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抱着做一只萤火虫的信念,用音乐为盲童点亮“心灯”,使他们享受到音乐带来的美好时光。
“视觉上的黑暗,不算是最大的黑暗,没有明确的理想和方向才是孩子最大的黑暗;教会孩子们知识和能力,是老师的本分;让孩子们有梦筑梦圆梦,才是老师的价值所在。”今年,是茉莉花盲童管乐团创立三十二周年,也是华桂明站在特教讲台的第三十二个年头。
因音乐而可能
“我正式开始学习乐器,是在上扬州特殊教育学校之后。我的音乐启蒙老师华桂明是我一生中永远不会忘记的人。在我最苦最困难的时候,是华老师给了我希望。我一直认为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音乐、练习笛子演奏,直到现在能够站上国际舞台,不仅是因为自己有动力去学,更重要的是,我从一开始就遇到了好老师。”盲人长笛演奏家吴晶在自传《我听见这世界缤纷》中这样写道。
因病失明的吴晶7岁被送到盲人学校,在华桂明的鼓励帮助下,她获得了竹笛七级的考核证书。她说,这张证书给了她极大的信心,让她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被别人同情的可怜盲人女孩,而是开始觉得她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后来,她以全A成绩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校,参加亚洲青少年残疾人运动会、全国残疾人运动会、2004年雅典残疾人奥运会等赛事,获得14枚金牌,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瑞典语,在瑞典皇家音乐学院演奏,是世界首位盲人长笛演奏家。
“迄今,乐团参加各类比赛演出近千场次,先后参加了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表演和2021年扬州世园会开幕式演出,连续四届获得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器乐组最高奖,几十名盲童考上大学音乐专业,除了吴晶,还诞生了谭伟海、张丽娟、侯劲松等盲人音乐家、演奏家。”华桂明很欣慰,音乐给了这些黑暗中的孩子一点光亮,让他们的人生有了更多可能。
“最早的时候,我更多的是想选拔和培养有前途的孩子,但现在这样的想法不强烈了。特殊教育任重道远,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像吴晶这样。作为老师,一定要用尽全力,哪怕做一只萤火虫,哪怕做一盏不太亮的灯,让他们树立理想信念,享受到奋斗的快乐。也许他们大了之后依然是普通人,但当他们回忆起童年时,有过高光的演出时刻,有过音乐的梦想,获得过属于自己的掌声,和大家一样。”一直以来,华桂明忧心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和生活,每每谈及总有些伤感,“但在一声叹息之后,还是会带着他们去努力。”
打造茉莉花盲童管乐团
华桂明并不是音乐师范专业出身,爱好音乐的他喜欢吹竹笛。工作之余,他经常来到操场,吹起心爱的竹笛,悠扬的笛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一曲未完,华桂明的身边已经围满了一群盲童。华桂明试着教盲童们一些简单的技法,没想到,仅仅几天时间,几个孩子就吹得像模像样了,“那时候,孩子们人手一根笛子,学校里最多的是笛声。”
早在浙江省盲人学校实习时,华桂明心中就萌生过一个坚定而朴素的梦想:“争取打造一支世界上最好的盲童音乐团,在音乐厅开音乐会,让社会看到盲童的高光时刻。”于是,茉莉花盲童管乐团成立了。每天早上,华桂明都坚持和同学们一起练习乐器,共同进步。
乐团的每个人,华桂明都要一对一进行指导。为此,华桂明自学了小号、长号、中号、长笛、单簧管、萨克斯的演奏技法。他边自学边教孩子们,边教学边提升自己。“那时不像现在,网络上搜一搜就有很多免费教学课程,我们靠买碟片、磁带来学习,一个教学带、两张光盘或者四张光盘都需要两三百元。我的工资一个月才几百块,但我没有觉得贵,因为从中我得到了一种乐趣。”
每首曲子,华桂明都要先念给学生们听,每个音分别是什么,每一个音是几分音符。比如do是4分音符、re是2分音符、mi是8分音符,他要把曲子读出来,录到磁带上交给孩子们反复听背,然后再去听曲子的录音,注意在什么地方换气、体会音乐的表现力等。每个人的声部录音都不一样,需要专门录,华桂明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最初那几年,几乎要花一学期时间,乐团才能完整演奏一两首曲目。
请孩子吃一碗面
1993年,华桂明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后,来到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我出生在江都农村,身边有一些聋哑人和盲人,他们需要帮助。而且,我想做有挑战或者与众不同的工作,所以报考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那时的中等师范学校并不细分专业学科,要求老师一专多能,就像全科医生一样,可以适应任何学校任何学科的教学。华桂明学的是盲童教育专业,侧重音乐方面。来到扬州特殊教育学校后,他主要教音乐和数学。
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在保障正常教学之外,乐团的支出只能靠拉赞助。没有课的时间,华桂明便骑上自行车到企业寻求资助。“每个星期去两三次,大概坚持了两个月,对方终于同意赞助1万元用于购买乐器,那时候可是一笔巨款。”
为了调动大家学习乐器的积极性,华桂明有自己的奖励方式,或是带回家做客,或是请吃一碗面,乐团几乎所有孩子都得到过这种特殊奖励。华桂明说,这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传承。早年,单身的他住在学校宿舍,周末或者晚上,学校的老教师们总会叫他们去家里吃饭。“这是我们扬州人特有的一种温暖,后来我便经常带孩子们回家吃饭。能到老师家去吃一顿饭,或者跟老师出去吃一碗面,对他们来说,就像获得一种肯定,回来练习就更努力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特殊奖励依然在继续,从最开始的吃一碗面,到品尝扬州的知名早茶、去瘦西湖触摸春天……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受到了扬州这座城市和人的温暖。
时间的脚步不断向前,从一遍遍口唱乐谱,到磁带、录音机、MP3播放器,再到如今的QQ群,音乐传递的方式在不断升级。回首往事,华桂明有些感慨:“一转眼工作三十多年了,我忽然意识到,还有十年我就要退休了。我想把乐团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得更加精致,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在音乐的道路上得到发展,让那些想参加乐团活动的孩子,都拥有关于音乐的美好回忆。”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