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汤阴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强村富民为导向,高质量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守牢防返贫和粮食安全两条底线,做好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方面重点工作,强化农村金融和乡村人才两个保障,不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主要做法
(一) 扛牢政治责任,守牢两条底线
2023年,汤阴县实施产业帮扶项目5个,涵盖特色种植、农文旅等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依托菜园镇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智慧农业发展“汤阴模式”。
(二)发展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新引擎
汤阴县积极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菜篮子”经济。2023年,全县种植精品果蔬0.37万hm2,单位面积效益超过18万元。目前,汤阴县培育壮大2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集种植、加工、研发、储存、物流、电商营销于一体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带动3.8万群众就业。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运营理念,着力发展研学、亲子游、采摘等近郊新业态年旅游产品产值超5000万元。
(三)推动乡村建设,绘制乡村新图景
汤阴县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如期完成 “精品村” “示范村”市定创新任务,巩固“全员达标”成果。以“三级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全县常态化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0%以上。
(四)加强乡村治理,释放乡村新动能
汤阴县通过加强选优配强社区干部队伍、强化第一书记管理、开展“雁阵计划”、强化“镇选村培”机制等措施,实现“五星”支部创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按照便民、利民、惠民理念,结合“公益+市场化”运营模式,打造“一站式”公共服务综合体,其中部落片区级乡里中心功能完备、业态齐全,辐射周边6个村4万余名群众,基本实现整体运营平衡。
(五)强化两个保障,注入乡村新活力
2023年,汤阴县完成35个村的整村授信工作,发放小额信贷347.63万元受益农户116户,联合农业银行推出“民宿贷”积极助力乡村新兴产业发展。汤阴县积极推进 “人人持证、技能安阳”建设,2023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298人,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11637人,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9962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品牌效应不强
汤阴县“一村一品”还不明显,产业特色不够突出,在安阳市拿的出叫得响的农业产品或品牌较少;部分文化旅游产品较单一,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开发不足,“旅游民宿+”产业链融合不充分。
(二)乡村建设仍有短板
汤阴县乡村基础建设融资渠道不宽,社会资本投资乡村领域有限,农村社区供排水一体化资金瓶颈制约仍较突出,人居环境整治还存在治标不治本的现象。
(三)乡里中心功能作用发挥不充分
乡里中心有些功能设置与群众实际需求不紧密,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现象。部分功能市场化程度低、使用率不高,运营效益不佳。
三、相关建议
(一)持续发展特色产业
汤阴县应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两大产业集群,依托岳飞故里和羑里城IP,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打造都市文旅区;依托临南山、傍汤河优势,打造市民郊游的憩息地、游乐园、研学营,打造近郊休闲区。
(二)深入建设和美乡村
汤阴县应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抓实抓细“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分类开展整治提升,依托厕所革命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改厕管护服务站(点)全覆盖,群众户厕维修管护和投诉受理的一码通办;深化供排水建设与运营管理,完善智慧管控平台和水费收缴系统,逐步实现农村供排水建设的长效运营。
(三)拓展乡里中心功能
在推进乡里中心区域全覆盖基础上,汤阴县应重点推动片区级乡里中心建设。按照建前问“需求”,建中定“服务”,建后重“运营”的思路,坚持公益性服务和商业化运营有机结合,切实发挥乡里中心资源整合平台作用和便民惠民阵地作用。
(四)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汤阴县应完善金融服务机构,利用“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农户申请、村镇推荐、银行调查、数据分析、授信审批、办贷还款”的全流程;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介优质资源,大力吸引社会资本。
作者简介:刘国顺(1974— ),男,河南汤阴人,本科,经济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监测、乡村振兴等工作。
(责任编辑" "张梦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