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阈下“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话语路径

2025-01-31 00:00:00孙小孟
传播与版权 2025年1期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文化建设一带一路

[摘要]“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文化话语的学术思想以及话语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多模态文化隐喻的文化功能。同时,文章基于“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抽象性,结合“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目标与维度,从广告话语、电影话语、纪录片话语、文化节目类话语四个方面提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话语路径,旨在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多模态文化隐喻;多模态话语

文化互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经济合作、政治互信和共同体建设的前提,要顺利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必须进行“一带一路”文化建设。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样式,能够描述、表达、建构和传播文化。话语既是在具体语境中语言的运用,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1]。从文化和话语的深层关系来看,文化深入渗透并贯穿于话语中,研究话语就是研究文化[2]。文化话语研究聚焦话语的实践性、文化性和历史性,旨在揭示人类话语的文化特点和文化困境,发掘文化和谐共存的方法和路径[3]。文章将基于文化话语这一学术思想,结合语言学的话语分析理论与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探讨多模态文化隐喻的功能和多模态文化隐喻视阈下“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话语路径。

一、多模态文化隐喻的内涵

多模态文化隐喻是在多模态话语研究中产生的新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通信、媒介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模态话语逐渐取代语言文字成为人们日常交际的主要话语形式。语言学界对话语的研究也从聚焦由语言符号构建的文本语篇的研究逐渐转向由多模态符号建构的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在语言学范畴内,多模态话语主要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形成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和多模态隐喻分析这两条主要研究路径。多模态隐喻主要聚焦不同模态对隐喻的建构作用,并同时关注不同模态在隐喻构建和理解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在多模态隐喻体系中,由不同模态符号组成的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既可以是具体对具体的关系,也可以是具体对抽象的关系。在具体对抽象的隐喻关系中,源域指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表示的具体事物和活动,抽象的目标域可以是思想、观念、精神和思维层面的内容,与文化核心层面的内容一致。由此,我们将多模态话语中通过多模态隐喻表达的思想精神、思维方式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内涵称之为多模态文化隐喻。

二、多模态文化隐喻的文化功能

“文化”是文化话语研究的中心内容[3]。文化话语研究的重点是关注人类话语的文化多元性,探索用话语来解决文化问题的方式,解构文化霸权,实现和谐与繁荣的终极目标[2]。文化话语研究将语言对文化的承载与反映功能提升至话语对文化的构建层面,实现了话语功能研究的实质性飞跃。多模态文化隐喻是多模态话语建构和表征文化内涵的方式。在全媒体时代,多模态文化隐喻具有多重文化功能。

(一)多模态文化隐喻建构并表达文化内涵

多模态文化隐喻的核心是文化隐喻,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的观念体系、思维模式和思想精神,这些都是抽象层面的文化内涵。基于隐喻的双域映射框架[4],在多模态文化隐喻中,涵盖语言符号在内的多模态符号都是隐喻的物质外壳,即源域,其所映射的抽象文化内涵是目标域。Fauconnier在双域映射的框架中提出了四域映射模式和概念整合理论[5],其核心是概念整合网络,这意味着认知主体在空间映射的基础上进行概念整合,能够增进对多模态隐喻意义的理解。因此,人们可以利用多模态话语,以多模态文化隐喻的方式和思维来建构、表达和理解深层次文化内涵。

(二)多模态文化隐喻促进文化传播

文化的观念体系和精神诉求是文化的核心,可以用文字来表达其概念意义,却难以用文字来进行广泛传播。基于人类的喻性思维,人们创造了将抽象意义与具体形象相结合的多模态话语,如海报、漫画、电视广告、电影、纪录片等。这些多模态话语整合了文字、图片、语音、影像等多种表意符号来传递丰富的信息。话语主体基于人类的喻性思维,采用各语类多模态话语,以多模态文化隐喻的方式将文化的观念体系和精神诉求构建并表征出来,以便话语客体能认知和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化内涵,并借助各种传播平台和媒介工具扩大这些抽象文化内涵的传播范围。可见,话语主体不仅能够运用多模态话语,以多模态文化隐喻来表征文化内涵,还能借助各种传播平台和媒介来促进文化内涵的传播。在此过程中,多模态文化隐喻是建构、表征、认知和实现抽象文化内涵传播的核心要素。

(三)多模态文化隐喻推进文化建设

隐喻不仅关乎语言运用与思维方式,还涉及交际目的及功能等方面,如解释和劝说等功能。隐喻的使用是语言、概念和交际功能的统一体[6]。结合隐喻固有的劝导效力,多模态文化隐喻不仅能构建并传达文化深意,还具备塑造人们思想观念及促使人们接纳特定文化的功能。也就是说,多模态文化隐喻是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概念意义、文化功能的集合体。海报、漫画、纪录片、宣传片等各语类多模态话语都可通过多模态文化隐喻来建构并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念或思想精神,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素养,推进文化交流互鉴,以此达到文化建设的目的。

三、“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目标与维度

(一)“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目标

“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观念引领、精神支撑和理论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平等的文化交流和互通中互学互鉴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思想观念,在和而不同中探求价值共识,进而形成相似的价值取向和科学的文化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7]。同时,基于文化本身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在尊重各国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要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使沿线各国在文化互通中以开放包容的思想实现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在文化交融中构建“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二)“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维度

“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涉及多个国家和民族,多种文化的交汇、碰撞与融合。依据“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笔者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从文化的传承维度、创新维度和互通维度来开展“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一是文化传承维度的建设。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是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是保持文化民族性和维持民族独立性的基本条件。“一带一路”文化建设需要各国、各地区继承和发扬自身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和传承中保持“活态”民族文化氛围,从而为新时期优秀思想观念和规范制度的形成提供思想支撑。二是文化创新维度的建设。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有效机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加强文化观念体系、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等文化内涵的创新;加强文化艺术、文化规范和文化技术等文化形式的创新;树立“大文化”观,在平等竞争与合作中促进“一带一路”文化的创新发展。三是文化互通维度的建设。文化互通能使不同的文化群体熟悉彼此的文化符号,培养相似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模式。这不仅能促使国家内部的各民族形成国家意义上的共同体,还有利于不同国家间形成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协同发展。

四、多模态文化隐喻视阈下“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话语路径

随着移动网络和融媒体技术的发展,由三元以上模态构成的广告话语、电影话语、纪录片话语、文化节目类话语等成为普及范围广、受众群体较多的多模态话语类型。基于此,文章分别从广告话语、电影话语、纪录片话语和文化节目类话语四个方面探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主要话语路径以及“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机制与方式。

(一)广告话语与“一带一路”文化建设

广告话语具有劝说性和民族性特征。针对商业广告的盈利性而言,公益性广告宣传片以宣传公益理念、传播优秀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公益广告所蕴含的优秀思想和价值理念需要以多模态文化隐喻的方式传递给受众,旨在提高其文化自觉意识。在视频类广告话语中,参与意义建构的主要是图像和声音[8]。语言文字和旁白能够促使由影像表征的具体源域和抽象的目标域之间形成映射关系,突出广告主题,且有助于受众快速建立起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认知,进而理解目标域所要传递的抽象意义。此外,广告中视听模态的协同作用赋予了多模态文化隐喻动态与鲜活的特性,增强了隐喻效果。这不仅能帮助文化水平较低的受众理解广告中多模态文化隐喻的内涵,还能提高广告话语的说服力,让受众自觉接受广告所传递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提高文明自觉意识,规范自身行为,以及参与文化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借助广告话语来推动国家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促进本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而提升国家文化形象。鉴于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话语主体要加强在广告话语设计、创作和传播方面的合作,依据“一带一路”建设理念和实践素材创新广告话语设计,充分利用多模态话语和多模态文化隐喻在话语建构和理解上的共通性创作更多有关“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广告,加快“一带一路”文化互通,使沿线国家在广告创作的合作与交流中打破文化壁垒,增强对彼此的价值认同,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

(二)电影话语与“一带一路”文化建设

电影话语的典型特征是娱乐性和故事性。电影话语通过颜色、图像、声音等多模态符号表征的文化符号来组成某种文化意象,以及表达特定的文化含义[9]。文化符号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信仰与精神特质的形象元素[10]。在电影话语中,文化符号由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和影像符号构成。影视创作者运用影像技术手段,通过镜头语言的融合,对多模态文化符号进行交叉重组,在具体的叙事过程中构建不同的文化意象,表达不同的文化含义,并通过塑造物质、制度、习俗和精神层面的文化意象来映射现实中的文化形象;在多模态隐喻机制下,将文化思想、文化观念和精神诉求进行呈现,借助艺术美感和故事情节吸引受众,最终通过传播媒介传播价值理念,实现其文化建设功能。因此,作为受众群体较多的文化传播样式,电影能在引领核心价值、普及道德伦理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等方面承担更多的文化职能,对增强文化自觉、自信,树立民族文化形象,促进国家或民族文化传播等具有重要价值。鉴于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视创作者要避免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取向,避免形式大于内容的虚假包装。同时,影视创作者、传播学学者和话语研究者要加强合作,基于本国优秀的文化元素、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运用先进的影像拍摄和处理技术,创新故事内容和话语表达形式,以提高故事的吸引力和增强电影话语的叙事与表达效果,并运用各类传播平台和传播路径来充分发挥电影话语对文化的承载和传播作用,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与自强意识,构建积极的文化形象,提高国家的文化话语权。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借助“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来促进沿线国家影视文化产业的合作与创新,积极扩建“一带一路”影视话语交流平台,通过电影话语交流来加深彼此对文化的认识,促进各国间实现深层文化互通,进而更好地发挥电影话语对“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助推作用。

(三)纪录片话语与“一带一路”文化建设

由于纪录片本质上是通过影像话语来记录和表达现实的影视作品[11],其主要特点是纪实性。然而,纪录片并非以呈现事实为目的,其使命在于解释历史,增进人类的相互了解[12]。纪录片通过凝视的观看方式来表达话语者面对世界的态度,记录视角的选择能够彰显话语者的审美追求、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从学理上来说,纪录片通过镜头语言来呈现直观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实践和文化要素,通过多模态文化隐喻来表征话语者要传递的思想、精神、观点、情感等抽象文化内涵。基于此,纪录片话语能够较好地承载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表层文化元素和深层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时代载体。同时,纪录片的“非虚构”性使其影像话语更贴近人们日常的话语实践,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说服力。纪录片通常结合真实的人物事件,借助多模态话语和叙事策略来构建故事情节,旨在展现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习俗、道德伦理、价值追求和文化精神,进而影响受众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鉴于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借助纪录片话语,以真实的题材、故事性叙事和多模态文化隐喻的方式向受众传递先进的文化思想、民族精神、科学的文化理论和观念体系,从而提高国民的文化自觉与自强意识,以及提升国家的文化形象和文化软实力;通过纪录片话语来促进文化对话,丰富文化交流形式,增强彼此间的文化认同,为“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基础;通过联合出品纪录片等方式制作更多有关“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纪录片,并通过视频媒体和社交媒体进行广泛传播,使各国的优秀文化同频共振,在交流互鉴中融合发展,推进构建“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

(四)文化节目类话语与“一带一路”文化建设

文化节目类话语最明显的属性是文化性与互动性。文化类节目既包括电视文化类节目,也涵盖部分综艺类节目和文艺表演。文章提及的文化类节目指电视文化类节目和以文化交流与传播为目的的文艺表演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具有艺术性和娱乐性的多模态话语实践来实现文化功能。文化类节目凭借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记录的气质来创造一种全新的话语表达。在AR和5G等前沿技术的支撑下,文化节目类话语通过多模态隐喻机制将抽象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神通过多重叙事,以春风化雨的表现形式演绎出来,再通过主持人、节目参与者、受众等多方话语互动来传递知识、引领价值,从而重塑受众的价值观念,增强其对特定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意识。多元话语主体在节目的话语互动中推动文化共建共享,从而唤起和加强文化共同体意识。鉴于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充分利用文化节目类话语来演绎和表达文化内涵,以实现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性传播与表达,推动本国文化的守正创新;利用文化节目类话语推动多元话语主体的多维话语互动,使文化的普遍性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相互辉映,增强“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意识;开展各类文化话语活动,促进精英话语主体间的互动,以此推动各国间价值体系和思想精神的互通,丰富“一带一路”深层文化互通的形式。

五、结语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建设的重心在于核心价值观和思想精神等文化内核的构筑。这一点决定了相较于与以物质实体和技术层次为主导的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文化建设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多模态文化隐喻具有建构、表达、传播文化的功能,对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宣传海报、视频广告、电影、纪录片、文化类电视节目等本质上都是用多模态话语来建构和表达意义,实现社会文化功能的话语实践。这些多模态话语是全面系统地呈现本国文化,深入了解他国文化,从价值观念、文化理念和思想精神等方面推动深层次文化互通的有效话语路径,能够从文化传承、互通、创新等方面助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结合各类多模态话语本身的文化功能和参与文化建设的机制,充分发挥不同语类多模态话语的优势,在话语互动与协调中弥补不足,以期共同服务“一带一路”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AnalyzingDiscourse:TextualAnalysisforSocialResearch[M].Londonamp;NewYork:Routledge,2003.

[2]施旭.文化视野下的话语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01):38-44.

[3]施旭.文化话语研究与中国实践[J].中国外语,2018(06):1.

[4]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0.

[5]FAUCONNIERG.MappinginThoughtand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6]HERRMANNJB,SARDINBATB.MetaphorinSpecialistDiscourse[M].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2015.

[7]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EB/OL].(2017-05-14)[2024-11-10].http://www.cidca.gov.cn/2017-05/14/c_129922878.htm.

[8]孙小孟.多模态隐喻视阈下央视公益广告之文化隐喻识解[J].外文研究,2020(02):8-14.

[9]孙小孟,贺川.影视话语的文化隐喻与文化建设:以华语功夫片《叶问》四部曲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20(06):57-61.

[10]罗业云.互联网时代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符号的借用与重构[J].当代电影,2017(05):115-118.

[11]贾凯.纪录片到底是什么?:从影像话语机制的生成视角出发[J].电影艺术,2020(05):77-83.

[12]任远.电视纪录片新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多模态话语文化建设一带一路
多模态话语分析下大学英语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8:15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33:32
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
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探析多模态话语课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效用
多模态话语环境下的英语文化体验
考试周刊(2016年1期)2016-03-11 10:01:44
高职院校多模态化英语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科技视界(2015年26期)2015-09-11 15:39:17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环球时报(2014-12-10)2014-12-10 08: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