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给排水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025-01-24 00:00:00袁绍春陈垚蒋彬刘臻刘非
科技风 2025年3期
关键词:校企融合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摘"要:实践教学是工科专业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核心环节,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新工科建设需求为导向,深化校企融合,搭建了实践育人、创新育人、职业素质培养“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了“课堂线上线下学习——课程实习实践——工作室任务实践——毕业设计工作坊”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突出实践环节,构建“重主体、强工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表明,改革后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可为地方高校给排水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校企融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给排水专业”)属于工科类专业,主要服务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城乡给水排水、节水工程等领域,培养从事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给排水行业加速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对毕业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明显提高。因此,具有传统工科特征的给排水专业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强化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新工科标准的新质量人才培养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给排水行业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2]。目前,地方高校已成为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然而受办学条件限制,其培养模式普遍偏重课堂教学[34]。为切实专业内涵式发展,重庆交通大学给排水专业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为导向,积极探索一流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一、给排水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将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放在突出位置[5]。对于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地方工科院校,实践育人显得尤为重要。调查显示,给排水行业企业主要关注毕业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故培养给排水专业复合型人才必须将实践能力提升放在首位[6]。目前,我校给排水专业年均毕业生约100人,主要就业方向为施工企业、设计院,对工程能力有较高的诉求。一方面,现有培养模式侧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缺少必要的学习情境和职业情境的融合环境,导致学生主体意识不强,难以支撑行业企业战略转型所需的持续学习能力要求;另一方面,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缺少职业素质养成与工程能力提升的融合环境,导致学生工程能力不强,难以契合企业“上手快、能力强、善沟通”的人才需求。

此外,对于专业教师承担的大量科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本科生参与度较低,结题验收完成即搁置一旁,并未转化为有效的实践项目,造成资源浪费,实践教学和科研脱节,学生中心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由此可见,面临行业社会需求的新变化,给排水专业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导致企业需投入一定成本进行二次培养,亟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

二、解决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思路

(一)工程实践推进校企深度融合,营造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条件

企业导师进课堂,师生反哺社会服务。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利用“前沿微课”模式聘请行业企业知名专家教授来校授课,将行业新成果、企业新需求引入课堂,作为学生训练项目、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的选题,提供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素材。与企业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聘任企业工程实践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参与毕业答辩,其中累积指导毕业设计200余人。同时,双方就人才培养、科技攻关、重大工程前期科技研发等进行深度合作,实现了校企共赢的良好成效。组织了本科生30余人次参与主城黑臭水体调研、排水管网排水口和检查井节点调研等相关工程的现场专业实践,为企业提供了翔实的调查数据并直接被采纳。

学生进企业完成实践环节。利用企业需求导向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将企业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环境,营造企业真实的职业情境,切实解决学生进入就业岗位所出现的上手慢、工程能力弱、工作适应性与主动性差等问题。通过校企“毕业实习+设计”一体化联合指导模式,创建了“毕业设计工作坊”的校企合作形式,由企业先进行为期1个月的工程师素养、职业技能的岗位综合培训,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然后以企业的项目任务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有效缩短了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期望之间的差距。通过参与行业企业工程实践活动(如现场踏勘、业主沟通、方案讨论、工程设计),有效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提升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教学体系突出实践环节,筑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为提升专业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持续变化,在培养方案修订中,引入行业元素和企业资源。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工程认知——实践训练——工程实践——前沿微课”逐级锻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推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初步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给排水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同时,探索任务引领的“工作室”和“毕业设计工作坊”制度,围绕“实践+设计”和“创新+设计”,以知识点嵌入工程案例进行线上线下学习实践,通过工程设计综合训练开展课程实习实践,利用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依托“工作室”进行单项任务实践(管网定线、水厂选址等),最终依托校企共建的“毕业设计工作坊”进行工程任务实践或与其他专业联合进行综合毕业设计,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满足设计岗位所需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全过程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思维和综合能力。

(三)强调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动力

遵循“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主线”的育人理念,构建并形成以注册工程师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为一级目标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框架,着力加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给排水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以注册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认知维——动力维——知识维”的自主学习途径和教学设计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通过理工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信息组织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不断适应和满足工程师国际化和工程可持续化的发展趋势,切实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和综合竞争能力。构建注重过程性和阶段性考核、评价多元化,并与注册师考试知识点相衔接的课程考核模式,培养未来注册工程师。

三、基于校企融合的给排水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校企深度融合,联合培养学生

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契机,瞄准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办学。为此,探索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多方共赢长效合作机制,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等多方共赢,与企业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支撑校企长期合作,创新校企毕业设计联合指导和前沿微课模式,提出了企业需求导向的“综合实习(用人考察)+就业签约(人才储备)+毕业实习(岗位培训)+毕业设计(项目任务)”的校企合作育人方式,实现了专业实习和就业联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逐步完善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方面,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研发课题并在其中主动发挥作用,让学生在企业应用背景下进行项目实战演练,切身体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同时,邀请资深给排水工程师走进校园互动,讲授前沿微课,将行业新成果、企业新需求引入课堂,提供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素材,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

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企业完成实践环节,按照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和校内训练内容分配相关工作岗位,实实在在地参与企业生产过程,认认真真地为企业做一些工作,并强调与企业员工交流,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企业化意识明显提高,实践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二)教学体系突出实践环节,构建“重主体、强工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学生工程能力与企业需求接轨需要工程化教育环境,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既不能脱离企业,也不能完全依赖企业。对于地方高校,要积极探索如何营造校内的“企业环境”,集聚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潜力,为学生提供企业型的实践平台,并制订实现人才培养工程化的具体实施方案。

为了使高校的培养环境能够契合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应分类研究其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明确各类企业对给排水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的要求,按照企业多方面的人才需求对学生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训练,达到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与企业对接。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遵循学习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以注册工程师培养为导向,自主学习引导为动机,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围绕“学习情境与职业情境的有机融合”,构建了“认知维——动力维——知识维”理论结合工程实践的课堂教学环境;依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围绕“职业素质养成与工程能力提升的有机融合”,建立了“课堂线上线下学习——课程实习实践——工作室任务实践——毕业设计工作坊”课内结合课外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实现主体意识高、工程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三)将“创新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一般来说,创新能力既要有提出新想法的能力,又要有实现新想法的本领,可见,给排水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先有创新思维的形成,再进行创新行为的实践。为适应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发展需要,本专业紧紧围绕“创新教育”这一核心点,积极做好“三课堂”协调发展,以驱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具体做法为:第一课堂通过主体的课程教学驱动创新思维养成,第二课堂通过多元化专业实践驱动创新意识形成,第三课堂通过丰富的科技活动驱动创新能力达成,即课程教学轻度驱动创新思维、专业实践中度驱动创新意识、科技活动深度驱动创新能力。

在第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模式,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将专业课程知识单元专题化,融入科研新成果、新动态。在课程大作业中融入科研方法,培养学术思维、科研方法。

在第二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科研课题和企业需求融入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选题中,以实际项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其中毕业论文选题均来自纵向科研项目,毕业设计选题大多来自行业企业需求项目。

在第三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专业教师承担的科技项目、研发的实验装置和相关数学模型等融入学生科技活动,实施团队指导模式,以创新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深化学生适应未来持续发展的创新意识。近两年,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了“生态混凝土护坡的水质净化与生态效应研究”“基于植物内生菌根际微生物耦合技术的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等10余项校级和市级大创项目。

四、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在校企深度融合等育人模式的支撑下,给排水专业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专业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其设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尤其是依托于“毕业设计工作坊”完成的部分毕业设计作品直接被企业作为生产任务的成果。近三年,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竞赛、“深水杯”全国大学生给排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50余项、省部级奖励50余项,其中,1名学生获全国水利优秀毕业生,1名学生获全国水利院校创业之星,1名学生获全国水利院校文艺之星。

通过实施上述专业实践改革措施,我校给排水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普遍提升,毕业生去向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度吻合,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提升到90%以上。市政工程和建筑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逐年提高,甚至有用人单位到我校组织给排水专业专场招聘会,实施“对点定招”的用人模式,这些成效有利于提升给排水专业的吸引力,有效推进就业工作并提高专业社会影响力。

结语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地方高校工科专业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是关键的教学手段,强化培养实践能力是服务给排水行业发展的客观需求。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重主体、强工程”的给排水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实践育人、创新育人、职业素质培养“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促进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助力传统专业的新工科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光,蒋柱武,梁恒,等.研究型和应用型大学传统工科专业新工科建设比较研究: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2732.

[2]张智,蒲清平,向平,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家国情怀教育的思考[J].给水排水,2020,46(10):150154.

[3]张学洪,曾鸿鹄,林华.地方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一流本科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给水排水,2020,46(9):156160.

[4]邓慧萍,时文歆.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办学基本情况调查分析[J].给水排水,2020,46(8):171176.

[5]戴红玲,胡锋平,彭小明,等.工程教育认证视阈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1):225228.

[6]曾晓岚,崔福义,时文歆,等.人工智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行业需求调研[J].中国给水排水,2021,37(24):1116.

基金项目:重庆交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一流专业建设的给排水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研究”(2203016)

作者简介:袁绍春(1984—"),男,汉族,重庆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镇给水排水工程、思政育人研究。

猜你喜欢
校企融合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9:13:02
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校企融合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模式探究
第二课堂建设有效推进职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38:25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5:16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02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2:01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9:03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