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从核心素养出发,根据文言文课文特点,探索文言文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与路径,让文言文群文教学切实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动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有人认为,初中学生学习水平还不够,单篇的文言文教学尚产生了许多问题,开展文言文群文教学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根据初中文言文课文特点,探索多种可操作的方法与路径,引导学生掌握文言鉴赏的方法与规律,为终生阅读奠定扎实基础。
所谓母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也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与意义单位,如爱、人性、灾难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母题[1]。教师在教学中,把同类母题的文言文课文组成文本群,引导学生围绕母题集中开展探索,能够实现对相关文化意蕴与文化意象的建构。
如把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与此前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组成群文,让学生在品读、揣摩中充分感受:欧阳修是以太守的身份享受“与民同乐”,范仲淹借劝慰滕子京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呼喊,苏轼在月夜与友人同游发现“闲人之乐”。这些看似各不相同的文言,真切包含着中国文人的“入仕情怀”。如苏轼在经历各种打击后仍然葆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虽感贬谪的悲凉,有壮志难酬的苦闷,在自我排遣中还是表达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可见,适宜组群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指向文化意象建构的路径。
章体是指由文本的文体特征、写作特点等内在结构体现出来的审美效果,以此为议题组建文本群,可以体会群文的基本风格和表达方法,也有助于学生对群文体式形成整体认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以章体为议题组建多种多样的文言文文本群。
如以游记小品为议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将八年级上册的《三峡》《与朱元思书》与八年级下册的《小石潭记》组合在一起。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表达方法入手开展研读活动,聚焦游记小品表达特色。通过研读他们会发现:在《三峡》中,郦道元是从多角度用多时态来描写景物,以“夏水”“春冬之时”“晴初霜旦”突出三峡四时之景的多姿多彩;在《与朱元思书》中,吴均是从多角度借多感官来描写富春江的景色,以视觉描写山水之美,以听觉描写鸟鸣之声,以嗅觉描写花草之香,丰富了景色的形象美感;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是从多角度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色,以比喻写小石潭闻听水声是“如鸣珮环”,以排比写小石潭近岸的石头“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以拟人写潭中的鱼儿“似与游者相乐”,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自己对不幸遭遇的感受。由此学生认识到这些文言文游记小品,在凝聚作者情思中,体现出对美的独特追求。学生集中阅读这一类课文,有助于审美品质的提升。
文言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不同时代的作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在表述内容或表现形式上难免有些类似的情形。教师开展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和对照等方法,抓住多个学习对象之间的异同开展探究,从而使学生对同一类文言文有更深刻的认知建构。
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狼》一文,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狼三则》中的一则,教师可以动物为议题,将另外两则加上《聊斋志异》中的《义鼠》,组成文言文群文,开展比对阅读活动。先是让学生比较三篇写狼的作品的相同之处,从中感受蒲松龄所写狼的贪婪,这对应着人世间“某些人”的品性。再将《狼三则》与《义鼠》进行比对,学生意识到:狼在蒲松龄的笔下是人性恶的体现,而鼠在蒲松龄的笔下成了人性善的象征,蒲松龄借此展现了人间百态。最后让学生体会蒲松龄为什么借用动物故事来表达对人性的清醒认识,尤其是借用了大量的狐狸故事,实际上是借狐狸来指向人的本质。这样的群文阅读有助于学生认清作者的创作目的。
在群文阅读中,联结是学生认知形成的核心环节,其可以表现在字词句段方面,也可以是篇章结构与意义方面,关键都是指向文本解析中的矛盾点、意义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走出单篇文本局限,实现整体把握,又能够让学生聚焦相关联的语段深挖文本的内蕴,推动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周亚夫军细柳》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结束时汉文帝的话“嗟乎,此真将军矣!”进行话题设计。话题一:“真将军”的“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在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并进行概括。话题二:文中的故事是发生在战时,显示周将军军纪严明、忠于职守的特点,如果在非战时是否也是这样较真呢?联结《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其他内容,找出具体话语并尝试概括。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写人物形象的“真”时运用了“不虚美,不隐恶”的求真笔法。
在群文阅读中,教师可以采用统整策略引导学生把多个文本中提供的相关信息以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整合,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实现元认知的有效提升。这样能够借助思辨活动的开展,打破单篇文本教学形成的认知模式,实现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卖油翁》时,教师可以把与陈尧咨有关的文章(片段)组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活动。如,根据多个文本中陈尧咨的言行,思考陈尧咨到底是怎样的人。通过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陈尧咨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立体性特点,从而对陈尧咨产生新的认识。在这一群文阅读中,学生的单篇课文思维定式被打破,可以借助批判性思维活动对文本内容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根据议题组织学生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群文阅读活动,能够从不同层面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文言文,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切实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欧阳伟.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0(09):50-51.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