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下高校外语课堂互动模式研究动态

2025-01-19 00:00:00徐锦芬杨嘉琪
关键词:技术赋能

摘 要:系统梳理技术赋能下高校外语课堂互动模式研究,旨在探讨当前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发现当前技术赋能下高校外语课堂互动模式主要包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多元互动融合四种。学界已对这四种课堂互动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并形成基本认识,但相关研究在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上仍存在不足。基于此,提出未来研究应继续拓展理论视角,革新研究方法,并注重通过互动策略培训提升互动促学效果,以期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技术赋能下外语课堂互动中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技术赋能;高校外语课堂;课堂互动模式;研究动态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25)01-0119-08

DOI:10.16497/j.cnki.1672-335X.202501010

一、引言

互动在二语习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既为中介语的使用提供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也是中介语体系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来源。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动已经成为课堂二语习得中最为广泛的研究领域之一。其早期研究主要聚焦于以纠正性反馈为代表的师生互动和同伴互动。2[3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研究视角逐渐拓展,探讨了师生互动中的和谐关系构建、同伴互动的促学效果和影响因素等。4[5[6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的不断融合使课堂互动的形式更加丰富,突破了时空局限性,将互动延伸至有形的课堂之外。网络课堂环境下的互动也逐渐成为外语教学的常规组成部分,为课堂互动的实践和研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二语学界开始关注以计算机/移动辅助语言学习为核心的互动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着眼于考察技术赋能下的师生互动与同伴互动,以及学习者与计算机/移动设备之间的人机互动等。7[8[9

技术赋能下的外语学习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单一互动模式向多元互动有机融合的转变。10在这一背景下,外语学习中的多元互动系统性地整合了学习者与教师、同伴以及计算机/移动设备之间的生态交互。11然而,如何借助技术手段实现高效、多元化的课堂互动正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对高校外语课堂互动模式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对技术赋能下的高校外语课堂互动模式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基于当前研究现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促进外语教学有所助益。

二、技术赋能下高校外语课堂互动模式

传统高校外语课堂以师生、生生面对面互动交流为主,鲜少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技术赋能下的高校外语课堂则通过信息技术、数字工具和智能手段的深度融合,辅助并优化课堂外语教学,提升教学效果。这一环境中的课堂互动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以及三者的有机融合。这些模式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互动形式,还展现出提升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的潜力。

(一)师生互动模式

课堂中的师生作为一个因独特的社会关系而构成的群体,其互动呈现多层次的特点。首先,课堂师生互动受教学目标支配及课堂环境制约,旨在为学生提供情感与教学支持。12其次,师生在课堂互动过程中的影响是双向的。教师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情感和认知上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也通过提问、回答和讨论等方式与教师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的共享与碰撞。基于以上特点,外语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概括为教师和学生在特定课堂环境中,为达到教学目标而产生的情感与认知双重互动。

技术赋能下的外语课堂师生互动模式是指在信息技术工具和网络平台的支持下,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更为多样高效的互动交流。这种互动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化的交流方式:技术赋能的师生互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而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课堂、社交媒体等多种技术工具,实现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和互动,丰富了教学内容和互动方式。(2)实时性和跨地域性:借助技术赋能,师生可以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情况下进行实时交流互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地域限制,实现跨地域互动。(3)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技术赋能的师生互动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水平,进而实现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在线测评工具等,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学习计划,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4)互动性和参与性:技术赋能的师生互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互动。教师通过在线讨论、互动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和效果。

当前技术赋能下的师生互动研究主要聚焦于写作任务中计算机中介的教师反馈,包括同步和异步两种在线反馈方式。13其中,同步在线反馈是指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如通过腾讯会议等在线交流软件)的情况下,对学生完成的写作任务进行即时反馈;在异步在线反馈中,教师则主要通过文字评论和跟踪修订功能在MS Word中进行,或者通过电子邮件、讨论论坛等方式进行书面反馈,以便学生随后自行查看。7Shintani和Aubrey对比了教师同步和异步在线反馈对英语学习者语法准确性的影响,发现异步在线反馈更有效。14然而,唐建敏等进行的类似研究发现,两种在线反馈方式对英语学习者语法习得的影响无显著差异。15还有部分学者分析了教师在线反馈与学习者反馈摄取之间的关联。例如,Ene和Upton发现教师在线反馈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对语法结构、文本内容和文本组织等的修改和完善。16Ene和Upton进一步对比分析教师同步和异步在线反馈与学习者摄取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两种形式的反馈均能显著提升学习者的二语写作能力,但学习者对异步在线反馈的摄取率更高。13

由上可知,技术赋能下的师生互动形式和内容都得到了拓展,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写作表现,但相关研究与教学实践仍难以摆脱“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为被动”的传统课堂互动模式,主要聚焦教师反馈,未能对师生互动中双方的相互影响进行充分考量,因而难以满足当代学生对个性化、互动性和实践性发展的需求。

(二)生生互动模式

外语课堂中的生生互动是指学习者因外语学习目的而共同学习的情境。17在传统语言课堂中,生生互动并未被视为一种学习情境,同伴仅是同班的学习者。如今这一观念已发生重大转变,学习更多是基于现有知识来理解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仅依靠教师授课不足以实现教学目标,学习者在教与学中必须发挥自身的作用。生生互动是发生在学习者之间的交际活动,教师参与极少,包括合作学习、协作学习、同伴指导及其他形式的同伴帮助等。17该互动模式具有协作性、多方参与性及对称参与结构等特点,体现为至少两位具备同等权利、拥有相近知识和经验的参与者为共同目标而努力。18

技术赋能的生生互动是指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如论坛、博客、社交网站和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等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模式与技术赋能的师生互动呈现部分相似特点,从形式和内容上都与真实课堂的面对面互动有区别。首先,技术赋能的生生互动形式丰富多样,学习者可通过文字、语音或视频开展互动,内容可包括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模态元素。其次,技术的赋能使生生互动突破时空限制,支持即时和非即时互动,且互动记录可保存,增加了与母语者、非母语者、不同学习风格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进行互动交流的机会。最后,技术赋能下的生生互动在内容和主题上具有高度自主性、流动性和发散性。社交网络和移动终端为学习者自主发起和展开同伴互动创造了条件,由于可随时回看或回听互动记录,学习者在交流过程中即便穿插各种话题也不影响彼此的理解,沟通过程比面对面互动更为发散。

技术赋能的生生互动呈现怎样的面貌?会给外语学习带来怎样的变革?这些问题成为近年来教学和研究关注的焦点。学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主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1.技术赋能与传统课堂生生互动的促学效果对比。例如,张秀芹和贺玉珍在一项网络文本互动和面对面互动对比研究中,发现网络文本互动在提高参与度、提供情感支持和维持既定目标三个方面的支架数量高于面对面课堂互动。19Pham对比了计算机中介的书面反馈与同伴面对面反馈对学习者写作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具有延时特性的计算机中介反馈摄取率更高;尽管学习者普遍认为计算机中介反馈更有帮助,但他们也指出了同时结合两种反馈模式的必要性;此外,“计算机中介反馈→同伴面对面反馈”的顺序是促进学习者写作发展的最优路径。8

2.技术赋能下生生互动的模式考察。例如,郑佩芸探究了不同英语水平对子组合的网络书面实时互动,发现英语水平高—低组的互动模式为能手/新手型,而其他水平搭配组合主要表现为合作型。20除了组合方式,技术赋能生生互动中的任务分工和监督也很重要。Arnold等在一项合作写作项目中发现两类生生互动模式,一类在互动中专注修改自己完成的部分,一类通过互动关注整篇写作的修改和完善,这体现出学习者在互动中不同的定位和心态。该研究还指出,合作过程中存在成员“磨洋工”和“搭便车”的怠惰现象,因此教师应注重网络合作学习中的分配和监督,对成员的学习表现和贡献进行清晰有效的评估。21

3.技术赋能下生生互动的影响因素探究。技术赋能下的生生互动涉及互动途径与方式,互动任务的设计和实施,参与者的认知和态度、学习风格、语言水平等因素,它们对互动过程的影响引发了研究者的兴趣。例如,Cho发现目标交流方式、任务的呈现形式以及参与者自身和他人对角色定位的匹配或误差都会影响同伴互动和小组成员的相互关系。22Lin的元分析发现,除了任务类型,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对话者的类型都会影响网络互动的效果。23Akiyama则发现学习者的观念(如对不同反馈类型的喜好和看法)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4

综合以上文献可知,技术赋能下的生生互动与传统课堂同伴互动相比具有显著优势,能积极作用于学习者的二语写作与交际能力,但其促学效果受到学习者个体差异以及任务因素等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如何基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技术赋能的生生互动任务,以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其中蕴含的丰富支架。

(三)人机互动模式

人机互动指学习者基于用户界面,与计算机/移动设备进行交流的过程。25在技术赋能下的高校外语课堂,人机互动是指学习者为了外语学习的目的,使用计算机、移动设备等进行外语学习的过程(例如检索信息、查询电子词典等)。随着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智能教学系统、语音识别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技术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通过与这些工具的互动,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测试和反馈调整。这种互动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

技术赋能下的人机互动模式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人机互动模式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进度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内容和反馈,使学习体验更具个性化和情境化。(2)实现泛在式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计算机或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外语学习,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26(3)多媒体学习资源:人机互动模式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如音频、视频、图像等)提供更生动、直观的学习内容,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4)即时反馈和指导:计算机/移动设备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即时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现阶段二语习得领域的人机互动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1.计算机反馈信效度。例如,何旭良对句酷批改网英语作文评分的信度和效度进行研究,发现批改网的作文评分信度很高,但评分显著高于教师评分,未能真实反映学生英语作文水平;从效度上看,批改网以句子为单位,能在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提供详细反馈,但在篇章结构、文体修辞、内容逻辑和连贯性方面反馈效果欠佳。27Ranalli等对自动写作评估工具Criterion的反馈准确性及有用性进行考察,发现该工具在这两个指标上的表现受到学习者错误类型以及修改能力的影响。28Algaraady和Mahyoob关注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在外语写作教学中的潜力,发现ChatGPT对语言表层错误识别率高,但无法有效检测深层结构和语用类错误。上述研究强调了计算机反馈与其他反馈源相结合的必要性。29

2.人机互动对学习者情感体验的影响。例如,Lee等分析了技术使用过程中学习者情感状态的变化,发现技术创新性和视觉吸引力等对学习者的情感体验的愉悦度和唤醒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30Ayedoun等基于二语交际意愿理论开发了一款语音智能机器人,旨在通过提供各种日常对话情境来增加学习者的英语交际意愿。Ayedoun等对该智能工具的评估结果表明,人机互动对学习者的二语交际意愿有显著的提升作用。31 Dubovi考察虚拟现实学习场景中学习者的情感投入,发现该学习场景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快乐情绪,并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9

3.人机互动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例如,Heift和Rimrott调查了二语学习者对计算机就拼写错误提供的三种反馈类型的摄取程度。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非强化的元语言反馈和错误重复,强化的计算机元语言反馈(对错误加粗显示)更有利于学习者摄取,进而提高词汇使用准确度。32Barrot考察并验证了自动写作反馈系统Grammarly对提升学习者写作准确度方面的积极作用。33Li的元分析则表明,人机互动同样能够促进学习者二语阅读能力的发展。34

4.人机互动中学习者采取的策略。例如,Bai和Hu考察了学习者对不同类型批改网反馈(语法类、搭配类、技术细节类等)的加工策略,发现他们对这些反馈的摄取是有选择性的,并且能够根据反馈的准确性调整对批改网建议的接受程度。这表明自动写作反馈是外语写作课堂中同伴和教师反馈的有效补充,但它们针对某些错误类型的纠错准确率较低,因而无法完全取代后者。35Wang等着眼于AI赋能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互动策略,发现并非所有学习者都能从该类型的人机互动中获益:如果学习者仅仅是被动地或机械地听从AI的指令、接纳其反馈,则不利于促进其目标语知识习得。36

总体而言,人机互动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揭示了计算机/移动设备在提升二语学习者写作、交际与阅读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但相关研究发现尚未充分用于指导教学实践,且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例如,计算机反馈与其他反馈源相结合的效果如何?如何维持人机互动中学习者的积极情感体验、优化其个性化互动策略?未来研究应在这些方面继续深入,不断推动人机互动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四)多元互动模式的融合

在信息化技术赋能外语学习的情境下,学习者所实践的师生、生生、人机互动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多元互动模式的有机统一。10在高校外语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这三种模式,构建出丰富多样的课堂互动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平台上交流想法、分享资源;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智能教学系统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实时分析和反馈,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此外,还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外语学习环境,或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的学习建议和反馈。

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多种互动模式的有机融合引起外语教师和研究者的关注,促使他们着手探究多元互动融合的特征和作用机制,其中对写作反馈方面的考察占大多数。例如,徐锦芬和龙在波聚焦多元互动环境下的学习者写作反馈投入,基于写作文本、刺激性回忆和半结构访谈从生态视角进行考察,37研究发现学习者对教师、同伴、计算机写作反馈投入存在差异,并指出其内部认知和情感反应是影响反馈投入程度的关键,强调了在多元互动环境中关注学习者心理过程的重要性。Zhang和Hyland以一所高校外语课堂为案例,针对33名英语学习者应用了一种整合教师、同伴、计算机三种反馈源的教学方法,结果发现大多数学习者对这种整合反馈法表现出较高的投入程度。该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在写作反馈方面的行为、情感和认知投入,并促使他们对纠错反馈进行深入反思。38Xu和Zhang同样聚焦学习者对多种反馈源的投入,并揭示了多种反馈来源之间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能够显著提升学习者的学术写作表现。39

上述研究主要探讨以反馈投入为主的互动行为实践对二语习得或外语学习的效果,而对学习者互动行为实践如何产生的心理机制则关注较少。考虑到互动思维对互动行为的重要影响,6雷鹏飞和徐锦芬从多元互动视角构建了英语学习者互动思维量表,发现这一学习者群体的互动思维涵盖互动认可、协作意识、形式取向、互动发起、互动接受和互动反思等内容。以此为基础进行的调查分析显示,多元互动体系中,EFL学习者最倾向于师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同伴互动比例较小;EFL学习者互动思维水平整体较高,但互动发起和互动接受的意识较弱,而互动认可和互动反思程度较高,协作意识和形式取向水平一般。10徐锦芬和杨嘉琪在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进一步验证了外语学习者在多元互动环境中行为表现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密切关联,并强调对学习者进行互动策略培训对于改善其互动思维,进而增强互动投入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40

由上可知,目前技术赋能视角下高校外语课堂多元互动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聚焦于写作情境,研究内容深度与广度相对有限,并未引起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

三、未来研究展望

鉴于目前技术赋能下高校外语课堂互动模式研究存在的不足,未来学界应注重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充分对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推动该研究领域的持续深入发展。

首先,理论视角的拓展是深化未来研究的关键。尽管当前已有研究借鉴交际意愿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指导互动研究,31][40但仍需进一步拓宽理论视野。未来学者可以通过系统深入地阅读语言学、心理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前沿文献,定期追踪多学科理论成果,或积极参与跨学科学术研讨会或工作坊,与不同领域的专家交流讨论,从中汲取新的研究视角,以构建更为综合全面的课堂互动理论框架。以生态视阈下的给养理论为例,该理论强调环境中各种资源和条件为学习者提供的支持和机会,关注学习者如何感知、解读这些资源和机会,并基于此采取行动实现其有效转化。11在该理论指导下,未来研究可以关注技术赋能互动环境的设计和优化。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建沉浸式口语练习场景,让学生置身于虚拟的聚会、面试或公开演讲等社交环境中。学生可在该场景中与虚拟角色进行交流。系统可实时提供反馈,如语调建议、表达方式或肢体语言提示,帮助学生在自然对话中更精准地感知和利用各种给养,同时增强学生在实际交流中的自信和适应性。此外,还可进一步关注提升学习者对技术赋能互动环境中资源的解读和转化能力。通过个性化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开展任务导向的互动活动,例如在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时增设多元反馈环节,或在阅读任务后引导其进行批判性反思,帮助学生在深入分析文本或他人观点的过程中主动应用和转化所学知识。这种设计不仅能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利用所感知的资源,还能有效地将这些资源和机会转化为实际学习成果。

其次,研究方法的革新是推动未来研究持续发展的动力。未来可结合更加多元且互补的定量、定性分析方法,以深入探究技术赋能下高校外语课堂互动模式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41具体而言,可采用个案研究并结合混合方法设计,综合课堂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手段,深入剖析某外语课堂中技术赋能的互动模式,揭示其在实际教学场景中的运作情况和影响因素。实验法可用于比较不同技术工具在课堂互动中的实际效果,量化其对互动动机、投入以及学习效果等的提升,如通过设置对照组与实验组,在相同教学内容下评估不同技术介入对互动模式的影响差异。历时研究可追踪技术赋能下外语课堂互动模式的长期演变,探讨其对学习者学习行为和成果的持续影响。对比研究则可通过不同高校或外语课堂的互动模式比较,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究技术赋能对互动模式的影响。综合运用这些研究方法,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技术赋能下高校外语课堂互动模式的特点和规律,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如何通过互动策略培训提升互动促学效果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Dao将课堂互动策略分为四种:元认知策略指学习者有意识地监控、调节和评估自己的互动行为和策略使用;认知策略强调通过自我监测、注意及自语等手段促进任务完成和有效交流;社交策略涉及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共同学习目标;情感策略则通过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营造有趣的互动氛围并展现积极的情感态度。42学习者采取的互动策略对技术赋能下高校外语课堂互动的促学效果有重要影响。为实现不同互动策略效果的最大化,有必要开展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策略培训。教师培训应涵盖技术应用、互动策略知识、教学设计与实践等方面,帮助教师掌握必要的技术素养、策略知识储备和教学实践经验。具体培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模拟课堂等方式,使教师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练习如何引导和促进有效互动。学生培训可依照“准备、演示、实践、自我评估、巩固和扩展”五个阶段展开。43学生需要在准备阶段了解互动策略的重要性与使用方法;在演示和实践阶段,通过情景模拟等活动在技术赋能环境下练习运用这些策略;自我评估阶段则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互动表现,识别需要改进之处;最后通过巩固和扩展阶段,学生逐步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互动策略。研究者可采用科学严谨的研究设计,就互动策略培训的过程和效果展开调查,以评估培训活动的实施情况以及不同互动模式的促学效果,进而为教学实践提供最优建议,促进高校外语课堂互动模式的持续优化和改进。

四、结语

通过对技术赋能下高校外语课堂互动模式研究的系统梳理,本文探讨当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以及多元互动融合等多种互动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具体建议。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高校外语课堂的互动模式会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未来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素养和互动策略知识储备,进一步探索如何整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创设积极的课堂互动环境,为构建更加开放、包容、互动的学习空间作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徐锦芬.二语学习同伴互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2] Lyster R.Negotiation of form,recasts,and explicit correction in relation to error types and learner repair in immersion classrooms [J].Language Learning,2001,51(S1):265-301.

[3] Philp J,Walter S,Basturkmen H.Peer interact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what factors foster a focus on form? [J].Language Awareness,2010,19(4):261-279.

[4] 龙在波,徐锦芬,潘彧.外语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和谐关系构建个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5):57-67,148-149.

[5] Adams R.Do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benefit from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A].Mackey A.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 series of empirical studies [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457-483.

[6] Sato M.Interaction mindsets,interactional behaviors,and L2 development:an affective-social-cognitive model [J].Language Learning,2017,67:249-283.

[7] Li M.Researching and teaching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in the digital age [M].Cham:Palgrave Macmillan,2022.

[8] Pham H T P.Computer-mediated and face-to-face peer feedback:student feedback and revision in EFL writing [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22,35(9):2112-2147.

[9] Dubovi I.Cognitive and emotional engagement while learning with VR: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methodology [J].Computers amp; Education,2022,183:104495.

[10] 雷鹏飞,徐锦芬.多元互动视角下EFL学习者互动思维量表构建及应用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2,(5):66-77,146-147.

[11] van Lier L.The ecology and semiotics of language learning: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M].Boston:Kluwer Academic,2004.

[12] Gasser L,Grütter J,Buholzer A,et al.Emotionally supportive classroom interactions and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teachers as caring and just [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18,54:82-92.

[13] Ene E,Upton T A.Synchronous and asynchronous teacher electronic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 in ESL composition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18,41:1-13.

[14] Shintani N,Aubrey S.The effectiveness of synchronous and asynchronous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on grammatical accuracy in 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6,100:296-319.

[15] 唐建敏,刘德美,杨明.不同计算机交流环境下书面纠正性反馈对英语语法习得的影响[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9,(3):19-25,18.

[16] Ene E,Upton T A.Learner uptake of teacher electronic feedback in ESL composition [J].System,2014,46:80-95.

[17] Philp J,Adams R,Iwashita N.Peer 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1st ed.) [M].New York:Routledge,2014.

[18] Blum-Kulka S,Snow C E.Introduction:the potential of peer talk [J].Discourse Studies,2004,(6):291-306.

[19] 张秀芹,贺玉珍.网络实时文本交际互动中的同伴支架研究——与课堂互动相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4):96-102,160.

[20] 郑佩芸.不同英语水平对子组合的语言输出和互动模式研究——基于网络书面实时交流的实证探索[J].外语界,2011,(3):60-67.

[21] Arnold N,Ducate L,Kost C R.Collaboration or cooperation? Analyzing group dynamics and revision processes in Wikis [J].CALICO Journal,2012,29:431-448.

[22] Cho H.Synchronous web-based collaborative writing:factors mediating interaction among second-language writers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17,36:37-51.

[23] Lin H.Establishing an empirical link betwee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and SLA:a meta-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J].Language Learning amp; Technology,2014,18(3):120-147.

[24] Akiyama Y.Learner beliefs and corrective feedback in telecollaboration: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J].System,2017,64:58-73.

[25] Shang H,Sivaparthipan C B,ThanjaiVadivel.Interactive teaching using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J].Computers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2022,100:107811.

[26] 徐锦芬,杨嘉琪.技术赋能外语合作学习研究的范围综述[J].外语电化教学,2023,(2):42-48,111.

[27] 何旭良.句酷批改网英语作文评分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3,(5):64-67.

[28] Ranalli J,Link S,Chukharev-Hudilainen E.Automated writing evaluation for formative assessment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investigating the accuracy and usefulness of feedback as part of argument-based validation [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6,37(1):8-25.

[29] Algaraady J,Mahyoob M.ChatGPT′s capabilities in spotting and analyzing writing errors experienced by EFL learners [J].Arab World English Journal,2023,(9):3-17.

[30] Lee S,Ha S,Widdows R.Consumer responses to high-technology products:product attributes,cognition,and emotions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1,64:1195-1200.

[31] Ayedoun E,Hayashi Y,Seta K.A conversational agent to encourage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the contex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5,60:1433-1442.

[32] Heift T,Rimrott A.Learner responses to corrective feedback for spelling errors in CALL [J].System,2008,36:196-213.

[33] Barrot J S.Using automated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in the writing classrooms:effects on L2 writing accuracy [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23,36(4):584-607.

[34] Li R.Effects of 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on EFL/ESL reading comprehension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amp; Society,2022,25(3):15-29.

[35] Bai L,Hu G.In the face of fallible AWE feedback:how do students respond? [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7,37(1):67-81.

[36] Wang X,Liu Q,Pang H,et al.What matters in AI-supported learning:a study of human-AI interactions in language learning using cluster analysis and epistemic network analysis [J].Computers amp; Education,2023,194:104703.

[37] 徐锦芬,龙在波.多元互动环境下学习者写作反馈投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2,(5):21-31,144-145.

[38] Zhang Z,Hyland K.Fostering student engagement with feedback:an integrated approach [J].Assessing Writing,2022,51:100586.

[39] Xu L,Zhang T.Engaging with multiple sources of feedback in academic writing:postgraduate students′ perspectives [J].Assessment amp;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2022,48(7):995-1008.

[40] 徐锦芬,杨嘉琪.英语学习多元互动投入与互动思维的潜在剖面分析[J].现代外语,2024,(4):503-515.

[41] 刘立勇,熊文新.语言政策与规划中的能动性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语学刊,2024,(3):9-18.

[42] Dao P.Effect of interaction strategy instruction on learner engagement in peer interaction [J].System,2020,91:102244.

[43] 徐锦芬,寇金南.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策略培训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1):84-95,159.

A Review on Interaction Modes in Technology-Empowered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in Higher Education

Xu Jinfen Yang Jiaq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search on interaction modes in technology-empowered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in higher education,aiming to explore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existing gaps.Through analyzing relevant literature,it is found that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peer interaction,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and multiple interaction are the four primary modes of interaction in technology-empowered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The academia has explored these interaction modes to varying degrees and formed basic understandings.However,there is still a need for improvement in theoretical frameworks,research methods,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This paper thus suggests that future research exp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innovate research methods,and focus on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action through strategy training.This review aims to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ors,helping them better addres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interaction in technology-empowered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Key words:

technology empowerment;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in higher education;classroom interaction modes;research trends

责任编辑:王 晓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生态视角下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多元互动研究”(20AYY015)

作者简介:徐锦芬(1963- ),女,江苏无锡人,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外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技术赋能
打造视听精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传媒(2020年10期)2020-12-07 06:10:08
融媒环境下移动直播的发展策略探析
以技术赋能推动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
区块链技术赋能宣传思想工作创新:价值、隐忧与规制之道
理论导刊(2020年8期)2020-08-16 14:02:43
基于数据画像的短视频领域中知识动员模型研究
现代情报(2020年7期)2020-07-09 03:40:48
重大议题报道中融媒创作的技术赋能分析
主旋律宣传的创新与突破
中国广播(2019年9期)2019-10-30 08:45:30
技术赋能教育革新:从CAI到智慧教育
智慧课堂学习体验:技术赋能身体图式的唤起
短视频发展的七个法则
新闻爱好者(2019年6期)2019-06-28 03: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