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本文将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课堂教学
情境教学是一种以教材内容为参考、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相较以往的教学策略,情境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其感受初中语文教材的魅力,还能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学习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教学已经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支持。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为了优化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教师可以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可视的数字化场景。一般来说,学生的知识积累、认知能力、认知基础、自然兴趣点均不相同。针对差异化的学情,教师应搭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深入理解知识内容,从而形成了知识的迁移、应用[1]。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写人要抓住特点”为例。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借助电子白板技术发布“通缉令”:“今有一人入室盗窃,所盗数额巨大,现悬赏50两缉捕。该盗贼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如果你是县令的下属,需要为犯罪嫌疑人画像,你可否画出他的特点?”学生将美术技巧与语文知识相结合,尝试着在电子白板上绘出符合要求的人脸。经过多元实践,学生发现,县令给出的描述非常模糊,无法为犯罪嫌疑人描绘出清晰画像。基于这一情况,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想要画出犯罪嫌疑人的画像,我们应清晰地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哪些外貌特征?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虽然,初中生具备了一定探索能力、文字分析能力,但极具视觉冲击的学习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程设计阶段,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炼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并匹配相应的教学资源。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习惯于以自己为主体、单向大量传递语文知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陷入枯燥化、重复化的学习中。为了创新教学策略,同时也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以问题为“桥梁”将多个主体串联起来。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以由易到难的系列问题为指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互动”中形成学习自信心。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抓住细节”为例。在课程讲解中,教师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展示一张运动会的照片。在照片中,有的同学担任啦啦队员为赛场上的运动员加油,有的同学在跑道上奋力奔跑。教师提问:“在照片中,你在做什么?”随后,学生积极观察图片内容并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自己在做什么?自己在想什么?”比如,一名图片中的运动员深度还原了自己竞赛时的心理活动,阐述了自己在听到同学加油声后的心理变化。这时,教师以该生的反馈为教学资源,以批注的方式圈出其中的心理、动作描写。再提出问题:“怎样让这一描述变得更加生动?”随后,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方面进行填充。这时,学生亦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添加的细节越多,文章越拖沓,越不生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引入老舍先生的表述:“我们都知道利用职业、阶级、民族等特色,帮助形成个人特有的人格;可是,这些东西并不一定能使人物活跃。反之,有的时候反因详细的介绍,而使人物更死板。”随后,学生尝试着筛选、精简细节描写,从而提升了文章的可读性。
受知识积累的限制,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有限。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教师设计分组情境。值得一提的是,分组情境以小组合作为基础,以践行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初中语文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语文知识点,还承载了丰富的人文要素。基于课本中的人文价值,教师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小组合作任务。通过高效的生生互动,学生既能从阅读的角度分析文本中的具体知识点,又能从语言表达层面分析文本中的价值观。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藤野先生》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围绕作者的描述顺序,设计主题为“了解一段往事”“认识一位恩师”“感悟一颗初心”“品味一种风格”的小组合作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以循序渐进的任务为指引,以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文章线索、人物形象、感情主旨、语言特点。其中,在研究文章线索时,学生从明线、暗线两个维度展开讨论:“课文以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作者的爱国心为暗线。”结合上述分析,学生尝试着分析“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营造辩论情境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相较于以往的教学模式,辩论情境既为学生提供丰富且自主的探索空间,又为他们提供提升表达能力的机会。基于高效的生生互动,学生一边调动知识积累,输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边在观点交换中丰富知识积累。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我们要如何应对、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从“主动发掘”“被动保护”等多个角度展开辩论。为增强“辩论”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大量的人文要素,如“老建筑”“非遗文化”以及民俗艺术作品的视频、图片等,学生借此能够知晓“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从而讨论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记录学生的“争论点”,并根据他们在得出“统一答案”的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公允、全面、科学的点评。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旨在活跃课堂氛围,优化教学策略。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提升了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陆杨.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文科爱好者,2023(04):37-39.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江安镇滨江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