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5-01-28 00:00:00马艳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河南省学院教育

耕读教育是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是涉农高校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研究,有利于打造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特色品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涉农高校耕读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一、河南省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省涉农高校历来重视耕读教育,目前以农业为名称的高校有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信阳农林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兰考三农职业学院等,开设涉农学科专业历史悠久的高校有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安阳工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另外,郑州大学在2018年建立农学院,河南大学在2020年重建农学院,这些涉农高校通过开展耕读教育等教育教学改革,为河南省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尽管这些涉农高校按照国家要求开展了耕读教育,但具体到某地某校的实践还存在落实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一)耕读教育相关课程开设不足

开展耕读教育,应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没有耕读教育的相关课程,加强耕读教育工作就是空中楼阁。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虽然建校72年始终坚持面向“三农”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但对耕读教育重视还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缺乏专门课程。

(二)耕读教育相关研究较少

教育与科学研究在高校中是密不可分的。耕读教育的课程不多,所以开展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会丰富。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河南农业大学是河南省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开创者,有120多年办学历史,耕读教育相关课程应该不少,但在耕读教育研究方面公开发表的论文仅有1篇,只是分析了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耕读教育实践路径,但是没有提到耕读教育相关课程开设情况。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目前尚未有人发表耕读教育相关文章,仅有1篇农耕文化相关论文。

二、河南省涉农高职院校耕读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耕读教育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体制机制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又往往体现在制度体系构建方面,制度体系完善往往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既需要按照上级文件的指导要求,也需要下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总结经验,还需要形成典型案例推广应用。以耕读教育相关文件为例,自2021年、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印发关于耕读教育的指导性意见后,各地涉农高校的耕读教育工作已开始了探索,有的已经成为典型案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但尚有不少地方耕读教育工作还没有形成制度体系,缺乏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通知,导致有的涉农高校想贯彻落实好上级文件精神却没有多少实际操作的可能性,这属于“中梗阻”现象。

(二)耕读教育条件保障不够完备

落实到具体涉农高校上,开展耕读教育还存在条件保障不够完备的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缺乏专门组织机构,没有具体部门牵头组织落实,往往是某个教师单打独斗,无法形成合力;二是实践教学场所受限,大都远离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校区,短时间的耕读教育实践需要考虑课程衔接、人身安全等诸多因素,实施起来难度较大。

(三)师资队伍存在短板

耕读教育缺乏专业师资,任课教师往往是某一特定学科领域背景出身,与耕读教育这种综合性、交叉性强的课程建设要求存在差距。一般来说,具有农业学科背景的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了解不足,而教育学背景出身的教师又对农学学科了解不够,很难做到一专多强。

三、河南省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河南省涉农高校要想开展好耕读教育工作,就要在吸收借鉴其他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成绩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开展好耕读教育,需要涉农高校从自身出发,构建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耕读教育实践环节,深入开展耕读教育科学研究,培养耕读教育师资队伍,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政策性指导意见作为制度保障。

(一)构建耕读教育课程体系

涉农高校将耕读教育作为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关键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耕读教育专门机构,没有条件的学校也要明确由教务管理部门牵头、各相关教学单位积极参与构建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在涉农专业开设耕读教育通识必修课(如山西农业大学),在涉农高校非涉农专业开设耕读教育选修课,在有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中“开展耕读教育主题教学”;要探索建立耕读教育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加强耕读教育实践环节

耕读教育的最大特色和魅力是实践。涉农高校应加强系统观念、拓宽实践领域,加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确保教师能将课堂设在田间地头,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尝试验证理论,进而有机融入自己的认知图式,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知农爱农意识,增强兴农为农本领。例如,在耕读教育实践中可以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与方法,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实践、田间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走进农村、走向基层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和农业生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三)深入开展耕读教育科学研究

要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耕读元素;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协调一致,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中的特色耕读文化精神。例如,东北农业大学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耕读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培养耕读教育师资队伍

开展好耕读教育工作,无论是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还是开展教科研工作,都需要有一支坚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来支撑。要通过外引、内培、联合等方式,组建多元结构教师队伍,培养教学科研精英团队,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耕读教育师资队伍,引导教师把课堂开设在校内外的教学实践基地之上,把论文写在耕读教育的基础之上,把成果应用到乡村振兴的广阔田野之上,为耕读教育贡献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教师要主动强化“三农”意识,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四、河南省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创新路径

(一)贡献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河南方案”

以河南省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特色模式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涉农高校耕读教育高质量发展。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求证河南省耕读文化的时空边界,围绕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维一体”的视角,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河南省耕读文化资源和中原特色元素,通过数字赋能对耕读教育课堂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以拼图教学法、翻转课堂、情景教学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打造河南省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特色模式,为我国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贡献“河南方案”,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二)用新发展理念推动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

1.用创新发展打造耕读教育新模式。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等手段,结合智慧校园建设,创新课堂教学组成形式,将河南省特有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打造河南省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红色新模式。例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计划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学校建设的思政VR教室,采用大学生讲思政课的形式,录制成视频,并到兰考县和正阳县等学校耕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拍摄微电影,数字赋能师生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获得国家一等奖。

2.用协调发展探索耕读教育新机制。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和系统观念,健全耕读教育命运共同体长效机制,搭建“政、行、企、校、地、人”一体化合作平台,以政策链、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教育链和创新链“六链”融合为抓手,丰富耕读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耕读教育实践育人成效,协调发展探索耕读教育新机制。例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在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先后牵头成立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河南省农业教育协会、河南省农林牧渔骨干职业教育集团等平台,与全省多个县市区建立合作关系,与滑县等地共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与知名行业企业共建现代种业学院、中原牧业产业学院、蓝塔烘焙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企等多个层面的耕读教育新机制。

3.用绿色发展亮化耕读教育新特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和“两山”理论,坚持生态优先,将生态保护和农业农村“绿”“富”“美”作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未来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当地特色的耕读教育。例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在正阳县结合当地花生种植特色,打造耕读教育特色品牌,组织植物保护专业学生进行耕读教育实践,选派电子商务专业进行农产品电商直播,引导其他专业学生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学校与兰考县达成合作意向,在兰考县建立教学科研综合实训基地,深入开展耕读教育,引导师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亮化耕读教育新特征。

4.用开放发展构建耕读教育新体系。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充分吸收借鉴中国农业大学等省外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实践经验,积极构建河南省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课程体系。例如,通过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和结对帮扶项目,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服务的平台,针对当地农村的实际问题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拓展耕读教育校内外课堂,利用好“校内载体、校外载体和网络载体”,推动学校、社会、教师、学生、家庭一体化共建耕读教育新体系。

5.用共享发展巩固耕读教育新成果。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梳理河南省耕读文化发展脉络,借助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专业教学资源库等数字资源,大力推进河南省耕读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推动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出成果成高峰,为弘扬中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提供有力支持。比如河南科技学院茹振刚教授培育的小麦新品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李松涛教授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在黄淮海地区得到推广应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刘源教授主持的省级教改项目,将耕读教育融入“三全育人”新模式中,总结凝练成“种子精神”,在全省涉农高职院校和省外同类院校推广,先后荣获省级教改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教改成果二等奖。

(三)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打造河南省涉农高校耕读教育7个系列特色品牌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耕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例如,樊奇认为可以“建立系统治理的科学教育研发体系”。对于耕读教育创新实践来说,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打造河南省涉农高校耕读教育7个系列特色品牌。

1.打造的“山”系列品牌。依托嵩山、太行山、王屋山等文化生态资源,将耕读教育与“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融合项目结合起来,建设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高峰”。

2.打造“水”系列品牌。将黄河、洛河、淮河等自然河道及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红旗渠、中国大运河等人工河道的生态文化资源融入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让河南省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这潭水“活”起来。

3.打造“林”系列品牌。引导涉农专业大学生以兰考泡桐等特色林木资源为抓手,将林业资源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融入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厚植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家国情怀。

4.打造“田”系列品牌。让涉农专业大学生在耕读教育中牢牢把握国家总体安全观,在确保河南在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中的战略地位的同时,认识到农业生产对人民群众“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肉案子”“奶瓶子”的重要作用,增强爱农兴农意识,为河南省乡村振兴和实现“两个确保”提供人才支撑。

5.打造“湖”系列品牌。坚持用系统思维推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让涉农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身体力行保护发展生态水源湖泊,开发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湖泊,培育具有现代宜居业态的景观湖泊。

6.打造“草”系列品牌。在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中深入挖掘神农尝百草等中医药文化资源,引导涉农专业大学生认识到草地的生态人价值、经济价值、中医药价值等,确保河南省的草地资源多元化发展后继有人。

7.打造“沙”系列品牌。在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中引导学生深入黄河滩区等沙资源富集地区进行调研实践,引导涉农专业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开发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沙工艺品和文化旅游品牌,让河南省独特的乡土耕读文化“潮”起来。

(四)国家“双高”校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创新开展耕读教育的未来展望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校耕读教育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机构,在新一轮机构设置中成立耕读教育研究院,专门从事耕读教育的研究和具体实践工作。通过坚持学思践悟,“耕”好“理论田”,师生共读耕读教育的“大同”书。

2.开设专门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在二级学院中对标本科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设“农耕文化和种子精神”特色选修课程,进行耕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在教育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耕”好课堂教学“责任田”,引导学生精读耕读教育的“教科”书。

3.组建专门团队。以“农耕文化和种子精神”课为基础,组建专业教学科研团队,开展耕读教育相关研究、培训和社会服务工作,推动耕读教育深入开展。坚持育训结合,“耕”好耕读教育的“试验田”,引导学生研读耕读教育的“实训”书。

4.做好政策支撑。对耕读教育专项工作出台配套政策支撑,比如在课程建设上,明确是校本特色实践课程;设立专项经费,支撑耕读教育的社会实践和校外调研。确保师生能够知行合一,“耕”好耕读教育的“社会田”,广读耕读教育的“实践”书。

作者简介:马艳(1983—),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耕读教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2023年度调研课题(SKL—2023—1331);河南省教育系统2023年度党建创新项目(2023-DJXM-216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2023年度校级科技创新人才项目(HNACHRSR-2023-08);河南农业职业学院2024年度校级科研年度项目(2405ND10)。

(责任编辑" "王倩)

猜你喜欢
河南省学院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初等教育学院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