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新时代体育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主动思想。这一伟大思想视野宏阔、系统全面、博大精深,为促进体育发展赢得主动、赢得先机、赢得优势提供了根本保障。研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引领新时代体育发展的内涵意蕴包括发挥推动体育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赢得体育发展的主动权、争取体育发展的战略主动;要素要求包含体育发展主体需要具备高度的历史自觉、科学的历史思维、坚定的历史定力;实践路径涵盖发挥历史主动必须聚焦体育发展主题、尊重体育发展规律、不断开创体育发展新局,为党在新征程上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的历史主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体育需求,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历史主动;体育强国;内涵意蕴;要素要求;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25)01-0001-08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t its core, and with great historical initiative, immense political courage, and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e entire Party an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been united to drive historic transformations and achieve historic accomplishments in sports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is ha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profound and rich historical initiative thought, which has a wide field of vision, comprehensive system and extensive meanings, it provided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sports development to win the initiatives, opportunities and advantages. The connotations of this great thought include leveraging subjective initiative to promote sports development, seizing the initiative in sports development, and striving for strategic initiative in sports development. The required elements include that the main body of sports development must possess a high degree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scientific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firm historical focus. The practical paths involve concentrating on the theme of sports development to fully take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respecting the laws of sports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ly pioneering new developments in sports. These efforts hav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arty to continually strengthen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style sports modernization on the new journey in the new era, to meet sports demands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and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Key words:Historical initiative; Sports power; Connotations; Elements; Practical paths
发挥历史主动是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把握和洞察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去影响和改变历史进程,从而掌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1]。党领导体育发展一百余年的奋斗历史,特别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奋进历程,就是对充分彰显历史主动的生动诠释[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推进和拓展体育事业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体育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号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4],提出了接续发挥历史主动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系统梳理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引领体育发展的内涵、要素与路径,理解发扬体育发展的历史主动“是什么”,诠释掌握体育发展的历史主动需要“有什么”,揭示发挥体育发展的历史主动应该“做什么”的问题,既是新征程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重要论述研究的理论需要,也是不断把握体育发展的历史主动,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体育力量的现实要求。
1 习近平总书记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引领新时代体育发展的内涵意蕴
对“主动”的理解是习近平总书记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认知基础,是进一步构建和阐释发挥历史主动引领体育发展内涵的决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主动”的观点认识,突出强调了体育发展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赢得主动权和争取发展主动等内容,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引领体育发展的基本内涵。
1.1 发挥推动体育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能动”作为“被动”的反义词使用,明确了“主动”的能动含义。他指出,“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5]。“历史主动性”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无产阶级在推动历史进步过程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动观,他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6]。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布局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一是将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大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体育事业是党和人民共同的事业,人民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主体,围绕体育让生活更加美好,体育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增添健康、快乐和幸福这条主题主线,将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体育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体育需要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二是构建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体育发展格局,促进体育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更加高效地惠及全体人民。通过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体育发展理念,夯实人民群众在体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新时代十余年来,我国体育场地达459.2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9平方米,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37.2%,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8]。这既是人民群众提升参与体育活动主观能动性的重大成效,也为进一步增强体育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奠定了基石。
1.2 以赢得体育发展的主动权为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性质,指明进步力量必须赢得主动权这一唯一的正确路径。在此基础上,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统治阶级称为“历史上主动的阶级”[9],指出统治阶级掌握着决定历史发展进程的主动权,这也就进一步从发挥历史主动的角度印证了无产阶级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实践出发,高度强调了“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10],肯定了拥有主动权是发挥历史主动的根本目的。掌握不了发展的主动权,就难以形成历史主动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掌握主动权的重大意义,他指出,“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1]。掌握主动权意味着一种超前性,需要在体育发展中下好“先手棋”、做足提前量,进而把握先机、乘势而上。通过宣传运动促进健康理念,将预防作为最经济、最有效、最直接的健康策略,运动是良药、体育“治未病”等健康观念深入人心。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紧紧围绕奥运周期备战,主动向弱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宣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我国创冬奥参赛历史最好成绩,巴黎奥运会取得夏奥境外参赛历史最佳成绩,多个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瞄准体育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和短板,积极扩大体育消费,促进“商旅文体展”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体育产业增长新动能。“村超”“村BA”“村跑”等乡村体育赛事活力四射,既成为基层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平台,也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2012年以来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13.2%和15.4%,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12]。作为催人奋进的嘹亮音符,中华体育精神、新时代的女排精神、北京冬奥精神传承发展、凝心聚气,奏响了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时代最强音。这些成绩的取得使我们逐步摆脱体育发展后滞于人的历史面貌,成为新时代不断掌握体育发展主动权的重要内容。
1.3 不断争取体育发展的战略主动
马克思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等多部历史文献中,表达了无产阶级在经过长期以实现解放为目标的斗争的基础上,不断争取历史主动的思想。他们曾批判以往的哲学家们总是囿于“解释世界”,而关键在于“改造世界”[13]。毛泽东始终认为,“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14],号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争取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立于时代潮头,紧扣新的历史特点,科学谋划全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坚定不移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15]。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就是要精准分析主次矛盾与利害关系,抓住重点、提前谋划,精心进行战略布局,主导事务发展走向,达成对我有利的战略态势,进而实现战略目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体育需求不断增长。面对这一新趋势新动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超前布局,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滚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6年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发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2020年颁布《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2022年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党的二十大将建成体育强国作为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此外,注重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三大战略的互联互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翼齐飞”,深入推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体育主动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体育的功能、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16]。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7]。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号召“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18],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求健康幸福的战略取向和战略远见。
2 习近平总书记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引领新时代体育发展的要素要求
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自身素养影响着历史主动发展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体育发展的进程中呈现出高度的历史自觉、科学的历史思维和坚定的历史定力,充分诠释了发挥历史主动的主体要素要求,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为不断增强体育发展的历史主动提供了强大底气。
2.1 体育发展主体需要具备高度的历史自觉
所谓历史自觉,是指历史主体对历史动向的觉察、觉悟和觉醒,对历史进步的确信、向往和追求,是发挥历史主动的必要前提[19]。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体育发展的历史自觉主要源于对体育发展主体、动力、大势的准确把握。其一,他始终强调人民群众创造体育发展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圆心”,人民是体育发展的主体,他在多个场合提出要把人民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其二,他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体育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1]。加强科技创新是体育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完善国家体育战略科技力量、创新体育科技管理机制、健全体育科技人才体系等,努力实现体育科技自立自强。将推动体育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作为重大任务,坚持发展壮大新兴体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三,他深度把握体育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发展趋势。体育作为联通内外世界的桥梁,是人类通用的“语言”。新时代元首体育外交向世界传递友谊与善意,体育人文交流为大国外交提供活力,我国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体育友好关系,主场举办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筹办哈尔滨亚冬会等大型国际赛事有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通过军运会积极传递“止戈为武”“和平发展”的中国理念,广泛举办“一带一路”体育赛事活动,体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独特表达[22]。
2.2 体育发展主体需要具备科学的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指将历史作为视域、内容和标准的思维范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是科学的历史思维的产物。对唯物史观的坚守使习近平总书记在认识和把握体育发展的重大问题时能够始终顺应历史规律、发挥历史主动。其一,以历史作为视域的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历史思维要求在时间上整体把握过去、现在和将来,空间上整体把握自身和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凝聚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发展的思想结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体育学说的新境界,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珍贵的时代价值[23]。同时,通过日益扩大的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践行全球体育文化交流与互鉴的主张,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格局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其二,以历史作为内容的思维是一种过程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24],彰显了知古鉴今、指引未来的力量。从体育救国、体育兴国,到建设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真正实现体育发展精神强、物质强、融入强、制度强、全面强,体现出清晰而笃定的过程性思维。其三,以历史作为标准的思维是一种客观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将现阶段我国体育发展的定位表述为“跻身世界体育大国、奥运强国之列”,既肯定了我国参与体育的人口之多、规模之大,在奥运会上奖牌和金牌名列前茅的现实成就,也清醒地看到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在“三大球”以及田径、游泳等对抗性、基础性大项上的差距,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
2.3 体育发展主体需要具备坚定的历史定力
历史定力强调的是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完成历史任务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体育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作出系列指示批示,彰显出强韧的历史定力,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的时代航向[25]。其一,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符合中国体育发展实际、反映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适应体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这是经由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党和人民检验的沧桑正道[26]。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是新时代体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其二,必须始终坚持新型举国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女排代表时指出,“坚持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努力开创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新局面”[27]。新型举国体制通过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优化体育领域资源配置,既有效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鼓励统筹和协调并举、因地制宜发展体育的灵活创举,既依托体制内的政策帮扶,也注重体制外的职业化培养,是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其三,必须始终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的精神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探索现代化也由被动开始转为主动[28]。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的体育实践深刻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体育发展最重要的经验,是做好各项体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持续加强和改善党对体育发展的全面领导,是推动体育改革发展、建设体育强国的坚强保证。体育发展主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体育发展方向和道路的选择能力以及克服阻力、深化改革的能力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对发展主体历史自觉、历史思维和历史定力的强调,为新时代增强体育发展的历史主动夯实了主体性基础。
3 习近平总书记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引领新时代体育发展的实践路径
发挥历史主动本质上是一个立足实践、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的课题,需要在体育发展中聚焦主题、尊重规律、开创新局。远瞻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美好前景,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和擘画的蓝图奋力作为,紧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把体育发展的“大写意”转变为“工笔画”,不断开拓新征程上体育发展新路径新赛道。
3.1 发挥历史主动必须聚焦体育发展主题
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9]。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人类历史就是在不断解决不同时代的主要问题中而不断前进的。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要坚持把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新征程体育发展的主题,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厚植根基。(1)坚持党建引领体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30],这一重大论断深刻表明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有学者从初心使命、哲学智慧、治理能力和宽宏胸怀4个方面阐述了党的领导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最大优势的缘由[31]。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绝对领导,需要紧盯体育领域党建短板,着力解决“重业务、轻党建”的普遍问题。扎实做好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党建工作,加强运动队党组织建设,广泛建立赛事临时党支部,特别是重点解决基层体育发展中党组织弱化、虚化、泛化等问题,让党的领导成为新征程上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32]。(2)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体育发展。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33]。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体育发展,必须把促进体育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把实现体育各领域、各方面、各项目协调发展作为内在要求,把促进体育绿色发展作为普遍形态,把扩大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作为必由之路,把实现体育发展成果共享作为最终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坚持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新时代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体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在体育发展中突出科技创新,加快“数智”体育发展,更加便捷、更加优质地实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处理好体育发展中政府顶层设计和市场实践探索的关系,传统体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体育产业、未来体育产业的关系,体育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关系,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与体育对外开放的关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牢牢掌握体育发展的主动权和制高点。
3.2 发挥历史主动必须尊重体育发展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是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历史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辩证统一的过程。注意把握发展规律,提炼事物发展中的规律性认识至关重要。因此,洞察和把握体育发展的时与势,才能更加有力地掌握体育发展的历史主动。(1)注重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从宏观上看,自1984年我国首次确立建设体育强国目标以来,1993年开启了深化体育改革的大幕,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新时代体育强国步伐蹄疾步稳,党的二十大正式明确建成体育强国的时间表,为我国体育发展下达了任务书、绘制了路线图。时间上比《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2050年建成体育强国提前了15年,进程的压缩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必须加倍努力保质保量完成体育强国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和要求。从具体领域看,要按照《“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等政策文件要求,完成好“十四五”时期体育领域各项工作,科学谋划“十五五”期间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备战奥运新周期、加快推动“三大球”振兴、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数字化和智慧化体育发展等相关工作,为实现体育强国目标贡献阶段性成果。(2)注重以共同富裕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同富裕工作。他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34]。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重要特征之一,顺应了我国从“先富带后富”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律,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体育共同富裕,根基在基层,落点是坚持体育惠民、体育助民、体育富民、体育利民。要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迭代升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应用场景,切实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公平、更可亲的公共体育服务,以体育之力、体育之美、体育之雅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成效[35]。(3)注重地区间人群间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放在一个人口14亿多之巨的大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成立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从战略全局上谋划区域重大战略。顶层设计上,要注重东、中、西、东北部以及城乡间体育发展资源的统筹调配,在政策、资金、人才、物件等要素上向欠发达地区适当倾斜,完善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做好体育对口帮扶工作,充分发挥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提升人民群众健康幸福指数[36]。此外,在聚焦重点人群体育发展上下功夫。老年人、儿童和青少年使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机会最多、频率最高、时间最长,要重点保障“一老一小”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让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体条件和健康状况的人群公平享有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让体育的活力与快乐遍布街头巷尾、走进千家万户[37]。
3.3 发挥历史主动必须开创体育发展新局
历史发展是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统一的过程。把握历史主动要通过创造历史偶然对历史必然的积极推进作用,发挥历史发展主体善抓机遇、敢迎挑战的主动精神,不断推进历史大业向善向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时期。要深刻领会和把握深化体育改革的时代要义,持续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体育的制度生命力、经济贡献力、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1)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领域改革开放。有学者认为,新时代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的改革、是坚持系统观念和加强整体谋划的改革、是着力加强制度建设的改革[38]。要以体育领域制度建设为牵引,深入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加快《全民健身条例》等法规文件的修订工作,更好落实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县(区)、镇(乡)、社区(村)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立规明矩,为体育发展提供强大制度保障[39]。拓宽“体育+”“+体育”疆界,促进体育与农业、商业、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卫生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抓好竞技体育备战米兰冬奥会、洛杉矶奥运会等重点工作,打造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新机制,完善职业体育管理体制机制;破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单一问题,健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机制;进一步激发体育产业体育市场活力,壮大体育市场主体,走好“商旅文体展”融合发展之路,打好“冰雪经济、银发经济、首发经济”牌,积极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2)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体育文化发展。文化是人类在精神领域创造的成果,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当经济水平足以支撑人的基本物质生活,人们必然开始从注重使用价值向关注观念价值和文化价值转变[40]。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建设,多次对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事业和体育文化产业、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深邃要义,从“七个着力”中汲取促进体育文化繁荣的思想伟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文化,以“两个结合”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根基,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中探索新时代体育文化繁荣的“密码”,以高度的文化认同感做好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大力开展“中华体育精神颂”的宣传与推介,以强烈的历史主动增强体育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深化体育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体育文明建设[41]。(3)持续推动体育各领域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步伐,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体育“四个重要”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为国争光能力,创新发展模式,优化项目布局,构建更加高效、更具活力的竞技体育项目格局,重点加强后备人才培养的体系化建设,确保竞技体育后继有人、人才辈出[42]。始终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体育高质量发展,深刻总结巴黎奥运会的得与失,深入推动体育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建更高水平的体育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持续加强体育行风建设,坚决打击体育领域违法乱纪行为,永远吹响体育反腐败的冲锋号。处理好体育发展中经济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把社会公众对体育发展的期盼、基层体育发展的有益经验充分吸收到体育改革发展中来,让人民群众在体育强国建设中收获健康、享受幸福、感受温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续写体育事业的荣光。
4 结 语
在推动体育发展中担当历史责任、彰显历史主动,是一项薪火相传的事业,也是一项接续奋斗的伟业,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推动体育发展的智慧和心血。唯有把握历史主动,才能胸怀体育强国之志,锤炼以体强国之技,勇献强体强国之力。这一点,在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晰。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中,号召以只争朝夕的历史主动,勇建强国之功[43]。在历史主动之前强调“只争朝夕”,突出表达了时不我待,必须争分夺秒、勇立潮头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体育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冲击和影响,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新期待新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更加注重和聚焦体育领域改革发展的系统集成、关键环节与实际效果,全力打好体育发展“主动仗”,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中,朝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 陈答才.邓小平发挥历史主动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6):123-132.
[2] 陈丛刊.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发展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写在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4,23(1):1-7,82.
[3] 新华社.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N].人民日报,2021-12-29(1).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2.
[6]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19.
[7] 陈宁.高质量全民健身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49(1):1-5,23.
[8] 仲音.以全民健身助力全民健康[N].人民日报,2024-08-08(1).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3.
[10]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7.
[11] 习近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N].人民日报,2023-04-16(1).
[12] 王裕雄.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N].经济日报,2024-08-24(10).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6.
[1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23.
[15]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
[16] 陈丛刊,陈宁.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础、重点与实践[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7):43-55,65.
[17]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
[18] 人民日报社.戒骄戒躁 再接再厉 为建设体育强国再立新功[N].人民日报,2024-08-21(1).
[19] 杨河.历史自觉 历史自信 历史主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9(6):5-16.
[20] 陈丛刊,王思贝.从五个维度认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3,41(1):20-28,105.
[21] 新华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22] 新华社.《迈向体育强国之路——习近平关于体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启示》智库报告发布[N].人民日报,2024-08-28(4).
[23] 陈丛刊,王思贝.习近平关于全民健身重要论述的逻辑旨归、时代意蕴与实践引领[J].体育科学,2021,41(12):39-47.
[24]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4.
[25] 吕婵,尹佳琪,刘春华.习近平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旨归、源起与时代价值[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2,40(6):55-61.
[26] 陈丛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形成逻辑、实践优势与发展指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9):5-11.
[27] 新华社.习近平会见中国女排代表[N].人民日报,2019-10-01(1).
[28] 张占斌.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全面深化改革[J].前线,2024(8):27-30.
[29]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30] 人民日报社.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31] 田旭明.党的领导何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7):52-62,138.
[32] 陈丛刊,王思贝.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实践的特征、启示与发展展望[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2,40(6):16-23.
[33] 人民日报社.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2021-01-12(1).
[34]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2).
[35] 王思贝,陈丛刊,郑家鲲.共同富裕目标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逻辑关系、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4,41(2):184-193.
[36] 王思贝,郑家鲲,陈丛刊.新时代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价值审视、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J].中国体育科技,2023,59(1):3-12.
[37] 李彦龙,常凤,陈德明.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逻辑遵循、实践理性与推进路向[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3,41(1):1-9.
[38] 陈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几个鲜明特征[J].中共党史研究,2024(3):5-14.
[39] 陈丛刊.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十周年:时代特征、主要成就与实践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4,50(6):31-40.
[40] 韩喜平,杨羽川.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论析[J].社会科学战线,2024(8):67-74.
[41] 陈丛刊,王思贝.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体育文化繁荣的逻辑遵循与实践指向[J].体育科研,2024,45(5):21-28.
[42] 陈丛刊.全面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国的逻辑进路、内涵特征与实践方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3,40(1):1-9.
[43] 人民日报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24-0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