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参与是政治学的重要概念,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这一概念的含义做了不同的界定。中国学者杨光斌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 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民在大规模的政治组织中参与政治并受其影响的广泛程度。”现代政治体制民主与否的标志其评判标准之一就是人们的政治参与。还有学者认为政治参与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是“全国或地方,个人或集体支持或反对国家结构,权威和有关公益分配决策的行动”,是“平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选择及(或)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的活动。”
根据不同学者的论述,政治参与可以定义为:公民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参加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的行为。农民政治参与是指拥有农业户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依据法定程序可以凭借个人或者依靠组织进行有序参与政治决策,并对决策施加影响的活动。农民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政治参与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部分村民政治参与意识淡薄
(一)受教育水平不高
政治参与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参与。进入新时代,我国乡村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农村人民的文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唐河县栗棚村由于过去教育基础条件、软硬条件不足等,致使村民的政治参与主体受教育水平不高。随着城镇化加快推进,栗棚村的大量中青年外出务工求学,留在栗棚村中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由于未成年人不具备完整的政治参与能力和资格,因而事实上进行政治参与的村民大多是老年人,他们恰恰是当年没有接受太多文化教育的这批人。文化程度偏低导致该村村民无法充分理解和运用政治制度、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缺乏政治意识和政治敏感性,对政治问题缺乏关注和热情,直接影响了村民对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二)经济社会发展不足
栗棚村作为农业村,主导产业为小麦、花生、水稻等农作物。虽然现在新增了茶叶的种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但是考虑茶叶种植经验不足、销售渠道不稳定等因素,大多数村民为保守起见,依然选择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经济效益低,有时还会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风险。该村所属乡镇有部分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村的就业压力,提高了部分村民的家庭收入。但是,这些工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且加工制品的原材料只在部分季节有供应,大部分时间没有工作岗位可以提供。另外,这些工作通常都有年龄限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大多数是年龄较大的中老年人。因此,要真正解决栗棚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并带动村民致富仍然有很大的困难。因此,鉴于农业面临高风险和低收益的现状,农民每年只能依赖种植农作物来维持生活,因其忙于满足基本物质需求而无暇顾及政治参与,故而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较低,欲望也不强烈。
(三)居民迁徙导致农村“空心化”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大量农村居民迁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从而导致农村呈现“空心化”。截至2023年底,栗棚村所属的唐河县下辖525个行政村,县户籍人口144.02万,常住人口105.37万,其中,乡村常住人口65.88万,城镇常住人口39.49万。2020—2024年,唐河县城镇化率持续上升,县域内多数乡村呈现“空心化”现象。栗棚村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匮乏,发展相对落后。农民在本地务工的机会较少,为了获得更先进的教育资源,多数人选择在城镇居住、务工,从而导致栗棚村在住宅、人口、耕地等方面都出现“空心化”问题。农村政治参与的主体为政治参与意识较强的青少年,而留在村中的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儿童,面对“数字鸿沟”及其他因素,中老年人和儿童的政治参与意识较为薄弱。
二、栗棚村调动村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方式
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如何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广度,确保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能体现人民意愿、听到人民声音,需要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拓展新载体、新渠道和新方式。面对栗棚村部分村民政治参与不积极的问题,栗棚村委会正在通过采取提高村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加强宣传工作等措施解决。
(一)提高村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根据调查,栗棚村委会目前对于村民的教育十分重视,把对村民的政治、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努力进行教育形式的创新。一方面,栗棚村加大对村民教育的投入,确保每一位适龄儿童都能入学接受教育,为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进行经济补偿,并向中小学生捐赠图书、资助贫困大学生等。另一方面,栗棚村还建立了图书馆和阅览室,提供各类书籍、报刊杂志等阅读资源,方便村民学习,定期举办读书活动,培养村民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设有相应的奖励政策,以此来激发村民的学习热情,使村民更加乐于学习,意识到提高自己及子女的知识文化水平的重要性,从心理上、思想上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二)提高村民经济收入
农民的政治参与度消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物质生活不富足、经济实力较弱,与国家大事、政治热点相比而言,更关心自己小家的柴米油盐。因此要改善村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物质基础上,从而使他们的政治心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栗棚村委会从发展农业产业入手,鼓励农民种植青花椒、绿植树苗等一系列高效、高产的农作物,提高农业产值。一方面,栗棚村委会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如节水灌溉,实现了反季节种植技术等,根据需要邀请专家到村中进行指导,组织村民集体去农业示范村进行学习,以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加强宣传工作
栗棚村委会认为多数村民政治参与意识淡薄的原因 是村委会对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普及不到位。因此栗棚村委会加强了对政治参与知识的宣传。首先,制定符合该村村民的宣传策略,及时更新公告栏,村委会及时汇报日常工作,对于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内容及时进行公示,采取新鲜多样化的形式对公告栏进行设计,增加村民驻足观看公告栏的概率。其次,栗棚村委会创新了宣传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广播、抖音、公众号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方式程序等,不仅丰富了宣传形式,也提高了宣传吸引力。最后,栗棚村委会鼓励村民参加由政府组织的培训活动,学习政治参与常识和方法,鼓励村民参加模拟大赛,通过模拟实践的方式提升实际参与能力。
三、新时代提高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的现实路径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农村农业也正在面临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充分肯定村民自治制度的优势,提升农民政治参与的热情,顺应时代的发展。栗棚村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在镇政府及村委会的努力下得到明显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和参与水平也在不断进步。未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继续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一)提高农民参与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公民广泛参与的成功与否不仅依赖于政府机构的回应能力,还取决公民参与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增强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意识对行为有指导作用,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以公民意识的养成为前提的,培养农民良好的政治参与意识,会形成农民政治参与的内在主动性,为农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提供主体性支撑。整体、全面的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宣传农民权利与义务,通过各种农民易接受的培训方式强化农民民主意识。分层次、分类别、有先后也增强农民政治参与意识,需要农村党员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农民群众对身边政治生活的关注和了解,渐进式地强化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二)发展农业生产力,夯实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夯实乡村物质基础是促进农民政治参与的关键环节。首先,加强包括公路、公交、水电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生活提供便利,为农村引进乡镇企业创造机会,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其次,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改变资源要素从农村单向流出的局面。最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立足中国国情,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导向,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地方政府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充分发挥数字科技的进步效应,不断更新灌溉、播种等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三)数字技术赋能,拓宽政治参与渠道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日益融入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空间从物理空间拓展至数字空间,极大地提高了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精度和效度。《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指出,“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在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数字化政治参与成为农村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转型方向。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广度,通过数字技术、民意直通车等全新的参与渠道,优化和拓展广大农民政治参与的方式,确保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能体现农民意愿、听到农民声音。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提高精准发现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能力,全面系统地了解农民的需求规律,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既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又是广大农民的家园故土。农民兴则乡村兴,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与实现乡村振兴、实现现代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有充分调动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创造性,才能在乡村治理体系改革进程中,满足农民的切实需求,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基层有效治理,进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简介:郑旭君(2000— ),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在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 "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