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新工科建设视域下 大学数学公共课程类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2025-01-31 00:00:00孙和军王海侠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数学

摘" " 要:针对新工科建设要求,坚持守正创新,以课程为纽带,从师德师风建设、教学组织文化培育、教学学术共同体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组织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多元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等角度,深化数学公共课程类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赋予其以新的生命活力,是新时期丰富教学组织内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数学公共课程教学水平、强化数学对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支撑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基层教学组织;教师队伍建设;数学;新工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5)02-0071-04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本科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曾经在组织课程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叠加,传统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和作用逐渐弱化。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正在推动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工科建设承担着培养大批高素质工程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数学公共课程类教学组织在新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建设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新工科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在既有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新工科建设的新要求,坚持守正创新,开展数学公共课程类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探索,开拓和丰富教学组织的内涵、功能与形式,赋予这一传统组织形式以新的生命活力,是新时期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强化数学对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支撑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推动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将其作为新时期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促进教

学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1]。南京理工大学大学数学基础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以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学科竞赛等为主要任务的数学公共课程类基层教学组织。近年来,中心围绕着新工科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组织建设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建设经验和成果,中心获评江苏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一、大学数学公共课程类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策略和实践

针对新工科建设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新要求,中心从师德师风、组织文化、教学学术、课程思政、学生培养、内生动力、共建共享等多角度进行了相关探索。

(一)以德立教,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环节,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数学公共课教师从事着教书育人、塑造灵魂的神圣职业,教学覆盖的学生量大面广,其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工科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必须将师德作为其安身立命之本。

中心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通过多种举措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职业理想和道德水平。第一,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文

件,建立本中心的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制度、职业道德考核制度,建立教师师德师风档案,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奖、职务评聘等在基层教学组织层面考核推荐的首要条件。第二,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倾斜,功利倾向抬头、育人意识淡薄,职业素养弱化、科研道德欠缺,师生关系冷漠、服务意识不强”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进行典型师德师风失范行为的警示教育学习[2],给教师的师德师风划定红线。第三,发挥榜样的示范激励作用,通过宣传黄大年、王泽山、黄文秀等优秀教师典型事迹带动教师,弘扬高尚师德师风,领会新时代“四有”好教师和“四个引路人”的内涵和要求,引导教师为人师表、潜心教学、敬业爱岗、以德施教。第四,通过集中学习研讨、实地参观、专题讲座、宣讲交流等形式开展国情、党史、学情等教育学习活动,明确教师的责任,坚定教师的职业理想,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提升教师对教书育人工作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强化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教师自觉地担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3]。

(二)凝心聚力,培育教学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所有成员共享的,并作为标准传承给新成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的总和。一段时期以来,教师对教学组织的认同感弱化,教学组织的凝聚力不足,其根源之一就在于组织文化建设的缺位。面对新工科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优秀的教学组织文化可以激发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职业和所属的教学组织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使他们积极自觉地投身于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进而形成合力推动教学组织的教学和育人工作取得新突破。

第一,梳理凝练数学公共课的优秀教学传统和老一辈教师的宝贵精神财富。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军工传统的理工科院校,从“夯实学生坚实基础、培养国家栋梁之才”到“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几代数学公共课教师献身教育,形成了甘为人梯、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精益求精的组织文化。通过参观校史馆、举办老中青教师座谈会、开展专家访谈等活动,引导教师发扬优秀教学传统、永葆育人初心,提升教学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二,结合国家和学校新工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以推动课程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数学公共课程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争先创优活动,构建敢为人先、勇于担当、追求卓越的教学组织文化,提升教学的组织创新力和战斗力。第三,实施“传帮带”“以老带新”“新教师教学见习制”“青年教师科研双导师制”,让资深教师、专家型教师为青年教师教学成长、职业发展掌舵把脉,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这种革故鼎新的传承与创新,使教学组织作为一个“生命体”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在新工科建设的新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三)教研相长,构建教学学术共同体

教学学术是将教师教学上升到学术层面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20 世纪90 年代,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博耶首次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教学探索之路永无止境,一位追求卓越的教师需要持续不断地从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多个维度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是有效的教学,并在学术层面研究反思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可以进一步地改进提升自己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来自同伴的帮助和支持,在互助中结伴成长是教师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数学公共课程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者,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作为新工科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数学公共课需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课程教学模式。这其中有大量的难点问题有待数学公共课教师深入探索和研究。因此,构建教学学术共同体,在互助中结伴成长,共同攻坚克难,形成教学研究和实践成果,应是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数学公共课类教学组织的核心工作职能之一。

第一,常态化地组织教学观摩、集体备课、教学基本功竞赛、听评课等活动,提升教师对教学的关注度,引导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提升教学能力。例如,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都是通过这种集体交流研讨所提出的意见来进行修订完善的。又如,针对混合式教学需求,开展在线课程建设培训和混合式教学改革研讨,提升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第二,结合新工科建设,中心积极凝练数学公共课相关核心问题,引导教师申报相关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开展专题研究和探索。例如,为培养多样化的工程创新人才,数学课程要满足新工科不同专业的差异化教学需求,强化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以这些项目为牵引,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的专家报告、教学研修、教学沙龙等活动,汇聚各成员之力,推进教学学术共同体建设,强化数学对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

(四)培根铸魂,创新课程思政育人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新工科创新型人才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必须具备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爱与责任感,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砥砺前行的意志,才能行稳致远,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因此,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数学基层教学组织要引导数学公共课教师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结合起来,创新课程思政育人,用心灵唤醒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实现数学公共课在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育人一体化。

第一,传道者自己要先明道、信道,中心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学习活动和集体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强化思政育人意识,领会课程思政本质要求,提升思政教育能力,处理好数学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第二,挖掘数学课程工科思政教学元素,寻找与新工科建设相契合的数学课程思政触点,设计有关家国情怀、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等具有鲜明工科元素的课程思政案例,“使无形的思政教育固化到有形的数学课程教学中”[4],丰富数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内涵,拓展数学课程教育教学功能。例如,在讲授利用曲线参数方程计算定积分时,自然引入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带头人、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王泽山院士献身国防、从事炸药研究的事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矢志不渝、攻坚克难、为国尽责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传递给青年学子,激励其从国家使命和民族发展的角度立大志、勤学习。第三,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充分借助微课、在线课程、网络资源等,采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情景模拟等形式进行课程思政教学,通过浸润式学习、体验式思考实现情感共鸣和行为认同。第四,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树苗助长”“一个都不能少”等课程思政育人活动,发挥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等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多主体思政育人合力,拓展课程思政育人空间和形式,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困惑和迷惘,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五)搭台唱戏,搭建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

课程建设是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重心之一,也是强化教学组织建设职能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在形式和技术层面,数学教学组织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面向新工科的新形态课程资源建设。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发布的《2022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特别强调混合式教学和在线教学的常态化教学需求趋势。在新工科建设进程中,应积极利用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来重塑教育教学的形态。另一方面,在内涵和内容层面,要积极关注新工科人才对数学教学的需求,强化对新工科人才应用创新能力和后续专业发展培养的支撑。新工科人才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破解我国“卡脖子”难题等方面被寄予厚望,特别需要注重问题解决能力和理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课程教学组织要结合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和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积极开发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案、新案例,以呼应新工科建设对数学教学的相关要求和期待,为教学改革提供载体和平台。

第一,中心积极跟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对接新工科创新型人才知识和能力培养需求,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多类型、多层次的教学实施方案,明确课程知识点在不同工科专业的应用和数学能力培养目标,优化课程教学模块。第二,引导教师进行科研反哺教学,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案例、教材内容、微课等教学资源,提升课程的前沿性和高阶性。第三,建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在线课程,出版《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数学》等新形态教材,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更新,融入工科应用案例,并以数字资源的形式提供多种数学家小传、测试题、重难点解答等扩展学习资源,构建线下与线上并行融合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创造空间。

(六)以赛促优,强化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新工科所要培养的是能够适应甚至引领未来工程发展需求,具有工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在未来的工程研究和实践中,新工科人才所要面对的往往是边界不清,具有较高的综合性,涉及相互冲突的多种因素,超越现有工程标准和规范,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5]。“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位列《华盛顿协议》中毕业生素质要求的第一条。而数学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应用创新能力的优良载体,契合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产出导向”质量理念,是展示数学教学成效的重要窗口。作为与课程、教师、学生和竞赛直接相连的中介桥梁,数学公共课程类教学组织可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好学科竞赛平台,开展课程教学内容衔接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培训指导等工作,强化学生数学应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助力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用的良性循环,为他们从事未来的工程应用创新研究和实践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

第一,在课程知识点引入和拓展应用环节融入工科应用案例,强化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让学生主动经历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过程,强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第二,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推导计算和合理猜解。数学实验模拟是工程实际问题解决的主要模式。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数学等课程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和数学实验的有关内容,开设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学科竞赛前置课程,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打下相关知识和能力基础。第三,组建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江苏省高等学校高等数学竞赛等学科竞赛指导团队,选拔优秀教师担任竞赛培训指导教师,发挥教师教学专长,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指导方式提升竞赛培训指导效果。第四,组建学科竞赛协会、兴趣小组,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竞赛多层培训指导选拔机制,利用网站报道、获奖学长参赛案例等做好竞赛宣传发动工作,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不断扩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受益面。

(七)放权赋能,激发教学组织发展内生动力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师教学发展的微单元、微细胞。但一段时期以来,“基层教学组织的日常运行面临‘有责无权、有事无钱’的困境”[6]。能否打通教学的“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教学组织能否激发内生动力。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要按照系统管理理论,制定基层教学组织的权责范围、工作内容、考核机制等方面的相关制度文件,充分放权赋能,为教学组织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营造促进基层教学组织自我茁壮发展的微观环境。

第一,中心组建课程教学督导、青年教师指导、课程建设、学科竞赛等工作小组,分工协作,调动教学组织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大家的才智。第二,中心强化与学校教务、校院两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青年教师培养、教师教学准入、教学培训、教研活动等方面的工作协同,积极发挥连接学校、学院和教师上传下达的“毛细血管”作用。第三,以学校和学院为中心进行教研活动,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经费、活动场所和教学设施等支持和帮助,对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的相关工作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第四,学校和学院逐步下放,提升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师教学评价、年度考核、评教评优等工作中的话语权。

(八)开放交融,推进多元共建共享机制建设

新工科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要吸纳多学科参与,共同推进工科建设、促进工科与包括数学在内的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催生新学科、新模式。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人才培养需要工科专业教师的参与,需要数学与工科等相关教师群策群力。因此,开展数学课程类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要突破单一的学科视角,坚持开放、包容、融合的原则开展数学公共课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教学发展等共建共享工作。

围绕着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师教学能力等问题,中心以课程、项目为纽带,打破组织边界壁垒,通过课程共建、项目合作、教学协作、教研活动共办等多种形式,建立与本校和兄弟院校教学组织间的跨类别、跨学科、跨校域的交流和协作,汇聚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主体的共同智慧和能量,形成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合力。

二、建设成效

通过持续建设,中心基层教学组织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一大批教师成长为教学中坚力量,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得到了专家和学生好评。近年来,中心基层教学组织教师获得了包括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华东赛区一等奖、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江苏省“技术能手”、校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首届教师板书设计大赛特等奖、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教师、首届教书育人示范岗等教学奖励。

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在线课程、在线测试与评价系统、网上阅卷及监测评估系统、新形态教材、应用案例库,打造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体系,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动了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变革,满足了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同时,在线课程、新形态教材等被多所高校和社会学习者选用。

中心基层教学组织文化培育、教学学术共同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常态化教研、教培活动有力提升了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成为自发需求。相关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获评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会优秀论文。

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对南京理工大学学生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支撑得到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近年来,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江苏省高等学校高等数学竞赛等权威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非数学类一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高等数学竞赛一等奖等奖项,相关获奖指标多次位列全省参赛高校第一。

三、结语

针对新工科建设和教学组织建设的新要求,坚持守正创新,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从创新思路和方式方面再出发,以课程为纽带,从师德师风建设、教学组织文化培育、教学学术共同体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组织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多元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等角度,深化数学公共课程类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赋予其以新的生命活力,是新时期丰富教学组织内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数学公共课程教学水平、强化数学对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支撑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促进教学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EB/OL].(2022-01-10)[2024-11-01].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2/1/10/art_77619_10311640.html.

[2]" 刘剑,边凯,何洪涛,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3]"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4]" 孙和军,王海侠.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融通——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20(6).

[5]" 徐晓飞,丁效华.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6).

[6]" 洪志忠.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变革与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20(19).

猜你喜欢
新工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数学
浅析新升本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通识性课程建设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 17:05:16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新时期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思路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6期)2016-03-11 08:19:42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