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化学电源作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立足于满足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等行业与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研究复合型人才。结合昆明理工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特色和化学电源课程教学经验,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生培养形式和评教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借助化学电源课程教育改革创新,不仅在教学实践和学生培养上成效显著,也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量变效果,促使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在一流专业建设上取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化学电源;新工科;课程教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142-04
Abstract:Owningtothedevelopmentrequirementofnewenergy,newenergyvehiclesandnewmaterialsforindustriesandsocietyandtraininghigh-qualityapplied-researchinter-disciplinarytalents,ChemicalPowerSourceisanimportantprofessionalcourseofnewenergymaterialsanddevicesmajorunderthebackgroundofnewtechnology.Basedontheprofessionalcharacteristicsofnewenergymaterialsanddevicesin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theteachingexperienceofChemicalPowerSource,theteachingcontent,teachingmethod,teachingmode,studenttrainingformandevaluationmethodwerereformedinviewoftherealproblemsexistingincurrentteachingpractice.Withthecurriculumeducationreformandinnovationofchemicalpowersource,wenotonlylookforwardtoachievingsignificantresultsinteachingpracticeandstudenttraining,butalsotoachievethe\"pointtoarea\"quantitativeeffectandpromotethebetterdevelopmentofnewenergymaterialsanddevicesmajorinfirst-classprofessionalconstruction.
Keywords:ChemicalPowerSource;emergingengineering;courseteaching;teachingreformandinnovation;exploration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面对能源供应格局变化,提出了“能源革命”的战略思想,我国能源结构逐渐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以国家政策和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应运而生,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同时,为深化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促进创新发展,2012年2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提出开展“新工科”的工程教育改革工作[1-2]。尽管有政策导向的支持和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深化、拓展和突破,目前高校学生培养工作仍面临很多问题,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培养目标不明确和培养形式单一化。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实际工作需求[3-4]。
基于上述背景,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即“新时代高教40条”),意见中对人才培养目标及原则、思政育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协同育人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5-6]。为了更深入地探讨新形势下新能源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这一教学问题,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从众多必修专业课程中选取化学电源课程为试点。以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打造面向未来、紧跟需求导向、定位一流水准为目标,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富有创新能力、爱国和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能源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应用研究型人才。因此,在新工科背景和新时代高教40条指导下,化学电源课程教学改革紧跟国内外科技前沿,将相关科技前沿、基础知识和工程实际应用引入教学课堂。
一"化学电源课程特点及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化学电源课程简介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储能材料和器件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化学电源作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为材料科学与基础、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和电化学等基础课程提供实践教学方面的支撑,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研究新能源材料和开发新型储能器件的能力[7-9]。化学电源是一门通识课,48学时,主要介绍各类化学电源的组成、工作原理、材料发展及应用领域,其内容涵盖化学电源的定义、组成、基本概念、性能参数和发展简史、各类储能器件(锌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关键部件和应用领域等。该课程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实际生产提供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因此,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基础前瞻性、工程实践性,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12]。
(二)"化学电源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传统工科对新能源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需求已经固化,而随着新能源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应该明白,一方面,新工科建设应该立足国家战略、技术前沿和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新型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新工科建设也要着眼于老工科专业,改革其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适应时代发展。以化学电源课程为代表的新能源类专业传统基础课程也亟需开展深入改革,以适应国家发展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例如教学模式的建立上,应将原有的单纯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科研+竞赛+实践”的育人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注重世界前沿动态发展和储能器件社会应用实际,适应社会发展主流;在学生培养方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思维。在新能源政策和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正因为社会需求的转变,化学电源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高阶能力培养为目标,本专业对化学电源课程进行重建和大胆改革,在具体实践中坚持科教、产教融合发展,结合预设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及教学方式,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教学体系的方式,将国家方针政策融入课程思政、推进科教-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加强课程内涵建设。
二"化学电源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一)"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往的化学电源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是教师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并讲解其基本原理。在这一模式下,教师过分强调自身对课堂的主导作用,单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足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低、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差。虽然作为教师,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这不仅需要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也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为此,在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求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首先,我们对化学电源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不同于传统的专业基础课,化学电源课程教学内容既承接了专业基础课程(如物理化学、电化学等)的理论教学,也与实际应用场景、社会开发需求对接。因此,在教学目标上就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储能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其中的内在知识,也应掌握材料和器件在实际产业化和应用中的制造流程、应用场景与面临的挑战。其次,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以生活中或者科研中的实际事例为切入点,逐步将一些理论化的碎片知识引入其中。而后,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多去向学生问为什么,多引导他们思考。最后,通过将问题一步步拆解,并逐项作答的方式,最终回答提出的问题,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对课程绪论部分进行讲解时,从“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锂离子电池?”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并作答,引导学生去考虑为什么要发展锂离子电池以及发展锂离子电池的意义。让同学们思考“如何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呢?”讲述只有开源和节流相结合才能实现。所谓开源也就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所谓节流也就是将低谷电在用电低峰的时候通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电网等手段储存起来,在高峰的时候再放释放出去。能源无论是从时间上移动还是空间上移动,都需要储能电池作为载体。因此,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循环寿命以及低成本的储能电池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的瓶颈。而在现有的二次电池中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最好,所以必须大力发展。
(二)"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加个性化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能力培养
新工科建设要求课程体系强调实践,强调所学有所用,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使毕业生能到新兴产业就业创业。但传统的化学电源课堂教学模式和灌输式教育方式单一、科学前沿和工程化应用教学不足,不应只注重教学形式的“新”,更应注重内容上的“新”,现在化学电源的种类和更新性较强,如不注重内容的更新,则会和前沿科学研究产生脱节,这些教学模式都无法达成相关课程目标。此外,课程涉及较多的化学电源储能器件,有些内容枯燥、零散,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之2020年到2023年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也对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基于上述背景和现实,我们对化学电源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规划和升级。根据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为了解决在学时紧张和工程化应用教学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丰富、个性化的课堂氛围,同时兼顾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让学生以理论联系实践。我们从2020年开始,果断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现场实践教学”,其中将部分理论知识和工程化应用的内容转移至线上,构建起信息化融入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样既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缩短学生前往企业的时间,通过远程的线上视频授课就可以了解工程化应用情况。
在课程教研团队对线上-线下互动式教学理论和实践应用的不懈探索下,我们总结出以下结论:①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电极材料反应机制分析等抽象和难懂的知识点更适合采取线下授课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推导,而不适合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进行。②对于一些国家政策、行业领域发展形式、材料与器件发展历史等则更适合采用线上视频、互动、问答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兴趣。③对于工业化实际生产过程则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进行,一方面对于生产实际过程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和详细生产工艺的解读,我们也邀请企业工程师以线上视频授课的形式,向学生讲解;另一方面,对于设备工艺的使用和材料与器件的制备过程,我们以材料实地参观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地感受一块电池的生产流程。
在线上授课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微信、雨课堂教学软件,在本堂课开始前一天将教学资源和学习任务推送给学生预习。在授课中,借助雨课堂实时互动,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授课后,借助教学日志分析学生本堂课的精准教学数据,对课堂互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此外,在每一章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和自主授课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本章要点,并以授课的形式,让学生当老师为大家讲解,帮助他们深化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将网络化学习的优势和传统互动式学习的优势充分结合,既可以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3-14]。
(三)"牢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
以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知识与工程实际应用的结合度不高,这容易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不知道如何应用,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性不足。此外,教材和授课内容的选取,仍局限于单一教材,其内容与授课学时严格挂钩,在一定程度上也扼杀了教师授课的主观能动性。
新工科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全方面发展,不但要转变和提升教师的授课思想,也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首先,针对授课教师,我们要转变原先以教为主的育人理念,以学生发展作为教师的工作目标,努力培养学生对本专业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生对本领域的创造热情。此外,我们授课教师也要去企业,实地学习、调研,充分了解和认识材料制备和器件组装的各工艺流程,这样才能将实际应用融入基本理论知识当中。其次,针对学生教育,我们提出个性化、差异化的培养模式,在学术科研和工程制造领域进行双向培养。在学术科研方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在大二学习完基础课程后便跟随导师进入相关科研团队,在团队教师指导下,参与相关教学科研任务,构建学生科研兴趣和前沿领域创造热情。在工程制造方面,重视学生实践经验的培养,在课程中开展基础教学和工程认识教学,通过参观相关企业、研究平台、参加工程培训等手段,有效提升学生对课程理念认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基础课程知识的有效应用,保障教学质量。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时刻保持一颗求解的心,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实践中出真知。最后,我们也提出“以学促赛,以赛固学”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从科研和工程化实践中学有所用,提升自身科技创新思维和能力。化学电源课程的教师也兼顾学生们的科研导师,每学期都会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和省级科技竞赛,优秀的学生还会被推荐参加国家级竞赛,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提升了创新思维。
(四)"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和评教制度
化学电源课程与传统的专业核心课程一样仍存在考核方式落后的现象,专业课往往很少有课外作业,教师布置的课外阅读材料不能量化每位同学的阅读效果。学生的成绩通常由出勤情况和课程结束后的一次考试决定,学生掌握的深度和全面性不足。因此,基于新工科建设要求,我们对化学电源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弱化了期末考试的决定性,建立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改为随堂互动考核、课后作业考核、结课终结性考核和实践性考核四种固定考核手段。其中,随堂互动考核占总成绩的25%,课后作业考核占20%,结课终结性考核占40%,实践性考核占15%。此外,针对学生投入课程设计过程中参与科研活动、比赛等获得的科研成果和奖励,还添加了课外科研奖励性成绩,对动手能力强、创新思维突出、有一定科研成绩的学生予以额外的加分。借助这些考核手段综合评定学生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
此外,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反思。课程教研团队通过对“以学论教,以评促学”评价体系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课程和专业特色的评教体系。教学评价方面,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将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相结合,强调与重视学生发展潜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转变,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可以充分开发学生兴趣和潜力。为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让授课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标准编制,充分认识课程对学生培养能力的要求。在评教形式上开展教师自评、互评、教学名师评价、学院领导评课和学生评课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站在不同角度,发挥不同的教学评价功能,督促教师不断学习改进教学方式。
三"结束语
新工科建设对新兴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课程教学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很难得到突破,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亟需进行创新性教学改革。本文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求导入,以学生为中心,针对课程改革创新过程中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探索、重建课程教学体系、完善课程评教制度。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授课思路、线上-线下混合式互动教学模式、个性化研究和工程培养形式和多元化的评教制度,构建起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推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和新工科教育改革工作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振琳,韩颖,李青松,等.新工科背景下《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分子通报,2021(11):81-84.
[2]王乃光,施志聪,刘菁菁,等.新工科背景下《材料腐蚀与防护》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云南化工,2021,48(10):178-180.
[3]陈语时,刘琳婧,张世邦.新工科项目化课程:内涵、要素、特征[J].高教学刊,2023,9(2):126-129.
[4]倪晓昌,杨旭,芦宇,等.新工科理念下应用型工科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3):130-132.
[5]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J].教育(周刊),2018(45):6.
[6]曾媛,王庆海.以本为本建设“双一流”——依《新时代高教40条》为准高标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9(2):8.
[7]王莉,张丽荣,徐家宁,等.“互联网+”背景下“无机化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22):12-17.
[8]肖俊兵,李传常,吕又付,等.储能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22(9):73-74.
[9]李建林,崔宜琳,王力.储能学科建设探索及相关建议[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3,43(9):3674-3683.
[10]马玉林,程新群,霍华,等.化学电源制造工程研究生校内实践课程创新性教学探索[J].大学化学,2019,34(2):17-21.
[11]刘洪涛,王海燕,何震,等.“双一流”背景下高等电化学课程改革与创新[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4(2):99-103.
[12]张佩,颜伏伍,侯献军,等.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改革[J].高教学刊,2021(33):125-128.
[13]杨扬,张国忠,周勇,等.新工科背景下的线上线下“四部曲”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以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21(10):62-64.
[14]王伟冬,刘少东,张虹,等.线上线下深度整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21):83-87.
基金项目:2020年教育部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面向全球产能合作和新工科背景下冶金工程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探索与实践”(E_CL_20201936);2016年昆明理工大学高校本科专业建设项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探索与研究”(130210968414);2020年昆明理工大学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化学电源》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1096220200154)
第一作者简介:张克宇(1989-),男,汉族,河北保定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能量电池材料与器件。
*通信作者:姚耀春(1977-),男,汉族,山西运城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