,针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测评要强调综合性,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复杂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这里的“综合”具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将测试内容有意义地关联整合;二是指测试的方式丰富多样。

下面是南京市江宁区六年级语文素养测评卷(见例题二)。

审视前述示例题目,命题者采用了丰富的文本形式,涉及的知识与能力兼顾课内外,跨越不同学科,巧妙地运用多元化策略来评价学生,如富有人文关怀的引言、生动活泼的情境、直观易懂的图表等。这些元素使题目既全面又具体,呈现完整、有意义的探究过程,贴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认知逻辑,能迅速将学生引入评价环境中,促使学生与这一环境产生积极互动。这种方式,使评价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检验,而是成为一个促进学生身心融合、实现自我认知与能力提升的综合性过程。

二、实用性阅读与表达命题及测评的优化策略

(一)贯通融合,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簇”

“情境簇”,就是为评估学生能力设计的一组情境,通常是在一个情境主题下设计一系列彼此相关的子情境。统编语文教材将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以语文要素的方式分布在各个单元。在命题时,教师应胸中有全局,先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根据评价目标将各板块知识的结合点作为考查重点,确定考查主题;接着,挑选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并与考查的重点知识具有显性或隐性关联的场景作为主题情境;最后,选取典型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形式多样的文本作为命题材料,设计能反映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任务子情境,形成“情境簇”。

继续以上面“例题二”为例进行说明。命题者以“向美而行”的艺术体验为情境主题,创设了“公交出行”“艺术体验”“文明参观”三个彼此关联的子情境,形成一组指向学生理解与运用能力考查的“情境簇”。命题材料选取的文字、数据、图片、路标等鲜活生动的语料都能很好地刺激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情感,使学生自觉地成为情境中的实践者,为学生言语经验的迁移和运用提供有力支持。

(二)拾级而上,建立逻辑清晰的“任务链”

实用性阅读和表达指向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命题的设计要遵循整体感知、获取和筛选信息、鉴赏评价等实用性阅读和表达考查要素,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具有完整探究过程的任务链。通过这样的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素养测评卷为例(见例题三),命题者以“未来之路——丝路传承”为大情境,设置四个主题阅读任务,分别指向信息的提取和判断、筛选比较、归纳总结、审美鉴赏,层层递进地考查学生实用性阅读能力。

(三)多元启智,追求开放探究的“评价核”

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命题及测评中,设计开放、探究的主观命题,能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激活学生的高阶思维,优化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及创造等复杂认知过程。

以“例题三”的第(4)题为例进行说明。这道题目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只要能写清所选汉字的内涵,并由此延伸出与“一带一路”的关联意义,自圆其说即可。这样,既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这类开放探究的题型,不仅能够直观且全面地反映学生在知识掌握、思维发展以及价值观形成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还为教师提供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价值取向及潜在发展空间的窗口,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核心素养立意下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命题及测评,应以素养为纲,紧扣实用要义,努力从单一性、碎片化的知识点命题走向情境性、结构化甚至跨学科的综合命题,实现学科命题质量的持续提升,以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易克萨维耶 ·罗日叶. 学校与评估:为了评价学生能力的情境[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 王玉珏.核心素养取向的小学语文命题研制策略[J].小学教学设计,2024(1):141-144.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统编高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策略初探
基于靶向情境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
学习与科普(2022年7期)2022-02-23 06:39:57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在语文教材中的内容编排及教学策略探究
考试周刊(2021年81期)2021-11-29 03:05:39
统编语文教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初探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关键点分析
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个性化思考
基于深度教学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探析
高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生语文实用性阅读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