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求美,科技求新。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将美感与创新融合, 打造具有智性化的音乐课程,已成为当下音乐课程需要深思的问题。2024年6月17日,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主办的“杨九华教授系列精品课程发布会暨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此举是浙江音乐学院原副院长,音乐学家、小提琴演奏家及教育家杨九华教授, 对音乐课堂建构长期思考的结晶,也是对新媒体时代挑战的积极回应。此次发布的四门视频课程包括《音乐欣赏的方法与途径》《走进西方音乐》《西方音乐专题研究——19世纪音乐》以及《小提琴欣赏十八讲》,曾获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内容覆盖了通史、断代史、专题史以及音乐欣赏等多个维度, 体现了新媒体时代音乐教育的智性化趋势。
一、视觉传达:新媒体时代下音乐教育的积极回应
我国在2022年推出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针对新媒体时代的背景,构建智慧音乐教育生态,已经成为一个亟须关注的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学的研究与教学正面临着新的定位、挑战与机遇。对于这一现象,在研讨会和发布会上,杨九华教授表示,这一系列精品课程,突出视觉传达的特点,在全球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实现了“全天候教学” 的目标, 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同时也引发了更多关于教学创新的思维迭代。授课方式与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 二者不仅是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更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石。
对于面向全社会发布,成熟且成体系的系列精品课程,其受众,其架构,其品质等要求均有了新的高度。所以在关注其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从社会价值、学科价值、实践价值等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一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关注的是课程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辑杜永寿社长认为,该系列课程作为出版社全力推出的首套音乐学系列电子出版物,一方面象征着相关课程在专业化和数字化方面的显著进步,另一方面为国内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师提供了宝贵的课程建设和制作经验,同时也为出版社打造此类精品课程拉开了序幕。二是从音乐史学科建设出发,在当代社会如何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会长杨燕迪教授表示,这一系列精品课程的推出,不仅是对当前教育环境积极适应时代变迁、持续创新的生动例证,更是对西方音乐学科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强劲助力,充分展现了其在学术界与教育领域所发挥的深远且重要的影响。三是着眼于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建设,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汪洋教授指出,这些精品课程体现了浙江音乐学院高水平本科课程建设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的卓越范例。四是一线教学的反馈,聚焦在实际应用中的教学反馈和效果评估。中央音乐学院姚亚平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秦序教授,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秀军教授、傅利民教授等均认为,历经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积淀与验证,该系列视频课程的出版极其难得,它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中音像资料检索、课堂空间延展性等问题,对音乐普及和专业教育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本次由人民音乐电子音像出版社黄志鹏主任通过深刻考量、精心策划的系列精品课程,其意义在于,为发展新型生产力注入新动能,为数字化教学开辟新路径, 为现代音乐教育树立了新的标杆。课程建设的数字化趋势、学科发展的专业化理念,以及实践操作的便捷化追求,共同构成了课程发展的核心方向。其作为新媒体时代音乐课堂智能化呈现的序幕,激发了后续音乐课程创新路径的深入思考。杨九华教授主讲的系列精品课程的数字化教育始终遵循“应用导向”的原则,明确以集成化(Integrated)、智能化(Intelligent)、国际化(International)的“3I”为核心发展方向,旨在实现高效、智能且全球化的教育资源配置。在此基础上,以人工智能(AI8 for Education)作为助力,音乐教育将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夙愿;推动“智思体”(GEST)理念的深化与完善, 将构建起更为全面、立体、富有创新活力的教育模式,以更高效地培养未来优秀音乐人才。
二、前瞻创新:体用兼举下多维共融的课程构建
杨九华教授的系列精品课程, 是他四十余年学术辛勤耕耘的成果, 不仅凝聚了其专业修养与教育理念的精华, 更是对音乐教育深思熟虑和实践经验的全面体现。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发挥着启迪智慧、拓宽视野、增强能力的关键作用。在音乐课程的全面布局中,创新和突破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焦点。创新不仅代表着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超越, 更是教育者们创新思维与行动的体现, 这些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所在。课程的设置特点是在体用兼备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融合古今中外,构建出一个前瞻与创新兼具的课程体系。
其一,视频课程的宏观架构,突出体用兼举的思维。体用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主要研究本体与功能的互动关系。在传统观念中,“体”被视为最本质、最内在的存在, 具有根本性和首要性,是课程存在的基础和核心, 涵盖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各个方面。而“用”则代表着“体”的外在表现和形象,具有派生性的属性,体现了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的功能和作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体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和谐整体,使课程深入人心、见行见效,是系列精品课程在架构设计之初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授课之“体”上,夯实内容成为重中之重。首先,在成型之初,授课的119个视频均经历了长时间的文本书写,在内容创新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吸纳了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在内容契合方面,同样与时俱进, 借鉴了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元素,同时也参考了最具权威的词典类资源,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在课程录制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打磨和调整,既要理顺学理内容的丰厚性, 又要保证视频课程的生动性,还要顾及课堂内容的互动性。在最后制作成型时,不但要对内容剪辑的精细化处理,还要做到风格的统一与美观,力求让每一帧画面都呈现出最佳的效果。在授课之“用”上:授课形式成为突破的重点。在传统纸质文本基础上,实现学习者在线或离线的学习活动, 使教与学的方式更加灵活。视频课程以动画、声音作为教学媒介,和相对应的纸质教材保持较高的融合度,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既可满足学生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又可降低传统教学中的人力、物力成本。“体用兼举”的课程哲学架构以纸质教材为核心,依托在线平台搭建课程资源,通过云端联结在线课程和课堂教学,构建起“纸质教材、在线课程、混合式学习”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概念。
其二,系列精品课程体现出融汇古今的特征。音乐作为一种语言,可深刻地体悟社会发展,这一点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广泛的印证。从远古时期的简单节奏,到现代复杂多变的旋律,音乐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行,成为我们文化、情感和生活的重要表达方式。《走进西方音乐》于2020年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一流课程),包括63个教学视频。作为通识性课程,从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至20世纪西方音乐的七个断代入手,通过音乐事件、体裁、风格、人物、作品进行讲授,构成一张具有纵深的音乐史网络。《西方音乐专题研究》共计30讲,课程聚焦19世纪音乐历史,对题材和人物进行拓展性讲授。从断代史的角度,更进一步地分析音乐风格、歌剧发展、代表音乐家和作品以及民族乐派,揭示了19世纪音乐特征历时性和共时性发展的规律, 体现了古典主义音乐以后的浪漫主义音乐特质,更是对20世纪音乐的一种启迪。
其三,中西方音乐表层相异,深层相通,如何让两者相融, 是系列课程内容最为关注的焦点。《音乐欣赏的方法和途径》(2016 年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共计8 讲,从音乐的娱乐性欣赏、艺术性欣赏、分析性欣赏三条路径,带领学生通过曲名、体裁、情节了解乐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观察、思考、评价音乐作品,准确把握音乐风格、技术分析和美学评价能力。在第三讲中,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指导学生如何通过题目和情节来深入理解音乐作品, 进而表现出对中国音乐哲学的思考。课程《小提琴十八讲》从一把神奇的木头盒子开始, 不仅关注了从西方巴洛克时期到20 世纪,述说了小提琴的前世与今生, 还把目光投向了小提琴表演在中国的发展。其中,第十八讲《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奇葩》系统梳理了小提琴在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 并围绕中国小提琴曲目展开深入剖析, 全面而精准地阐述了小提琴音乐在中国的现状。四门系列精品课程的设计,从通史到专史的聚焦,从通识到专业的递进,从普及到研究的升级,每一步都要求学生具备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新质发展:智性教育下音乐课程的新生态
通过聆听、观看和纵横分析杨九华教授此次发行的系列精品课程,可以真实地感到,智性教育下音乐课程的新生态呈现, 反映了高校音乐教育在“十一五”至“十四五”期间,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和深化发展的过程,促进了音乐课堂新质发展的脚步。
首先,“开放性”作用在教学模式中拉近师生距离之余,还使知识获取变得更为便捷。在长期的数字化教学实践过程中,“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逐步演进为“融合式”, 这标志着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和有机结合。这种转变形成了立体多维、全天候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实体教学与网络互动教学的完美融合。视频课程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双重目标,彰显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它为新时期高校音乐学理论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其次,“契合性”作用使得课程演进始终与国家教育战略部署保持紧密一致。作为我国每隔五年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不仅代表了国家的战略方向, 还明确了经济社会阶段发展目标,体现了政府行使权力的价值追求。因此,从规划纲要的视角出发, 对系列精品课程进行谋篇布局, 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其变迁趋势。在探索传统纸质授课媒介之外的新介质方面不懈努力,从初始网站的建立到现今系列课程的成功上线, 每一次的技术迭代与更新均与国家“规划纲要”的精神相契合(具体情况见图一)。
最后,“持续性” 作用见证了系列精品视频课程长期实践:从网络教学平台的设立、文本书籍的出版、多次网络平台的迭代、国家级课程和成果奖的获得,至本次系列精品课程的发布(具体过程可见系列精品课程渐进图)。值得一提的是, 系列精品课程离不开传统纸质书籍的支撑,由杨九华与朱宁宁教授共同打造的《西方音乐史新编》《西方音乐史及作品鉴赏》《图解西方音乐史》等配套教材的出版,为视频课程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纵观杨九华教授的视频课程建设, 始终贯穿着“协同育人、显隐结合、学术共享”的原则。视频课程、在线试题、电子教材、音视频资料等平台各版块功能划分清晰便捷,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线上学习,师生实时交流互动;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学术需要鞭辟入里,应该历久弥新,更应该实现共享。
在系列课程建设中,“开放性”作为吸引学生的中心特质, 为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契合性” 确保了课程的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连;而“持续性”则推动课程形式紧跟时代的步伐,持续进化。这三大作用的融合,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活力且与时俱进的音乐教育体系,为音乐教育的新生态,开辟了宽广而深远的道路。
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 音乐教学正展现出智能化的趋势, 杨九华教授系列精品视频课程可以说是对此的积极回应。在内容构建方面,通过运用视觉传达的特性, 我们能够清晰地描绘出音乐史的知识架构, 并系统地梳理出不同历史时期音乐风格的演变。同时,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结合了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和提升专业音乐素养的双重目标, 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在形式创新方面,音乐教学展现了前瞻性的创新精神, 积极地拓展了音乐史教学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应用。通过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适应性和连续性,我们促进了课程教学模式的升级和优化。在课程影响方面,这种新质的发展对推动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 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以及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曹烨程 哈尔滨音乐学院2023级博士生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