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式,但其背后的政治内涵却非常丰富,往往能反映当时的政治、制度等多方面问题。金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金代年号是中国古代年号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从金朝年号的释义中可看出女真人对于中原文化的吸收与利用,通过分析金朝改元的原因可看出金朝对行用二千余年的年号制度的理解与运用,对年号的特点进行总结可看出女真族在吸收中原文化与前代政权制度的同时,在年号的使用上又体现出自身的民族特点。
关键词:金代;年号;改元
中图分类号:K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5)01—0138—06
年号是我国中央集权的帝制时代中一个重要的政治符号,其取字与内涵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存在很深的互动关系,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环境与统治者的施政理念。我国古代第一个年号为汉武帝的“元狩”①,最后一个年号为清代“宣统”,年号在我国行用二千余年,从未中断,一直是古代统治者们重视的大事。金朝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在政权发展中既注重吸收前代与相邻政权的长处,又一定程度上保留女真民族特色,金代的年号亦是如此。笔者不揣鄙陋,试图就金代年号的释义与特色作考察,求教于方家。
一、金代年号释义
元代以前,各皇帝的年号大多不止一个,或因灾异、祥瑞、重大政治事件等改元,一帝而数个乃至十数个年号是主流,少数民族建立的金代政权也是如此,金代九帝中,除太宗完颜晟与世宗完颜雍外,其余都有两个或以上的年号。查金代诸帝即位或改元诏书中,基本没有将年号含义公之于众者,故笔者参考往圣前贤之说,以年号取字的来源为标准,从吉文、儒家经典、其他经典三个分类来试述诸年号之内涵。
(一)吉文
此处吉文的分类是指年号的取字并非直接取自某一经典,而是以吉文作为年号,象征美好的政治愿景。此类年号金朝共有10个,金太祖的收国、金熙宗的皇统、金世宗的大定、金章宗的明昌与泰和、卫绍王的崇庆与至宁、金宣宗的兴定、金哀宗的开兴与天兴,下文取较为典型的两个吉文年号试述其内涵。
1.大定
《说文解字注》中“定”的释义为:“定,安也”[1]339,大定意为“天下大定”[2],世宗取此年号应结合当时金朝的政治背景来理解,世宗即位辽阳之时,内有窝斡等人起义,席卷多地,外有海陵率大军伐宋不利,南宋极有可能趁机反攻金地,海陵死后,南宋确实大举攻金,因此世宗取大定年号,希望消除内忧外患,使天下大为安定的政治愿景。巧合的是,海陵王也想在伐灭南宋后使用大定作为年号,《金史》记载:“上拊髀叹曰:‘我本欲灭宋后改元大定,岂非天命乎。’出其书示之,即预志改元事也。”[3]116海陵王用此年号的用意则是天下一统于金。
2.至宁
《说文解字注》将“至”释义为:“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凡云来至者、皆于此义引申叚借。引申之为……极至。”[1]此处“至”正是用其引申义极至,形容程度之最。《说文解字注》解释寜为:“寜,愿词也”[1]203,此处解释不通,应当是寜取代了寍,《说文解字注》释义“寍”为:“寍,安也。此安寧正字。今則寧行而寍废矣。”[1]此处至宁当理解为至寍而非至寜,结合当时耶律留哥自立等内忧、外患,至宁内涵则可理解为期盼天下安宁无事。
(二)儒家经典
金朝年号直接取自儒家经典共有9个,分别是金太祖的天辅、金太宗的天会、金熙宗的天眷、海陵王的贞元、金世宗的承安、卫绍王的大安、金宣宗的贞祐与元光、金哀宗的正大,下文取较为典型的两个取自儒家经典的年号试述其内涵。
1.贞元
取自周易四德,“元亨利贞”“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4]21,贞的意思与正相同,关于正与政治的关系,董仲舒曾言:“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一于正。”[5]元即始,结合海陵此次改元的背景为迁都燕京,贞元的内涵可理解为以迁都作为一个新的开始,海陵作为人君,以其正心达到远近一于正的政治愿景。唐德宗也曾用贞元年号,并且其内涵与海陵截然不同,所以此处加以说明,“唐德宗以建中、兴元之乱,思太宗贞观、明皇开元为不可跂及,故改年为贞元,各取一字以法象之。”[6]唐德宗崇尚既是祖先又是先帝的唐太宗与唐玄宗,意为“人君法祖存古之意,最为盛德,”[7]海陵王与此唐代二帝在皇统与血缘上都毫无关系,他的贞元年号的内涵当与唐德宗相异。
2.正大
取自《周易》大壮卦:“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4]99,“正大”年号的内涵可从孔颖达对《周易》所作之疏中寻找,“正义曰大壮卦名也壮者强盛之名以阳称大阳长既多是大者盛壮故曰大壮利贞者卦德也群阳盛大小道将灭”[4]99。结合哀宗即位之时的金朝统治风雨飘摇的政治背景,正大年号的内涵可理解为期盼金朝即将昌盛伟大,而其敌对者乃小道,即将灭亡。
(三)其他经典
金朝年号取自其他经典者共2个,分别是海陵王的天德以及正隆,下文试述这两个年号的内涵。
1.天德
天德取自贾谊的政论文集《新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8],天德年号的内涵结合完颜亮弑君篡位的背景来理解,一则为其弑君篡位之事寻找合法性,证明其篡位经过皇天允准,意为熙宗无德,而他自己有德,因此取而代之,二则与金太祖的天辅年号相呼应。
2.正隆
正隆取自杨雄的《太玄校释》:“日中月隆,喻时位正盛。五居福禄之中,处时位之盛,如日之正中,月之正隆也。”[9]正即正当之时,隆形容繁荣昌盛,正隆的内涵可理解为国家正当繁荣昌盛。
二、金代改元的原因
我国古代的改元行为的出现早于年号,清代学者赵翼指出:“古无年号,即有改元,亦不过以某年改作元年。”[10]自年号出现以后,改元与年号的关系密不可分,改元在历朝历代都属大事,其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且与当时的政局息息相关,探究改元的原因有助于探究年号与政治的互动关系。金代改元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4种:
(一)新君即位
新君即位是金代改元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改元的次数也最多,一共8次,占金代年号总体的38.1%,这些年号分别是太祖收国、太宗天会、海陵天德、世宗大定、章宗明昌、卫绍王大安、宣宗贞祐、哀宗正大。新君即位改元表面是代表着新的纪年方式的开启,但其背后的政治内涵却远不止于此,新君即位往往要昭告天下万民,新的统治将要开启,改元便是能达到这一目的的绝佳方式之一,东汉时期的《白虎通疏证》中就谈到了这一点:“王者受命必改朔何?明易姓,示不相袭也。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所以变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助化也。故大传曰‘王者始起,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也。”[11]
改元首先避免了纪元上的混乱,更重要的是其体现出的双重政治内涵,即“受之于天”和“变易民心”,正是新君所迫切需要的,故历朝历代的新君即位之后,改元便成了头等大事。由先帝传位而登基者,往往是即位当年不改年号,而改次年,表示对先帝的尊重与其仁政的延续,如金章宗、卫绍王等,至于弑君篡位或自立为帝者则登基后立即改元,因其无需表达对先帝的尊重,同时迫切需要昭告天下新帝登基,如海陵王、金世宗等。以上所述为年号在使用上的常态,历朝历代大多如此,金朝也不例外,但金朝尚有两则特例,一是金太宗即位后立刻改天辅七年(1123年)为天会元年,并未等到次年正月再行改元之事,太宗之位由太祖传之而非夺之,按惯例来说无须即刻改元,笔者以为或是金朝建国之初对于年号的理解尚未明晰,抑或是太宗得位并不像《金史》所载那般顺畅,目前暂无相关线索。二是金朝皇帝即位改元,或当年,或次年,但金熙宗即位后沿用太宗“天会”年号三年之久,太宗卒于天会十三年(1135年),而熙宗到了天会十五年(1137年)才下诏改明年为天眷元年(1138年),笔者以为这与熙宗即位之初的政局有关,熙宗虽有养父完颜宗干鼎力支持,当时朝政并不由根基尚浅的熙宗掌控,完颜宗翰及其党羽高庆裔等人盘根错节,把持朝政,另有太宗嫡长子完颜宗磐身居高位的同时因无法继承其父的帝位而愤懑不平,因此熙宗即位之初,不敢在政治上有大的变动,因而沿用太宗年号天会。
(二)战争
女真族在建国前是一个渔猎民族,《三朝北盟会编》记载:“每见鸟兽之踪,能蹑而推之,得其潜伏之所,以桦皮为角,吹作呦呦之声,呼麋鹿,射而啖之;但存其皮骨。”[12]在长期的打猎过程中,女真族养成了强悍的战斗力与尚武的风气,其建国的过程也伴随着其灭辽荡宋、扫荡天下的军事征服,因此战争也是其改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战争改元的年号共有6个,占金朝年号总体的28.6%,分别是太祖天辅、熙宗皇统、卫绍王崇庆、宣宗兴定、哀宗开兴、天兴。下面分析一个典型因战争而改元的案例——“皇统”:
天眷元年(1138年),熙宗听从完颜昌、完颜宗磐等人的意见与南宋议和,“天眷元年……夏……金主始密与群臣定议许和”[13]148,经过双方使臣相互往来,和议初定,其中一条是将河南、陕西地归于南宋,熙宗在完颜宗磐、完颜昌等人的压力下,同意归还河南、陕西地,“金主下诏于河南,以陕西、河南故地归于南宋。”[13]149但归地之事实非熙宗本愿,因而在镇压宗磐、宗雋的叛乱后,派遣完颜宗弼武力夺回河南、陕西,“(天眷三年)五月丙子,诏元帅府复取河南、陕西地。”[3]75不出两月,河南、陕西之地又归金朝,“是月,河南平。六月,陕西平。”[3]75于是熙宗以此战极为顺利并且战果显著,在第二年正月改元“皇统”,“皇统元年正月……癸丑,谢太庙。大赦。改元。”[3]76因金朝改元之事,相关文献基本没有明言提及改元的原因、年号的内涵等,熙宗此次改元亦无相关明确原因的记载,但查熙宗改元前一年之军国大事,仅此复取河南、陕西地的军事胜利,改元大事自然不会无的放矢,笔者认为此次改元“皇统”的原因当为复取河南、陕西地。
(三)政局变动
前文已述,新君即位,改元有“变异民心”的内涵,表示新的统治的来临,即便没有新君即位,在同一个皇帝的统治中,当政局发生较大变动,皇帝也会通过改元的方式昭告天下,表示政局已变,与民更始,因此而改元的年号共有3个,分别为熙宗天眷、海陵贞元、正隆。下面以海陵“贞元”年号作具体分析:
海陵弑君篡位。其最担心之事,无过于其余宗室有资格继承皇位者,仿效他的故事,于是海陵大肆屠戮宗室,打压女真旧贵族,大量任用渤海、汉人、契丹等其他民族为官等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中,迁都燕京,是意义重大的一条。首先,金上京是女真族的肇兴之地,也是旧贵族势力最强的地方,迁都是削弱旧贵族的有力手段。其次,燕京虽在五代时期就已入辽,但多年来,汉人仍是主要人口,迁都燕京有利于拉拢汉族地主势力,再次,金朝疆域辽阔,金上京远在东北一隅,“以北则民清而事简。以南则地远而事繁。”[14]58,迁都燕京更有利于对全国的统治。海陵改元“贞元”,与迁都在同一封诏书当中,《迁都燕京改元诏》:“今来是都。寰宇同庆。因此斟酌。特有处分。除不肆赦外。可改天德五年为贞元元年。”[14]60可见迁都为海陵朝改变政局的一件大事,因此海陵专为此事改元“贞元”,代表着新的统治的来临。
(四)灾异
自从汉武帝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也为历代统治者所接受,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下出现灾异,就是上天对皇帝的批评;天下出现祥瑞,就是上天对皇帝的表扬。”[15]祥瑞或灾异是最早的改元原因,我国古代第一个年号,汉武帝的“元狩”就是因此而来,“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长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曰元狩云。”[15]金朝暂未见因祥瑞而改元者,因灾异改元的年号有2个,章宗泰和与宣宗元光。
章宗承安五年(1200年)十月因最近灾异过多,召集百官于尚书省问策,“(承安五年)冬十月……辛丑,集百官于尚书省,问:‘间者亢旱,近则久阴,岂政有错谬而致然欤?’”[3]254“间者亢旱”指承安四年(1199年)之旱灾,“(承安四年)五月壬辰朔,以旱,下诏责躬,”[3]250“近则久阴”指承安五年十月的气象异常,“(承安五年)十月庚子,天久阴,是日云色黄而风霾。癸卯晨,阴霜附木,至日入亦如之。”[3]540章宗十月集百官问策后不久,十一月又有日食,“十一月癸丑朔,日有食之。”[3]255旱灾、异象、日食都属灾异,受天人感应论的影响,章宗即在承安五年底为祈福消灾而下诏改元,“十二月癸未朔,诏改明年为泰和元年。”[3]255宣宗改元元光在记载上更为直接,“以彗星见,改元,大赦。”[3]363从《尔雅》对彗星的释义可看出,彗星在我国古代被视为凶兆,《尔雅集解》:“彗星为欃枪。孙注:妖星也,四曰彗。欃枪,妖星别名也。郭注: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埽彗。”[17]187可见宣宗末期的金朝统治已经陷入了风雨飘摇,朝野上下的政治神经极其敏感,因而一见彗星,当即改元。
三、金代年号的特点
(一)年号取字
在金朝使用的21个年号中,带有“天”字的年号一共有5个,分别是天辅、天会、天眷、天德、天兴,占总体的23.8%,“天”字是金朝年号中使用率最高的字眼。而金朝前后的中原政权则对于“天”字的使用不甚热衷,如唐朝年号包含武则天在内,共75个,其中带有“天”字的年号一共也是5个,天授、天册万岁、万岁通天、先天、天祐,仅占总体的6.7%,且有3个集中在武则天朝。两宋亦然,年号共57个,其中带有“天”字的年号一共仅2个,天禧与天圣,仅占总体的3.5%。
对天的崇拜并非少数民族专有,华夏民族自殷商开始便崇拜“天”与“帝”,“二者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确立了‘六经’元典的信仰之‘天’”[18]。但以上数据表明,在年号的取字上,金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于天的崇拜表现得更为明显。首先,这与女真族自身对于天的崇拜密切相关,如肃宗在开战之前请求上天的允准,“肃宗下马,……曰:‘若天助我当为众部长,则今日之事神祇监之。’”[3]11,12太祖在宁江州之战前亦告于天,“九月,太祖进军宁江州,……致辽之罪,申告于天地”[3]24。其次是“天”字的含义带有天命之义,表明皇帝是受上天之命统治万民。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统治之时,使用带有“天”字的年号,目的是借天命彰显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因而带有“天”字的年号多出现在政权早期,如金朝,金太祖之天辅、金太宗之天会、金熙宗之天眷、海陵之天德。其他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年号同样具有此特征,如辽朝,辽太祖之天赞、天显、辽世宗之天禄。乃至后来的清朝之带有“天”字的年号同样出现在政权初期,如清太祖之天命,清太宗之天聪。
(二)年号重复
金代的年号存在与前朝重复的情况,列表如下。
关于年号,一般来说,统治者并不希望与前朝相同,毕竟前朝已经化为黄土,并不能千秋万代,而统治者总是希望自身的统治能够在其家族中传承至千秋万代,而年号往往代表了统治者的美好政治愿景,因而忌讳年号与前代重复,如宋太祖在改元时曾谕宰相曰:“年号须择前代所未有者。”[19]但历朝历代,年号重复之时屡见不鲜,对此,清代学者赵翼总结了两点原因,一则“然历世既久。而所取吉祥字止有此数。”[20]503二则“彼僭伪草窃之朝。疏漏荒略。不及详考。层见复出。固无足怪。”[20]506但从金朝年号重复的具体情况来看,也并非都是与“僭伪草窃之朝”重复,大多数还是与国祚较长的政权中的统治者重复,乃至与汉武帝刘彻这样的传统史籍中所谓的“圣主明君”重复,甚至与前朝声名狼藉的辽道宗重复。所以笔者认为,金朝的年号重复现象并非因为“不及详考”而导致,极有可能是金朝统治者并不在意与前朝重复。年号的编制,并非独独做到与前朝相异即可,往往反映着当朝统治者的政治愿景,与当时的政治、军事乃至灾异、祥瑞都有很深的关系,并且金代年号不光是与前代年号重复,还与金朝中都之宫殿名重复,如“前殿曰大安……泰和殿,泰和二年更名庆宁殿。又有崇庆殿。”[3]572,573年号中的“大安、泰和、崇庆”皆与宫殿名重复。因此,笔者认为,在金代年号的编制中,金代统治者对于是否与前朝重复这一点考虑,极有可能是放在其他诸多因素之后,这也与女真族重视实际作用而稍轻外在形式的特点相合。
(三)改元时机
改元即指政权更换年号,一般有当年改元与逾年改元两种形式,当年改元就是在年中更改年号,改元前的月份一般也要以新年号记录,如海陵三月改元“贞元”,则当年的正月与二月需称“贞元元年正月”与“贞元元年二月”。逾年改元则是本年年号不变,提前决定将下一年以新年号记录,一般在前一年或正月下诏改元,如太祖改元“天辅”:“改明年为天辅元年”[3]30。金朝还存在第三种较为特殊的改元时机,即延迟改元,仅出现在金熙宗登基时,一般来说,新君即位有当年改元者,也有尊重先帝而逾年改元者,但金熙宗沿用先帝“天会”年号三年之久,才改元“天眷”。现将金朝诸帝改元时机列表如下。
根据上表的统计,笔者发现金朝改元的时机存在以下特点:
1.新君即位时,当年改元与逾年改元次数相同
金代享国一百二十年,除完颜承麟在位时间过短外,共九帝,太祖开国,则新君即位改元者共8次,其中逾年改元与当年改元均为4次,这与自从汉武帝以年号纪元以来的传统不符,即新君即位,逾年才改元,可表示对先帝的尊重,意为延续先帝之政,不会遽然而改,以此彰显自身即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新君当年而改元则多出现在篡位之时,迫不及待的改元目的是将改朝换代的事实昭告天下,强调统治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但当年改元恰恰说明了其得位不正,起码皇位并非从先帝手中继承而来。从新君即位的改元时机上看金代的皇位争夺,金代逾年改元与当年改元次数相等,说明了金代的皇位争夺十分激烈,起码有一半的皇位传承不是在和平的环境下进行,当年改元者,例如海陵王、金宣宗等都是在先帝遭弑的情况继承皇位。但金太宗之当年改元是为特例,太宗早被太祖视为皇储,“收国元年七月,命为谙班勃极烈。”[3]47金代早期,谙班勃极烈即为皇储,太祖死后,其即位过程也顺理成章,在此背景下,太宗仍“改天辅七年为天会元年。”[3]48可能是政权草创期,未拘此节,抑或是太宗即位另有隐情,还需深入研究。
2.新君沿用先帝年号,逾年而仍不改。
改元是新君昭示天下的一种方式,它意味着新的统治时代的来临,往往也蕴含着新君的政治愿景或是治国理念,因此改元对于新君即位必要的政治行为之一,历朝历代的新君绝大多数也是即位后改元,或是当年改元,或是逾年改元,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或是得位方式而定。但金熙宗即位后却沿用金太宗的“天会”年号三年之久,金太宗崩于天会十三年正月,而金熙宗改元在天会十五年末,“诏改明年为天眷元年。”[3]71,72,如此行为虽非青史仅见,如唐中宗李显复辟后仍用武则天的“神龙”年号,但也并非历朝历代皆有,因此熙宗即位三年而改元是金代改元时机上的特点之一。关于熙宗延迟改元的原因,文献未载,笔者以为应当是熙宗即位之初,根基未稳。当时朝中有权臣完颜宗翰与太宗嫡长子完颜宗磐身居高位,权倾朝野,而熙宗即位又非兄终弟及,父死子继此等传统的皇统传承方式,因此未敢遽然改元,此时承袭先帝年号即可表示对先帝的尊重,又有稳定朝局的作用。待熙宗立足稍稳之后,着手除去权势滔天的完颜宗翰及其党羽,“(天会十五年)六月庚戌,尚书左丞高庆裔、转运使刘思有罪伏诛。”[3]71熙宗成功诛杀完颜宗翰的左膀右臂,不久后,完颜宗翰死,“(天会十五年)七月辛巳,太保、领三省事、晋国王宗翰薨。”[3]71熙宗还废去了完颜宗翰主张建立的齐国伪政权,“(天会十五年)十一月丙午,废齐国,降封刘豫为蜀王,诏中外。”[3]72在剪除宗翰的势力后,宗磐的势力虽仍存于朝中,但熙宗对于朝政的掌控已大大强于即位之初,改元的时机成熟,熙宗便紧接着下诏改元,昭示天下,“(天会十五年)十二月……癸未,诏改明年为天眷元年。”[3]72
四、结语
女真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建立的金朝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政权之一,其制度、文化都与中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年号的制定与使用上则表现为基本与中原政权无异,而又稍带女真族特色。金朝的年号体现出深厚的文化、政治内涵,表明了金朝对于中原文化的学习与吸收,在探究金代改元的原因中,笔者发现除了对中原政权年号制度的继承与运用,金朝的政局、军事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探究年号的使用特点的过程中,女真族表现出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如年号中大量地对“天”字的运用。总之,金代的年号中包含了金代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对于金代年号的解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金代对于中原文化的吸收与运用,金代政局的变迁等多个方面。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音经韵楼刻本,1981.
[2]尚书.古文尚书·周书·武成[M].王世舜,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445.
[3]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董仲舒.春秋繁露义证:卷3[M].北京:中华书局,1992:70-71.
[6]洪迈.容斋随笔:卷16[M].北京:中华书局,2015:481-482.
[7]岳珂.愧郯录:卷8[M].北京:中华书局,2016:101.
[8]贾谊.新书:卷6[M].方向东,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203.
[9]扬雄.太玄校释:晦·校释[M].郑万耕,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4:197.
[10]赵翼.廿二史扎记校证:卷2[M].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13:38.
[11]班固.白虎通疏证:卷8[M].北京:中华书局,1994:360.
[12]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7.
[13]大金国志校证[M].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张金吾.金文最[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460,
461.
[16]董仲舒.春秋繁露[M].张世亮,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4.
[17]王闿运.尔雅集解:释天弟八[M].长沙:岳麓书社,2010:187.
[18]朱汉民.“天”:从神灵崇拜到哲学建构[J].社会科学,2023(05):28-36.
[19]脱脱.宋史:卷3[M].北京:中华书局,1985:50.
[20]赵翼.陔馀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责任编辑:包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