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优势视角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高中生抗逆力的实验研究

2025-02-14 00:00:00董小妹张丁根
安徽教育科研 2025年2期
关键词:抗逆力优势视角团体心理辅导

摘要:为考察团体辅导对高中生抗逆力干预的效果,本研究从学校招募62名高中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1人。实验组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进行抗逆力水平干预(共7次课,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干预前后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对两组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干预前,两组学生的抗逆力总分及其各维度没有显著差异(pgt;0.05);干预后,实验组后测显示学生的抗逆力总分及其各维度均显著高于前测和对照组(plt;0.05)。这表明本研究所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高中生抗逆力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抗逆力 "优势视角" 高中生

一、引言

“优势视角”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认为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抗逆力作为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抗逆力被国内学者译为“心理韧性”“心理弹性”“心理复原力”等,是指当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地做出建设性、正向的选择和处理,是个人的一种资源和资产,能够使人在身处恶劣环境时依然懂得如何处理不利的条件,并产生正面的结果。其由外部支持因素、内在优势因素以及效能因素三个部分组成。外部支持因素指在生活的环境中与我们发生交互影响,能够为提高我们的抗逆力提供帮助或者支持的因素。内在优势因素指对自我的积极认识和评价,包括完美的个人形象感、积极乐观感等。效能因素包括人际技巧、解决问题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订定等。

作为面对压力和挫折的良好适应力的体现,抗逆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的学业情绪。抗逆力水平越高,学生的抑郁情绪越少,并能对消极情绪进行抑制。近年来,青少年自伤、自杀人数逐年攀升,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特性。若学生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加之学业难度、人际关系及高考的压力存在,其甚至可能由于一时受挫而发生自伤、自杀等危机事件。抗逆力作为个体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能力,对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研究表明,团体辅导可以提高学生抗逆力水平,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情境下通过团体内人际的交互作用,促进个体相互交流学习,认识、探讨、学习新的行为及态度,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本研究依据抗逆力的理论内核及组成要素,设计一套团体辅导方案,并采用该方案对高一学生进行抗逆力干预研究,以期提高学生面对和处理各种压力和困境的能力。同时,本研究的结果也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张贴海报招募本校高一年级学生共62名,其中男生28人,女生34人,年龄为15~17岁。学生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身体健康,智力正常。学生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1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17人。

(二)实验材料

1.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s, RSCA)

本量表由胡月琴、甘怡群编制,共27个条目,包含5个维度(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前3个维度构成个人力维度,后2个维度构成支持力维度。量表采用5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对应心理韧性水平越高。

2.自编抗逆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根据抗逆力的三个构成要素并针对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制定了本研究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表1)。

(三)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说明实验要求及程序,两组学生完成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前测。随后,实验组参与由专业心理教师带领的抗逆力团体辅导活动(每周一次,共七次),对照组不做处理。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完成量表后测。

(四)数据收集处理

本研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进行前测和后测,经过数据整理和筛选,剔除无效数据6个,有效数据56个,其中实验组28人,对照组28人。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实验组、对照组在干预前的同质性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两组被试是否同质,结果表明(表2),干预前,在抗逆力总分及各维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得分无显著差异(pgt;0.05),可看作两组被试具有同质性。

(二)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后的差异比较

干预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结果进行差异性检验。从表3可以看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抗逆力总分(t=3.720,plt;0.001)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目标专注(t=2.486,plt;0.05)、情绪控制(t=2.221,plt;0.05)、积极认知(t=2.398,plt;0.05)、家庭支持(t=2.428,plt;0.05)、人际协助(t=2.282,plt;0.05)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三)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比较

实验干预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对照组前、后测结果进行差异性检验,见表4。结果表明,对照组在抗逆力总分及其他维度上的前、后测得分没有呈现显著差异(p>0.05)。由此说明,对照组被试抗逆力的水平,在实验组被试接受实验干预期间,没有产生显著性变化。

(四)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比较

干预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前、后测结果进行差异性检验,见表5。结果表明,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被试抗逆力总分及其各维度水平有了极显著的提升(p<0.05)。

四、讨论

从实验结果来看,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的抗逆力总分及其各维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两组被试在实验前抗逆力水平具有同质性。而在干预后,实验组被试的抗逆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及对照组,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这表明采用团体心理活动辅导的方式来提高高中生的抗逆力水平是有效的。推测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本次团体辅导的对象为15~17岁的青少年,该年龄阶段的学生热情高涨,充满探索欲,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交友需求,能够积极配合团体辅导活动的实施。本活动以学生的主体性体验为主,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认可,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二,团体活动中营造的温馨有爱的氛围,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启发和引导学生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被试的深刻体验和反思可以纠正成员的偏差态度和行为,形成了一定的认知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能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提升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所以,团体辅导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抗逆力水平。

五、结语

本研究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提升高中生的抗逆力水平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魏丹.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对提升青少年抗逆力的介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2]乔倩倩,贾志科.“抗逆力”研究现状述评与展望[J].社会工作,2014(5):140149,156.

[3]邱育华.以优势视角激发内在潜能,提升学生抗逆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32):2426.

[4]白垚垚.心理韧性促进高中生学业情绪的干预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8.

[5]牛更枫,范翠英,周宗奎,等.青少年乐观对抑郁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4):709711,681.

[6]席居哲,左志宏,WU Wei.不同心理韧性高中生的日常情绪状态与情绪自我调节方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9):709714.

[7]邓雨婷,陈晶,余晓敏,等.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压力的调查研究[J].卫生软科学,2020,34(8):8488.

[8]徐明津,杨新国.大五人格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3):5764.

[9]张晓冬.提升高中生抗逆力水平的实验研究[J].现代教学,2019(24):4346.

[10]朱蕾晔.团体辅导对改善小学生心理韧性和自我接纳水平的实证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4):3941.

[11]刘硕,宋莉莉,王詠.运用认知行为团体心理辅导提升高中生的心理韧性[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2):419423,442.

[12]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13]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8):902912.

[14]周杨.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6.

[15]梁洁.班级团体辅导提高高中生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抗逆力优势视角团体心理辅导
抗逆力视角下离异家庭子女研究现状述评
优势视角下青少年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青年时代(2016年32期)2017-01-20 00:38:3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22:42:58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22:41:51
优势视角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探析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17:18:53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2:20:06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抗逆力挖掘
求知导刊(2016年26期)2016-10-31 11:40:27
残疾人社会工作中优势视角的应用
商(2016年29期)2016-10-29 09:25:51
优势视角与孤残儿童社会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