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环境对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影响研究

2025-01-26 00:00:00王兴李小亚
理论观察 2025年1期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

摘要:在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中,谈话是最传统、最常用的途径和方法。根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辅导员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谈心谈话的有效策略,加强自身知识储备,提高理论高度,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流程,然而,谈话环境是辅导员在谈话工作中容易忽略的细节。场所环境可以唤醒人的情绪,情绪决定人的行为。探讨谈话环境对学生心理及谈话的影响,可以帮助辅导员做到有据可循,更加合理、准确地选择谈话环境,从而,提升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效果。

关键词:辅导员;谈话环境;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5)01—0157—04

在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中,谈话是最传统、最常用的途径和方法。它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以及进行心理疏导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并提到“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在接下来几年时间里,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等多部门多次发布相关意见并强调谈话的重要性。在2022年,思政司发布的《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2年工作要点》,更是提出要将谈心谈话做到常态化。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思想的工作,离不开教育双方的沟通交流。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下,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谈心谈话的有效策略,加强自身知识储备,提高理论高度,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流程,但谈话环境是辅导员在谈话工作中容易忽略的细节。人的行为、心理能够和环境相互联结、相互影响,在谈话中注意谈话环境的选择,能够使谈话氛围和谈话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一、谈话在辅导员工作中的特点与意义

(一)谈话的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高度语言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以语言为载体的谈话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独特意义与不可替代的价值[1]。所以,准确把握谈话的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谈话。

1.目的性。目的性是谈话的鲜明特征,它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疏导学生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指向性。谈话的目的性决定了谈话的计划性。谈话的计划性是在谈话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在谈话前对谈话对象的针对性了解、设置谈话内容、塑造谈话意境等等。

2.交互性。交互性也是谈话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基于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具有开放性的表征。他与传统的灌输、问责不同,高校辅导员需要对教育对象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在双方谈话中,谈话对象越是敞开心扉、打开心门,彼此的互动性就越强,谈话才能更深入,辅导员才能更容易、更准确地了解谈话对象。

3.针对性。谈话的针对性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这也是谈话不同于其他政治思想工作方法的显著特征之一。谈话的针对性既包括谈话对象所处群体的类特征,又包括谈话对象个人的特点[1],如处在同一宿舍的几位同学就具有相似的类特点,但每位同学的成长环境、家庭环境等不同,因此,又会表现出多样化的个性。所以,基于谈话的针对性,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的谈话中要因材施教,不采用“一刀切”的谈话模式,但同时要善于利用针对性,把握多样化的个性。

4.亲和性。辅导员与学生的谈话并非无目的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开展谈话是因为学生在思想上或行为上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或困惑,这需要通过谈话打开学生的心结,让学生放下顾虑,实现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打开心结解决问题。因此,辅导员与学生在谈话时会表现出较强的亲和性,以学生为中心,这种平等的交流对话,也更能体现出辅导员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尊重。

(二)谈话的意义

谈话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具有获取思想动态的认识功能、预测潜在风险的预警功能、矫正不良言行的修正功能、进行价值教育的引导功能、实现个性发展的解放功能等优势,有利于切实解决教育对象在思想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高校提高工作育人实效,助力完成立德树人任务[1]。

二、谈话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环境心理学理论研究认为,场所环境可以唤醒人的情绪,情绪决定人的行为。环境行为理论研究认为,在遇到选择时,人会本能地选择适应的环境,因为人习惯使用较少的精力去达到一个基本的心理满足需求[1]。由此可见,环境对于人的行为、心理和认知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探讨谈话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影响,需要紧密联系环境、心理、行为学科交叉产生的环境行为学、行为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理论,准确把握谈话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做到有据可循。

(一)环境行为学

环境行为学认为,人的行为活动和物质文化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人的行为受影响的原因是马斯洛的层次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在与学生谈话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社交需求。社交需求主要表现为人际距离、私密性、领域性及其他行为。

1.人际距离可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四个距离段。亲密距离主要指夫妻间的距离,间距一般为0-0.45米之间;个人距离主要指亲属、蜜友间的距离,间距一般为0.4-1.2米;社交距离主要指朋友、熟人、同事、宗族等之间的距离,间距一般为1.2-3.6米;公众距离一般指普通人间的距离,间距一般大于3.6米。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情景属于社交距离,谈话中也应保持在适当的间距。在日常工作中,不乏有辅导员与谈话对象的间距过大的现象,但是,过大的间距营造出的公众距离却疏远了辅导员和学生的距离。也有一些辅导员对学生表现出极度的热情,疏忽了与学生的社交距离而导致学生的不适。因此,在辅导员与学生的谈话中应特别注意保持合理的社交距离。

2.韦斯廷将私密性分为独处、亲密、匿名、保留四种基本类型。但是,良好的私密性并不简单地意味着远离其他人,而是环境使用者能够对自己周围环境界限的能动性控制,然而,这种选择性、控制感对个人来说是尤为重要的[3]。对于学生来讲,能让他们在校园中感受到私密性的场所就是他们的宿舍。在宿舍这种环境中与学生谈话,能够让谈话对象感受到环境的熟悉、私密,进而产生相对放松的心态。相反,如果在辅导员办公室谈话,会被谈话对象认为是辅导员的“私密”环境,而产生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那么,整个谈话过程就不会进行得太过顺利。

3.领域性是个体或群体为了满足某种需求,拥有或控制一个场所或一片区域。领域性可分为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和公共领域。对应到校园中的环境,主要领域是宿舍这种个人或群体独有或专有的专属领域;次要领域是餐厅、图书馆等办公共性质的领域;公共领域则是校园这种开放的、短时占领的领域。领域性可以让主体对其产生信念和感情,因此,领域的建立有助于增强此领域中人群的控制感。所以,在辅导员与学生的谈话环境中,学生的领域性所产生的感情必然会影响谈话的效果。

同样拿辅导员办公室举例,学生进入办公室面对相对陌生的空间环境与多位辅导员老师,其心里必然不会对办公室产生领域性,就不会激发学生心底的信念和感情。如果在校园中进行谈话,面对与自己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即使是公共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亲近感,并放松身心,从而提升谈话效果。

(二)行为心理学

行为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的分支,它是论述环境的改变对心理与行为活动所产生影响的学科。行为心理学通过把人的行为和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究行为与空间环境的相互影响,以及行为所对应的主体——人的心理活动[4]。目前,行为心理学理论更多地运用于建设设计领域,可以通过建筑设计功能需求分析建筑设计形式。对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我们而言,可以借助此理论作为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科学化的重要抓手,为辅导员了解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在辅导员与学生开展谈话中,如果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行为方式所传达的信息,就可以做到有迹可循把握对方心理,谈话效果事半功倍[5]。人在环境的体验过程中心理会对环境的认知作出评价,这种丰富、复杂的感知分为人对环境的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意识和心理活动的综合情感,也是认识和了解客观事物的主观过程,如在行为心理学和建筑学领域的研究中,人们在相对较大尺度的空间里会得出舒适和安全的评价。这也为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环境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如要和学生进行深入交谈,那么,选择尺度稍大的环境效果更佳;对环境的舒适感体现在环境的尺度、地点的选择上,环境质量的提高,如流水与绿植的布置都是增强舒适感的方法。当谈话对象在环境中感受到舒适时,辅导员达到预期谈话效果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生态知觉理论认为,我们对环境的喜爱等情感,很大部分其实是来自本能的生活习性,比如人们喜爱大自然中的植物、清澈的流水,又向往明媚的阳光与湛蓝的天空。这些来源于人的生存对于自然环节的需求,所以,这些环境会给我们带来愉悦的情感,因此,环境中有这些元素的存在,会给谈话对象带来愉悦的情感,从而提升谈话效果。

行为心理学认为,人们对环境的评价是感觉和知觉相互影响得到的综合结果,比如在黑暗的环境中,人的视力水平会显著下降,但是听觉的敏感度会显著提高;再比如我们都知道谈话、交流的环境需要安静,没有过多的杂音,就是因为听觉在受到干扰时会影响思维的稳定。所以,在谈话时,选择什么环境也应该纳入考虑范畴。

(三)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以研究人们对环境的心理需要为基础,从而,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环境心理学主要有环境对心理的刺激、人对环境的控制等几种倾向[6]。

环境对心理的刺激倾向认为,环境中的尺度、围合形式、形状、色彩等等都会对心理产生不同刺激,如常见的深色和暗色会让人感觉沉闷,暖色则给人一种温暖、活泼、心旷神怡之感,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室墙壁的颜色一般都是暖色,为的就是打造一种温馨放松的氛围,让心理咨询对象放下戒备深入谈话。所以,在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时,要多注意选择的环境是否存在对学生心理产生刺激的元素。另外,建筑设计领域认为,很多空间环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如纪念馆的设计给人一种沉静凝重的氛围,艺术馆的设计氛围会让人产生雅致灵动的感受。所以,辅导员在选择与学生谈话的环境时要注意其所处环境表达的“情绪”。

人对环境的控制倾向认为,当人对环境的控制力增强时,心理的舒适感也会随之加强,如学生在自己的宿舍具有一定的领域性及控制性,那么,就会在宿舍这个环境中感到舒适。

另外,个体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这体现在同一个房间,让个体自由选择座位坐下时,个体通常会选择远离门口、靠近窗户的位置,这样可以保持个体一定的私密性,不受到别人的干扰;同时,个体也不愿在陌生环境下选择背对其他人入座,因为当你坐在前面时就会失去对后面情况的控制,所以,人们会比较喜欢坐在能够通览全局的靠后位置上。这些细微之处带给个体的心理差别很大,而心理的不同情绪则会影响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效果。所以,当与学生谈话时,辅导员即使是确定了谈话环境,也要多注意其他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三、谈话环境与谈话的关系

(一)塑造谈话意境

谈话的目的性决定了谈话的计划性。有计划地开展谈话是保证谈话效果的重要前提,在谈话前的准备工作中,对谈话对象的了解和谈话内容的设置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如对谈话对象的了解可以通过班委、班级同学、同宿舍同学及其他任课老师等多种途径获取;谈话的内容则可以根据本次谈话的目的提前做足功课。而谈话意境的塑造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如心理较为敏感的学生在谈话前刚刚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表现出忧伤、低沉的情绪,就会打破教育者想要塑造的谈话意境而影响谈话效果。

当然,在谈话意境的塑造中,也有很多可控因素,比如合理选择谈话环境:办公室、校园、宿舍、校外等等。辅导员可以依据环境行为学、行为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理论对学生的影响,依据谈话的目的塑造对应的意境,因人制宜,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更有助于与学生的深入交流,比如想要了解宿舍里某一同学的作息规律、与宿舍其他成员的关系,那么,就把谈话地点选在谈话对象宿舍,在自己宿舍里,学生心理的领域性及对环境的控制性会让学生心理感到舒适,才会更容易了解到实情。而像辅导员办公室这类的谈话环境,学生的心理感受较为压抑,适合一些相对严肃谈话内容。

(二)提高谈话交互性

谈话不是“我”的范畴,而是“我们”的范畴。谈话对象能否敞开心扉、打开心门,是辅导员在谈话中应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相信现在的辅导员队伍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理论高度,并掌握多种谈话方法和技巧,但如何拉近与谈话者心灵间的距离、让谈话者敞开心扉而提升谈话效果,谈话环境是谈话中重要的细节。

辅导员的办公室是辅导员与学生谈话较多的场所,但是,这种环境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在大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场所集中在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除了班干部成员与辅导员因工作交流,经常会出入辅导员的办公室,其他同学甚至有整个大学阶段从未进入过辅导员办公室的情况,辅导员的办公室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片陌生环境,在他们的思维里就会因为未知而产生一定的恐惧感。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学生谈话不会让学生放下戒备而敞开心扉;同时,出于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再加上办公室中多位教师同时在场,必然会给谈话对象带来威压,谈话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就如何提高谈话的交互性上,从行为心理学的感觉中得到一些启示。根据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经历会发现,内向的学生在谈话中眼睛不敢与辅导员对视,而是将眼睛看向辅导员以外的其他地方。如果说辅导员与学生的谈话环境中只有一张桌子,周围都是白墙,没有可以让学生眼睛聚焦停留的事物,那么,学生的心理就会一直渴望寻找一个舒适的事物去盯着看,谈话时就有可能表现出心不在焉的状态。所以,可以在谈话环境中放一些绿植或者其他较为有趣的物件,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其上,而且,在谈话中可以适时打断,将话题切换为学生一直盯着的事物,也能与学生产生互动。

(三)改变谈话针对性

谈话环境的选择,要根据谈话双方的性格特点及现有的物质条件综合确定。学生一般认为辅导员办公室是一个正式的场合,在这里谈话会感受到拘谨,因此,从学生的角度看,办公室更适合交流一些比较正式的内容,如学业上的交流,而涉及到相对隐私的话题会很难开口。

合理运用针对性,但又要善于舍弃针对性。与心理敏感的学生谈话,如果把谈话地点选择在心理咨询室,在学生心里就会有一定的防备,他们会认为这次的谈话一定是针对自己心理进行一些套话,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负担。调查显示,近半数学生更愿意在校园中与辅导员谈话,甚至边走边谈。他们认为,在校园中谈话会淡化师生间的关系,能突破师生间关系的屏障。

如今科技迅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无疑拓宽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渠道,这也使得谈话法因时而进,打破了谈话者之间时间、空间的阻碍。利用目前主流的实时通讯工具可以随时随地与学生谈话,提高与学生交流、谈话的频率,也会弱化谈话的针对性,这种弱化可以帮助辅导员以相对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谈话,能收获意想不到的谈话效果。

(四)提高辅导员亲和力

学生面对辅导员老师不愿意交流、不敢交流,不仅因为学生出于对“权威”的畏惧,很多时候还是因为学生与辅导员见面少、沟通交流更少,双方宛如陌生人一般。要提高辅导员在谈话中表现出来的亲和力,除了谈话时的语气、情绪表达,谈话环境的塑造也有所帮助。在与多名学生沟通时,学生均提到,在与同学一起走进的食里,同学们更能将心里话倾诉出来。还有学生表示,在涉及到一些较为敏感、隐私的问题时,边走边谈相较于坐着谈的效果要好很多。这些情景都是因为给学生塑造了融洽、和谐的谈话环境,也会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就在身边、就是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员,如此,既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提高辅导员的亲和力,又充分释放谈话的潜力和效能。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非强制灌输,思想政治工作者也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愿与价值观强加给个人,需要工作对象能够真心接受并内化于心。思想整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谈话作为最传统与最常用的思想政治工作抓手,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谈话工作是高校辅导员重要的职业技能,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时,要做到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必须充分认识谈话的特点,以及谈话环境对学生心理及谈话的影响,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因人而异、因人施策、以人为本地选择谈话环境,才能提高预期谈话效果。

〔参考文献〕

[1]曲鹏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谈话法的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2]胡玲玲.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营造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

[3]陆仁芬.环境行为学与艺术设计教学空间优化研究[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22.

[4]马广宇.基于行为心理的酒店共享空间设计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8.

[5]张驰,黄焘.论行为心理学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大学,2022(28):80-83.

[6]李敏.满足环境心理需求的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

〔责任编辑:丁冬〕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36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心理小测试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