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寻美”视角看《中国石拱桥》

2025-02-14 00:00:00卞慧君
安徽教育科研 2025年2期
关键词:说明文核心素养

摘要:初中生对缺乏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兴趣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说明文学习的难度。而说明文无论从宏观的逻辑架构还是微观的遣词造句,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审美价值。笔者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初中阶段说明文的首篇——《中国石拱桥》为例,引导学生对说明文进行美点寻踪。

关键词:说明文" 《中国石拱桥》" 寻美"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审美创造”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应该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能比较容易地从记叙文中感受到叙事之美,从古诗文中感受到意蕴之美,从议论文中感受到思辨之美,而散文更是有美文之誉。然而说明文,因为缺乏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相对简单,语言较为平实,“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听得没劲”是师生们的共同感受,以至于说明文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说明文又是一种很实用的文体,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必须引起师生的重视,而且说明文也蕴含多种审美因素。如何突破说明文教学的困境,让新课标的理念真正落地生花?这需要教师做好说明文阅读的审美引导,为学生的说明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认为说明文阅读教学不仅要从说明文的内容方面进行教学,更要从感受美、发现美等方面进行教学,最终使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也能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茅以昇的《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事物类说明文,在整个八年级的说明文学习中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及光辉成就,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座座石拱桥彰显的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将教学的核心任务设定成为说明文寻“美”。在这个核心任务的引领下展开对课文的深度学习。

一、梳理文脉,探寻理性美

梳理文章文脉:世界石拱桥的三大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实用价值)→中国的石拱桥(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新发展。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遵循从一般到特殊、从现象到原因的规律,同时运用了思维品质中的演绎思维和分析归纳,不仅提高了对知识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还展现出了高阶的思维品质。这是文章的宏观框架,也是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复杂的事物也好,抽象的道理也罢,作者都以清晰的思路、明了的结构来进行介绍。这种高超的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是逻辑美的体现。

在作者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下,读者不知不觉间就获取了很多关于石拱桥的知识: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尤其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历史悠久。此外在介绍两座中国石拱桥时也稳中有变,各有侧重:赵州桥作为单拱石桥的代表,作者侧重其形式上的美学意义;而卢沟桥作为联拱石桥的代表,侧重突出历史意义。茅以昇作为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他以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严肃的科学态度为基础,有条理地向读者介绍了关于桥的一些科学知识,大大丰富了学生对石拱桥的知识储备。换言之,说明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传播科学知识仍是重要目的。

可见与文学性作品相比,说明文将逻辑美和知识美完美融合,闪耀着理性的光辉,是理性美的产物。

二、选句探究,品味表达美

为了把复杂的特征或抽象的事理表述得清楚明白,作者必须借助一些合适的说明方法,而说明方法的选择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当然是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还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都是可以的。比如课文举例子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能直观具体地让读者加深对中国石拱桥的认识;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能把石拱桥的形态特征介绍得更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列数据(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能让赵州桥的长宽数据更加精准;分类别介绍赵州桥的四个具体特点可以把原本复杂的事物描述得条理清楚;引用资料,如文中引用唐朝张的话、马可·波罗的游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以及摹状貌、作比较等在文中随处可寻,让所述对象形象可感,特征更突出。

凡此种种,都是说明文这种特殊文体的表达之美,或者说是方法之美。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选句探究,品味说明文这种文体所蕴含的语文味。因为这在本质上便是如何借助语言手段精准地介绍说明对象的相关知识的问题,让学生在研读中掌握说明文这种文体如何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在这里教师可以将常用的10种说明方法,编成一句谐音口诀方便学生学习记忆:“举(举例子)枪打(打比方)猎(列数据)莫(摹状貌)分(分类别)高下(下定义),坐(作比较)坐(作诠释)饮(引资料)酒话(画图表)天下。”

三、潜精研思,咀嚼语言美

语言是一篇文章的载体,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或基点当然也不能撇开语言。说明文语言的首要特征是准确,但准确不代表枯燥死板;另外便是简明易懂,但易懂也不代表浅薄。其实在说明方法中,我们就已经窥见有些说明方法足以让语言本身增添光辉。例如:打比方和摹状貌。

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浪”。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这里写桥和桥上狮子形态的文字优美,桥和浮雕的样子十分自然地浮现在人们脑海里,富有画面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写石刻狮子这一句,不仅有结构形式上的整齐之美,内容上几个四字词语的使用,让说明文的语言读起来既有音乐的美感,又有节制典雅之美,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当然,说明文有它自己的语言特质,例如:

“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课堂教学时,采用“删词法”进行比较阅读,会发现这里限制性词语的使用,准确中更显严谨。另外教师也可指导学生朗读此类句子,通过对表示强调的副词等关键词句的重读,让说明文也能读得有滋有味。再如可依据文中原句设计一组相近表达的句子:

“大拱的上面,各有两个小拱。”

“大拱的两头,各有两个小拱。”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课堂上,可用“我读你画”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画出石拱桥的模样,然后再借助多媒体和真实的赵州桥比对,会发现作者用词不仅仅精准而且更追求生动,“桥似人,有肩”,多形象生动啊!

由此可见,即便是科普类的说明文(更不用说文艺性说明文),准确严谨的语言中也不乏整齐典雅、生动形象之美。

四、由表及里,体悟情感美

与情感充沛的散文相比较,说明文的情感显得含蓄内敛了很多。但作者在介绍客观事物或事理时,仍会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其中。“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作者只有感情奔腾涌动,才能文思如泉,流畅自然。虽然《中国石拱桥》以普及桥梁知识为主要写作目的,但我们若认真体悟,就不难从文中富含情感意义的形容词、副词中品味出美来: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

“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细读文本还可发现茅以昇在介绍一座座中国石拱桥时遣词造句之用心,教师授课时可以将这些句子从文中单独提取出来,将其整齐地出示在多媒体课件上,如下:

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

赵州桥:是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卢沟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

江东桥:是更意想不到的桥;

长虹大桥:是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

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仅有的拱桥。

这样的句子若放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拿出来供学生集体反复吟诵,会让大家情不自禁地感叹:美哉!壮哉!中国石拱桥!在诵读中体悟一座座石拱桥所彰显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这样的说明文学习,既能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认识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也能让学生在寻美的同时热爱并认同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导向,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五、小结

文本解读是理性的活动,要抑制带有任意性的感性,也要拒绝主观性的情感偏好。所以我们不可否认散文有华丽之美、感性之美,但必须也应承认说明文其实也是一座富含“美”的宝库,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它们就像一块块浑然天成的美玉,等待我们细心雕琢。不同的文体都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将审美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并创建专门的审美教学模块来加以落实。唯有如此,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得到有效提升,而语文教学的土壤上也才能生长出鲜艳的审美之花。

附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以体验为核心。

[教学目标]

1.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厘清说明顺序;

2.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3.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1.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厘清说明顺序;

2.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教学方法]

1.教师: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

2.学生: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预设]

一、新课导入

故事导入:造桥炸桥皆因爱国——茅以昇“中国桥梁之父”。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这位桥梁之父来学习《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由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课伊始,趣已生”之效。

二、任务引路

开启课文寻美之旅:你能为说明文寻“美”吗?

【设计意图】以主问题来引领,设置任务链,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

(一)理性美

(活动一:通读课文,你能发现本文的行文思路吗)

(1)逻辑美

预设:作者先写石拱桥的特点,再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又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加以详细说明。再分析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解放后的新发展。联系:由一般到特殊(演绎思维),由现象到原因(分析思维)。

小结:这种高超的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本身就是富有智慧的逻辑美。

(2)知识美

预设:明确石拱桥的三大特点;了解赵州桥等桥的特点。

小结:与文学性作品相比,说明文可以为我们科普知识,具有较强的科普性。

【设计意图】用“寻美”的方式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明确本文说明的逻辑顺序,同时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二)表达美(说明方法)

(活动二:合作探究,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法向我们阐明中国石拱桥的上述特点的呢)

预设: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设计意图】借助“寻美”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说明文方法及其作用。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勇于表达,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三)语言美

(活动三:跳读课文,思考本文

语言有美可寻吗)

预设:语言美的表现为平实中有典雅、准确中有严谨。

【设计意图】借助“寻美”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四)情感美

(活动四:品读课文,作者运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写中国石拱桥,仅仅只出于普及知识的目的吗)

预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文化自信);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赞美(民族自信)。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并认同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导向。

【课堂小结】

说明文其实也是一座富含“美”的宝库,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不同的文体都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设计意图】一课一得,意在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认同汉语的魅力。

【作业设计】

1.观看纪录片《超级工程(第二季)》之《中国桥》。

2.微写作: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少物品,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建筑,模仿课文写一小段说明文字,向大家介绍一下,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作业1: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语文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作业2:从阅读向写作迁移,从“会辨别”到“会模仿”“会运用”,实现真正的“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罗晓晖,冯胜兰.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
说明文核心素养
说明文阅读专练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说明文写作注意事项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51:29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1:06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