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数字经济与国际贸易业务的深度融合,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正在发生变化,高校国际贸易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更新尤为迫切。该文在复合型数字贸易人才培养目标下,以国际贸易规则与管理实践课程为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引入更多跨境电子商务、跨境数据流动等数字贸易相关的规则与实践知识,重新设计课程教学和课程考核体系。同时,基于OBE教育理念,依托合作企业单位,对学生在跨境电子商务方面进行拓展实训,全面提升学生数字贸易理论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字贸易;国际贸易规则;课程体系改革;产学合作;OBE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010-05
Abstract:Withthedeepintegrationofdigitaleconomyandinternationaltradebusiness,thetraditionalwayofinternationaltradeischanging,thusitisparticularlyurgenttoreformandupdatethecurriculumsystemofinternationaltradeinuniversities.Underthegoalofcultivatingcompoundtalentsininternationaldigitaltrade,thispaperreformedthecurriculumsystemofthecourseInternationalTradeRulesandManagementPracticeasanexample,byintroducingmorerulesandpracticalknowledgerelatedtodigitaltradesuchascross-bordere-commerceandcross-borderdataflow,andredesigningtheteachingandassessmentsystem.Atthesametime,basedontheOBEeducationalconceptandsupportedbycooperativeenterprises,thecoursewillprovidestudentswithexpandedpracticaltrainingincross-bordere-commerce,soastocomprehensivelyimprovetheirtheoreticalandpracticalabilityofdigitaltrade.
Keywords:digitaltrade;internationaltraderules;curriculumreform;industry-universitycooperation;OBEeducationalconcept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全球贸易最新动态》,2022年全球贸易额达到了32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较2021年增长12%,表明全球国际贸易已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与此同时,全球数字经济的兴起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根据《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1》,我国2021年数字化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3597亿美元(图1),同比增长22.3%。如此迅猛发展的数字贸易对国际贸易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国际贸易学科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数字贸易规则、具备数字贸易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
本文以国际贸易学科体系中的国际贸易规则与管理实践课程为例,对数字贸易背景下如何进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展开分析讨论。首先,对目前国际环境发生的新变化以及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解决对策及改进措施。其次,围绕该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指出高质量教学体系构建的发展方向和育人目标。最后,提出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的实施路径和具体细则。
一"数字贸易背景下的课程新变化
(一)"国际贸易经典案例资源库得到更新
目前全球数字贸易规则正在围绕关税与数字税、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可信赖的互联网环境和数字营商环境等关键问题展开博弈[1],相关的贸易冲突案例反映了国际贸易规则的缺失因而促进相应立法进程。例如,2018年欧盟正式实施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DataProtectionRegulation,GDPR)对欧盟境内的数据保护做出了更为全面且严格的立法规定,这也导致该条例与其他国家的数据跨境流动问题产生冲突,尤其对跨国公司业务、跨境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一定的限制进而影响数字贸易往来。因此,国际贸易规则与管理实践课程除了讲授传统的基础知识,还需要紧跟数字贸易的发展前沿,不断更新案例资源库,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启发学生思考我国如何制定国内规则(法律)和倡议国际规则,才能最大程度上保护并促进我国数字贸易的发展。
(二)"数字贸易规则正在更新迭代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推进数字贸易规则的建设与发展,期望在新型贸易发展趋势下占据主动权[2-4],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也不断取得新进展。例如2018年以前的国际贸易协定中数字贸易相关的章节被归为“电子商务”,而在《美墨加协定》(TheUnitedStates-Mexico-CanadaAgreement,USMCA)中则将其单独划分为“数字贸易”章节,不再出现“电子商务”一词,对于数字贸易的范围有了更为清晰的界定。并且,该协定对数字贸易的空白领域(包括网络安全、源代码、交互式计算机服务和公开政府数据等)也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因此,对于本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需要时刻关注世界范围内数字贸易规则的动态变化及其发展方向,及时补充教科书以外的相关资料信息。
(三)"数字贸易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
张建华等[5]指出在数字技术推动贸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缺乏精通国际贸易协定和互联网科技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主要是为我国外贸行业培养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外贸公司进出口业务、报关业务、国际市场营销等工作,这就要求院校着重于对学生外贸专业技能及外语水平的培养。而在国际贸易规则多样化的新趋势下,高校对于该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需要调整升级,因为市场亟需精通各类国际贸易规则、熟练掌握外语应用能力和数字化技术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此外,我国数字贸易监管体系和监管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6],因此掌握最前沿的数字技术、创新数字贸易监管体系也是当前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高校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实际工作场景
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等原因导致高校青年教师对于学科与专业知识的理解始终局限于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经历,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7],进而导致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流于表面,不能深入理解或与现实结合。为此,高校需要优化教师选聘机制,引进兼具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与“专精特新”企业合作打造实践基地平台,切实服务于课程体系改革关于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国际贸易进出口报关为例,在实际工作场景下可能出现各种状况,比如申报货物与海关编码不符、货重不匹配、完税价格争议等,遇到这些情况该如何正确地应对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知识与技能,若授课教师具有相关从业经验则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学习投入度不够
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课堂模式单一,传统授课方式为教师进行单一输出,授课过程机械呆板,不能激起学习兴趣;二是课程内容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学生可能本身对于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导致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驱动力。针对上述情况,可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强化自主思考训练,丰富课程内容和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来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度[8]。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多用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合理利用考评激励制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根据课堂知识的特点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将小组汇报纳入课程考核,引导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强化交流讨论、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
(三)"学科课程体系相对落后,不能胜任现代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当下国际贸易学科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高校内院系和学科设置相对独立,阻碍了学科间的交流合作,特别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工程等学科领域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融合趋势愈发显著,过于独立的学科设置不利于课程体系改革与发展;其次,不同高校的学科侧重点不同,对于商科不是优势学科的院校,可能缺乏对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学科建设的重视,导致课程体系建设资源分配不均衡[9]。因此,为了推动数字贸易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高校需要大力推进跨高校、跨院系联合培养项目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融会贯通交叉学科的学习机会[10];另一方面,需要在教师进修和师资引进方面加大投入,为建设高质量的数字贸易课程体系提供源动力。
三"课程体系改革重点
国际贸易规则与管理实践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围绕项目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教学内容国际化数字化、教学过程立体化和课程考核遵循OBE教育理念这四个方面展开。
(一)"项目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国际贸易学科专业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愈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国际贸易经典理论来解释现实世界中贸易现象的能力。然而,当下数字经济、数字贸易新业态快速发展的时代特征,对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在实践方面的育人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注重加强学生对国际数字贸易规则的学习理解,以及对跨境电子商务在该规则下的实践训练。
为实现这两个新要求,高校的课程团队需要与业界加强加深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实现对国际数字贸易规则理论知识的补充教学,并且依托合作企业的实践平台和项目资源,与校内课程建设有机融合,共同完成跨境电子商务在该规则下的实践教学。
(二)"教学内容国际化、数字化
国内现有关于国际贸易规则的教材或课件资料,在形式上多以中文介绍为主,并且,对于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最新出现的贸易规则与重要案例,也未能及时进行更新。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呈现方式需要国际化,结合世贸组织官方最新资料制作英文版教学课件,并且,将当下国际贸易发展最前沿的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相关规则与典型案例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国际前沿。
其中,在对国际贸易教学内容数字化(数字贸易新知识)过程中,首先需要清楚地阐释其演变过程,帮助认识其在新发展阶段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时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在理论方面,强调从广义与狭义上准确理解数字贸易的内涵与外延,重点围绕跨境电子商务、跨境数据流动、数据保护等议题在世贸组织、区域贸易协定和世界主要国家中的规则展开介绍与国际比较;在实践方面,借助合作企业单位在数字贸易实操方面的经历经验传授和硬软件数字资源,训练提高授课学生的跨境电子商务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立体化
本课程体系改革对教学过程进行立体化设计,把教学过程分为复习回顾、知识讲授、拓展阅读和实训演练四个模块,并将课程教学目标分解到相应的模块,明确每个模块下的分解目标。
首先,引导学生在课堂开始时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回顾,方式上可以围绕上次课堂布置的课后作业进行展开。其中,以习题形式布置的课后作业可以开展习题讲解与订正;以小组汇报形式完成的课后作业将依次进行小组汇报、小组互评和教师总评。接着,课堂进入知识讲授阶段,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带入、基础概念介绍、学术引申研讨等环节由浅入深地展开。在课堂进入尾声时,可将课后拓展阅读资料和资料来源进行展示,并根据章节内容特征布置课后作业。由于本课程包含最前沿的数字贸易相关知识,因此课后拓展资料的补充和更新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日常课堂教学完成以后,后期的教学采取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实训演练,培养锻炼学生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践操作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遵循OBE教育理念
在课程考核方面,将遵循OBE教育理念(Outcome-basedEducation,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在将来学习工作中需要具备的素质技能,反向进行相应的课程考核设计。由于本课程的人才培养对象是未来从事经济贸易相关工作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形成深度解读现实中国际贸易规则的发展对我国政府、企业构成的机遇挑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中如何应对的能力,因此需要同时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两方面的考核设计。
根据OBE理念,在平时成绩考核部分,需要更多地注重对学生在互动讨论环节体现的思维深度考核、电商实训环节的实操能力考核、可视化的课外阅读成果考核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考核。在期末成绩考核部分,可将考查形式与考试形式相结合。考查形式下,在采用课程报告时需注重报告的分析深度,在采用课程论文时需注重论文的学术性规范,二者各有侧重;考试形式下,注重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合理分布,在客观题出题时坚持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的考核原则,在主观题出题时坚持基于基础知识的深度思考和科学应用的考核原则。
四"课程实施路径与具体设计安排
(一)"设计完善教学内容
在涉及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国际贸易规则或区域贸易协定的现有课程中,对前沿的数字贸易相关规则的介绍和启发思考虽或多或少涵盖,但整体上缺乏足够的广度和深度,并且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显著落后于数字贸易行业的发展速度。因此,首先需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重新设计,系统梳理国际上现行的数字贸易规则,并且补充介绍我国数字贸易规则的演进过程和最新进展。以课程章节的调整为例,可在基础章节上重点新增如下章节: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数字贸易规则;区域贸易协定下的数字贸易规则;我国在贸易协定中的数字贸易规则;TTIP和TISA中的数字贸易规则谈判;跨境数据流动和数据保护规则。每一新增章节的完整教学内容包括案例导入、知识背景、专业释义、重难点详解、课堂讨论、启发思考和布置课后作业。
此外,目前数字贸易的迅猛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新特征,相应地,针对数字贸易的国际贸易规则也在不断地研究、制定和完善中,因此有必要将有关数字贸易规则的课外拓展阅读资料或资料来源补充进教学内容中(表1),如此有利于师生追踪规则的动态变化和研究进展。
(二)"改革升级教学方法
在国际贸易规则、WTO贸易规则等同类课程的传统教学过程中,“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启发”的问题依然长期存在。为此,可通过改革升级教学方法,根据章节知识的特点合理调整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二者的比重,进而形成教师在案例解读中传授知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思考探究的“沉浸式”教学过程。例如,在进入贸易救济规则的知识讲授前,可以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的案例引入:特朗普政府多次对中国出口产品无端加征高额反倾销税及反补贴税,致使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由此引出章节的知识点。
其次,可以创新课堂讨论的形式,如从传统的讨论发言转向“模拟法庭”“模拟仲裁”等新形式。具体而言,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模拟案例中的每一个事件主体,通过案例的模拟重现,再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并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政府、企业应当如何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并总结切实有效的应对办法,通过课后作业形式布置学生将案例过程和思考启示用简洁的图示和文本进行复刻展示,并作为平时成绩评分依据。
最后,在实践应用阶段,通过校内教师与合作单位业务骨干的合作教学指导,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模拟运营训练,在过程中设计模拟数字贸易国际争端,采用小组辩论、教师点评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数字贸易规则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其在现实中如何应用的理解,并锻炼提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数字贸易争端时的应对能力。
(三)"科学制定考核方案
当前高等教育中国际贸易课程体系的考核评价方式正在不断地改革优化,例如越发强调“过程化”考核,但是其中依然存在评价标准重应试、评价方式重形式、评价主体单一化的问题。总结背后的共性原因,是所授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怎样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缺乏具体、明确且坚定的目标。换言之,授课教师必须对学生毕业进入社会时应达到的素质、能力有清楚的构想,在此基础上设计与之匹配的课程考核标准,引导学生努力提升课程目标所明确的素质和能力。
在明确了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怎样的工作能力后,相应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产出导向的科学设计,重点是研究如何在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这几个环节进行考核设计,并且如何在这几个部分之间科学地分配成绩比重。特别的是,随着新兴的数字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培养学生对有关数字贸易的贸易规则保持实时关注并思考理解,构成本课程特色的培养目标,相应地,布置并考查学生课后对拓展资料的跟踪学习将成为课后作业考核环节的重点设计工作。
五"结束语
数字贸易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也促使高校在国际贸易相关学科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和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贸易业态对于推进国际贸易规则发展变化的重要作用,在国际贸易规则与管理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中保持与时俱进,坚持国际化、数字化教学,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并重,从高校和企业两端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及时做出改进。同时,建议政府加大对数字化教学体系建设的投入,与高校共同制定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学科领域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政策,为我国培养数字贸易复合型人才提供现实助力。
参考文献:
[1]朱雪婷,王宏伟.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博弈态势与焦点[J].技术经济,2022,41(4):86-93.
[2]侯俊军,王胤丹,王振国.数字贸易规则与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J].中国工业经济,2023(4):60-78.
[3]杨青龙,宣烨.新时代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体系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9(1):61-68.
[4]李浩楠,胡江林,赵丹卿.对标国际先进数字贸易规则高标准推进中国自贸区建设[J].东北亚经济研究,2023,7(3):106-120.
[5]张建华,陈金源,温可仪.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23(18):193-196.
[6]史本叶,齐瑞卿.数字贸易规则网络对数字服务出口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23(3):3-16,134.
[7]张晓明,刘文广,吉庆彬,等.国际贸易实务课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4):65-67.
[8]黄玉霞,胡飞.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探[J].对外经贸,2023(2):124-127.
[9]孔祥维,王明征,陈熹.数字经济下“新商科”数智化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2(8):31-36.
[10]孙竹,薛淑莲,齐继国.国内外高校金融科技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及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22(12):85-9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字贸易背景下《国际贸易规则与管理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220501369242358)
第一作者简介:卞泽阳(1991-),男,汉族,江苏盐城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