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2024年10月18日至19日,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第十届年会暨中国音乐评论推优活动在北京·西藏大厦隆重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联合主办,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及研究生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评论家、学者、艺术家及音乐工作者齐聚一堂,以“学习《讲话》、繁荣评论、弘扬中国音乐”为主题,共同研讨音乐评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推动音乐评论在新时代的繁荣与发展。本次活动不仅是音乐评论领域一年一度的盛会,更是在学习《讲话》十周年过程中的国内音乐评论实践的总结、思考与展望。
自音乐评论学会成立二十年来,学会持续在音乐评论价值引领、标准建立、理论构建、评论实践、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在讲话中强调,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音乐评论要提高站位,担负责任,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更好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重要作用。中国音协杨燕迪副主席在致辞中指出,学会积极推动音乐评论事业的发展,在音乐评论的质量和广泛性上都有提升,并对整个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期待业界同仁积极投入,探讨音乐评论学理,夯实音乐评论实践。音乐评论学会王次炤会长表示, 期望通过本次年会,进一步加强音乐评论界的交流, 尤其在推优活动中,培养一批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评价标准的青年骨干力量。中国音乐学院吴志武副院长在致辞中特别指出,中国音乐学院始终坚持落实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科研、教学等多个方面打造音乐评论学科发展顶层设计,充分落实“有组织的艺术科研”,为新时代高水平音乐评论人才储备力量,推动音乐评论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音乐评论在新时代文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在当今音乐生活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丰富的时代背景下,传媒方式和媒介类型多样而又便捷,音乐评论的场域和主体构成更加多样, 音乐评论对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以及音乐传播与推广等各个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如何发挥学院派的理论优势开展深入人民关注的音乐艺术活动的评论,如何在音乐评论实践中对音乐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价值引领作用,如何构建音乐评论的体系,如何确立音乐评论的专业化标准,音乐评论如何有效促进创作者和表演者的艺术创演实践,如何在音乐评论学科发展中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也是专业音乐评论面临的发展问题。
(一)音乐评论的理论构建
音乐评论实践的健康有序开展离不开其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标准的建立。王次炤教授围绕音乐表演探讨其学术标准问题,为音乐评论的标准建立提出了新的思路。他在《音乐表演的学术标准问题》发言中指出, 音乐表演拥有其独特的学术标准, 其中忠实地再现作品原貌以及天才地诠释隐性元素构成了传统艺术音乐舞台表演的两大核心标准。音乐表演研究不应沉浸在理论思维中,要通过高超的表演技巧将理论思维转化为舞台表演思维,其学术标准最终在舞台表演的声音之中体现。
杨燕迪教授在《音乐作品评价的美学原理问题再议——论经典的“价值示范”意义》发言中提出音乐经典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示范”作用。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价值定位,都是在历经强烈历史感的比较和参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音乐作品的评价并非简单地依据先验的理性标准来衡量其价值, 而是依赖于那些已经获得公认定评和广泛认可的经典杰作以及经典作曲家的价值示范作用,并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与自然淘汰,最终形成具有客观普遍性的价值判断。这一观点对于音乐评论的标准建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明言教授在《深入落实〈讲话〉精神持续繁荣音乐批评》发言中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提出音乐评论作为音乐创作和表演的“镜子”而存在的本质,就是映照批评对象本体的真实,为音乐创作和表演主体,提供修改、匡正之参照;作为音乐创作和表演的“良药”而存在的本质,就是“治疗”创作和表演成果“病体”的“沉疴”,使施治主体康复, 为社会提供健康向上的音乐产品;作为音乐创作、表演的“引导”行为而存在的本质,就是通过批评行为,帮助批评对象走出创作和表演的泥淖,或是带着批评对象往正确方向、目标奋斗并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音乐评论的发展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思想, 以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为文化遗产, 以西方文艺理论为借鉴对象, 从而为当代中国音乐批评的理论建构提供一个完整的、呈现为链环结构的批评标准的理论基础。
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副主任张萌在《推动评论与艺术生产的深度融合》的发言中提到,当代中国音乐评论在音乐学院体制下的学科构建应廓清三对关系,即音乐评论与学术研究的关系,音乐评论(journalistic criticism) 与学术批评(academic criticism)的关系,音乐评论实践与音乐批评的研究关系。当前音乐评论大部分集中在“学院派”的实践中,要走出学院,回归具体现象批评的原野;要张扬个性,在历史的共识下展现个人的洞见;要调整姿态,创作为大众接受的写作方式。以此为基础,音乐评论者要在对现实多元文化生态深入把握的基础上,完成自身学科的理论构建,并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艺术作品的生产当中,从而推动构建中国音乐批评事业的独特文化品格和生产机制。
音乐评论的广泛实践为其自身的宏观理论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它的学科体系化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讨论。中央音乐学院陈荃有编审在《音乐评论,需要体系化建设吗? 》的报告中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音乐评论的基本特点与作为学科体系化表现、“人人可写乐评”的现实与学科体系化、音乐评论的鲜活生动多样与学科体系化建设的三对关系均不相协, 他呼吁学界积极探索音乐评论学科体系化建设的路径,并期盼学会对音乐评论事业发展、学科建设以及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和潜力。
中央音乐学院何宽钊教授的《音乐批评的三重境界》发言介绍了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以理论升华为旨归,以感性体验与描述为中介的三重境界。其中,“细读” 要求评论者具备良好的分析力和敏锐的感知力, 能够挖掘音乐的内涵, 提出独到的见解;“理论升华” 指的是将细读的内容提升到特定的理论高点,具有理论构建的意义,并上升到具有创造性的思想话语;“感性体验与描述” 指的是将枯燥的技术分析转化为有生命力的感性体验,实现理性理论与感性体验的交融。这也再次回应了他在发言之初提出业界同仁要加强音乐批评的理论建构,潜心高质量的音乐批评探索,切实提升音乐批评的理论含量的学科发展目标。
(二)特定体裁和多重语境下的音乐评论实践
音乐评论对象和语境的多样性是构成音乐评论路径、方法和视角多元化的重要因素。评论对象不仅包括各类音乐作品的形式、风格,也包括各类音乐书籍和音乐活动。每一种语境和场合下都需要通过评论文字传递出独特的信息。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音乐研究》主编杜永寿以《由出版发布会想到的音乐评论问题》为题,介绍了发布会活动这一特定场合的音乐评论的特殊性, 及其对活动和发布内容起到的宣传作用。同时也指出,这一类型的评论也具有局限性,即如何将评论内容进行提升和拓展, 使其向学术性、影响力和社会化等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呈加速趋势,集中展示了大量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歌剧作品,受到音乐评论界的普遍关注。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音乐艺术》副主编、上海音乐学院李诗原教授围绕歌剧艺术的具体批评实践,在《歌剧评论的重心在哪里? ——有感当下中国歌剧批评和歌剧研究》的发言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当下歌剧评论对戏剧性的忽视,以此探讨歌剧艺术中音乐与戏剧的多重关系。他认为歌剧评论中基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评论应为当下歌剧评论的重点,是构建歌剧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音乐评论理论构建的重要内容。
(三)音乐评论、创作与表演的循环促进发展
音乐评论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构成了音乐艺术的闭环,评论者从主体的感受出发,结合相应的理论支撑,不仅为音乐作品提供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更为音乐创作者、表演者和听众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通过音乐评论,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和艺术价值,三者之间的循环推进了音乐生态的健康繁荣发展。
音乐评论的对象不仅包括学院派关注的严肃音乐,也包括了人民大众喜爱的流行音乐。关于如何通过音乐评论有效地促进优秀作品的推广和传播,《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务统筹、高级编辑李春利的《流行歌曲怎样出佳作且能被广泛传唱》从专业媒体人的视角,提出音乐评论在流行音乐的传播推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评论不能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评价, 也应该关注音乐与社会、历史、心理等多个维度的关系,探讨反映时代变迁、表达人类情感、促进文化交流等深层次的问题。
通过使用具有创新视角的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与评论,无疑能够为音乐创作提供更多的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当前,在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与评论过程中, 大多数评论者从作品的创作立意、技法、风格、文化背景等多个角度入手。上海音乐学院王丹丹教授则以创新性生态批评的视角,在《生态批评视域中的西方音乐“田园意象”修辞》报告中,介绍了她将音乐学与生态学进行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西方音乐中的“田园意象”为核心,分析音乐作品中的题材、形式及符号化象征意义修辞问题。进而,她将音乐作品视为生命体,在其生成、生存、生长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理念的表现、素材的选用、主题的构建, 音乐语汇的协调关系与结构组织,和音乐生命力的推动及中介的策略和指向。
音乐作品和音乐表演是音乐评论的两类评价对象,它们密切联系,但在评论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有不同的侧重、视角和方法。中央音乐学院高拂晓教授在《音乐作品评论与音乐表演评论之方法与差异》的报告中提出, 音乐作品评论遵循理论方法、思维方法和写作方法的融会贯通;音乐表演评论遵循作曲家的表现意图、表演家的创造性阐释和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三个维度的联合分析,并以适当理论作为阐释依据, 采取开放的视角和综合的审美判断。这一观点能够帮助评论家在进行评论和分析时分别有重点地选取视角和方法,同时也为音乐评论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更清晰的思路和启示。
在音乐评论实践中, 音乐本体的信息表征是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作曲家的作曲理论体系与技法、思维体系、信息表征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中国音乐学院姜万通教授从作曲家的经验和视角出发,在《从战略视角审视和推进中国音乐创作乐谱文本文字中文化体系的重构重建》发言中以速度和表情术语的使用为例, 指出目前大多数中国作品的速度及表情术语标记体现了明显的文化缺失,他呼吁业界在教学、出版、研究、评论中要对这一现象予以重视,并共同探讨中文化乐谱文本,建立并推进中国音乐创作乐谱文本中文化体系。
二、以音乐本体为对象的评论热点
本次年会设置了五个主会场和五个分会场的发言版块分别聚焦于不同议题, 来自1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6 位学者与高校师生的发言内容广泛涉及音乐评论的多个重要领域, 包括音乐评论理论、音乐创作与表演、音乐评论与音乐传播、音乐书评、专辑评论等。从论文主题来看,大部分评论者更关注对音乐作品的本体进行评论与分析,尤其是当代音乐作品分析及其舞台呈现。这些作品往往具有创新的形式、概念、选题和音乐语汇,例如概念专辑《冀西南林路行》、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作品《蝴蝶扇动翅膀II》、吴蛮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融合四重奏音乐会、沉浸式剧场音乐《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歌曲《晴雯歌》、民乐六重奏《怀古》、双胡琴协奏曲《楚颂》、重奏作品《麻辣九宫格》、二胡协奏曲《铸梦》、管弦乐作品《交响变奏曲·丝路流韵》、交响幻想曲《凤凰涅槃》《阮组曲》、管弦乐作品《聆籁》、扬琴重奏曲《西行》、钢琴改编曲《猜调》、交响套曲《宋词·音诗》、弦乐四重奏《浮云》、进击打击乐团成立五周年音乐会等, 其中不乏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原创作品,充分体现了当代音乐评论的关注热点,这也直接反映了当代音乐在整个音乐生态中的发展趋势。这些音乐评论与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当代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 也为音乐评论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为未来更多优秀的具有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当代音乐作品提供了推动力。
与大量聚集音乐作品本体的评论相比, 本次会议上对中国传统音乐、音乐评论理论等方向的关注较少。在音乐评论学科宏观发展视角下,这一部分的理论梳理与研究,应在今后的评论实践中予以重视,从而切实提升音乐评论的理论高度, 推进理论建构的进程,并进一步促进音乐评论的体系化建设。
三、音乐评论的青年力量备受瞩目
紧随开幕式之后举行了“中国音乐评论推优活动”入选证书颁授仪式。本次推优活动经过严格评选,共遴选出来自10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2 位作者的20篇优秀论文。这些论文覆盖了音乐评论的多个领域,许多获奖论文也都同时入选了分会场的发言。总体上说,本次推优活动的论文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对于推动音乐评论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中国音乐评论推优活动是音乐评论学会成立以来每届年会的亮点,旨在以论文评选的形式鼓励青年学者和高校师生积极投入音乐评论事业,在学会的平台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共同推进新时代音乐评论事业的繁荣发展。
中国音乐学院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积极致力于推动音乐评论学科的发展。学院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音乐评论人才,还通过各类教学品牌和学术活动,推动了音乐评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更是彰显了学院在音乐评论领域的综合实力。中国音乐学院王萃副院长在会议主持中介绍了中国音乐学院在音乐评论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举措,依托“国音博士大讲堂”的品牌课程《当代音乐艺术评论专题研讨》开展有组织的音乐评论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并在2025年硕士招生中新增“音乐评论”方向,希望与业界同仁共同为这一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结语
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中国文艺评论领域的发展步入了崭新阶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态势。音乐评论学会第十届年会无疑是一场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盛会。会议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评论的理论体系,有效推进了音乐评论的系统性理论构建与体系化发展,也为音乐评论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指导,为新时代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能。
亓梦婕 中国音乐学院讲师
(特约编辑 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