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探析

2025-02-10 00:00:00高雅 衡朝阳
公关世界 2025年1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全育人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检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试金石,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增强育人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通过剖析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构成要素及生成困境,明晰高职院校需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健全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强化学生的需求认知和践行能力等措施增强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引言

新时代,高职院校坚持推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着力点,秉持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与担当,把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作为主要方向,努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协同育人作用,实现提升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的效果。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时代意蕴

获得感意在强调实实在在有所获得之后的人的自身感知,主要呈现出期待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精神愉悦感。当前,获得感表现为人民群众身处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在共建共治共享之中所获得、享有客观物质抑或是主观精神而滋养形成的正面感受,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深刻印证,显示出鲜明的时代意蕴。

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国家繁荣富强意义重大。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通常是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之中,从而实现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层面有所升华[1]。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构成要素

在遵循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可以看到目前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呈现出“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这紧密联系的5个层面,随着各个部分的不断发展,经历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在循序渐进中彰显出统一性。

(一)认知获得感是基础

认知获得感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思政课课堂时,个人认知层面的期待在落实之后的主观意识感觉,主要表现为知识习得的愉悦。认知获得感依靠施教各个环节教育者们的理论教育以及思想引领,形式为客观意义上的理论知识于受教育者脑海中的重现,同时也成为其中最为直观的所获,着力点则在于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深刻领会新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二)情感获得感是关键

情感获得感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思政课课堂时,情感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产生的愉悦感受。情感的内涵包括学生的内心情绪、道德情操、人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意识活动,并通过外在予以表现。通常情况下,情感获得感越是强烈,学生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就越强。所以,思政课的温度和效度一直以来都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对于基础更加需要夯实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以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三)意志获得感是保障

意志获得感则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思政课课堂中,对于自我发展有所规划,在完成目标的经历中遭遇阻碍所磨砺而出的坚韧品质,是以一种坚定自信的心态向目标迈进,实现之后所生成的个人感悟。对于学生而言,意志获得感是他们把自我认知与情感转化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改造世界的基石。所以,意志获得感越是坚固,思政课所传授的知识越能在实际中潜移默化成为学生的道德表现。

(四)信念获得感是升华

信念获得感,通常是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在课堂之中对于自我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等内化于心产生的一种深刻的认同感而存在的,更深层次而言,就到了自我实现的阶段。信念获得感在行为获得感的具象化上有着重要作用,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否真实亦由其判断。

(五)行为获得感是归宿

行为获得感因此则被认为是高职院校学生在课堂中,在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活动后,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面对、分析乃至解决问题,成就感油然而生。所以想要检验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成果,反馈就在于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学生把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内化为自身观念与价值理念,而后外化于行的具体实践程度。

三、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生成困境

当前,各大高职院校重视关注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情况,致力于加快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担当时代使命。然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目前仍然存在着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不畅、主体认知和实践能力不足以及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使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有待提升。

(一)高职院校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不畅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均为学生获得感的主要来源[2]。因此,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完善现有的育人平台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作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和广大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科研工作者、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群体增加互动、紧密联系,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在各自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共建共享形成合力,实现全员育人的美好目标。但是,由于各行各业之间有明显的分工,每类育人主体都有自身的专职工作需要完成,从而会出现育人理念方向、时间分配、内容侧重上的矛盾与分歧[3]。比如,对课程育人而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一直是重要任务,目前却仍然任重道远,特别是高职专业课的实践占比部分越来越重,使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平衡理实教学时间分配。另一方面,在“十大”育人体系下,职业教育的各个主体之间尚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壁垒与边界,这就导致出现沟通渠道不够畅通的问题,资源和信息共享遭遇阻碍也折射出协同育人管理、联动、考评机制有待加强建设的一面。

(二)高职院校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不足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和主体而存在。因此,每个学生主体都可能对于教育目的和功能有着认知差异,导致他们的真实需求不尽相同,而这则是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能够产生的基础条件之一[4],所以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唤醒”学生参与思政课堂存在乏力现象时,获得感也就难以显现。事实上,学生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基本上是从他们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判断的,认知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思政课获得感的强弱。那些有着较高认知水平的学生,更愿意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思政课堂之中满足期待以增强获得感。然而,尤其是在学生基础稍显薄弱的高职院校,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认知获得感“钝化”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关于高职院校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连贯性等方面有待加强;另外,学生虽然有意愿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但实际能力尚在锻炼,行为获得感暂时无法立竿见影。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需矛盾突出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表现为“供大于求”“供求平衡”“供小于求”这几种类型。实际上,当教育方面的供给和学生的发展期待相平衡时,就形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预期相匹配的局面,从而实现因材施教,获得感才有所提升。然而,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的供给情况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象,和学生对课堂的美好期待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博弈,使供需矛盾加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未来努力的方向在于,教师队伍整体能力提升、教学内容针对性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加强、课堂氛围改善等;思想政治理论课需求侧未来加强改进的着力点则包括:合理调整学生主观期待、增加学习兴趣等。

四、“三全育人”理念下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策略

高职院校要贯彻好“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己任,致力于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予以智慧与力量。

(一)健全高职院校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主渠道”和“主阵地”均为高职院校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关键,要集聚“全员”育人合力,主要把握育人意识、平台构建与运行机制。

(1)增强全员育人意识。高职院校要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上下功夫,呼吁引导所有教师坚持树立育人意识,从而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2)搭建协同育人平台。高职院校需要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教育教学平台的构建工作,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尤其是企业导师等在职业教育背景下与高职学生密切相关的育人主体紧密联系,将“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社会课堂”融会贯通;(3)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协同育人合作机制、沟通机制、考核机制建设,从实际情况入手有力强化全员育人效果。

(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需求认知和践行能力

“知行合一”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价值逻辑及其旨趣。高职院校要以学生的发展诉求为根本,优化调整教学结构,增强他们的价值认同。

(1)调整需求认知。高职院校要以学生的认知情况为本,尤其是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学生,要引导并调整他们对现状合理的心理预期,提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无论是在学校课堂还是在社会课堂中,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准确认知社会;(2)提高参与意识。高职院校应努力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的兴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到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寓教于乐[5]。并且,师生之间要致力于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学生们愿意对教师敞开心扉,表达自身对于教育内容的期待,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3)增强践行能力。通过调整需求认知、提高参与意识,学生在思政课堂的所学所闻转化为价值认同和内在追求并予以践行。在此过程中,高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通过“三下乡”、志愿服务、实习创业等锻炼自身能力,在职业教育兴起发展的良好态势下强化综合素质,用自身技能成就出彩人生。

(三)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

毫无疑问,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生成的最佳状态就是“供需平衡”。因此,高职院校要致力于促进供需双方相辅相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改善思政课堂现状的同时让学生加深认同感,实现“全方位”育人,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1)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优化供给的切入点在于从教者本身,方法则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养[6]。众所周知,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所以思政课教师重要任务就是深入浅出地,让知识入脑入心。高职院校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师生关系和谐化;(2)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政课获得感与所学内容高度相关。因此,以职业教育的热点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平衡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增强引用案例的时效性,才能更加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学有所得;(3)创新教学组织模式。一方面,为提高学生的体验感,教师可以多措并举创新课堂模式,比如问题导向、翻转课堂、实践调研、“VR”体验等,让学生沉浸感受。另外,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教育”,综合运用“职教云”“学习通”“智慧思政”等网络平台创新教学。以上述方式方法实现“全方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供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系1.江苏省202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课题《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课题编号:2022SJSZ0688);2.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课题《常州高职园区“三全育人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及其实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CDGZ2022014);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工科类高职院校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课题编号:2022-SKYB-1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合亮,张旭.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的全面性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8):118-123.[2]张艳丽,何祥林.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9,(06):43-45.

[3]唐玉琴.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4]王易,茹奕蓓.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及其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3):107-112.

[5]朱宏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1):115-119.

[6]裴红娟.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8):22-25.

(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全育人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
职教论坛(2016年26期)2017-01-06 19:11:21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教育方式分析及阐释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35:46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8:49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3:44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7:37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21:24
韩国语能力等级考试新动态及应对
考试周刊(2016年19期)2016-04-14 19: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