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质变跃迁,新质生产力是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供给端、需求端、供需平衡层面探讨新质生产力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新优势、新动能,新质生产力通过产业融合、技术创新、绿色低碳、资源配置效应机制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监管体系与政策引导细则缺乏、对高质量发展存在认知偏差、供需结构呈现非对称性、数据鸿沟与信息不对称现象、新质劳动力要素配置能力薄弱、资源配置效率偏低的现实瓶颈,提出健全市场监管体系与增强主体治理能力、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驱动作用、增强户外运动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建立数据流通交易市场、提升劳动力要素资源配置效率、驱动户外运动资源精准配置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供需逻辑;效应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25)01-0056-08
Abstract:As a qualitative tran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the source of driv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By using literature and other metho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pattern, new advantages and new momentum of high-quality productivity driv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from the supply side, demand side and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level.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rive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through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reen and low-carbon,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effect mechanism. Based on the actual bottlenecks of the lack of regulatory system and policy guidance rules, the cognitive bia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asymmetry of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 the phenomenon of data gap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e weak ability of the new quality labor force to allocate factors, and the low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t puts forwar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improving the market supervision system and enhancing the main body governance ability,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ing the driving rol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whole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chain, establishing a data circulation and trading marke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new quality labor factor allocation, and driving the accurate allocation of outdoor sports resources.
Key words: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Supply and demand logic; Effect mechanism
《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以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持续释放户外运动消费潜力,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户外运动需求和美好生活向往。作为体育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品牌影响力薄弱、产品与服务供给匮乏、户外运动专业人才缺乏、自然资源开发有限、市场潜力有待挖掘等堵点,亟须利用先进理论来指导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为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并驱动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展现出强大的理论指导性。目前,有关学者主要从数字经济、新时代、双碳背景、“一带一路”、消费促进等背景、视角探究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内涵、转型升级、发展困境及纾解之策,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作用视角来探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相对不足。据此,通过深入阐述新质生产力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与供需逻辑,多维度解构其效应机制,着重探究如何运用新质生产力理论来赋能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 新质生产力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由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户外运动产业是指以自然环境形成的基地设施为载体,以亲近自然、竞技探险、社交互动、户外教育为主要目的,向用户提供户外运动教育与培训、户外竞赛表演、户外用品制造等产品与服务的经营性和生产性业态[2-3]。新质生产力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这三方面。一是劳动资料方面,数字技术应用为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能化、数字化工具,实现户外运动社交情境化、展示互动化、体验数据化、场景感知化,形成沉浸式消费空间。此外,新质生产力驱动户外运动场地设施迭代升级,户外健身智慧步道、智慧滑雪场馆等设施建设,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数字化户外运动环境,提升户外运动场地设施运营效率。二是劳动对象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丰富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类型、功能,如在虚拟攀岩、虚拟高海拔攀登、智能户外可穿戴设备等新型产品出现,提供高效化、便捷化户外运动体验,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利用物联感知、大数据挖掘等技术,企业可全周期深度挖掘用户需求,通过对收集数据的智能分析,形成用户画像和需求图谱,进而提升户外运动消费满意度,助推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此外,引导企业研发易运输、便携式、可折叠、体积小的户外运动装备器材,通过健全质量检测与控制标准,增强户外运动用品生产的安全性,进而提高用户消费体验。三是劳动者方面,新质生产力要求户外运动劳动者具备数据科学、数字科技、精准营销等技能水平、专业素养,以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此外,通过服务型制造与智能制造,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户外运动需求。
新质生产力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跨界融合、产业链升级、消费模式创新、科技融合特征。一是跨界融合,新质生产力促进户外运动产业与教育、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空间,进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融合化、多元化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二是产业链升级,新质生产力优化升级户外运动产业链供需两端,从户外服装、户外器材等生产研发、售后服务、分配交换、市场营销,优化升级着户外运动全产业链,大幅提升户外运动产品效率与质量。三是消费模式创新,新质生产力赋能深刻变革户外运动消费模式,突破传统时空限制,使户外运动消费模式走向线上线下、虚拟消费、数字消费模式。四是科技融合,新质生产力通过与VR、AR技术融合,为人们提供沉浸式的训练体验,模拟高山滑雪、攀岩等极限运动场景,降低运动风险的同时提升训练效果,进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户外运动需求。
2 新质生产力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供需逻辑
《运动户外消费者运营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户外运动用品消费市场规模将以双位数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大,接近6 000亿元[4],展现出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1)供给端。通过推动户外运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数字化转型升级等方式,整体提高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供给效率与质量,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2)需求端。不断催生的户外运动产业形态和巨大的市场消费规模是助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3)供需平衡。通过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提升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水平,扩大产品与服务供给,优化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布局,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之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户外运动需求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2.1 供给端:新质生产力是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通过推动技术颠覆性创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驱动户外运动产业向更高层次跃迁,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1)新质生产力提升产品与服务供给效率。数字技术深度应用到户外赛事活动、市场营销、生产制造、产品研发等全环节,整体提高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供给效率。一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高质量发展增加管理人才需求,专业人才可为企业提供科学化管理服务,促进户外运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应用使企业实现管理过程、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在提升产品生产效率过程中提供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三是驱动产业融合化发展。推动户外运动产业与卫生、健康、养老、教育、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跨界融合提供了广泛多样的消费选择,驱动户外运动产业边界向外延伸。(2)新质生产力提高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作为系统性工程,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建立绿色低碳化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供给体系,整体提高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政府要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5],加大对企业研发绿色低碳技术的支持力度,实现技术颠覆性创新,生产低碳化、绿色化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用户要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在购买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时,要关注可持续性,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与服务。
2.2 需求端:新质生产力是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的融合性、引领性、高效性、创新性优势,为培育壮大户外运动产业市场规模提供强劲动力。基于新质生产力驱动,人们的个性化、多元化、数字化需求引导供给端提供丰富多样的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并通过“户外运动+”产业融合创新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6],互联网成为链接户外运动产业供需两端的桥梁,通过电商平台、网红带货、微信小程序等传播媒介进行户外运动产品营销,充分利用传播媒体的社群效应,不断扩大户外运动消费。互联网为人们构建的全新户外运动消费场景,在降低购买成本过程中使人们摆脱空间与时间的物理限制,实现户外运动社交情境化、运动消费场景感知化、运动展示互动化、运动体验数据化。此外,作为在互联网下成长的群体,“Z世代”群体对小众体育项目(登山、徒步、骑行、冰雪、露营等)具有强烈的参与热情,促进户外运动项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通过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快手等渠道进行多向互动、交流分享,使之形成户外运动社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如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Z世代”群体过去一年在露营装备上的花费中,35.6%消费者会选择1 000~3 000元,29.2%消费者会选择3 000~5 000元[7]。此外,数字技术应用改变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模式。数字赋能催生户外运动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激发市场消费活力,线上智能骑行、智能划船、模拟飞行等产品和服务发展,拓宽户外运动消费选择空间,丰富户外运动消费内涵。数字技术发展催生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消费新业态,引导高端消费回流,提升户外运动消费便捷化、智能化程度,并创新户外运动产品形态,通过利用AR、VR技术打造沉浸式户外运动体验空间,增强户外运动消费的构感知性、交互性,使之在户外运动消费场景中融入康养、娱乐、社交等元素,以壮大户外运动产业市场规模。
2.3 供需平衡:新质生产力是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新质生产力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促进供需动态平衡,深度挖掘户外运动消费潜力,以助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市场供需变化与新质生产力加持下,户外运动产业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且具有户外运动产业市场细分化、发展格局均衡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发展水平提升化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稳步增长,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市场日益活跃,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户外运动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基于人们多样化、个性化、多元化、数字化需求,不断创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模式,使之呈现出线上线下消费形式,让人们更愿意选择在线户外瑜伽课程、线上冰雪运动赛事、智能山地车骑行、虚拟攀岩、虚拟高海拔攀登等新型消费模式。户外运动产业结构合理化涉及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产业之间的关系、产业的功能、产业的组成以及社会文化、市场供给、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现行我国户外运动产业结构向更加合理化方向发展,户外运动设施、户外运动赛事、户外运动旅游、户外运动媒体、户外运动用品、户外运动教育等业态呈现相对均衡的发展状态,多业态协同发展能满足人们数字化、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基于主动健康理念和政策制度驱动,户外运动产业呈现日趋均衡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和快速增长态势,城乡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水平相对均衡[8],人们户外运动消费呈现均衡现象。
3 新质生产力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机制
3.1 技术创新效应机制:数字技术应用创新户外运动产业生态系统
在新质生产力的加持下,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数字技术正在重塑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边界、规模、结构,且深刻改变户外运动企业之间的互动模式,形成创新网络体系。此种创新模式突破空间与时间、传统地理限制,实现精准配置户外运动产业资源和优化创新要素,提高户外运动产业创新发展效率。元宇宙、数字孪生、深度学习、增强现实等技术深度应用,创新传统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模式,为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丰富户外运动产业形态。如“浙里安营”数字化应用小程序,利用数字技术开发“安心营”场景,发布露营数字地图,集成6个子应用,打通大数据、公安等部门数据,实现与携程、小红书等OTA平台互通,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且现有95家营地、3 126个营位建档立库、纳入线上监管[9]。这是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创新户外运动产业生态系统,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
3.2 产业融合效应机制:融合共生驱动户外运动产业质量升级
数字技术深度嵌入户外运动产业领域,促进户外运动各业态之间实现深度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助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基于数字技术赋能与数据驱动加持,创新性研发生产模拟飞行、智能骑行、智能划船、虚拟冰雪赛事等产品,以及智慧管理服务系统,衍生户外运动新业态、新产品,形成新的户外运动产业体系,进而改变产品生产成本函数,创造管理服务模式,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二是新质生产力促进跨界融合,丰富户外运动市场供给,以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如第25届冰雪大世界园区运营中运用灯光联动控制系统,创新实现了园区八块龙形冰面和主塔灯光的整体联动效果,通过航拍宣传,提升了冰雪大世界的科技感和体验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且推进了“冰雪+数字”“冰雪+5G”等智慧化概念在冰雪旅游项目中的广泛应用[10]。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拓展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边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3.3 资源配置效应机制:要素协同增强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动力
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化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提升户外运动产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引入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数字科技,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如利用算法技术能精准预测人们的户外运动消费需求,制定精准有效的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营销策略,在增强消费心流体验过程中提升满意度。同时,新质生产力通过建立跨行业、跨层级、跨部门的合作平台,实现各类数字平台之间的信息开放共享、资源深度整合,强化价值共创。如企业可利用在线平台,整合户外运动组织、文旅组织、培训组织、高校等资源,形成合作伙伴关系。此外,随着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使户外运动产业领域引入更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如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智能化、个性化户外运动场景,提升户外运动场地设施服务效率,在实现技术变革过程中创新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管理模式。
3.4 绿色低碳效应机制:绿色低碳厚植户外运动产业生态底色
新质生产力展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是对传统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生产力的实质性超越。通过推广循环经济、利用绿色技术等方式,降低户外运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
通过绿色低碳方式开展户外运动产业经营活动,能减少碳排放、能源消耗,修复修补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绿色的户外运动环境,继而增强户外运动产业市场竞争力、社会形象。通过引入零碳技术、负碳技术、脱碳技术,开发绿色低碳的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们对可持续、生态环保的户外运动需求。同时,推动户外运动产业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研学旅行等深度融合,协同开发低碳化、绿色化户外运动产品,使之在丰富户外运动产业内涵中,拓展消费市场空间。企业要主动承担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生态环保责任,在引发社会关注和吸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者外,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继而驱动户外运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4 新质生产力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瓶颈
4.1 政策环境层面:监管体系与政策引导细则缺乏
新质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变革要求完善法律法规与综合监管体系,但现行户外运动产业发展面临监管评估机制缺位、数字化立法滞后等问题[12]。基于新质生产力驱动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尚未制定专项政策法规,虽然《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均强调提升户外运动科技应用水平、加强AR与VR等智能技术应用、推动科技赋能户外运动场景,但具体细则有待优化。此外,新质生产力提升户外运动商业模式创新效率,使之出现跨层级、跨行业监管交叉现象,对户外运动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监管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但目前政府尚未健全户外运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监管体系,有待增强多元主体数字治理能力[13],也未制定智能骑行、智能划船、模拟飞行等行业质量标准,影响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监管。
4.2 创新能力层面:企业对高质量发展存在认知偏差
在消费需求升级导向下,我国户外运动企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全国户外运动相关企业达20.4万家[14],但在自主创新能力层面,各类型企业的技术、产品、管理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成为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在市场营销、用户画像、产品研发等多方面均有体现。因创新机制缺失、管理模式滞后,导致多数企业在推出新产品时,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部分企业尚未利用画像技术,对人们需求进行画像,市场需求把脉不准,致使供需出现偏差[15],削弱企业自主创新成效。三是前瞻性战略规划与市场调研缺乏,促使户外运动企业在捕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带来的时代契机时显得捉襟见肘。企业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偏差,使之在应用新质生产力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时,无法精准找到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这种认知偏差与创新能力短板,影响户外运动企业市场份额与核心竞争力,且制约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4.3 产业链层面:户外运动产业供需结构呈现非对称性
目前,我国户外运动产业链面临数字平台建设滞后、产业结构失衡、上中下游供需结构不对称、服务支持体系不健全、产销对接不紧密、供应链管理受阻等问题,某种程度上制约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网络平台是连接户外教育与培训、户外运动赛事活动、户外运动用品制造等产业链的关键,服务于人们的消费体验,有助于消除多元主体之间的信息孤岛[16],畅通户外运动消费价值链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精准对接户外运动产品生产、消费、交换、分配全环节,实现产供销全链路,驱动多元主体实现价值共创,进而整体提升户外运动产业链的市场竞争力与协同发展效率。但现行部分企业推进产业链平台建设力度不足,致使尚未形成全链路户外运动产业链平台,影响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促使供需两端之间存在数据孤岛。
4.4 数据流通层面:数据资源要素鸿沟与信息不对称现象
新质生产力以数据要素推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但目前关于数据要素的使用安全、科学分类、权属问题存在,促使隐私安全、数据泄露问题频发,数据交易市场混乱[17]。户外运动产业链数据涉及个人、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市场消费、产业价值等信息,在促进个性化生产、精准化管理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致使户外运动产业链全环节对数据资源需求的不断上涨,但现行各地区采用不一致的户外运动产业数据统计口径,且诸多地区的户外运动产业统计数据仅限行政系统流通,形成数据资源共享壁垒,限制多元主体使用,致使户外运动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各类组织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18]。此外,现有户外运动产业数据缺乏明确细分,各类统计数据仅呈现总产值,尚未按照具体业态、
类别进行呈现,致使多元主体难以直观了解户外运动各业态产值的变化趋势,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阻碍高质量发展。
4.5 人力资本供给层面:新质劳动力资源要素配置能力薄弱
新质劳动力要素成为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的重要因素。基于市场需求动态变化与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户外运动产业领域亟须大量具备国际化视野、数字化战略变革能力、跨界融合能力的新质劳动力。但由于户外运动行业之间流动壁垒、数据信息传递受阻、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创新型人才培训体系不完善[19],促使专业化人才、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难以及时融入户外运动产业发展中,资源配置低效影响市场竞争力和多元主体创新能力。此外,受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户外运动产业领域存在数字化人才短板,新质劳动力资源配置能力不足,促使户外运动产业领域出现人才供需失衡现象,“户外运动产业+复合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双链互补有限。本质原因是户外运动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化人才培养途径[20],且科研机构、市场企业、高校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深度合作,致使尚未健全户外运动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
4.6 市场化程度层面:户外运动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偏低
目前,我国户外运动市场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市场化程度偏低影响新质生产力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市场化程度偏低,使户外运动产业资源受到非市场因素、地方保护主义、行政干预影响,促使户外运动产业资源配置不精准、不高效、不灵活,抑制户外运动消费市场活力,难以精准满足人们的需求。户外运动场地设施运营行业集中度不高,主要以龙头户外运动企业、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的运营管理为主,影响市场化发展程度。二是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致使户外运动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市场企业开发的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存在同质化现象,难以满足人们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促使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受阻。
5 新质生产力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5.1 法治理念层面:健全市场监管体系与增强主体治理能力
一是完善户外运动产业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发展需求与消费状况,及时完善户外运动产业法律法规,为全方位监管市场提供法律支撑。利用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激励户外运动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投资户外运动产业,扩大产业市场规模。利用宏观、中观、微观政策动态调控作用,全面提升户外运动产业领域的就业质量与规模,整体释放市场需求。二是构建智能监管机制。明确市场主体之间的监管职责,构建多元主体协调机制,强化监管的整体性。利用数字技术加强事中监管,精准分析、实时监测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状况。三是建立协同治理模式。利用数字技术为服务型政府建设赋能,全面改革传统政府管理服务模式,推进政府服务的数字化与信息化进程。建立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主导的协同治理模式,以提升户外运动市场服务效率。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改革,积极利用市场无形与政府有形之手,引导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共同制定户外运动产品标准体系,在增强市场竞争力过程中提升市场化发展水平。
5.2 企业认知层面: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驱动作用
企业要认识新质生产力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推进营销渠道搭建、消费场景创新、服务内容扩展、产品研发生产等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室内攀岩馆、室内滑冰馆、室内潜水馆等利用物联感知、人脸识别等数字劳动工具,搭建智能化管理系统,利用物联网感知爬取多源异构消费数据,通过实体门店、电商平台、智能管理系统等场景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畅通多元渠道之间的数据开放共享壁垒,全面应用户外运动产业数据。利用数字技术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以整体性把握人们户外运动消费行为倾向,增强社群粘性,强化人们互动频次,以推进精准营销。全周期挖掘人们潜在的消费需求,以指导企业生产活动,制定前瞻性发展战略。此外,紧密结合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态势,大力研发攀岩、洞穴探险、登山、露营等器材设备,壮大户外运动产业市场规模。推动户外运动产业跨界融合与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户外运动产业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研学旅行等产业深度融合,以提供数字化、多元化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人们户外运动消费需求精准管理,提升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与数量,以促进供需动态平衡。
5.3 产业价值链层面:增强户外运动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以创新驱动为发展战略,加大冰雪、水上、航空等户外运动装备器材研发资金投入,迭代升级户外运动产品与场地设施,主动开发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管理操作系统、产业基础软件,为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立足智能制造,利用数字技术、通信技术推进户外运动用品智能制造,驱动户外运动用品生产模式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数据驱动型、技术密集型,整体提高户外运动产业要素资源利用率和企业生产效率。立足产品供给,通过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赋能户外运动产品,增强户外运动产品服务功能,提升户外运动产品技术含量与数字化、智能化程度。立足零售流通,利用数字技术整合户外运动产品供应链,精准匹配人们户外运动消费需求,智能化管理产品库存,以规避产品库存危机。此外,加强各类企业协同合作,共同建立户外运动产业互联网平台,以驱动数据资源要素开放共享。积极推动户外运动企业业务上云,串联户外运动产业链、价值链上中下游企业,形成智能监控、数字治理、协同研发等新模式,不断延伸户外运动产业链,进而为人们提供个性化、数字化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
5.4 数据集仓库层面:建立户外运动产业数据流通交易市场
立足户外运动产业数字平台,整合户外运动产业数据源,建立全国统一化、标准化的户外运动产业数据仓,为精准决策、智能分析提供现实支撑。数据要素市场化精准配置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多元化数据交易,完善户外运动产业数据要素制度体系,构建多层次户外运动产业数据流通交易架构,激励领军户外运动企业与平台企业参与户外运动产业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建立户外运动产业大数据平台,驱动户外运动产业数据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纾解数据孤岛。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生态,积极培育数据服务商,促进数据深度应用,完善户外运动产业数据流通、交易制度体系,为户外运动产业数据流通、数据交易提供法律支撑。此外,重视户外运动产业数据挖掘、分析、应用、传输过程监督检查,健全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加大户外运动产业数据垄断监管力度,营造法治的户外运动产品与服务发展环境,以保障多元主体合法权益。
5.5 人才培养层面:提升劳动力要素资源配置效率
科研机构、高校要加快完善数字化户外运动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户外运动与元宇宙、深度学习等交叉学科建设,以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驱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新型劳动力。通过将元分析、管理学原理、经济学理论、数字技术、数据科学等交叉学科知识深度融入户外运动产业教育体系,以培育具备深厚户外运动产业知识、管理实践能力、经济运筹知识、新质生产力理论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立足需求导向、市场动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政府引领作用,促进政产学研全方位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强化户外运动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高校、政府协同合作,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优势,为户外运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复合型人才支撑。同时,企业要制定人才驱动战略,利用学术交流、定期培训等方式,提高员工对数字技术的使用能力,以及户外运动产业数字运营、智慧管理、智能制造等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此外,组建专业的户外运动产业人才团队,制定复合型人才培训细则,全面加强多方主体协同合作,培养专业性强的户外运动产业复合型人才。
5.6 市场机制层面:驱动户外运动资源精准配置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户外运动产业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建设效率和运营能力,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利用步道、骑行道等线状道路,串联体育服务综合体、航空飞行营地、山地户外营地等设施,形成全域覆盖的场地设施供给格局。推广政府建设、企业运营、政企共建共运营等模式,增强政府要素保障能力,提升企业市场化运营灵活度,以提高户外运动场地设施运营效率。因地制宜推进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试点城市建设,引导各地结合自身户外运动资源优势、地域特色,制定可操作性的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政策,如《四川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通过政策引导多元主体进入、资金有序倾斜、产业协同发展,整体推进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构建区域户外运动产业协同发展联动机制,发挥消费在产业聚集、政策协同方面的聚合效应,推动建立区域性户外运动产业联盟。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专业救援网络,鼓励地方成立户外救援专业队伍,加强与安全救援管理部门和专业机构的协同合作,形成高效管理救援机制。
6 结 语
数字经济时代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传统户外运动生产要素质量,培育新型户外运动产业生产要素,催生新型户外运动产业生产组织形态,优化户外运动产业资源配置方式,促进技术颠覆性创新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要健全户外运动救援体系、推动户外运动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户外运动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户外运动产品供给、培育壮大户外运动市场主体、创新户外运动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完善户外运动消费政策,进而推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来明.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中国信息化,2024(5):5-8.
[2] 蒋全虎,陈家起,高奎亭,等.新时代我国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23(9):76-83.
[3] 胡若晨,朱菊芳,周铭扬,等.全产业链视角下户外运动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4(7):96-102.
[4] 中国体育报.多功能多用途智能化——数据揭示户外运动装备消费新趋势[EB/OL].(2024-07-18)[2024-07-27].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745751/c27911291/content.html.
[5] 刘青,陈林会,罗帅呈.新质生产力促进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联机理、内在逻辑与实施方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6):1-8.
[6] 新华社.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EB/OL].(2024-03-22)[2024-12-13].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40952.htm.
[7] 艾媒网.中国露营经济行业数据分析:35.6%“Z世代”消费者在露营装备上花1000-3000元[EB/OL].(2022-10-08)[2024-07-27].https://www.iimedia.cn/c1061/88998.html.
[8] 黄谦,史浩男,王启隆,等.新质生产力与体育科技创新的交互促进机理及实践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4,41(2):150-158.
[9] 文化湖州.“露营+”一件事,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建设发展示范区共同富裕最佳实践[EB/OL].(2023-11-05)[2024-07-27].https://www.sohu.com/a/734090836_121106832.
[10] 科技日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云端灯光联动控制获评全国优秀案例[EB/OL].(2024-06-16)[2024-12-13].https://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406/176e 7f8b5f484f9989a5e5a1c4e8ab35.shtml.
[11] 李佳杰,胡勇卿,李元.共同富裕视域下推动乡村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4(4):46-52.
[12] 布特,苏立德,郑澜.体育新质生产力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4,39(3):280-286.
[13] 刘精武.新基建赋能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3,41(4):58-63.
[14] 中国体育报.《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2—2023)》发布[EB/OL].(2023-10-30)[2024-07-27].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067608/n20067635/c26855035/content.html.
[15] 余文夏,李桥兴,吴俊芳.数字化助力我国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述评与展望[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4,42(5):48-55.
[16] 杨鹏,蔚丹丹,李山.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户外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减缓与适应[J].旅游学刊,2023,38(8):15-17.
[17] 付群,范金玲.中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逻辑、问题审视及应对方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4,42(2):9-18.
[18] 邹本旭,黄玉阳.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户外运动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3):113-119.
[19] 张俊杰,李卓嘉,李世宏.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4,42(6):46-54.
[20] 陈昆仑,牛笛,赵杰,等.中西方户外运动项目分类对比与启示[J].体育学刊,2022,29(6):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