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不断演变的社会和职场需求。高职院校在培养高质量人才时,要着重关注“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这两大抓手,且积极促进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促使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在结合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坚持做到统筹兼顾与合理配置,需要着重利用好四大路径,包括构建学生群体需求的管理体系、入学管理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日常管理中培养创新创业素质、构建与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
一、概述
目前,高职院校不断提高对培养高质量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重视程度,强调从多个方面落实育人工作,并积累了较多成熟经验做法。较多高职院校关注面向学生的管理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坚持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创业能力。与此同时,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较多高职院校积极结合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基于此,笔者进一步分析探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路径,现进行如下的论述。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意义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涉及学生的生活、安全、心理及行为,坚持进行学生管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与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在育人工作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管理,而且要关注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及职业发展的各种能力,凸显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地位。面向学生的管理活动及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并且均指向于培养高质量人才这一目标。详细言之,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三种关键能力,即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1]。本质上,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知识经济而兴起的新型教育理念,并且是强调贯穿于学生教学管理各个方面的新型教育理念及思想。正是因为如此,促进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是应有之义,高职院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高职院校将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主要是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通过在学生管理实践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好学生管理的各种优势力量,促使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结合,使学生在各种管理活动中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意识。第二,通过结合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单纯通过学生管理活动无法起到育人的理想效果,当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处于有效的结合状态,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管理活动与专业教育的广度、深度,自然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且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得到革新。第三,在有效结合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就业能力、发展能力,慢慢成长为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第四,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可以助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可因此得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深入至学生管理的生活、安全、心理及行为方面,促使学生对各个行业的创新点加深理解,依托校内校外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习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基于此,相信高职院校会更为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管理、社会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因此得到改善与革新。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路径
(一)构建学生群体需求的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在促进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时,需要坚持立足于全体学生,考虑全体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学生群体需求的管理体系。面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多样性,高职院校要强调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态性特征,要使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均具有开放性和进化性,尤其是需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与科学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面向学生群体需求的管理体系中,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关注“行政管理体系”“教育管理制度体系”“育人课程体系”,整个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创新创业发展目标。
在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中,高职院校需要明确学生管理与教育管理的规范性要求,结合具体的规范性要求在行政管理体系中融入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此基础上,教育管理工作主体需要明确自己在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职能,并提高育人工作的责任意识,严格按照既定要求促进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如此可以使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拥有行政力量的支持。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中,高职院校应该坚持以当前既有的管理制度为基础,对学生的生活、安全、心理及行为给予高度重视,并使其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得到凸显。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需要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教育管理制度的结合,关键做法是在教学大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全方位落实。院系在构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时,需要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确定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与个性化行动方案,要确保每位学生成为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者。在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高职院校的重点是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多角度分析,明确各个专业的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此基础上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与任务,并构建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课程体系。目前来看,较多高职院校遵循育人规律主要构建三个层次的育人课程体系,第一层次是创业通识类,第二层次是专业创业类,第三层次是创业深化类,且育人课程体系、学生管理及创新创业教育处于有效结合的状态。基于所构建的育人课程体系,高职院校需要在三个重要阶段贯穿创新创业教育与一系列的学生管理活动,一是新生入学阶段,二是职业生涯规划阶段,三是毕业指导与服务阶段,整个过程中善于唤醒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且教师引导学生真实参与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3]。
(二)入学管理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入学管理是起点所在,应该在入学管理的过程中巧妙进行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尤其是可以将学生管理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融合。如此一来,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渗透至入学管理领域或活动,拥有良好的育人氛围。
在入学管理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时,高职院校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尝试与思考。第一,对于初入校园的学生而言,他们对全新的学习环境充满好奇,愿意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基于此,高职院校及院系需要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环境,比如可以呈现学长学姐的创新创业成果,帮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知与理解,如此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内心播下创新创业实践的种子。第二,善于为初入校园的学生创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优质校园环境,既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校园环境,又要善于将创新创业成果直观呈现于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直接且有效的影响。如果各方面的条件满足,则院系可以设计校园中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并鼓励初入校园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引导他们在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中提出各种“点子”,这有助于在校园营造出互相学习、互相启迪及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并有助于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热情、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学生。第三,入学管理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时,高职院校及院系均要强调因专业而异与因人而异,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与科学性。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这些专业教学中的创新创业教育为例,高职院校应该注重“ERP沙盘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引导初入校园的学生在ERP沙盘模拟实验室中进行学习与实践。ERP沙盘模拟实验室是一个制造企业的缩影,学生通过参与其中可以模拟实战,有助于强化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团队精神也可以得到培养,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总之,高职院校要坚持在入学管理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视角下有效进行新生管理。
(三)日常管理中培养创新创业素质
从学生管理的角度而言,核心思路是对学生的生活、安全、心理及行为进行全面管理,而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管理是重中之重,所以高职院校可以考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入手,同时提炼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关键要素,作用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目前来看,在促进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结合时,较多的高职院校强调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巧妙融入各种创新创业元素,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在此过程中取得良好成效。
在日常管理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时,高职院校可以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践。第一,在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时,高职院校及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且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丰富的内容与多样的形式。有较多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会出现多种不良情绪,甚至是怀疑自我,对于此,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对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有正确的认识,避免遇到挫折与失败时便一蹶不振。与此同时,教师要将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和技巧传授给学生,以确保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可以时刻自我进行心理疏导。第二,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时需要有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及教师要凸显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地位,一个重要措施是将创新创业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起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设计与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操作活动,并指向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一目标,要求学生亲身参与关于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之间已经建立良好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成功构建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便于学生真实参与有关创新创业的实践操作活动,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常态化。第三,基于当前所构建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创新创业项目,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参与面向社会的创新创业项目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4]。学生在参与面向社会的创新创业项目时,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元素、技能,相信对培养创新创业素养大有裨益。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考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常态化,关键是创新创业项目开发与组织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在后续要进一步加强与社会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力度,坚持依托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四)构建与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为更好结合学生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当前及后续均需要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持续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构建与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时,高职院校需要高度关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四大特征,包括个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多重性。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将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核心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必须立足于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求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
在学生管理视域下,高职院校及教师在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时可以进行三个方面的尝试。第一,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应该坚持凸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思维的核心地位,同时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对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所构建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要具备“三个结合”的特点,一是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二是结合创新知识教育与创新实践活动,三是结合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第二,构建具有竞赛与选拔这两大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使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有竞赛与选拔这两大特性,高职院校及教师要持续健全竞赛制度,设计与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项目,由学生自主参与其中,一方面是要求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另一方面是遴选具备创新热情、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学生,并可以对优秀学生进行个性化培训。目前来看,较多高职院校已经成功开办专门的创新创业训练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有力支撑,后续应该注重推广应用。第三,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利用好当前已有的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创业项目。为取得理想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校内教师、学生、创新导师及企业技术人员均要发挥出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将创新创业的“点子”落到实处,使其可以生根、开花和结果[5]。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在当前及后续不能轻视或忽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丰富,应促进各种先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学生管理的结合,以求取得职业教育的最佳效果。
结语
高职院校务必高度重视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且强调两者的深度结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共同助力于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在结合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积累较多成熟经验做法,当前要注重推广应用,同时在后续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解决好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困境,并坚持在创新创业视角下持续提高学生管理水平,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樊开青.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3(22):193195.
[2]陈文伟,孙伟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境及改革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26):149152.
[3]彭晶.创新创业视角下的高职学生管理分析[J].上海商业,2022(09):143145.
[4]王静.以人为本理念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J].山西青年,2023(23):157159.
[5]时培凤.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评价研究[J].经济师,2024(03):185186.
课题:2023年扬州市社科联——新形势下加强扬州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路径研究(2023"YZD089);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党建思政专项课题资助(项目名称:高职院校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批准编号:JSLY202206006);2022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研究(2022SJSZ1156)
作者简介:姚明帅(1995—"),男,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