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体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5-01-26 00:00:00朱磊廖粤生
理论观察 2025年1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文化传承乡村振兴

摘要:红色体育文化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与关键路径。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红色体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并针对性地提出实践路径。研究认为,红色体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具有弘扬红色精神,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助推产业发展,提升乡村经济收益;增强社区凝聚,营造乡村文明环境的时代价值,但也存在顶层设计尚需完善、资源开发碎片掣肘、专业人才相对匮乏、融合模式亟待建立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实践路径: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确保执行有效性;搭建资源开发平台,明确相关标准规范;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激励机制体系;创新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多元参与合作。

关键词:红色体育文化;乡村振兴;价值意蕴;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5)01—0117—06

一、引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使命。而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和精神支撑,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1]。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倡导科学文明生活,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2]。2021年4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丰富农民文化体育生活,倡导科学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3]。可见,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从而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红色体育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分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革命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更蕴含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革命精神,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4]。因此,如何利用红色体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红色体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剖析了现实困境,并尝试提出具体而有效的实践路径,这对于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促进红色体育文化与现代乡村发展的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红色体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一)文化价值:弘扬红色精神,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红色体育文化是激发爱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社会责任等精神特质的有效载体,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和文化育人功能,是引导乡村人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途径,对乡村地区文化构建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7]。红色体育文化作为红色文化与体育精神的有机结合,可以通过各类体育活动和赛事广泛传播红色精神,不仅能够锻炼群众体魄,更在无形中传承了红色基因,激发群众爱国情怀,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传统的乡村文化多以节庆、庙会等形式展现,而现代红色体育元素的加入,使得乡村文化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通过举办乡村运动会,开展诸如“红军长征接力赛”“红色记忆拔河赛”“革命根据地足球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项目和体育活动,将坚韧不拔、拼搏进取的苏区体育精神、长征体育精神、延安体育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深植人心,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同时,红色体育文化宣传品、红色体育纪念品、革命历史文物等各种红色体育物质资源引入乡村地区,通过对红色体育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进行宣传推广,能够丰富乡村地区的红色体育文化内涵。

(二)经济价值:拓展产业发展,提升乡村经济收益

红色体育文化不仅承载着革命历史的深厚底蕴,更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据《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景点已接待游客超20亿人次,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8]。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红色体育文化资源开展多元化的招商引资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红色体育赛事和文化节庆,加快乡村地区红色体育文化产业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辐射效应,拓宽乡村人口就业渠道,提升乡村整体的经济收益和居民生活水平。近年来,各地深入整合革命历史遗址、红色体育赛事场地等红色资源,参观革命旧址、唱红军歌、举办红色体育运动会、感受革命精神等活动逐渐兴起,使红色体育文化产业成为市场的新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红色体育旅游线路,例如,于都新长征之旅体育旅游线路、红色湘鄂西旅游区、遵义赤水·乌蒙体育旅游线路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不仅增加了乡村的知名度,还能直接带动乡村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9]。此外,红色体育文化还能助力乡村农业产业的发展,通过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例如,开发红色体育主题农庄、红色体育元素农产品等项目以吸引更多的目光和资源投向乡村,提高乡村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拓展农业产业的增值空间。

(三)社会价值: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红色体育文化不仅是一种体育形式,更是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力量。红色体育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赛事,不仅锻炼了乡村居民的体魄,更在精神层面激发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无形中强化了社区的凝聚力,为乡村社会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0]。同时,红色体育文化所蕴含的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现代文明理念正是乡村社会治理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引导乡村居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秩序,从而有效地推动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红色体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与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致力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红色体育文化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发挥提供了有力支持。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推动红色体育文化在乡村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不仅丰富了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方式强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通过红色体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乡村居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为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红色体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顶层设计尚需完善

红色体育文化作为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重要文化形态,在推动我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虽然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都积极鼓励红色体育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但尚缺乏相应的实施机制和保障体系,使红色体育文化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11]。首先,配套政策缺失。配套政策不仅是保障红色体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增强其协调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而目前关于红色体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制度大都以较为宽泛和笼统的方式散见于一些总体性规划、指导意见或相关法规之中。例如,《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虽从宏观层面对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组织实施等进行了规划,但在具体实施层面,如项目执行标准、资源分配机制、成效评估体系等细节方面,仍缺乏具体且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措施,导致执行过程中存在困难与阻碍,影响红色体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效果和效率。其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一方面,一些乡村红色体育文化旅游景区存在乱涂乱画、乱丢垃圾、破坏文物的不文明现象,严重影响了景区环境和游客体验;另一方面,部分乡村地区的红色体育文化遗址、历史建筑、革命文物被废弃,相关史料、珍贵照片随意丢失甚至被毁,红色体育文化资源常常遭到破坏,而当前针对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存在法律空白、法律滞后等问题。最后,监管机制不健全。文化部门、体育部门以及乡村旅游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不顺畅,存在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标准不统一、监管手段不健全等问题,导致红色体育文化项目的推进受阻,现有的监管手段过于依赖传统的行政命令和检查,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难以适应红色体育文化发展的新需求。

(二)资源开发碎片掣肘

红色体育文化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各地资源点相距较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乏统一、科学的整体性规划,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未得到充分挖掘与传承,资源开发碎片化、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削弱了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整体影响力,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12]。首先,开发模式碎片化。一方面,部分乡村对于开发红色体育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振兴的全局意识淡薄,合作机制尚不完善,开发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各地在实践中各行其是,没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从而限制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潜力;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持续的投入机制,部分红色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挖掘其内在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开发的碎片化和低效性。其次,资源供需碎片化。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与市场和产业相结合,但由于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分布较为分散,各地在开发过程中往往缺乏统一的市场规划和产业布局,导致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红色体育文化产业集群,影响了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限制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更大作用。最后,宣传方式碎片化。由于缺乏统一、有力的宣传策略,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推广往往显得零散而无序,不仅降低了信息的传播效率,还可能导致公众对红色体育文化的认知片面化,甚至产生误解。一方面,碎片化的宣传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传播力度,使得红色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宣传口径和内容规划,不同渠道和媒体可能传递出相互矛盾或重复的信息,进一步削弱了红色体育文化的整体形象。例如,平型关村的红色体育旅游资源受限于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和宣传推广力度不足等因素,阻碍了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完整展示,不利于通过红色体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三)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乡村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和推动,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多,尤其是青年人才向城市集聚、农村地区人才外流的现象在“网状结构”中愈发明显,传统的乡村人才结构出现断层,乡村社会结构呈现出人才短缺的尴尬局面[13]。首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足。革命老区往往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当地对于专业体育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许多优秀的体育人才更倾向于前往发展较快的一线城市,使得老区在红色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如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老区虽然拥有丰富的红色体育文化资源,但受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的体育文化人才,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其次,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红色体育文化教育理念本应凸显其独特的革命精神和历史价值,强调体育与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旨在培养既具备体育专业知识,又能深刻理解红色文化内核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的教育与培训机制缺乏对红色体育文化深入研究的课程,很多教师缺乏红色体育文化教育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导致乡村地区的学生对红色体育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革命老区红色体育文化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最后,缺乏激励机制。一方面,部分红色体育文化革命区的教练、裁判、文化传承与研究等多个专业领域编制相对较少,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导致许多有志于投身红色体育文化的专业人才在乡村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乡村地区对于红色体育文化专业人才的评价和晋升机制不够完善,无论是薪酬待遇还是职业发展前景都难以与发达地区相抗衡,缺乏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削弱了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四)融合发展仍待加强

虽然乡村地区自然资源和红色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深厚的红色底蕴,但部分地区没有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些资源来构建完整的红色产业链条,未将红色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进行有效结合、深度开发,农业、旅游业与红色体育文化彼此间孤立、融合欠缺、互动不足,导致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缺乏持续动力,未能形成良性循环,呈现资源丰富但利用不足的局面[14]。首先,融合形式单一。一方面,当前的红色体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多停留在简单的体育赛事或纪念活动等表面的活动组织上,缺乏多元化、创新性的融合形式,限制了红色体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多维作用;另一方面,缺乏“互联网+”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线上宣传、互动体验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未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来增强融合效果。其次,融合特色不足。部分红色体育文化缺乏特色,未将当地的红色体育文化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乡村资源相结合,导致临近村落和区域之间,红色体育文化项目趋于雷同,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市场竞争严重,在吸引游客和消费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红色体育文化的传承。最后,融合深度不够。一方面,红色体育文化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潜力远未被充分挖掘,它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来开发,更可以与现代农业、乡村手工艺、环保产业等多元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经济增长点,但目前来看,这种跨领域的深度融合案例还不多见;另一方面,除了经济层面,红色体育文化还承载着教育、凝聚社区、提升乡村文明等多重功能,但当前这些功能往往被忽视或未被充分利用,导致红色体育文化与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教育体系和公共空间建设等方面脱节,无法实现其全面的社会价值。

四、红色体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确保执行有效性

红色体育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活动组织与推广,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强化政策规划与引导、优化发展环境,是推动红色体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15]。首先,完善配套政策。紧密围绕实际存在的矛盾与不清晰之处,补齐制度短板,明晰政策导向,健全执行机制,深入调研民众需求,确保政策制定贴近实际,能够有效激发乡村红色体育文化的活力,并设立或明确相关部门机构职责,负责政策的细化、执行与监督。构建“1+N”政策体系,“1”为核心政策,明确红色体育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战略方向与目标;“N”为系列配套政策,涵盖资金支持、设施建设、活动举办等多个方面,形成完整、系统的政策支持网络,全方位推动红色体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程。其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针对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专项法律法规,明确资源保护的责任主体、保护标准和违法处罚措施,加大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宣传教育和法律制裁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游客的文明旅游意识。设立红色体育文化遗址、历史建筑、革命文物的保护名录,实施定期检查和维修保护制度。最后,优化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要把红色体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加强对乡村红色体育文化发展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工作,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明确监管职责。另一方面,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确保各地红色体育文化项目的规范发展。创新监管手段,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对红色体育文化项目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

(二)搭建资源开发平台,明确相关标准规范

乡村振兴“五位一体”战略的总要求意味着开发红色体育文化资源必须坚持整体性规划,必须推进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科学整合及品牌塑造。首先,制定资源开发标准。建立全国性乡村地区红色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指导委员会或工作小组,负责制定统一的开发标准和模式,不仅要重视处于表面的物质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收集与保护,将散落的、遗存的文物、遗址、遗迹、图文等以数字化的方式保存下来,也要重视非物质、精神层面的红色歌谣、红色故事、红色人物事迹和革命精神的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增强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其次,优化产业布局。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当前红色体育文化市场的需求和趋势,鼓励企业参与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形成产业集群,针对性地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提高经济效益。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结合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依托当地的红色体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教育培训等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体育文化产业链。最后,加强宣传力度。制定统一的红色体育文化宣传策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利用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聘请专业的宣传团队进行策划和执行,为乡村地区科学规划红色体育文化官方网页,设立专门的红色体育文化宣传栏目、互动交流平台,并开展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活动,例如,红色体育文化的知识竞赛、主题论坛、历史展览等,制定详细、有趣的推广计划,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学者来到乡村地区,以此提升乡村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还可开展红色体育文化主题的运动会、文化节、纪念日等红色体育文化的活动和节庆,吸引公众参与,增强公众对红色体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激励机制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16]。乡村振兴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红色体育文化要赋能乡村振兴除了要培养红色体育文化推广和管理人才外,还要培养具备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用人才。首先,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根据乡村建设需求,实施定向招聘计划,广泛吸引退伍兵人、退役运动员、体育教练员及裁判员等具备体育专业技能和经验的人才,通过与高校合作鼓励在校生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到乡村地区服务,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和职业发展指导。其次,完善教育与培训机制。加强师资培训,组织定期的红色体育文化教育培训班,提升教师对红色体育文化教育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开展“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情感体验”相衔接的红色体育文化课程,通过课堂讲解、现场演练、亲身体验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强意志。邀请红色体育文化专家进行主题演讲、互动交流的讲座和研讨会,提高乡村居民对红色体育文化的认识和参与度。最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针对红色体育文化推广工作设立专门的编制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提供健康保险、带薪休假等优厚的福利待遇,并设立清晰的晋升通道和职业发展规划,以确保工作的专业性和持续性。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将红色体育文化的推广成效、乡村振兴工作的贡献等纳入考核范围,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薪酬调整和奖金发放。

(四)创新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多元参与合作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17]。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经济基础,应打破产业壁垒与利益分配格局的藩篱,推动红色体育文化与乡村振兴高质量融合发展,不断丰富乡村红色体育文化产业形态。首先,拓展融合载体。鼓励在乡村地区推广体育赛事、纪念活动、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等丰富多彩的红色体育文化产品,在“七一”“八一”“十一”等红色节日中开展红色体育主题探险、模拟战斗体验、红色运动会、红区健步走等活动,打造全方位的红色体育文化体验。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算法,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创新展演形式、丰富互动环节、提升观众参与度,打造乡村地区红色体育文化产品实现“云直播”、“云互动”[18]。其次,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根据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和“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乡土特色、方便实用、安全合理”原则,鼓励和支持当地村民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发挥资源优势,参与红色体育文化项目的开发和运营,结合本土知识和经验,深入挖掘当地红色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农业体验、文化教育、健康休闲等融合发展,为项目注入更多的地方特色和真实性,推动农村红色体育文化产业发展[19]。最后,加强跨界融合。促进红色体育文化与现代农业、手工艺、环保等产业的交叉合作新模式,如将红色体育元素融入农产品包装设计或乡村旅游体验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旅游吸引力。利用红色体育文化加强乡村建设,建设红色体育主题公园、纪念馆等,组织定期的体育活动或文化节庆,增强村民的体育意识和文化素养。结合乡村公共空间改造,设置红色体育文化展示区,让村民和游客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红色体育文化的魅力,从而全面释放其在经济、教育、社区建设等多方面的价值。

五、结语

红色体育文化贯穿于乡村振兴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进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和精神支撑,是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因素,红色体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红色体育文化是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历史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教育资源,探索红色体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能有效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与文化传承,充分释放红色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社会价值,进而为加快乡村振兴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参考文献〕

[1]唐群.乡村振兴视角下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4(5):62-68.

[2]中国政府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4-06-22].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3]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EB/OL].(2021-04-29)[2024-06-22].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104t20210429_311287.html.

[4]人民网.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EB/OL].(2023-04-05)[2024-06-22].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3/0405/c40531-32657815.html.

[5]刘显,熊晓正.红色体育文化思想的历史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2):29-34.

[6]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1-02)[2024-06-22].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266232.htm.

[7]郭旭,司红玉,任梦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价值、困境与路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4(3):105-110.

[8]中国网.去年红色旅游市场规模近万亿培育新业态时机到[EB/OL].(2024-05-30)[2024-06-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04399464929

19411amp;wfr=spideramp;for=pc.

[9]陈永典,于丽娜.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以大别山地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2):192-197+212.

[10]胡文馨,吴湘军.湘西地区土家族摆手舞传承与保护的创造性转化路径[J].辽宁体育科技,2021

(6):81-85.

[11]于思远,顾帅,毕金泽,等.传承与焕新:红色体育文化的范畴锚定、发展嬗变、困境及其纾解[J].体育学研究,2023(5):20-29.

[12]李响.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文旅融合的困境与路径[J].学术交流,2021(7):119-129.

[13]王海英,党挺,党笛洋.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1(9):93-97.

[14]桂裕龙,孙贵龙.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困境及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4(3):99-104.

[15]李金容,陈元欣,陈磊.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体育旅游综合体发展的理论审视与实践探索[J].体育学研究,2022(1):33-42+62.

[16]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3)[2024-06-26].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17]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7)[2024-06-26].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0

7659.htm.

[18]王硕,张安琪,匡小红,等.新时代我国红色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路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13-519.

[19]廖粤生,白莉莉.冰雪运动小镇建设域外经验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23(12):104-110.

〔责任编辑:杨赫〕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文化传承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理论导刊(2017年2期)2017-02-25 18:45:55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49:03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8:50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59:10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