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奋斗精神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新时代赋予了奋斗精神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和育人价值,理想坚定是其灵魂指引、忘我奋斗是其精神状态、团结一致是其显著标识、勇于担当是其鲜明品质。奋斗精神培育与思政课教学在理论根基上、育人价值上和现实需要上均呈现出高度的契合性。基于此,提出高校思政课加强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路径:(一)加强奋斗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整体统筹;(二)多层次构建奋斗精神的育人内容;(三)关注大学生成长需求,创新教学方式。
关键词:新时代;奋斗精神;高校思政课;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5)02-0121-05
Reflection on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Struggle Among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Chang HuqiangWang Shuanmeng
(Xingzhi College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038)
Abstract: The spirit of struggl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spiritual symbol running through the spiritual pedigree of the CPC. The new era has endowed the spirit of struggle with richer contemporary connotations and educational values, with ideal firmness as its soul guide, selfless struggle as its spiritual state, unity as its prominent symbol, and courag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as its distinctive quality.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struggl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wo show a high degree of compatibility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foundation, educational value, and practical needs. Based on this, the following pathways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of struggle among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1) Strengthen the overall planning to integrate the spirit of struggl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2) Construct a multi-level content framework for nurturing the spirit of struggle; (3)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al need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 the new era; the spirit of strugg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cultivating
伟大奋斗精神贯穿于整个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内嵌于“三个务必”①“五个必由之路”②等论断之中,具有丰富的育人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青年学生“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1]200。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团结奋斗为主题,发出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的号召。这些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理论视野,指明了努力方向。深挖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将其蕴含的强大育人因子与高校思政课融合,将奋斗精神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特质中的禀赋和传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对提升高校思政课针对性与实效性具有强烈的问题指向性和现实必要性。
一、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在奋进第二个一百年的时代大局下,伟大奋斗精神的外在表现随着时代而变化,但蕴含其中的百折不挠、无私奉献、拼搏奋进、团结一致等精神内核从未改变。也可以说,在物资严重匮乏环境中奋斗到干事创业的探索创新这一历史进程中,其形式上有所改变,但众志成城、攻坚克困、不辞辛苦的基本内容未曾改变。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呈现为以下方面。
(一)理想坚定
理想坚定是奋斗精神的灵魂指引。理想不会自行实现,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为理想奋斗必然要迎接和战胜多方压力与挑战,在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中拼搏进取。这就需要坚定的信念,尤其是坚定的政治信念。这是共产党人在长久奋斗中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从为理想而奋斗的角度来看,蕴含着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四个意识”: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自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四个自信”“四个自信”: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价值认同;以坚定的政治理想、崇高的使命感融个人理想于国家发展伟业之中的使命践行。
(二)忘我奋斗
忘我奋斗是奋斗精神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从革命时期传承至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达奋斗目标而进行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忘我姿态。刘少奇在《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为党、为阶级、为民族解放,为人类解放和社会的发展,为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而牺牲,那就是最值得、最应该的。”[3]奋斗的过程是艰苦的,同时也伴随着牺牲。当这种牺牲的价值目的指向人民,指向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精神便伴随着奉献,伴随着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崇高,自然生发出忘我的奋斗姿态,充盈了奋斗精神的内涵。
(三)团结一致
团结一致是奋斗精神的显著标识。从党的发展历程来看,奋斗必然要求团结,奋斗包含着党内团结和党与人民的团结。具体而言,党内团结是一切团结奋斗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依靠团结奋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有效地发挥了政治引领作用,战胜了一系列风险挑战。而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是党的主要任务。人民既是奋斗的力量源泉,也是奋斗的结果落脚。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勇于担当
勇于担当是奋斗精神的鲜明品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圆了中国人千年小康梦。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大党勇担时代使命的再次起航。时代发展没有坦途可言,新征程既是信仰和美好愿景的远征,也是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拼搏进取。青年一代不辱时代使命,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发扬奋斗精神,积极作为、敢于担当,接续生发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
二、奋斗精神培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契合
(一)奋斗精神培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理论根基上的契合性
科学的理论能够指导有效的实践。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政治底色和优良传统,是党在奋斗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也是党不断战胜困难的精神武器,厘清奋斗精神形成的理论渊源和精神品格,明了它蕴含的育人因子,是我们培育奋斗精神的前提条件。
首先,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伟大团结和奋斗精神的民族,它代表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百折不挠、力图摆脱传统天命和思想束缚的精神品格。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执着与进取书写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历史。此外,中国古代仁人志士一直倡导自强不息的品格修养,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韧和豁达,也有“士不可以不弘毅”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其次,奋斗精神汲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奋斗观的科学内核。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毕生信念。马克思坚持如是观点,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人的奋斗是劳动的现实实践形式,因此,人通过劳动创造出满足人类社会生活所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这一实践过程展现了奋斗的价值所在。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强调人不应该只为自己劳动,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4],因此,个人应致力于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大化发挥社会价值为人类解放事业而不断努力奋斗。这些都为奋斗精神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滋养,为其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奋斗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中,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时代新人,展现出强大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1]328做时代的奋进者,需要奋斗精神在实践过程中为其长期提供有力的动力和能动的指引。民族复兴的重任需要一代代新人接续奋斗来实现。这既表现为青年一代的奋进姿态,也表现为他们在新时代各条战线的生动实践,展现出奋斗精神与青年共融共生的状态[5]。高校思政课不仅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也是一门传播和弘扬主旋律的课程。这与奋斗精神的生成理论、培育践行是紧密相连的,二者的同频共振成为了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前提。
(二)奋斗精神培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育人价值上的契合性
奋斗精神在育人方面具有显著的精神价值。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历经千辛万苦和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无数的成就和胜利。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结论:中国共产党过去取得的成功与其艰苦奋斗的历史密不可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6]当下,新时代所面临的发展任务和战略目标依然离不开接续奋斗。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稳定向前发展的核心在于其坚持奋斗,且从未动摇,其精神价值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数千年奋斗与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无尽的思政元素,完美契合了当下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要求。
奋斗精神与思政课在育人价值和目标上高度契合且相互协同。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通过思政课教学使奋斗精神的精神内核与实践交织呈现,能够有效地向学生传递党和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坚忍不拔的奋斗历程,还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奋斗精神的重要价值,以及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也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曲折历程与光明前景。新时代,思政课弘扬奋斗精神旨在激发学生内心持续努力和不懈奋斗的动力,实现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自我价值。同时,这也有助于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坚强支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奋斗精神培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现实需要上的契合性
奋斗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担当、拼搏进取的品质,它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培育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提升教学效果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7]。因此,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关系到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成效。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将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作为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证明了党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成效显著。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见证着党的光辉历程,体现着党的政治本色,是激励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磅礴伟力,也是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
从提升思政课感染力与亲和力来看。高校思政课包含着多种多样与奋斗精神相关的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系统梳理历史上艰苦奋斗的真实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小故事”讲好人生“大道理”,有利于学生从真实案例中感悟和培养其奋斗精神。例如,通过讲解红军战士在长征过程中面对困难时从不气馁、勇往直前的坚韧精神,可以激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经历,了解他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知识、追求卓越的热情,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述企业家精神,学生可以深刻领悟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创新精神的力量。这样,青年学生不仅能够在个人成长中树立奋斗目标,还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协同效应,实现更大的成就。
三、高校思政课加强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路径
高校思政课加强奋斗精神的培育既要在宏观上树立“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也要注重微观上课程建设的具体落实。思政课课程内部之间客观上呈现相互关联的逻辑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上各有其侧重点,并相得益彰。开展奋斗精神培育时,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与特点,找准奋斗精神与思政课的有机切入点,构建培育路径。
(一)加强奋斗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整体统筹
培育奋斗精神首要的是坚定的正确政治方向,以政治建设牵引优化学习保障体系。推动形成“党领导下的社会参与”,有利于从组织保障、队伍保障、物质保障等方面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形成广泛合作与积极互动的保障体系,是被实践证明的有效路径。
1.加强融入的组织保障
坚强的组织领导是做好融入的前提和保证。一方面,高校党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核心,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在组织上要自觉把握好奋斗精神融入的谋划和全面实施,将奋斗精神与思政育人的统筹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院系是开展奋斗精神育人的主要阵地,应严格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安排形成配套推进体系,在思想引领、政治学习、育人导向等方面拿出具体措施,为奋斗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打下基础。
2.加强融入的队伍保障
一方面,高校应严把教师准入与队伍建设关。打铁还需自身硬,坚定理想信仰是思政课教师的底线。学校应严把思政课教师的准入关和师德师风建设关,真信才能真讲,坚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应以政治信仰为基础,形成理论学习与研讨的常态化制度,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培训,夯实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奋斗精神凝结共产党人远大的理想追求,应强化教师对奋斗精神的价值认同,推动思政课教师形成懂奋斗、能奋斗的精神样态,成为学生效仿的示范标杆,在思想和行动中给学生树立好奋斗榜样,让奋斗精神在传承中弘扬。
3.加强融入的物质保障
精神财富需要一定的物质承载。奋斗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百余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精神密码”。作为贯穿于党整个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元素,其在当代依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应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通过组织相关专家及骨干教师,对奋斗精神相关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建立内涵丰富、种类多元多样的资源库。条件允许的高校可以建设博物馆、校内实践场所等,多途径开发奋斗精神的内涵与实践。同时,注重开发和运用网络载体丰富奋斗精神的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开发和建设多样化实践教学基地。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域、办学特色和学生学情,以针对性、科学性、经济性和便于操作为原则,建立一定量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应做好实践基地的使用和维护,特别是实践基地所蕴含包括奋斗精神在内的育人内涵的挖掘等,以保障奋斗精神培育的实践教学需求。
(二)多层次构建奋斗精神的育人内容
让青年学生树立奋斗志向是思政课教学应然要求。近代以来党和人民不畏艰难困苦、奋发图强、百折不挠、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乐于奉献的顽强奋斗历程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素材。对奋斗内容资源的整合和融入教学,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以信念认同为导向,坚持内容的政治性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政课的天然使命职责。学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思政课是主渠道。撷取奋斗精神中理想信念内核(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更好发挥奋斗精神的育人功能。
2.以奋斗人生为落脚,关注学生价值实现
奋斗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密码”,其“解锁”应坚持合时代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要将奋斗精神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结合起来,关注其人生价值实现,导引其用奋斗创造幸福,把奋斗提升到正确人生观的实现层面。因此,教师既要在时间上连接近代与现代,也要在感受上连接革命的艰难和创业的艰辛。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内涵不断更新丰富,思政课要多层次构建其课堂教学内容,如应对挫折的大无畏精神、顺应时代的勇于创新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自立自强的内在品格等。将连接的落脚点放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追求的一贯性上,使其能够理解不同时代奋斗精神外在表现的不同与内在的一致性。
3.以案例引领为手段,激励学生的奋斗姿态
以能够唤起大学生情感共鸣的案例为引领。在案例的选择上,科学合理地选取与教学内容高度契合的典型案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和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紧密联系起来,在长期、艰辛、曲折的奋斗历程中阐明人生当奋斗、复兴当奋斗、大同当奋斗的关键所在。构建接力奋斗、共同奋斗、顽强奋斗、艰苦奋斗的整体教学内容,激励大学生将奋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关注大学生成长需求,创新教学方式
1.系统设计教学,提升奋斗精神培育的科学性
奋斗精神从时间跨度上连接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与党和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在内容形式上从国家层面的奋斗到个人的奋斗,体现了精神贯通的一致性。思政课教学设计上应体现一定的系统性。首先,要注重教学目标设置的准确性。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方向和预期结果的达成,如“反对外来侵略”在侵略动机、史实、矛盾机理、抗争与奋斗姿态、历史虚无主义的思辨等方面,如何对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分类,建构框架;如何确立多层目标达成等。定位不准确,教学就会走偏。其次,要注重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以学情分析为前提,应把握好教学事件和学习过程的关系。符合学生知识储备和认知成长规律的原则合理生成与设计教学活动,科学穿插教学案例。最后,还要总体考虑教学环境和资源的设计。例如,教学媒体的选择上,要兼顾效能与代价进行决策。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规划,选择便于存贮和传递相应的教学信息、能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的载体。同时,应处理好多媒体、探究式、主题教学资源库、微视频等教学资源的整合。
2.创新话语体系,掌握奋斗精神培育话语权
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来说,奋斗精神的培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延续,而是要注重主导话语体系来重塑奋斗精神的话语权力。为此,要注重奋斗精神培育话语的转向,要能够反映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与其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相呼应,坚持问题导向,并进行有效回应,不断促进奋斗精神话语的生活化转向[8]。与此同时,在交流和互动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反映出来的思想和实践上的问题加以引导和纠正。要注重这一过程中的话语构建,不仅要保证奋斗精神中原本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的阐释,同时还要提升话语的生动性和鲜活性,以激发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奋斗向上的精神动力,提升努力奋斗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3.构建立体场景,优化奋斗精神培育的表现形式
新时代大学生在进行网络社交时,出于追求信息沟通和表达诉求的便利,往往选择以更为直观、更具表现力的图片、符号等代替文字,久而久之形成其独有的表达机制。然而,一些娱乐化和戏谑化图像表意,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坏奋斗精神文本中所蕴含的严肃性,从而弱化奋斗精神融入的效果[9]。因此,在开展奋斗精神教育时,必须将不同形式的表意形式相结合,如文字、图像与声音等全媒介元素立体地将奋斗精神本身所蕴含的事实、情感和意义挖掘出来,促进大学生在认知与情感层面的同频共振,构筑起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的奋斗精神培育场景和体系,从而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高校思政课进行奋斗精神教育时,应建立起整体性思路,根据教学场景和教学需求的不同,适时选择不同的表意形式,优化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奋斗精神的认知和认同,用贴近青年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增强奋斗精神培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结束语
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政治底色和优良传统。青年大学生肩负民族复兴大任,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主动承担奋斗精神培育使命,精准融入奋斗精神内容,在强化传承、创新方法、营造氛围等方面多下功夫,全力提升育人水平和培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8.
[3]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3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5]聂莹莹.奋斗精神涵育时代新人的三重意蕴[J].人民论坛,2022(2):111-113.
[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7]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8]张春秀,杨谷文.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及对青年的启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12.
[9]高歌.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时代审视与优化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21(6):177-182.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高校思政课加强奋斗精神培育路径研究”(编号:SGH23Y2694)的阶段性成果
①“三个务必”:即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②“五个必由之路”: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常虎强(1985—),男,汉族,陕西宝鸡人,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王栓萌(1981—),男,汉族,陕西咸阳人,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