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院发展路径和策略探析

2025-02-14 00:00:00崔勇林海李俅求郭松
大学教育 2025年2期
关键词:新农科发展路径

[摘 要]“四新”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应对新机遇、新挑战的重要战略部署,对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梳理国内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发展现状,重点从研究院体制机制、支撑乡村振兴的模式、绩效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综述,总结出当前研究院服务乡村振兴的三种模式,即“政产学研用”协同型、资源共享指导型、基层党建联动型,分析了现阶段乡村振兴研究院面临的困境,结合广西艺术学院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院实际,提出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院“三共-四化-五链融通”的组织模式,探索面向乡村振兴的新农科育人实践新路径,为高校赋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新农科;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院;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5)02-0022-06

高校高质量赋能乡村振兴,既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大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办好“让社会称道”的大学的应有之义。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乡村振兴中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为引导高校深度参与和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于2018年年底印发。各地高校积极响应,截至2019年6月,已经有30余家单位制定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13家单位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39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共建设了各类试验站300余个,院士、专家工作站500余个,各类农业推广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近1400个,服务涉农企业1700余家,示范推广新成果1万余项,新增产值近6000亿元[1]。2021年5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和农业科研院所推介名单,共计98所学校和3所科研院所入围。目前,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各省在高校及科研院所均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

广西艺术学院是广西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单位,依托其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院,系统开展广西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旨在提高高校服务地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在推动广西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自身的高校赋能乡村振兴特色模式,可为其他同类高校赋能乡村振兴提供路径和策略指引。

一、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展现状分析

(一)研究院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研究

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到乡村振兴研究院,学界对研究院的体制机制建设和完善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湖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提出的“四双制”培养机制,即“双导师制、双导向制、双向考核制、双边监控制”,为研究院创新育人机制提供了新思路[2];青岛大学周爱华基于“三螺旋”理论,提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三种模式,即“研究院”模式、“学院”模式、“实践基地”模式,并对这三种模式的发展和运行进行了分析[3];赵欣等以民族高校为研究对象,指出民族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特点,涉及政府、乡村产业、农民等方面的协调配合,需打造协同合作交流机制,提高校地、校企、校农相互协作效能,才能使民族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成为可持续发展事业[4]。

(二)研究院支撑乡村振兴的模式研究

1.“政产学研用”协同型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兴旺。农业产业经历了从产业化到工业化再到融合发展的阶段,农业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今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调研显示,各高校组建的乡村振兴研究院表现为多学科融合、多方主体协同,围绕农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通道,构建起“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5],解决乡村产业发展困扰和瓶颈问题。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减贫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积极融合省内外多学科资源及联合省内外、校内外不同领域专家学者,打造产学研一体化高端智库平台,致力于减贫治理与乡村振兴理论及实践研究[6]。华中师范大学于2021年3月组建乡村振兴研究院,整合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多学科力量,着力打造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乡村振兴交流平台,汇集各方才智,共襄乡村振兴伟业[7]。

2.资源共享指导型

资源共享指导型乡村振兴研究院是一种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旨在推动乡村振兴的研究机构。研究院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注重实践,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具体的指导和解决方案;鼓励创新,推动乡村振兴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广西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聚集农业科技人才、转化科技成果、培训科技人才、服务“三农”的重要平台,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成为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智库;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的农业推广新模式[8]。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围绕农村综合改革与基层治理创新、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化与特色农业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发挥“1+1gt;2”的效果,致力于打造“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的学术高地[9]。

3.基层党建联动型

通过整合当地党组织资源,加强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乡村治理等工作。湖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以打造一流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师、顶尖“三农”政策研究智囊团、高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库为目标,围绕全省乡村振兴发展的总体规划设计和政策研究,以城乡统筹发展、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重点,深度开展农村重大社会问题研究,助力乡村振兴[10-11]。邵存林从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出发,探析了高校基层一线平台载体新农村服务基地的发展路径[12]。

(三)研究院的绩效评价研究

乡村振兴研究院的绩效评价研究旨在了解各地乡村振兴研究院的运作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从而推动其不断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工作质量和赋能乡村振兴的效果,主要为依据乡村振兴研究院绩效评价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乡村振兴研究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振兴研究院绩效情况进行实证分析[13]。杨秀臻以菏泽市为例,指出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机制包含调查研究机制、精准对接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14]。

二、乡村振兴研究院面临的困境

(一)乡村产业融合和共生态势凸显,研究院服务缺乏创新性

乡村产业呈现多产业融合、多主体共生形态。由于村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各异,农文旅产业融合形态多样,乡村高质量发展路径和策略需要定制。但目前研究院存在方案趋同和路径策略综合性弱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主动求变的思维尚显薄弱,如未能及时关注和研究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技术,缺乏运用前沿技术和数据驱动的研究手段,照搬已有的模式或经验,不能提供与时俱进的思路和策略等。

(二)乡村文化活态传承和创新需求强,研究院高质量供给能力弱

当前,乡土文化遭受冲击,乡村记忆和符号传承活力不足,需求端诉求明显,但因研究院涉农人才智库特色供给端不完善,尚未解决需求端问题。高等教育能为乡村提供大量的人才、知识、技术等资源,但如果供需不适配,出现结构性失衡,其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会大打折扣[15]。研究院对乡村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挖掘其内涵和价值;针对不同乡村的具体需求,缺乏定制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方案;未有效整合相关资源,如文化、人才、资金等,难以推动乡村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

(三)研究院人才梯队培育不合理,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咨询服务品牌

作为多点分散的巨量乡村复合系统,研究院当前缺乏强大的技术团队和复合领军人才组织院校丰富的人力资源协同开展乡村振兴,提出的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方案较少,社会服务品牌打造存在困难。一是缺乏在乡村振兴领域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操经验的知名、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二是缺乏跨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能够解决乡村发展实际问题的中坚人才;三是缺乏卓越团队的打造,在团队整体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宣传上尚显薄弱,难以形成服务品牌影响力。

三、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院的地区实践

(一)民族艺术赋能,瞄准民族地区乡村发展成立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院

广西艺术学院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院为校级科研创作机构,已组建了校企联合、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团队。团队成员专业背景涉及农学、艺术学、设计学、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土木工程、植物学、生态学等,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厦门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泰国艺术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立足校企行各自优势,利用多学科融合的应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特点,围绕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题,依托广西示范性智慧·人居环境产业学院,优化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院组织模式,初步建立了艺工特色的农文旅专家智库,形成了标准化的服务体系,承担了广西各县、市、区的乡村振兴实践项目,为前期工作打下了基础,提出了可借鉴、可推广的乡村发展模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陆续在一些高校建立起来,旨在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开展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推动乡村“五个振兴”,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广西艺术学院位于广西这一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聚居地,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自带乡村发展“流量”。由此,学校充分发挥自身艺术底蕴深厚、学科优势强的特点,整合平台和队伍,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系统开展广西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提高高校服务地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成立了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院,并在推动广西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依托产业学院,建设研究院“三共-四化-五链融通”组织新模式

广西艺术学院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院充分利用行业影响力,依托研究院作为住建部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分会副会长单位、国家民委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理事单位、广西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广西休闲农业协会秘书长单位等9个省部级行协平台身份,联合广西农业科学院、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广西旅发中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搭建了良好的乡村振兴服务平台。

2021年,广西艺术学院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院获批广西16个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之一的“广西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环境建设研究基地”,同年获批自治区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智慧·人居环境产业学院”,初步形成了校企行“共商、共建、共享”、服务体系“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赋能乡村振兴“政策链、产业链、专业链、培养链、服务链”五链融通的“政产学研用”创新模式。同时,组建了农文旅专家智库,形成合力精准施策,赋能乡村振兴,开展具体实践项目,累积了大量的应用实践成果。

(三)农文旅融合,探索面向乡村振兴的新农科育人实践新路径

广西艺术学院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院在组织模式创新的基础上,以“党建+”“艺术+”“科技+”“项目+”的思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实践。

1.研究团队服务社会能力有基础

先后开展了河池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陈双村美丽民族乡村示范点“四坊”项目,桂林市资源县车田苗族乡石山底乡村振兴示范点乡村振兴示范文化元素、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与车田苗族乡石山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南宁缸瓦窑文化艺术村建筑与景观设计,南宁市良庆区乡村风貌提升设计等实际项目的方案设计。

2.研究团队科技创新有水平

2020年承担广西壮族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广西‘双百’稻虾生态养殖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示范”子课题“稻虾生态休闲渔业新模式开发与产业化示范”,2021年完成广西社科智库重点课题“加快建设壮美广西,提升壮乡风貌新路径新举措研究”,2022年承担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招标课题“广西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赋能乡村振兴新举措研究”,相关课题研究为乡村振兴作出了一定贡献。

3.研究团队协同育人有效果

通过实际项目的调研与方案设计教学实践,为校地合作和艺术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平台。优化“政校企行”四方联动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不断拓宽人才培养路径、提升学生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专业能力和增强学生专业领域创新能力。2022年,助力帮扶德保县东凌镇多脉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已完成“乡村微菜园景观”“村史馆”“壮歌台”和“民居建筑立面改造设计”项目实践;与那楼镇、同江村等地政府部门,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休闲农业协会共同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党日活动,并以此成果成功申报并获得广西艺术学院2022年度校级党建科研课题立项。

四、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院的发展对策

(一)依托产业学院,优化完善“三共-四化-五链融通”组织模式

一是借助广西智慧人居环境产业学院优势,实行“三共”机制,即校企行三方共商决策、共建制度与方案、共享成果,制定研究院“三共”管理制度1套,保障校企行联动有效运行;研究院工作流程按照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四化”的标准执行,形成标准化工作流程1套;按照“完善政策链,对接产业链,优化专业链,创新服务链,激活人才培养链”的思路,不断优化研究院组织模式。

二是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选聘行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学习,补齐高校实践短板;合作企业为科研院所和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岗位,通过交流挂职、结对共建等方式,促进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补齐企业理论研究薄弱短板;设立专项资金,给予相应的资源保障,创新市场调节、柔性用人等团队人才引进模式,打造以“设计大师、产业教授”为带头人的高水平研究服务团队。

(二)立足研究院自身优势,成立智库联盟

研究院依托自身人才与智力优势,整合地方政府、研究院所、智库、其他高校资源,成立校地合作智库联盟、专家工作站、研究中心等,提供优质政策咨询和技术研发等服务。充分发挥高校联盟的集体智慧,促进各高校专业和学科的优势互补、合力攻关,将高校智力转化为地方发展动能。

一是目标向上,主动对接政府职能部门,如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等,争取承接相关部门的政策咨询项目;二是根据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关于每年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积极申报制定地方标准,同时利用社会团体组织制定并发布团体标准;三是目标向下,研究院承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乡村产业专项规划、“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休闲农业示范区规划等实际项目,通过区域统筹规划促进乡村振兴;四是利用学校民族艺术优势,策划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非遗活态传承活动、乡村印迹设计活动,并辅以研学课程设计,出版研学教材,将民族艺术课堂搬到田里、村里,使之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五是联盟各成员单位发挥各自特点与优势展开合作,创新服务乡村振兴形式,提升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水平。

(三)农文旅融合,打造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品牌

发挥研究院理论研究职能,选聘广西农业科学院、规划设计院、农文旅龙头企业等单位的知名农业专家、经济专家、规划咨询专家、管理运维专家,组建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院农文旅专家智库并签订咨询服务协议书,加强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

一是利用研究院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深挖当地独特的农业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农田景观、民族习俗、乡村传统聚落等,构建当地交互式数字旅游平台,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打造文化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二是促进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形成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三是将研究院实践成果转化成案例,建立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库并进行推广应用,形成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品牌。

五、结语

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院围绕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乡村非遗传承、传统工艺教培开展特色社会服务,对于培养“新农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在新农科背景下,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院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引入新理念,创新发展研究院组织新模式。将新质生产力引入研究院,按照新质生产力要求,重构研究院组织模式,形成研究院新的发展路径。二是持续发挥专家智库支撑作用,精准施策赋能乡村振兴。研究院在农文旅专家智库的基础上,按照乡村振兴政策、数据、案例、策略等搭建数据库,对乡村产业资源、文化与旅游资源不断地进行系统梳理和更替,指导乡村实现多产业交融与多主体共生,实现乡村资源价值最大化。三是以乡村振兴项目为载体,建立高水平乡村振兴服务团队。研究院依托乡村振兴实践项目,助力专业教育教学,提升团队服务指导能力,构建标准化服务体系,创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咨询服务品牌,形成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的示范效应。

[ 参 考 文 献 ]

[1] 各地高校深度参与乡村振兴[N].人民日报,(2019-06-13)[2024-05-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6169538911320841amp;wfr=spideramp;for=pc.

[2] 刘双清,匡勇,伍小松,等.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育人模式与机制创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增刊2):42-44.

[3] 周爱华.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三种模式的特征、成效及困境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22.

[4] 赵欣,刘艳.民族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作用机理与实施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5):115-116.

[5] 陈诗波,李伟.高校新农村研究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8):54-59.

[6]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减贫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简介[J].中国行政管理,2022(2):161.

[7] 党波涛.“乡村振兴·武汉会议”举办,华中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揭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1(1):189.

[8] 吕小艳,张正淳,曾东强.地方高校新农村基地建设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实践探索:以广西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7(2):125-128.

[9] 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简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4(6):161.

[10] 程碧军,夏立村.湖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在省农科院挂牌成立[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2):146.

[11] 施冰寒,向宇诚,周尹霜,等.基于乡土建筑改造的乡村振兴研究院建筑与景观设计[J].世界林业研究,2023,36(4):155.

[12] 邵存林.乡村振兴视角下涉农高校新农村服务基地社会服务功能探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2):45-47.

[13] 张社梅,张敏,蒋远胜.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绩效评价实证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8):18-23.

[14] 杨秀臻.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与机制构建:以菏泽市为例[J].乡村科技,2021,12(15):24-27.

[15] 韩美群,徐梦瑶.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机理、困境和路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1(1):95-102.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新农科发展路径
新农科背景下现代烟草农业专业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民营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