烁尽玄微 更进一步

2025-02-08 00:00:00孙晨荟
人民音乐 2025年1期
关键词:民乐器乐琵琶

2024年10月26日—2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民族器乐表演实践与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围绕民族器乐的演奏实践与理论体系构建、传承与教学体系研究、跨学科研究三方面议题展开研讨, 开展四场学术发言,并特设“名家对谈:王范地艺术理论与实践”和“名家分享:我的实践与思考”两个互动单元,邀请多位在民族器乐表演及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艺术家和专家进行专题研讨。

一、议题

(一)民族器乐演奏实践与理论体系构建

民族器乐演奏实践与理论体系构建作为会议的首要议题,民族音乐学家乔建中总结民族器乐表演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范畴包括器、律、谱、调、体裁、乐种、曲目系统等方面,回顾七十多年来音乐学界及民乐界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其中具有普遍影响力的是20 世纪琴学遗产的全面整理编纂以及1950年代杨荫浏等学者所作的传统音乐系列考察,并特别提出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器乐大师进高校活动开创了传统音乐与现代学院教育的融合模式,以上提出的从传统到现代转接的各个方面值得后人深思。

对学科、学术、话语当下热门的三大体系如何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学科建设当中,琵琶演奏家李景侠提出增加“实践体系”这一重要建议并进行详细阐释,该观点的提出对音乐作为表演实践学科在三大体系的哲学理论衔接当中, 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她同时还对器乐学科的构成要素和学科体系构建之诸多问题作出了相应的具体解析。该议题的建设作为系统工程需一步步落实和完善,亟待民乐界有整体的共识。

(二)民族器乐传承与教学体系研究

民族器乐传承与教学体系研究是两次评审当中论文提交最多、发言最为集中的议题,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和演奏家就演奏实践与理论阐释展开讨论,涉及民乐演奏法与教学、历史文化释义、艺术实践与理念、多元性及当代传承、乐律学研究与其他区域或艺术形式对话等多方面内容。

作为构建民乐表演艺术体系的基础性理论,演奏技法与实践相关的学理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首当其冲的弱项,这也是本次会议希望表演与理论双方能够更加深入拓展的领域。二胡演奏家刘长福列举了以声带韵、以韵助声、声韵交融的演奏特点,并从音乐全局的艺术处理、气息与力度的配合以及现代学院派教育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一步强调传承传统“声”“韵”演奏技巧的重要性。古筝演奏家林玲对生存状态处于消亡边缘的潮州细乐进行了抢救性补遗、整理及复原的演奏实践。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通过实验性演奏进行系统地反复考证、比对、整理、修订,再通过审慎合奏获取的听觉感受的高度认同中最终得出对潮州细乐大套新的阐释,这是学院派演奏家对传统乐种传承发展的贡献。箫演奏家王建欣梳理《琴谱谐声》《指法汇参确解》《新制雅箫图说》三部文献,谈论琴箫演奏配合的材料、演奏方式、振动方式及演奏手法的四点互补性。理论家李玫从音乐功能的角度阐释古人的操缦观念,藉此反观当下审美中古琴过分炫技的问题。高校及专业院团的中青年演奏家是会议发言的主力,内容涉及王范地琵琶演奏体系的中国式波音(朱宏伟)、西北地区三弦演奏风格(高伟)、琵琶技法在创作中的程式化现象(于源春)、江南丝竹“加花”“气息”润饰(范临风)、闷笛模拟打击乐音色(许志圣)、捧笙手法/ 指法及演奏姿势(张月)、胡琴声腔化演奏(杨扬)、琵琶《塞上曲》刚柔演奏(吴芮逸)等。

教学与传承发展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也是音乐高校师生直面的主要问题。二胡演奏家宋飞以胡琴演奏教学为例,论述内心的歌唱、听觉、视觉等能力,又以语言、歌唱及综合表现等类型为例,强调音乐情境表达在演奏和教学中的运用,呼吁重视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多个与会发言者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该问题的方方面面,如王范地琵琶传统音乐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结合(陈岸汀)、西安鼓乐的高校教学(程天健)、管子与智化寺音乐(胡庆学)、平湖派琵琶的高校传承(任畅)、曲艺伴奏音乐与三弦弦师(刘禹)、阿拉伯音乐与琵琶(赵卓群)、杭风胡琴重奏组(张咏音)、王甫建民族管弦乐实践与思想(蒲方)、民乐教学研究四个框架下的诸多问题(刘红)、音研所七十年民乐传承工作(银卓玛)、跨文化筝乐创作的中国文化精神(孙卓)、笛子协奏曲《巴楚行》(喻波)、查阜西琴学研究(方艺璟)、新疆琵琶发展(路中康)、台北成功中学国乐社历史(郭相炜)、新加坡民乐现状(朱笑仪)等。

美学、记谱与乐律学一直是近年来民乐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音乐美学家修海林论述王范地琵琶演奏“腔韵说”中“音、腔、韵”形态音响组合和“意、情、趣”审美组合的核心概念,强调琵琶艺术中左手歌唱以及二度创作中的母语文化诠释。音乐史学家秦序呼吁当下应对古琴文化精神要义的“士君子精神”给予应有的重视。民族音乐学家张振涛认为在现有的记谱模式基础上,探索以韵谱为核心的三重记谱法是当下传统音乐记录的一种更佳方式。其他相关的主题有中国打击乐创作与传统美学(乔佳佳)、古琴徽间记谱(蒋雅君)、古琴徽分记谱按音准确性问题(杨威锐)、胡琴四工的乐律学价值(史智轩)、粤乐“乙反线”(陈韦因)、匀孔笛翻七调技法(陈澍)等。

(三)民族器乐表演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的热度在当下音乐学界逐渐升温,相对20 世纪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西方音乐表演理论研究,国内的起步较晚。本次会议希望能推动民族器乐表演跨学科的相关研究, 但基于其复杂性,相关的论文并不多见。笔者列举了王范地、武季梅、林俊卿三位艺术大家在表演与科学的多学科交叉领域中所取得的重要代表性成果,展示了我国表演艺术跨学科研究并非空白的高质量历史成就,呼吁理论研究应有问题意识。张鸣、李荣锋、杨阳、李祖胜等分别从心理学、计算机构建乐谱数据集、声学、语言等角度探讨与音乐表演、器乐演奏之间的关系。

二、特设单元

(一)名家对谈——王范地艺术理论与实践

本次会议坚持将表演实践居于首位、呼吁理论为实践服务, 此番深意不仅体现在上述三个议题当中,更体现于两个特设单元的安排。王范地是民间文化和学院派教育两种模式的衔接和提升转化者,作为琵琶演奏家、理论家和教育家,他长于民间,在音乐学院工作终身,对传统琵琶艺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具备对传统艺术的理解高度、演奏体系的剖解深度和系统性教学的学科广度三者之综合, 使他成为当代琵琶领域的代表性艺术家, 被李西安誉为当代学院派琵琶教学体系的创建者。“作为一代宗师,起步于传统,建业于学科。”他从艺术理论和科学理论两方面为民族器乐学科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至今未得到足够重视, 因此本次会议特设相关专栏进行有限的解读。

该单元第一部分安排全程参与编辑制作《王范地琵琶艺术理论与实践》出版物(教学U盘+文论篇amp; 笔记篇二巨册; 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2020年出版)的陈岸汀、任宏、陈贤澈、逯凯四位参与者以这套文字与音像集成的出版物为核心,分别从王范地琵琶艺术资料的整理与思考、以“拨奏”为核心的右手拨弦技术理论与左手按音基础理论讲解示范、琵琶演奏谱谱符号及其艺术实践、教学语言与训练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阐释。

该单元第二部分由宋飞、林玲、三弦演奏家谈龙建和评论家于庆新进行对谈。宋飞分享跟随王范地学习琵琶文曲的经验,指出他善演多种乐器的跨乐器经验审美对融入教学演奏当中的深刻影响,她演奏了移植王范地版琵琶曲《大浪淘沙》的二胡版以做示范。林玲分享如何受王范地以“刚性和柔性”区别上下滑音音响的启发,解决用左手腔韵记谱符号记录区别筝乐流派的风格性问题,并演奏潮州筝曲《柳青娘》示范乐谱多符号组合记录的长余音问题。谈龙建从历史的选择、历史的担当、历史的一座里程碑三方面分别阐释“为什么王范地是当代中国民乐的一面旗帜? ”其贡献和深远影响力基于他创建的系统规范的琵琶艺术理论和演奏技术基础理论,该理论系列具有解释性、应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已超越了琵琶领域,为中国民族器乐创建了一个规范且开放的训练体系。于庆新认为王范地的艺术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理念,但当前的音乐教育和社会环境对民族音乐的重视仍显不足。

(二)名家分享——我的实践与思考

该单元邀请当代民乐界知名艺术家刘长福和李景侠进行艺术实践与教学的分享,刘长福从五十年的二胡教学生涯的经验和理念出发,认为除专业之外还需掌握多学科知识,切忌急功近利、追求炫技和保守循旧、排斥新作的不良教学倾向,需与当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相结合。李景侠从对琵琶艺术整体理解架构的成因、琵琶艺术是全学科推进的观点、“琴房之外” 需重视历史和跨学科的关联研究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琵琶专业教学的相关问题, 强调现代环境中学习传统应回归传统语境,以耳听、心唱、记谱和悟道四种方式深入理解。

本次会议的议题是对构建民乐表演实践与理论体系的一次开放性尝试,借此了解当下民乐发展的一些倾向与问题。从投稿的一百多篇论文来看,表演界重视教学与传承发展、理论界探讨历史文化与美学是双方的主要倾向,这也是当下传统音乐研究的两条主线。凸显的问题首先是对表演艺术基础理论——演奏技术方法论的弱视甚至是无视,如若缺少该基底的研究,表演理论极易沦为空谈;其次是实践与理论双方并未合力,各自单线发展偶有交叉,至今未能形成系统性的学科构建。此次会议尤其希望能够引起对表演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从感性经验式的教与学迈向理性系统的方法论。

三、期愿

“中国民族器乐表演实践与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从计划到落实前后经历一年多时间,办会初衷有三: 推动民乐表演和理论界双方进一步彼此看见、呼应音乐研究所理论为实践服务的传统、纪念王范地先生,三者之间紧密关联、立意明确。

当下民族器乐发展从国家导向、政策扶持到职业表演、理论、创作均呈现出欣欣向荣一片大好的气象,那问题是什么? 对表演界而言,轻视演奏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缺乏表演艺术理论的整体性架构、对传统的学习依然不足是造成音乐发展单一和同质化现象的重要因素。对理论界而言,表演实践能力的匮乏、不从实践需求出发的命题式论文写作是造成诸多隔靴搔痒、空乏无力的理论产生之主因。民乐表演界与理论界双方在各自的领域迅猛发展, 但无法实现对接与联动。实践难以指向理论,理论不能为实践服务, 更无法指导实践并被之检验, 双方未能形成良性互动, 造成不少失衡的问题。本次会议即试图推动民乐表演界和理论界双方各进一步,提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问题是需要进入实践才能被揭示的), 使双方互见彼此优长,联手推进发展。会议将实践前置的宗旨,就是始终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这也正是笔者工作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建所的初衷和始终坚持的传统。

1954年成立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最初称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 后亦有多个称谓)2024年迎来建所七十周年,前辈为中国音乐作出的奠基式贡献,其深远意义在今日仍需要不断地被提及和发掘。自建立以来,“音研所”曾集结全国之力进行中国音乐的理论研究并为实践服务,此次会议亦是呼应该传统,面对当下理论与实践双方距离越来越远的境况, 更应重识前人的远见卓识。学院派专业音乐教育已成为当代中国音乐传承发展最重要的手段,民间音乐的传统也因着非遗的热度在基层当中逐渐被重视。在学院派民乐以西方音乐教育模式为内核、民间音乐整体传统没有进入教学体系的情况下,二者之间的割裂和断层是必然的,因此理论与实践携手并行是必需、必要和必然的。

除此之外,民乐表演艺术至今尚未形成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在保护传统的同时学习西方并为己所用这个实操过程说易作难,但仍有了不起的前辈为民乐界立了一杆旗帜,这就是此次办会的第三个初衷,纪念王范地的艺术与学术贡献。

本次会议的首次举办,得到了全国民族器乐表演实践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为民族器乐的传承和发展积聚了新的能量。作为主办者,我们仍有更多的期愿。

一直以来, 前辈们都期望实践与理论高度结合, 携手共进推动学科发展。1993 年王范地参加“20 世纪国乐思想研讨会”(香港大学)谈到,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我们需要一个系统工程, 至少六个方面,即创作、演奏、教育、理论研究、乐器制作、传播媒介(含出版)来协同工作”。这些方面的统筹协作是需要整个传统音乐界携手推动的,当下的学科环境中对实践与理论双重高级人才的培养意识亦显得尤为宝贵,1987年王范地在琵琶硕士研究生工作总结中说道:“我们缺乏对琵琶的教学理论、演奏艺术理论以及综合研究等方面的探讨。著作很少,文献极少。很多领域是空白的,至今还没有形成一支理论队伍……迫切需要培养一批能对传统精粹有较深的领悟,又能对新的艺术境界有强烈的追求,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又有足够的理论修养,能为专业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有所作为的高级人才。”同时,也需要真正地传承传统艺术的精髓,“几十年来, 我始终坚定地认为腔韵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也是琵琶演奏艺术魅力之所在。对中国音乐神韵的追求,也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我的琵琶演奏中”。此处仅以琵琶举例,但实指整个传统音乐。

期待未来民乐表演实践与理论能进一步并行,艺术与技术共同进步, 在前辈们的肩膀上高瞻远瞩,在积累的诸多成就上稳步前行,“烁尽玄微,更进一步”(宋代释绍昙《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一》)。

孙晨荟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民乐器乐琵琶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儿童时代(2022年2期)2022-04-19 11:13:06
民乐国祥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中国音乐学(2020年2期)2020-12-14 03:07:58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3
窈窕淑女琵琶妹
学生天地(2016年15期)2016-04-16 05:15:03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音乐生活(2015年5期)2015-12-01 01:51:39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
我的“反弹琵琶”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11
琵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