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交互统一中生成和不断演进,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本文基于融媒体视角,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其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具体路径,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效、深入开展提供思路,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融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5) 01-0033-04
基金项目:闽南师范大学二十大一般项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MSESD2022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这一重要指示从思想上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探索融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诠释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其完善、演进总是与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文明发展、特定理论指导以及伟大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其历史逻辑深厚、理论逻辑丰富、实践逻辑明确。
(一)历史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容和方法,对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路径创新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大学》中的名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讲述的是“大学”的宗旨,其本质就是怎样培养人,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具有内在一致性。教育是国家发展之根本,文化是国家强盛之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可贵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依托和精神家园,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过程中,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与内在精华,能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融媒体时代,高校依托新的传播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与模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是根本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和信念的灵魂,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吸收了人类的思想精华、蕴含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科根基和根本指导,这既是保持良好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3]。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基础,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4]要在思想上站稳脚跟,就要持续加强理论教育。融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与信息传播载体的更新,各类形式多样、真伪难辨的信息,会对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思想观念产生不利影响。加强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等要素的学习,能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消除不良信息对他们的影响。
(三)实践逻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目标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引导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最终目标。“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5]。青年是推动时代进步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他们需要伟大理想信念的指引和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
融媒体时代,思政工作面临的情况更加错综复杂。高校要立足实际情况,结合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思想实际,开展责任与担当、初心和使命主题教育,积极探索个性化教育方式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既有助于大学生在信念体悟中,深化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强化使命担当与责任意识,又有助于大学生响应时代号召,深刻感悟思想伟力,不断激发奋进力量。
二、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逐渐成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支撑。但是,新的信息传播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受冲击
话语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在教育方法方面,部分高校思政教育难以充分发挥虚拟空间的优势,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优质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普遍使用的信息传播渠道,尚未抓住影响大学生思想的最佳时机,难以满足他们对思政教育内容的需求,导致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仅仅将融媒体当做一种工具使用,没有从融媒体特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角度创新教育方法,忽视了虚拟空间中思政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些都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其次,在教育者方面,一些教育者的媒介素养不足,对融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认识不深,难以有效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支持思政教学活动,且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意愿不强,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遭受冲击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思想认识受到不良信息影响
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出现了时代化的新特征。各类媒体和社交平台中充斥着大量文字、音频和视频信息,内容涵盖各领域、各方面,但质量参差不齐。大学生时刻处于融媒体环境中,被大量观点和理念包围。但是,他们在人生经历、社会阅历等方面的积累与经验不足,辨别能力较弱,思想认识会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首先,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价值观受到负面影响。在网络信息交流过程中,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会被假象迷惑,轻易相信他人,结果受到欺骗,长此以往,他们对人或事会产生怀疑、猜忌的心理,从而产生信任危机。其次,部分大学生的判断和思考能力被削弱。互联网上存在一些缺乏可靠来源、内容完全捏造、恶意歪曲事实的谣言,部分学生轻信这些信息,从而陷入有心者设计的“陷阱”,判断和思考能力受到影响。最后,个别大学生受“拜金主义”影响,人际交往趋向功利性。受不良网络文化影响,个别大学生的交往不再以真挚的感情为基础,而是以利益为基础,影响了他们对美好友谊的向往和追求。此外,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不强,信息素养得不到强化,面对多元信息缺乏辨别能力,面对信息冲击缺乏行为控制。
(三)高校舆情应对能力有待提升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融媒体时代,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提高,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也日益增长,如果监管不及时,放任网络舆情发展,就会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也对高校在融媒体时代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高校在应对时代挑战、化解舆论风险方面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平台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舆情监控机制亟待完善,研判、防范和应对网络舆情风险的能力尚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防御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融媒体视域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7]。融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价值引领,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内容形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实现与新媒体有效融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实现与新媒体的紧密结合,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良好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价值准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公约数,它“既引导人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目标而努力奋斗,也引导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分层次、分阶段实现其价值追求”[8]。
高校要强化思政教育价值引领,首先,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新人、兴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依托新媒体平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样化的宣传,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与导向力。其次,要将马克思主义贯穿于育人全过程。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0],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贯穿于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夯实理论之基。最后,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11]。高校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哲理、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时,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
(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融媒体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观念也随之改变,出现了新的特征。高校应把握时代特点与思政教育工作之间的联系,在思政内容的表达和传播上做到与时俱进、深入实际,重视德育工作的时代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育人作用。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新环境,适应新变化,做出新调整,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2],保持开拓创新精神,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表达要与时俱进。要抓住融媒体时代信息多元化、传播渠道多样化的特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网络热点有效结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精细化、个性化,话语表达更加准确、具体、深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要通过MG动画、H5交互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符号叙事,转化话语形态,加强互动表达,提升思想政治话语的活力和传播效果。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要与时俱进。高校要通过媒体整合、线上与线下融合、理论与实际结合等方式,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依托论坛、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构建融合传播矩阵,为大学生提供分享观点、交流思想的空间;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互动机制,增加学生、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延伸到课外,增强互动性与实效性;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凝聚作用,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汇聚强大育人合力,持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质效。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融媒体时代,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与感召力,就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形式,拓宽传播渠道,构建社会广泛参与的思政新格局。
首先,要强化常规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要充分分析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效整合思政课教学资源。高校各部门要加强校级层面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融入实际教学中,形成联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局面。其次,要构建“课堂+校园”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创设教育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开展传统文化艺术节、文化创意大赛及微视频大赛等活动,使思政工作真正深入到学生的整个学习和生活中。最后,要构建社会广泛参与的思政新格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高校应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合作,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帮助大学生将思政理论应用于实践,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应采取学科融合的方式,打造跨界教育场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不同学科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全局意识。
四、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论断,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以及现实逻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科学分析融媒体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有利于高校准确把握教育难点,并作出相应调整。高校应从强化思政教育价值引领、推动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等方面,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2][3][6][7][9][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 - 10 - 26(01).
[4]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N].人民日报,2020-09-01(01).
[5]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2).
[8] 高地.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0]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1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责任编辑: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