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原味课堂也精彩

2025-01-17 00:00:00谭金芸王国
语文教学之友 2025年1期
关键词:返璞归真原味入境

摘要:当前,许多语文教师在课件制作上花费大量心思,在丰富课堂表现力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课件体积过度膨胀,导致学生深入感悟的空间大大萎缩。针对此种情形,探讨朴素的原味课堂,倡导返璞归真,借助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奏响“入情”“入理”“入境”三部曲,层层深入走进文本,从而呈现精彩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返璞归真;原味;入情;入理;入境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1-0009-03

当前,许多语文教师在课件制作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在丰富了课堂表现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例如,课件体积过度膨胀导致学生深入感悟的空间大大萎缩。针对此种情形,笔者尝试回归朴素的原味课堂,倡导返璞归真,借助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奏响“入情”“入理”“入境”三部曲,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走进文本,从而呈现精彩的课堂教学效果。以《黄河颂》教学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一、披文入情,开启原味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只有将作者创作的激情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动力,才能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起到催化与升华的作用。

学习《黄河颂》,从课题入手,学生捕获题眼为“颂”。引导学生默读文题下方蓝色方框内的背景材料:“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让学生画出关键词并思考:“通过背景材料,推测光未然写这首歌词的目的是什么?”率真的学生甲跳起来回答:“为了让中国人都团结起来,把鬼子赶回老家去!”腼腆的学生乙也把手举起来,怯怯地回答:“赞美黄河,歌颂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让中国人听了热血沸腾,让日本人听了望风而逃。”两位学生的见解多么深刻,充分汲取了背景材料的精髓。如何让学生乙找到热血男儿的感觉?于是笔者反问学生乙:“日本鬼子面对温顺的你,会跷起大拇指说‘你是大大的良民,把黄河送给我吧,以示你的忠诚’——作为中国人,你会怎样回答?”笔者的语气严厉,全班学生把期盼的目光齐刷刷投向了学生乙。“不给!坚决不给!”学生乙红着脸,咬牙切齿地说。掌声如花,粲然绽放。“那你该怎样说才会让炎黄子孙为之一振、让日本鬼子胆战心惊呢?”笔者继续问道。但见学生乙瞪圆双眼,挥着拳头,用尽全身力气大喝:“歌颂黄河,让中国人听了热血沸腾,让日本鬼子听了抱头鼠窜!”瞬间,掌声如雷。从众多红霞闪耀的面颊和激情燃烧的眸子里,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已在不经意间“动情”了。这节课在刚开始的几分钟内就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为黄河绝唱的谱写精准奠定了感情基调。

学生乙的“歌颂黄河,让中国人听了热血沸腾,让日本鬼子听了抱头鼠窜”的发言被确定为这节课的主题。凭着对学生学情的掌握和运用,笔者和两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绝妙搭档,为全体学生范读。笔者先起头,定好了调子,后面的两位学生也都能在朗读课文时将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顺利把全体学生带入“情感剧场”。学生在仿读过程中,确实尽全力了,但由于一些学生语感差,重音和节奏掌握得不准确,导致其不能准确地表达情感。这种不到位的朗读必然会妨碍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怎样让“跑调歌手”成为“抒情明星”呢?教师可为学生铺一条“星光大道”。笔者设置教学环节如下:“同学们,歌词部分原本分为几个小节,但现在各小节却混为一体了。请抓住关键词句为歌词划分小节,并说明理由。”学生顿时有了兴趣,很快依据“我站在……”“啊,黄河”等字眼将歌词划分为五个小节。这个过程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望黄河——颂黄河——学黄河。望着趋于明净的“湖面”,笔者不动声色地投下一粒“珍珠”:“同学们,随着小节的延伸,黄河的波涛是走向平静,还是……”真是心有灵犀,学生马上接道:“一浪更比一浪强!”“好!下面我加入女生行列,1、3小节女生齐读,2、4小节男生齐读,第5节全班齐读。让我们一起唱出让亲者快、仇者痛的千古绝唱!”师生的激情交融在一起,好似地层深处那股无法遏制的洪流被解放出来——天崩地裂。当最后一句齐“唱”完毕,教室里依旧回荡着“惊涛拍岸”的主旋律,师生的灵魂仿佛融入了惊涛骇浪之中。

笔者不失时机地赞叹道:“同学们,如果现在是抗战时期,我相信,我们的‘擎天撼地’朗诵团一定会通过我们独一无二的激情朗诵让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奔赴战场,一定会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掌声如电,照亮心田。它为我们成功诠释了作者的情感,精彩地展现中华儿女的情怀,也为我们即将浓墨重彩地缔造一曲终生难忘的绝唱埋下了伏笔。

诸如《背影》《济南的冬天》《秋天的怀念》等以情感为明线的文章,作者创作文本时都有动人心扉的情感背景,均可披文入情,开启原味课堂,让学生在真情的引领下靠近真情,为后面能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作铺垫。

二、评文入理,走进原味课堂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一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光未然的《黄河颂》不仅凭借刀枪剑戟般的文字绘出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更讴歌了历久弥坚的中华魂。所以,以“情”为媒,对文本的解读还只是站在感性的台阶上。如何从理性的高度更深刻地解读文本呢?

“同学们,刚才的男女合‘唱’大气豪放,现在我们开始独唱,唱出属于我们的最美的赞歌!评委,就是我们的听众!”笔者向学生发出号令,跃跃欲试者比比皆是。学生甲“初生牛犊不怕虎”,率先“领唱”。他“唱”完第一小节,“雄辩家”学生丙马上“气势汹汹”地站起来“讨伐”:“我只给你加一分的鼓励分。因为站在高山之巅,眼中的黄河气势磅礴,你却将本节最有气势的‘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平淡地读出来,是大错特错了!想象一下,有位巨人手拿大斧向你劈去,你会是什么感受!”学生哄堂大笑,学生甲也心服口服。学生丙水到渠成地得到示范的机会,并邀学生甲一起重“唱”。学生丙因表现突出,评委奖励3分。自豪的光环萦绕着学生丙,也“诱惑”着更多的挑战者勇敢尝试。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朗读与评读中,学生的个性、灵性、悟性都在自由释放,一切发自于心,随心而动,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却让笔者惊喜地赞叹:“学生的洞察力是如此的敏锐,学生的反应力是如此的敏捷,学生的表现力是如此的丰沛。”比如,有位学生为了让质疑者明白“摇篮”为什么要重读,跑上讲台,抓起粉笔盒,从里面拿出一个小小的粉笔豆高高举起:“这个粉笔豆,很小,相当于你我,一个中国人;这个粉笔盒,很大,相当于摇篮,一条黄河。作者把黄河比作摇篮,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是黄河养育了我们,黄河就是我们的母亲。人人都离不开母亲,人人都爱自己的母亲,所以‘摇篮’要重读。”她的举动让听众折服。在生生对话中,课堂在动态的涟漪里生成了众多气壮山河的英雄——因为学生把文章读透了。

诸如《春》《老王》《乡愁》这类写景、绘人、抒情等方面语言特有创意的文章,就可以“评”为主线,赐学生以神力,引发智慧的碰撞,让他们兴致盎然地读出了奇波,评上了奇峰。

三、演文入境,升华原味课堂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投入度、达成度,笔者尝试用小组表演的形式展示《黄河颂》,具体的操作方式由各小组自己决定。学生群情激昂,各抒己见,博采众长,一呼百应。几分钟后,不少小组已经准备好了。当第一个小组展示完毕,学生纷纷起来点评。归结起来,优点是小组成员分工合理,将人员由弱到强排列,最后一节齐声朗诵,感情达到高潮,实现了声势上的层层递进;弱点是有的学生表情不自然,某些重点字朗诵得力度不够,缺少体态语,削弱了感染力。借学生的点评,笔者通过板书进一步明确要求:声音洪亮,目光炯炯,表情凝重,感情充沛,语调要抑扬顿挫,大胆添加体态语,齐心协力渐入高潮。学生按要求又主动练习起来。笔者到每个小组查看,学生们或坐或站,俨然一个个爱憎分明的斗士,慷慨激昂……

第二组展示的学生闪亮登场。第二组学生的倾情演绎与第一组学生相比发生了质的飞跃。开场的是学生丁,笔者暗中为他捏了一把汗——因为学生丁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给他一次成功的机会,让他收获自信……”笔者在心中为他加油。没想到学生丁吐字清晰,感情真挚,通红的小脸上写满坚定。当他朗诵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时,忽地扬起纤弱的手臂,用力向下砍去。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着实“吓”了众人一跳,又忍不住为他喝彩。只可惜,“劈”字的气势没有张扬出来——可能是有些紧张,学生丁的最后一句台词表现得不太好,让人心生遗憾。但学生丁后面的同学“咬定青山不放松”,冲破荆棘浴血奋战,让学生们狂热地回赠本节课最热烈的掌声。学生们高度评价了第二组的实力,高度赞扬了学生丁“超凡脱俗”的表现,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问题所在。学生丁脸上的笑涡一会儿盛满欢喜的波儿,一会儿又翻转着失落的漩儿,于是他又开始偷偷练习起来……

当教室里举满旗帜般的手,笔者被深深地震撼了:学生都渴望有展示自我、验证自我的机会,这个舞台应永远属于他们!就在笔者沉吟的时刻,下课铃响了。轻快悦耳的乐曲遭到了学生们极度的厌恶,闪亮如明珠的眸子瞬间被夜色所掩盖。当笔者隆重宣布近期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都会续写“绝唱”时,学生就像得了诺贝尔奖一样欢呼雀跃。教室里,激情在燃烧!《黄河颂》,我们期盼你!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学生丁那组又一次闪亮登场。这次登台并不是一件易事,体现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执着精神。学生丁不仅整天追着笔者“纠缠”,还和组长共同设计了一张精致的申请书,其中一句话深深打动了笔者:“学生丁要疯了!他不想在遗憾中痛苦。老师,给学生丁一次超越梦想的机会吧……”毫无悬念,学生丁这组的朗诵汇成了动人的凯歌。

演文入境,可升华原味课堂。以小组表演展示为“径”,可让学生个体与团队的创造力璀璨绽放,对文本的深度品析起到推波助澜作用。诸如《皇帝的新装》《孔乙己》《愚公移山》等情节曲折的作品,通过课本剧表演的形式,会让学生的热情如节日的焰火,扶摇直上九重天,催生万紫千红,真正实现生命个体与作者、文本跨越时空的对话。

返璞归真,原味课堂也精彩。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174.

[2]朱永新.致教师[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4:154.

作者简介:谭金芸(1971—),女,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泽头中学高级教师,省百名基础教育改革名师,主研方向为“悬念教学法”“人人都可学好语文”“人人都可写出中考满分作文”。

猜你喜欢
返璞归真原味入境
原味天下:筑梦电商 服务“三农”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2-01-12 06:10:32
初中原味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初中原味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原味·秭归端午
中国三峡(2016年6期)2017-01-15 13:59:02
返璞归真亲切自然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非法入境
学《易》当像老子、孔子那样入境悟理
学习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 03: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