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照出互联网浮躁(点评)

2021-07-29 05:18方兴东
环球时报 2021-07-29
关键词:元宇宙宇宙基础

方兴东

最近,“元宇宙”概念成为互联网界的热点。脸书创始人兼CEO扎克伯格表示,该公司正在组建一个产品团队,致力于元宇宙的开发。有脸书等大科技公司背书,不少中国互联网企业与资本纷纷准备加码元宇宙。

元宇宙可以理解为数字世界,人们可以在不同的设备之间移动,并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交流。简单来说,就是现实世界的“人造映射版”,人在虚拟世界中与一个全新的身份一一对应,并且会不间断地“生活下去”。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当中。应该说,作为一个科幻概念,帮助我们打开脑洞,元宇宙足够精彩。但是,若真把它当做科技创新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那就被带到沟里了。元宇宙脱离当下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超出任何一项核心技术的积累,游离于整个科学共同体的基础之外。虽然套路满满,但其本质却一目了然:又一个比特币式的神话。

尤其是在美国对华科技打压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在强化反垄断及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全球浪潮下,这个源自于科幻小说的概念,充满未来学炒作的味道,是互联网浮躁心态的又一轮发作。未来学与科学经常长得很像,但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科学必须脚踏实地,而未来学最不需要的就是脚踏实地。错把未来学当做科学,就是元宇宙照出的我们的病根所在。

网络思想家曼纽尔·卡斯特在他的《信息时代三部曲》中文版序言中写道:“中国人许多有关新信息社会的观点,大多取自美国意识形态专家——未来学家。这些人是商业作家,他们的观点多半是没有学术研究根据的臆测,以一种新版的文化殖民主义,将美国发生的经验推延至世界各地。”

千万不要忘了,脸书、推特能有今天,其基础并不是来自于自身真正的创新,而都是基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批批科学家多年缔造的互联网技术。没有埋头苦干,没有稳扎稳打,没有从基础研究开始步步为营,不可能有真正的科技创新。期望依靠一个似是而非,缺乏学理和基本逻辑的科幻概念一夜爆热,那不是歪路就是邪路。对当今中国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对真正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只是一次干扰。

过去20多年,中国互联网产业无疑非常成功,但是今天也不得不面对虚假繁荣的局面。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真正的科技创新。不得不承认,真正指导中国互联网过去20多年经营理念的,是未来学,而不是真正的科学。无论是为互联网革命铺垫的《第三次浪潮》,还是《数字化生存》以及《失控》,严格来讲都属于未来学著作。托夫勒、尼葛洛庞帝和凯文·凯利三大未来学家成为被中国互联网巨头追捧的“导师”,也铺就了中国互联网20多年的商业化之路。我们只要稍微关注下书店畅销书榜就能发现,那些把持互联网类别的几乎都是未来学或者成功学著作。而真正严谨的学术类著作很难进入中国互联网的重要参考书目。

炒作、投机、忽悠,是市场的一部分。但如果整个行业将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缺乏学理基础的未来学作为指导思想,问题就大了。为什么迄今为止,不少中国互联网企业仍无意真正投入基 础研究,与元宇宙一碰,却干柴烈火?本质上还是气味相投。元宇宙,可以照出我们灵魂的深层次。

不得不承认,直到今天,我们整个互联网产业界、学术界在未来学面前,依然缺乏应有免疫力。相比真正的科学,未来学更具有冲击力和杀伤力,简单、直接,容易俘获人心,能诱导我们失去理性的辨析和判断,不知不觉地将未来学转化为政策和方向。

工业革命以来,无论是英国、德国还是美国的崛起,其基础无一不是扎实的科学研究,而非未来学炒作。当前中国互联网产业最大的问题是:基础不稳,脖子被卡,脱实就虚。唯一的方向应是:加大基础研究,猛攻“卡脖子”技术,强化和加固制造业竞争力。因此,是时候对互联网虚假繁荣做根本性调整了。回到常识,尊重科学,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互联网初心,回归踏踏实实的科技创新,少炒作,少忽悠,别割韭菜。时代大势不可逆转,也是这一轮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本意所在。中国互联网长期的“浮躁”心态,到今天已经难以为继。对决定行业发展战略的底层价值观,互联网业界必须有深刻反思,互联网产业的头部企业,是继续一意孤行,还是回归创新本分?▲

(作者是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全球互联网口述历史(OHI)发起人)

猜你喜欢
元宇宙宇宙基础
“元宇宙”距离我们有多远?
元宇宙中的“孤儿们”?
宇宙第一群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这宇宙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