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历史里,“狐”有深厚文化内涵,对文学影响深远。20世纪90年代,因传统社会观念,电视剧女性形象弱势且悲惨,妲己被塑造成邪恶狠毒形象。21世纪初,女性意识觉醒使女性角色刻画突破刻板印象,妲己以“大女主”形象亮相荧屏。当代商业社会浪漫主义思潮下,妲己与纣王关系被包装成爱情故事。到2020年,《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妲己形象塑造摒弃“红颜祸水”论,“她世纪”里女性主体性得以彰显。妲己形象创新与时代变迁和女性主义发展交融,呈现多元审美与历史想象。
关键词:妲己;《封神演义》;女性角色;影视剧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5)02-0169-04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Daji” Character Image in Films and Television Dramas
Fei YueyueZhao Wen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710048)
Abstract: In Chinese history, the “fox” holds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exert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literature. In the 1990s, due to traditional social concepts, female characters in TV dramas were portrayed as weak and tragic, with Daji being depicted as an evil and malevolent figu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led to a breakthrough in the portrayal of female characters, transcending stereotypes. Daji emerged on the screen as a powerful female lead. By 2020, in Creation of the Gods I: Kingdom of Storms, the portrayal of Daji’ image abandoned the “femme fatale” theory, and female subjectivity was manifested in the “Her Century”. The innovation of Daji’s image, intertwin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tim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eminism, exhibits diverse aesthetic and historical imaginings.
Keywords: Daji; Creation of the Gods; female character; film and television drama
中国狐妖传说在志怪小说中有着悠久而源远的历史,贯穿于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通俗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当代文艺创作领域中亦呈现出明显的“再神话化”趋势,将其故事通过电视与电影屏幕得以广泛呈现。在众多狐妖形象的影视文本创作中“妲己”影视作品形象自20世纪30年代末就活跃在荧屏之中,并且经久不衰,不断重塑妲己的形象也成为一种大趋势。影视剧中妲己的形象以《封神演义》为母本,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综观以往影视剧中妲己形象的建构,不同的导演对妲己有不同的定位,有人沿用原著的设定,将妲己塑造成祸国妖妃;也有人打破常规,推行“去红颜祸水论”;更有甚者,直接将妲己塑造成妄图执掌大权的女帝。在过往妲己形象中,为观众所熟知的有1987年版电视剧《封神演义》、1990年版电视剧《封神演义》、2003年央视动画《哪吒传奇》以及2023年刚上映不久的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随着现代社会女性主义思潮的风靡,妲己形象构建愈来愈具备后现代女性主义特征,通过分析历年来影视剧中妲己形象演变,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出现代女性主义的特点与主体意识,也能展现妲己这一形象中所包含的母题价值[1]。
一、妲己“狐妖”形象缘起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狐”一直富含深刻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观念的演变,“狐”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并对文学领域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2]。魏晋时代,随着佛教和道教思想的传播以及玄学风气的兴起,志怪小说开始兴盛。在这些志怪小说中,狐的形象成为经典文学中的独特形象之一,尤以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中的狐故事为代表[3]。至唐代,关于狐的故事一方面在魏晋六朝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扩展,另一方面文人创作了崭新的狐形象。狐逐渐演变成为故事的主角,其性格和类型也愈加多样,包括调皮捣蛋、聪明机智的狐妖,以及谦卑有礼、通情达理的狐妖。其中,沈既济所撰写的唐传奇《任氏传》对狐的形象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4]。然而,至宋明时期,狐的形象地位急遽下降,且全面呈现女性化趋势,主要以魅惑人类的妓妾身份出现,甚至被视为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在这一时期,狐不再是文学作品的主角,而是作为章回小说中的点缀配角出现,如《封神演义》中的九尾狐精苏妲己,与《任氏传》中完美狐妖形象存在显著的差异。这昭示着狐在民间形象上经历了由“狐神”向“狐妖”全面转变的历程。
二、祸国妖妃——被污名化的妲己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社会观念仍相对传统。在当时的电视剧中,女性形象主要呈现为男性视角下的“完美”角色,古装历史剧以清一色的正面角色为主,妲己的形象往往被深化为邪恶、狠毒的女性,是纯粹的反面角色[5]。在演绎上更偏向于戏剧化,演员的表演多以夸张、大胆的手法为主。这一时期的妲己在形象上更接近于传统的古代美女标准,以妩媚的妆容、婀娜多姿的舞姿以及撩人的言谈举止来展现她的魅力。1990年代版电视剧《封神榜》中,妲己由当时备受瞩目的女演员傅艺伟扮演。该角色被刻画成一个美艳动人、心机深沉的女性。她利用自己的美貌和智谋,成功挑拨纣王与姜皇后的关系,最终以纣王的妃子的身份,参与纣王的暴政统治。这一版本的妲己形象依旧较为传统,强调了她的计谋和狠毒。此版本中的妲己有两种形象刻画:真正的苏护之女和被狐狸精占据身体后的苏妲己。真正的苏妲己天真单纯且善良,当被狐狸精占据身体后变得阴狠妖娆,颠倒众生。在苏妲己的诱惑下,纣王杀死姜皇后和两个儿子,杀死忠臣比干,凭一己之力将朝政毁于一旦。在国家穷途末路之时,纣王幡然醒悟,识破妲己狐狸精身份,却还要被妲己和妺喜两人戏弄一番,最终落得自焚朝歌的下场。
在这一版本中的妲己沿用了小说当中的故事形象,并未有过多改变。随着礼教的完善,女性在周朝之后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生活已不如商朝时期那样自由。恩格斯曾指出,“母权制的被推翻是女性失败的标志,具有世界历史意义。”[6]此时,丈夫在家中获得更多的权力,而妻子则被贬低、奴役,成为丈夫淫欲的奴隶,仅仅成为生育工具[7]。因此,纲常礼教的建立导致男性统治者认为妲己蛊惑纣王是商朝灭亡的原因,但这种片面的观点无法真正解释商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在20世纪90年代,电视剧中呈现的女性角色形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历史上,男性一直是社会生产的中心,而女性则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尤其在公共领域。中国的女性主义运动尚处于起步阶段,女性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意识相对不够强烈[8]。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在这一时期仍被纳入男性主导的价值体系中,因此在影视剧中,她们通常呈现出一种弱势和悲剧的形象。
三、野心女帝——女性意识的觉醒
21世纪初期,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女性角色经历了显著的演变。她们开始反对男权主义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2001年TVB版的电视剧《封神演义》由女演员温碧霞出演妲己,在这部作品中,妲己被赋予了更立体的人物特点,人物塑造完成了质的飞跃。剧情上,妲己在经历过种种磋磨之后,一步步从纯良的温室娇花变成凶残恶毒的宠妃妲己,最后进化成为女帝苏妲己。这一版本中,苏妲己不仅未被狐狸精附身,还试图成为千古第一女帝,代替昏庸无能的皇帝执掌权柄,指点江山。由此可以看出,创作者对苏妲己这个人物有了新的理解,她不再是形象单调的红颜祸水,一个只懂作恶的狐狸精。相反,她虽被卦象禁止读书,但从小就拥有超前的思维,能想到“龙凤龙凤”为何龙在上凤在下这样的问题。在成年后更是坚韧不拔,被人侮辱、打压却始终没有放弃夺权,略施手段就恢复宠妃身份,利用纣王完成复仇。更是在掌握商朝实权后,一心要做好明君,振兴国祚。在这部剧作中,导演完成了妲己身份认识上的转变。谁说女人不可执掌天下大权,她苏妲己偏要打破一直以来天子只能是男人的局面,她要将龙凤变成凤龙。
在这一版妲己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创作者对女性身份和生存、情感状态的主动剖析和反思,在她面对精神和生活的困境时,展开了自我的叩问。在这部剧集的剧情中,妲己曾被描绘成弱者形象,但现在她以强势姿态崛起。除爱情外,她追求多方面事业和成就,通过不断努力获得权力、事业和情感成功。这种形象超越了男性话语体系对女性的固有塑造和想象。这一时期的女性不再于满足成为男性话语意识支配下的弱者和从属,而期望成为主角和强者。这种转变也反映了新世纪以来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但如此强大的“大女主”妲己的故事背后却隐藏的迷惘与无助,残酷揭示了中国女性主义发展的困境。这个形象反映了现代女性在成年和社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挑战,同时提供了一种自我社会处境的比喻和幻想性的解决方案。虽然妲己形象倡导女性独立,但其本质上仍然幻想通过征服男性来获得力量,只是一种自我陶醉和安慰的幻觉。
四、以爱为生——何为自我
2003年,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制作的神话动画作品《哪吒传奇》改编自《封神演义》。妲己作为一只九尾狐狸精,本性凶狠狡诈,善于通过手段蛊惑纣王,但她对纣王的爱情却表现得极其执着忠诚,不惜一切代价去达成自己的目的,甚至为了这份爱情而牺牲。这一情感源于妲己对纣王的深厚爱慕,尽管最终成为祸国殃民的妖女,但在亡国之际,她是唯一陪在纣王身边的人,并违抗了石矶的命令,拒绝挖去纣王之心,宁愿舍弃所谓的天下。她以“没有了大王,天下对我又有何用”为由,最终与纣王一同葬身摘星楼火海。
这部动画试图通过合理解释妲己和纣王的行为模式,赋予其浪漫主义的注解。爱情成为二者行为的纽带,使得整部作品的戏剧性更为浓厚。妲己作为红颜祸国的狐狸精,同时也是勇敢追求爱情并对这份爱情至死不渝的守护者,呈现出丰满而立体的角色性格[9]。
在当代商业社会,人们为了生存而在繁华城市中奋斗,真正的爱情变得越来越罕见。然而,妲己和纣王的爱情故事就像一块感情绿洲,为人们带来了宝贵的情感体验,重新点燃了人们对真爱的信仰,并且作为一部央视播出的动画片,其在爱情观上作出了正确的引领。但是,将妲己塑造成一只痴迷爱恋纣王的小狐狸,把爱情作为她的唯一使命,甘愿为之献出生命,以爱为生,这种设定也符合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动画版《哪吒传奇》对纣王和妲己的关系做出合理改编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自此以后,内地的电视剧和电影陷入一种爱情至上的怪圈中。无论什么题材的影视作品,家庭伦理、青春都市、抑或励志职场剧都充满了狗血爱情的痕迹,一切都是服务于男女主角伟大爱情的工具。半个多世纪前,西蒙·波伏娃就意识到,虽然男人们口口声声说爱情是女性的最高追求,但他们仍然认为男性的完美生活是建立在名声之上,而女性的完美生活则是建立在爱情之上,只有女性不断地奉献自己的生活,就像男性不断行动一样,她们才能与男性平起平坐[10]。在这部动画片中,妲己的行为动机都是围绕与纣王的展开,从最初化身成人到殉情摘星阁,妲己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这样过度浪漫化的人物设定缺少了厚度且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五、极度物化——去红颜祸水论
自2020年起,女性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此外,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也开始关注女性话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往往突破了传统女性形象的限制,成为新时代的典范。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上映一个月,票房突破22亿。与我们熟知的《封神演义》故事有很大不同,在参考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大改动,但相较于同类型的作品,《封神》并没有进行剧情上的魔改,而是基于人物内心的发展,在行为动机上不再依赖宿命论,赋予了整部作品人性善恶的呈现。以往的改编版本中更倾向于刻画纣王的荒淫无道,内政不修,外事不济,忽略作为皇子所具备的精英属性,而《封神》塑造了一个真正的纣王,他有勇有谋,不耽于小情小爱,极为看重权力。他也丝毫没把美人妲己当一回事,直到发现她的疗愈法力,这样的人物设定似乎更加符合一代帝王。在妲己的人物刻画上,将她设计为只是一个借了人身的狐狸精,它变成了动物,一种彻底的物化。同以往所刻画的妲己形象不同,正是导演这种极致的物化,让妲己在王朝覆灭中做到了免责。因此,这种绝对的物化,让这部电影在性别议题上处理得非常精妙。而被狐狸精附身的妲己,已经彻底变成动物,与先前几版不同的是,同样是狐狸精,妲己的刻画摆脱了千娇百媚坏女人的形象,摆脱了“人”的外壳,它是一只狐狸,碰巧借了妲己的人形而已。在演员的表演上,极为动物性的刻画把人类苏妲己和狐狸精苏妲己彻底分割开了,而这样的区分也摆脱了一直以来的影视宿命,她只是一个容器,是狐狸精用来显化自身的介质,因此也体现了导演对红颜祸水这一说法的驳斥,勾勒了王朝覆灭的真正原因:纣王。和以往的版本不同,纣王与妲己的深度捆绑不再是帝王被魅惑,而是“合作”,妲己知道纣王想要什么,并能通过法力帮他实现,从而活下去;纣王也善用妲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野心。
2000年后,随着“她世纪”21世纪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女性力量崭露头角,女性的消费呈现出多元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特征,甚至演变成为影响媒介消费的主导力量。因此一些学者把21世纪称为“她世纪”(Herstory)。的到来,女性主体性得到了彰显,女性的消费焦点逐渐转向自身,呈现出更为突出的主体性。市场上大量的消费需求流动,进一步带动了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转变,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无论是打破传统模式还是强化传统符号中的某些女性元素,这种变化都明显受市场推动,其目的在于满足女性的追求自我、追求独立的消费需求,推动影视作品的消费市场扩大。导演乌尔善在采访中说:“我不喜欢把女性处理成反面人物”“红颜祸水,我认为这个概念是非常腐朽的,所以我想创造一个全新的妲己形象。”[11]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女性在职场上地位的提升,她们的消费能力和数量也随之增长。与过去男性主导社会劳动力和财富的时代相比,21世纪的“她世纪”更加注重女性主体性,她们开始更加重视自身价值,并在消费中表现出独立自主的态度。影视作品也从男性价值观的从属地位转变为追求完全独立的自我价值观。而乌尔善导演所塑造的去红颜祸水的妲己形象刚好贴合了当下女性群体的消费习惯,至此妲己的影视形象也完成了她的蜕变。
六、结束语
千百年来,妲已是被严重污名化的女性形象。“红颜祸水”这一概念实际上是男性主导的社会中,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行为和逃避责任而编造出的一种错误观念。这种观念将女性作为罪魁祸首,而男性则可以逃避责任。从1964年的电视剧《妲己》到2023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妲己形象一直活跃在荧屏上,从最初的人人唾弃的祸国妖妃演变为圈粉无数的“报恩小狐狸”,妲己的形象构建交织着时代变迁与女性主义的发展,虽然是一波三折地演进,但是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妲己形象构造的不断创新也是对于后现代女性文化后现代女性文化:所谓后现代女性文化是指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在文化方面的表现。女性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自由女性主义时期,这一阶段的焦点是要求男女平等,主要是女性的公民权、政治权利等。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激进女权主义时期,这一阶段女权运动的目标是消除两性差别,两性差别被视为造成女性附属于男性的根本原因。波伏娃的《第二性》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强调两性差异的客观存在,不再一味追求自由女性主义时期的两性平等。当代女性主义所提出的基本口号和要求,“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和实现着后现代主义重建人类文化的基本目标。”的影像作品的大胆尝试,显示出更多的审美取向和历史想象,值得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帅.《封神演义》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2):16-18.
[2]邱娟.神话学视域下“狐”影视形象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0.
[3]郑茜.狐文化内涵浅析:基于文化符号学“N级编码”的视角[J].今古文创,2023(26):131-133.
[4]司聃.男权社会的幻想:简论《任氏传》中任氏的狐形象[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2(6):56-58.
[5]但敏,侯若男.从女性主义视角谈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J].新闻爱好者,2022(12):45-4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
[7]刘成明.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看婚姻中女性地位的变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4-96.
[8]颜婕,田清华.防范辅助生殖技术滥用之道:尊重女权诉求[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7):22-24.
[9]龙欣欣.中国“二次元”文化中的狐女形象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10]张甜甜.爱情的内幕:从女性主义角度看琼瑶剧热播[J].职大学报,2008(1):55-56.
[11]乌尔善,陈晓云,李之怡.《封神第一部》:神话史诗的现代讲述——乌尔善访谈[J].电影艺术,2023(5):73-79.
作者简介:费玥玥(2000—),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单位为西安工程大学,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
赵雯(198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工程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影视评论、新媒体。
(责任编辑: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