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元宇宙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的热点领域和全新赛道。网络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形式,吸引了大量创作者和受众的关注。本文结合认知神经传播学与微粒化社会研究成果,介绍了元宇宙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网络微短剧在微粒社会中的传播优势及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不足,并基于元宇宙的运用,提出了网络微短剧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旨在为我国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共情传播空间,夯实虚拟技术根基,创造文化精品提供建议。
关键词:元宇宙;认知神经传播;网络微短剧;传统文化;微粒社会
中图分类号: G206.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5) 01-0071-04
基金项目:重庆对外经贸学院2023-2024年度科学研究项目:“数字经济视域下直播电商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KYSK202333)。
数字时代,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已成为互联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创作者的创作方式和内容发生了深刻改变。网络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视听样态,以独特的表现形式,迅速吸引了大量创作者和受众的关注。但是,随着数量的快速增长,出现了产出内容单一、形式固化等问题。网络微短剧发展热潮之下,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传播乃当务之急。本文基于元宇宙视域,构建网络微短剧创作和传播的新模式,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传播路径。
一、元宇宙视阈,去中心化参与赋能
元宇宙是一种整合多种新兴技术而产生的新型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具有很大潜力。当前,媒体传播在内容载体、交互方式、参与感和互动性等方面遇到瓶颈,而元宇宙能够有效打破桎梏,赋能媒体传播。
(一)元宇宙诞生
元宇宙(Metaversion)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于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中。《雪崩》讲述了一个人类通过VR设备与虚拟人共同生活在同一虚拟空间的故事[1]。近年来,社交呈现出虚拟化趋势,线上生活逐渐成为常态,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虚拟空间成为现实社会的“平行世界”,人们成为现实与数字的“两栖生物”。随着5G、区块链、边缘计算、虚拟现实、三维传播等技术的进步, web2. 0向着web3. 0迈进,元宇宙社会形态逐渐清晰, 2021年也被人们称为元宇宙元年[2]。
(二)深析元宇宙,沉浸延展与微粒化
1.拓展现实,虚实相融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概括了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活动的关系[3]。社会发展使劳动分工更加细化,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的因果关系不明确,劳动价值感减弱。而元宇宙视域下UGC的沉浸表达,能够重新满足个体对存在意义的需求,有效扭转劳动异化。元宇宙整合多种新技术,在经济、社交、身份等方面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使每个用户都能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这不仅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维度,还拓展了感官维度,现实感官与虚拟感官形成了web3. 0时代人类的“综合”感官。
2.场域解放,时空延展
稀缺性是指在现实中,人们在某段时间内所拥有的资源不能满足其需求的一种状态,反映了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元宇宙的价值主要来源于场景化社交。时空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具有社会性和稀缺性,而元宇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虚实界线模糊,其场景延展化特性加强了虚拟现实的沉浸感、参与感和补偿感,能够有效提高社交的效率与体验。将元宇宙技术运用在内容创作中,能创造出许多虚拟故事与现实地理相结合的优质文化产品。
3.微粒社会,个体赋能
2017年,社会学家克里斯多夫·库克里克(Christoph Kucklick)在著作《微粒社会》中提出“微粒社会”,他将高度精细化、社群去中心化的社会称为微粒社会,认为这是建立在精细化的数据采集基础上的新的社会组织模式。基于区块链的元宇宙底层架构是微粒社会的根基,人作为社会运作的基本单位能够参与元宇宙秩序的建构。个体通过虚拟身体在元宇宙世界中获得拟具身化的体验,人们的追求从认知演变到认同,网络微短剧应运而生。
二、网络微短剧,认知传播创意模式
当前,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非理性的共情化展示较少。本节基于元宇宙在文化传播场景、形态等方面的“拟身”作用,指出网络微短剧在微粒社会中的传播优势[4]。
(一)紧跟新转机,认知神经传播转变
“信息内爆”带来了过载的信息与符号资源,但人们的认知有限,在个体心理压力下,他们不希望自己在互联网中的活动受限。梅洛·庞蒂指出,身体是存在于世的媒介。元宇宙使人们从过去物化身体的认知限制中走出,获得智能身体和多元身份,从而加强自我心理认同,它适应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元宇宙增强了人们认知的“价值带宽”,打破了互联网传播的底层架构,使“价值带宽”成为崭新的传播风向标。“价值带宽”是指受众接受了信息的标准、规则、结构和内涵等价值属性,价值带宽的重塑将对受众的认知结构起到某种程度上的改造作用[5]。网络微短剧吸取元宇宙的创意理念,能够实现共情传播。
(二)浓缩化剧情,强化共情与具身机遇
1.模糊界线,情节、场景模拟
元宇宙这一概念充满未来感,用户希望从中获得新体验,而网络微短剧正是一种能使受众高度沉浸的介质。“虚拟现实补偿论”认为,人在现实世界中如果感到有缺失,就会想在虚拟世界得到对应的补偿。虚构是人类文明长久潜伏的底层冲动,自扩展现实(XR)技术诞生,人类意识到元宇宙技术能够帮助他们实现对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美好愿景。
梅洛·庞蒂认为人们获得知觉的途径是将身体性与空间性统一,并在空间中建构认知与社会文化的意义[6]。网络微短剧能够满足人类的幻想,创作者通过浓缩化的剧情和模糊的场景,借助受众强大的联想能力即可完成叙事,其空间性扩展了个体的认知带宽,沉浸的自由感使个体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2.具身认知,数字孪生共情
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指出,不同媒介承载着不同形式的媒介关系。热爱网络微短剧的群体,注重共情式的传播和互动体验。共情传播突破了个体之间的关系,强调情感对媒介关系的作用。人们将网络微短剧这一共情媒介视作自身情绪的数字“孪生式共情体”。哲学家亨利·列菲弗尔在其构建的“社会空间三元”模型中指出,构想空间通过构想出相应的空间语言符号系统来干预和控制现实空间的建构[7]。而在现实时空中,个体幻想能够借助微短剧的剧情,成为具像化实体。对个体而言,网络微短剧便带来了身份认同、安全感与在场感。而这个过程亦是双向的,创作者需要受众的反馈以维持创作的积极性,受众需要创作者创造的剧情式虚拟世界,网络微短剧社群形成一种数字孪生式的双向具身互动。
3.垂直传播,巩固拟态环境
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著作《互动仪式链》中指出,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能被看作一条互动仪式链,人们在这条链上从一种际遇流动到另一种际遇,不同际遇反映的是不同表达意义的程序化活动[8]。网络微短剧在大数据支持的垂直传播下呈现出一种高情感连带,建立起一个去中心的拟态环境,同类剧情往往能够巩固个体已经形成的场景虚拟式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去中心化的情感互动中。
三、非专业表达,文化传播功能稀缺固化
我国网络微短剧正处于兴起阶段,发展卓有成效,但仍存在一定问题。本节对网络微短剧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精品稀缺,非专业化包容
网络微短剧的一大特点就是使用竖屏画幅比,适应手机用户的观看习惯,能使受众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在完全不用倒转手机的情况下进行观看。同时,微短剧中还出现了传统影视剧少见的非专业表演和布景,以及对时间空间元素的非专业加工。这些镜头和剧情虽然不够精细,但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达,受众能够快速接受。《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 74亿,网民使用率为98. 3%;移动端网络视听应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87分钟,超过3小时,其中,短视频应用的用户黏性最高,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51分钟。
虽然网络微短剧的空间具有延展性,但受众对UGC的非专业化产品过度包容也会导致微短剧精品较少、没有深度。在网络微短剧中,非专业表达使得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传播不够细腻,受众仅仅能够感受其中的文化表征,对文化符号和深层含义了解不足。为了追求用户关注和生产效率,网络微短剧中甚至会出现不加考证,随意使用文化元素的不负责任现象。非专业化处理并非不可取,而是需要在非专业化镜头下,仍然追求内容的真实可考。精品微短剧应注重内容输出,不仅要考虑受众观感,更要考虑人文价值。
(二)客观固化,未突破的拟态
网络微短剧塑造的虚拟世界中常常带有古装、武侠等元素,这为受众建构了一个了解古代文化的拟态环境。但是,一些微短剧创作者致力于让受众得到即时的感官刺激,利用平台算法加深受众对该题材的依赖,有目的地吸引眼球,占据受众有限的认知带宽。受众沉浸在虚构的文化空间中,会对现实世界的古代文化产生误读。此外,部分微短剧用具有冲击力的主题和负面暗示吸引受众,文化成为其获取受众关注的工具,错误观念渗入其中,逐渐积聚成网络微短剧的“灰色地带”。
(三)平台参与竞争,去中心化受阻
《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去中心化机制并不直接等同于去中心化结果,作为“大规模参与式媒介”,元宇宙的主要动力来自用户,而不是公司,元宇宙是无数人共同创作的结晶。但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且微短剧市场对大多创作者来说没有可观的变现机制,平台只支持个别创作者,这就导致一些创作者过于追求流量,生产千篇一律的作品。
平台的运作,通常伴随着“爆款”的产生,市场内的网络微短剧内容出现同质化、机械化特征,其中的文化价值也会被削弱。不仅创作者的创作热情逐渐消减,受众也缺乏价值引领,在长期接受相似的文化引导中逐渐失去审美判断,彻底成为平台运作的眼球“奴隶”。
四、元宇宙应用,深掘传统短剧表达
在元宇宙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必须重点抓住自主元宇宙开发,积极布局元宇宙数字产业。运用元宇宙概念,依托相关技术,延伸网络微短剧的认知场域,打破拟态环境,活跃民俗文化、地方文化的共情传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体系,加强文化传播沉浸体验。本节基于元宇宙的运用,探讨网络微短剧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认知延伸,把握去中心化技术
元宇宙作为发展性概念,可理解为数字经济达成现实价值,并通过虚拟世界改造和提升现实世界体验和生活的过程[9]。当前,我国在元宇宙产业发展中仍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话语权变化等多重挑战,主要体现在元宇宙相关的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相关领域标准制定有待前置、赋能现实价值有待体现。应着重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依托技术基础领域的先发优势,积极推进元宇宙基础设施和功能性平台建设,逐步夯实产业化发展的“地基”,稳步推进制度和法规的完善工作;探索元宇宙赋能微短剧产业发展的新态势、新机遇,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微短剧领域的增量空间,打造开放、沉浸式的文化去中心化传播场域[10]。
(二)非理性模式,传播地方民俗文化
学者范可在《认同、文化与地方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一书中提出,民俗文化是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凝结的精神文化瑰宝,是文化的镜子,亦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特殊表现[11]。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呈现出开放、互动、融合的特点,人们习惯于接收碎片化信息,文化传播同样趋向碎片化发展,各地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促进了文化的互补和交融[12]。因此,要运用网络微短剧传递我国多样的民俗文化与地方历史,主动改变传播模式,由自塑转变为他塑,引发个体的情感波动;用元宇宙赋能个体,打造深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宇宙微粒社会[13]。
(三)共情式创新,打造文化传播精品
为了防止平台的过度介入,应针对UGC完善相关内容政策,减少同质化、机械化内容的生产,严格把握网络微短剧内容。同时,要保障创作者的权益,出台奖励机制,鼓励网络微短剧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产更多精品[14]。此外,还要将话语权交给人民群众,展现活泼生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传播的交互性,形成元宇宙去中心化环境下的共情式文化传播[15]。
五、结 语
网络微短剧凭借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精彩的故事叙述,为文化传播插上“翅膀”。元宇宙与文化产业结合,催生出许多新经济业态。我们要抓住微短剧这一机遇,量体裁衣,优化内容,紧跟元宇宙时代,结合新的传播特征,将文化与技术有机融合,构建健康微短剧产业生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雷吉斯·德布雷.媒介学引论[M].刘文玲,陈卫星,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2] 王儒西,向安玲. 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EB/ OL]. https:/ / www. qinglite. cn/ doc/888964 76a09837e19,2021-09-16.
[3]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5-60.
[4] 克里斯托夫·库克里克.微粒社会[M].黄昆,夏柯,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1-35.
[5] 喻国明,苏芳.从认知带宽到价值带宽:元宇宙视域下认知竞争逻辑的重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4(4):139-147.
[6]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杨大春,张尧均,关群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44-218.
[7] 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78-158.
[8]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3-137.
[9] 余清楚,吕奚若.元宇宙情境下国家形象情感传播新路径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3,45(7):127-133+160.
[10] 杨慧,凌燕.网络微短剧:融合文化语境下的“后”剧集特征探索[J].中国电视,2023(3):48-55.
[11] 孙大志,辛红.文化自信视角下地方历史与民俗文化传播路径探析———评《认同、文化与地方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J].传媒, 2023(17):100-101.
[12] 范可.认同、文化与地方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13] 阮静.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国文化传播[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1):82-90+184.
[14] 周思灼.短视频平台“微短剧”传播特征、困境与对策———以“快手小剧场”为例[J].传媒,2022(10):55-57.
[15] 崔保峰.元宇宙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传播[J].传媒,2024(4):71-74.
[责任编辑: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