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见字如面

2025-01-15 00:00:00王尧锴
莫愁·时代人物 2025年1期
关键词:十字街旧书店书单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伦敦一家叫“马克斯与科恩”的旧书店地址。书店经理叫弗兰克,除了他,店里还有六名员工。这些普通的打工者,怎么也不会料到,他们的故事会被后人长久地牵挂、传诵,即使书店关闭多年,店址依然成为全球众多读书人的打卡胜地。

《查令十字街84号》的故事要从1949年说起,在距伦敦6000公里远的美国纽约,有一位穷困潦倒的作家海莲·汉芙。一天她偶然看到杂志上刊登的一则广告,广告内容是伦敦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专营绝版书,她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因为在海莲居住的纽约很难买到称心的书。彼时的纽约,虽然经济腾飞,但文化底蕴与伦敦不可相提并论,纽约旧书店里的书,要么索价奇昂,要么被涂抹得乱七八糟,要么印刷与纸张质量不高,这对于爱书之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这则广告提醒了她,于是她写信到伦敦,列出书单,让书店的员工们帮忙挑书,并邮寄到美国。

海莲的信很快就得到回应。书店经理弗兰克的回信言辞颇为礼貌得体,海莲列出的书单,书店找到了两本,并承诺剩下的书会帮忙留意,而且随书附上了发票。

海莲对寄来的书籍非常满意,八天后即回信,发自肺腑赞扬了书的质量,同时将书费一并寄出,书中还不忘借机吐槽一下纽约的书店。伦敦是海莲一直向往的城市,在她眼中,伦敦是文学的、神圣的,有着典雅的气质,而书店寄来的书,挑选考究,散发着“半旧”的气息,印证了她对伦敦的想象。一来二去,他们彼此熟悉,跨越大西洋的书信往来成为常态,期待对方的来信,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书信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购书。

二战后的英国,物资极度短缺,政府实施配给制。每户一周才分配两盎司肉,每个人每个月只分得一只鸡蛋。得知此情况,海莲就通过一家设在美国的英国公司,从丹麦寄送火腿、鸡蛋、牛舌罐头、烤肋排、羊腿等物资到书店。

这对店员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店员们的家人,甚至弗兰克的邻居,都接收到了海莲的惠泽,他们可以用海莲提供的食材为家人烤个蛋糕,可以在晚餐时增加一点肉。食物的短缺会让人失去尊严,而海莲细心体贴地寄去越洋包裹,小心翼翼地抚慰着店员和他们周围人的胃和心灵。大家被海莲的热情、善良感染着,也加入与海莲的书信往来中,并诚挚邀请海莲到英国看看。可事不遂意,海莲要么因为路费不够,要么因为工作冲突,阴差阳错,去伦敦的计划一拖就是二十年。直到1969年,弗兰克因病去世,一切戛然而止。

二十年的时间里,海莲与弗兰克以通信的方式买书、卖书、谈书,偶尔谈及生活,彼此相知、相识、相守,成为灵魂的伴侣,可最终也没能换来一面之缘。后来,海莲将二十年的通信结集出版,就成了《查令十字街84号》,这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才被世人知晓。

信中的海莲热情奔放、幽默诙谐,即使并不富裕,也永远呈现给人乐观、真诚、与人为善的状态,而弗兰克则是兢兢业业,有求必应,找书回信一丝不苟,与海莲惺惺相惜,又得体地保持着距离。他们之间这种体面的做派、可贵的真诚与信任,最能打动读者。

距离弗兰克去世,已经过去五十多年;距离海莲去世的1997年,也过去近三十年。在如今科技腾飞的时代,写信与旧书店都是行将消亡之物,交流在这个时代变得更为迅捷,感情更易表达。因为有了时间的异步,情感的传递变得缓慢而珍贵,写信时每一次下笔,更为谨慎和郑重,笔下的情感被拉长,并反复在生活里酝酿回味。回头看看海莲与弗兰克,他们对书籍的热爱以及那种跨越山海、经过时间发酵和文字提纯的情感,让人感到弥足珍贵。

编辑 吴元梓 1159492305@qq.com

猜你喜欢
十字街旧书店书单
渴望浑身是铁的人
湖南文学(2021年11期)2021-12-03 20:13:33
月度荐书单
全国新书目(2021年6期)2021-08-03 09:53:12
月度荐书单
全国新书目(2021年5期)2021-06-30 13:47:47
探访旧书店
藏书报(2021年40期)2021-05-30 10:48:04
中国旧书店访书举隅——见于《书林掇英——魏隐儒古籍版本知见录》
天一阁文丛(2019年0期)2019-11-25 01:31:54
《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
暑假阅读书单
少先队活动(2018年7期)2018-12-29 12:27:54
名家推荐:2018暑假阅读书单(下)
南方周末(2018-07-05)2018-07-05 08:34:06
谜语大搜集
查令十字街84号
中外书摘(2016年8期)2016-07-26 18: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