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是指水稻发生徒长,比正常生长的株高、秆细,在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对种子未经消毒处理或在连作水稻田里育苗,发生频率较高。水稻育秧前进行种子消毒,可大幅减轻恶苗病的发生。一般田块发生水稻恶苗病时的病株率不超过3%,严重时可达40%。如果育苗床的病株率超过10%,建议整块秧苗都弃用,改种成其他农作物。水稻恶苗病多以带病种子传播为主,初次传播是带菌的种子和稻草,可以多次侵染。发病早的稻秧已死亡,发病晚的稻秧虽然能正常抽穗,但结实率较低。抽穗后还会发病,俗称第二次发病高峰,虽然数量较少,但能形成带菌种子,影响翌年种子质量。
一、症状特征特性
水稻恶苗病从水稻苗期到抽穗期均有可能发生,一般分蘖期发生较重。
(一)苗期发病
在水稻育苗后7~10天开始显现病征,并逐渐增多,生长到20天时到达发病高峰,以后病株逐渐死亡。发病幼苗比健壮苗茎秆细、高,大约高出正常苗的1/3,节间长且变褐色,叶色淡呈黄绿色,叶片窄,刨开茎秆,内有白色丝状菌丝,根系发育不良,相对于正常苗根系短1/3。部分发病幼苗在生长中死亡。
(二)大田发病
大田水稻发生恶苗病表现有徒长型、普通型和早穗型等。徒长型由于节间茎长,常露于叶鞘外,分蘖数较正常秧苗少,严重时不分蘖。茎秆呈暗褐色,生长过程中的植株会枯死。
(三)抽穗期发病
水稻恶苗病属于高温病害,病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0℃。稻秧受害后,抽穗早,谷穗小,籽粒少,稻穗异型。谷粒受害后,结实少,颜色较深,严重时变褐色。
二、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应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农业防治主要有筛选无病种子,拔除育秧田和大田里的杂草、残枝败叶、秸秆等,减少病原菌,培育无病壮苗等方式。化学防治主要有药剂拌种、施药等方式。
(一)农业防治
1.选择抗病品种。在购买水稻种子时,应仔细阅读水稻种子包装上的说明,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一个水稻品种在一块田地一般只种2年,不能超过3年。
2.加强播种前田间管理。选用无病制种田留种,发现有恶苗病的制种田应立即转为普通粮田。水稻育秧时采用秧盘育苗技术,在田间发现病株时应及时连根拔除,烧毁、清除病残体。由于恶苗病传播具有循环性,要注重苗期田间管理,在制种时建立无菌制种区,种子播种前进行包衣。
3.播种密度要适宜。水稻播种若密度过大,株距较小,通风透光性会减弱,易出现弱苗,病菌传播较快,给二次传染创造空间机会。一般杂交水稻每公顷大田种植19.5万~21万穴,每穴1~2粒。常规水稻品种每公顷大田种植22.5万~30万穴,每穴4~5粒。
4.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根据水稻长势和田间肥力情况适时将碳铵施入量从600~750 kg·hm-2降低为 450~500 kg·hm-2,增施复合肥150 kg·hm-2。施入氮肥,基肥和孕穗期追肥比例为7:3,这样可以控制水稻前期旺长,促进健康生长。切忌前期施入过多。水稻种子催芽时间不宜过长,露白即可。露白过长,播种时易受伤,为病菌侵入创造条件。育苗床的温度不超过32℃,可确保种子能够正常生长发育。秧苗移栽时建议带土移栽,可以减少对秧苗根系的损伤。
5.实行轮作倒茬。低洼连作水稻田,可以改种莲藕、芡实、荸荠等需水量比较多的作物,可以阻断恶苗病菌在田地间传播。一般改种两年,可以完全阻断田地病菌传播。
(二)化学防治
1.种子包衣。选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0.5%咪鲜胺悬浮种衣剂、18%多·咪·福美双悬浮种衣剂等进行种子包衣,不仅可以有效杀灭携带的病菌,水稻出苗后还能在幼苗体内防止病菌进一步传染。种子包衣不仅可以防治恶苗病,还可以对立枯病等多种土传病害进行有效防治,提高出苗率。
2.浸种。一般水稻种子浸泡48 h,捞起沥干,然后洒上药剂,确保每一粒种子附着到药。选用1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施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0~450 mL·h m-2,浸种150 kg稻种,浸种3~5天;用3%的生石灰水浸种,浸种48 h,遮光;也可用强氯精浸种24 h。浸种后用清水清洗干净。
3.药剂防治。在秧苗针叶期和大田发病初期,先拔掉病株,再用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或25%敌百虫600 mL·hm-2加5%多效唑75 g·hm-2,兑水750 kg·hm-2喷雾,防止病菌扩大传染。药剂防治恶苗病宜早不宜迟,发现时就要防治,可以有效防止病菌进一步传播。
作者简介:徐海燕(1986— ),女,河南信阳人,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责任编辑" " 程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