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调适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5-01-09 00:00:00张悦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教师角色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性、系统性的教育理念,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推进,高校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思维培养者、德育促行者、情绪劳动者的角色新样态。应然状态下,高校教师主动完成角色调适,强化立德树人的实践根基和育人动力。但实然状态下,高校教师因课程思政教学意识不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欠缺、隐性教育方法应用不足,出现了角色冲突、角色焦虑、消解角色信念等困境,对此,本文基于社会角色理论,提出教师自身需提升课程思政理性认知、激发隐性育人内驱动力、增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而外部则应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培养培训、推进教育基建等建议,以期助力教师有效实现角色转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学术思考与逻辑刻画。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教师角色 "角色调适 "立德树人

课题: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教学改革专题重点研究项目《数字时代下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编号:2022ZYA07);2023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编号:23GY068);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文化自信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编号:2024KJC07)Supported by the Research Funds of Xianyang Ploytechnic Institute《An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Cultural Confidence into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und No.2024KJC07);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编号:2023ZYA01)。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和电影中,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米德首先将它应用于社会学研究中,提出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指与人们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对群体或社会中拥有某一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角色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分为以林顿为代表的结构角色理论和以特纳为代表的过程角色理论。结构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是构造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石,而过程角色理论认为个体角色的形成是在角色期望、角色领悟、角色实践三阶段中与他人互动的动态角色扮演过程。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并凭借自己的主观能力,为适应所处环境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方式。基于过程角色理论,教师通过角色期望、角色领悟、角色实践三阶段形成了角色。首先,在角色期望阶段,基于职业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应了解自身职业,并与其他职业角色区分开来。其次,教师通过亲身体悟,用职业角色规范控制和衡量自身行为,形成较深的情感体悟。最后,教师在实践中将职业角色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需要,并指引自己的职业行为,逐步建立起职业自尊心和责任感,由此真正形成教师角色。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新样态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呈现出全新样态。

1.由“低”到“高”的思维培养者

教育只能发生在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中,是人能动地改造环境和改造自我的过程。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育人,而育人也是思政课程的固有目标。宏观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中观目标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微观目标是加强对学生“三观”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课程思政的三个层次目标中,宏观和中观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微观目标如何落实。可见,课程思政最直接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根据布鲁姆对人的认知六层次分类理论,记忆、理解、应用属于初级认识,而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级认识。课程思政所塑造的思维观念属于高阶思维,即应用正确的思维观念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塑造学生的高阶思维,理论灌输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灌输须讲求科学性,不能强行硬灌。在以“知识传递”为主的传统教育体系下,部分高校教师对思维培养不够重视,强硬的灌输方式又易遭到学生排斥,致使学生的思维认知多处于低阶状态。为此,高校教师急需调整角色,成为由“低”到“高”的思维培养者。

2.由“教”转“育”的德育促行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和某种特定才能或创造能力的现实个人。进步性是人才的首要特征,即人才是品质与能力的统一,是德与才的统一。人才不仅要有推动社会发展、组织社会活动的能力,还要具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品质、道德。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追求品质与能力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无疑是其重要的任务之一。高校应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通过开展德育教学,让学生成为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要完成由“教”到“育”的转变,形成对德育促行者的角色认同与实践。

3.由“脑”入“心”的情绪劳动者

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现实的人”而开展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改造的实践活动。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两个基本要素,教育者的教育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会并存且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需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从自我认知情绪视角看,自我教育的认识起点和关键是认识自我。高校教师通常会用自身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来辅助教学,被认为是专业性、技术性工作中的高情绪工作者。事实证明,教师的情绪不仅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也会对学生的深度学习、自我认知、情绪意志等产生巨大影响。为此,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并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体验,通过积极共享的神经激活,产生“共情”的心理反应,进而将知识转化为观念,引导学生由“脑”入“心”,达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新变化。应然状态下,教师应主动完成角色调适,通过加强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打通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壁垒,增强立德树人的实践根基和育人动力。但实然状态下,教师的角色调适陷入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实效和目标达成。对此,应基于过程角色理论,探寻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教师角色从实然迈向应然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以推动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学术思考与逻辑刻画。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调适的现实困境

1.课程思政教学意识不强,造成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社会学角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个体需要同时扮演多个角色,当这些角色期望内部出现矛盾或个体因时间、精力及自身价值倾向制约,难以同时满足多种角色期望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主要是指教师在角色扮演进程中所承担的各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矛盾对立和抵触等,使教师感到迷惑为难,从而妨碍了角色的顺利扮演。应然状态下,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从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多元化的思维培养者、德育促行者、情绪劳动者的综合体。但在实然状态下,有的高校教师对多元化角色认知不清,课程思政意识不足。一是部分教师没有将课程讲授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结合起来,不能从“立德树人”的宏观视角看待日常教学;二是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缺乏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知识,没有能力从事课程思政工作;三是部分教师忽略了思维培养规律,难以意识到课程思政教学的作用对象是学生的思想观念。综上,外部多元的社会期待与教师自身意识制约之间的冲突,导致教师产生了角色内在冲突,该冲突如果不能很好地调适,将会影响到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

2.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欠缺,产生角色焦虑

因角色冲突造成的心理体验或情绪状态则称为角色焦虑。教师角色焦虑是指教师因角色冲突而引发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需满足多元化角色期待,但课程思政教学新要求与教师自身相对固化的教学能力出现异步,导致教师出现角色焦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讲授的知识虽然一样,但是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感不一样。课程思政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挖掘与融入思政元素,教师如何从教学内容中发现并提取相应的思政元素,决定着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长期以来,部分教师因缺乏较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难以深刻把握所授学科、专业、课程的本源性问题及因果链,导致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信任度下降,降低了教学效果。综上,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滞缓,致使教师内心出现一定的心理落差和焦虑情绪。

3.隐性教育方法应用不足,消解角色信念

角色信念指将职业角色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需要,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是正确的,并将其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指南,形成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一旦形成职业角色信念,就会表现出对教育工作的无限热爱和执着忘我的敬业精神。新时代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这是教师角色的社会要求。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隐性教育的概念。课程思政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理念,本质上是一种隐性思政教育,即通过隐蔽的方式,将政治引导、思想引领、道德熏陶、心理健康教育及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完成对学生观念的培养和塑造。应然状态下,教师通过这一实践促使其形成对新角色的正确认识,并上升为角色信念。但在具体实践中,有的教师因缺乏隐性思政教育的理论与方法,难以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的边界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角色信念。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调适的应对策略

1.发挥角色调适的主体性

(1)提升课程思政理性认知,实现角色期待

所谓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期望和要求。个体的角色建构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人角色的适应。如果角色执行者被分配的角色越固定、评价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将角色和个人等同,对角色的认知就会越深刻,个人与角色的融合程度就越高。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对思政教育、课程逻辑及角色规范的了解是顺利进行角色调适的基础,会深刻影响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教师首先要对自身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位置有理性认知,主动了解社会赋予教师角色的期许要求,以及自身应承担的角色义务,逐步增强角色感知力。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课程思政相关知识。一是关注国家政策与时事动态,对课程思政总体要求深入理解,提升育人意识;二是关注课程的历史渊源,了解并挖掘与课程匹配的课程思政元素;三是通过学习培训交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最后,高校教师要培养自我反思意识,通过批判性反思不断改进创新,形成更系统科学的认知。

(2)激发隐性育人内驱动力,加深角色体悟

角色领悟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对期待角色的领悟、解释、认识,受个体的思想水平、思维方法等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因受个体思想观念和外部环境影响,对期待角色和隐性育人的认知与体悟也存在差异化。如果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教学只是一种外部要求,就会缺乏隐性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要不断激发教师隐性育人的内驱力,强化角色体悟。基于动机理论中的自我决定理论,自主、胜任和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个体心理成长、内化和心理健康必备的条件。教师若想激发隐性育人的内驱力,首先要加强自主学习,树立正确的隐性教育理念;其次要提升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的能力;最后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反馈,立足学生成长规律,提升隐性育人实效。

(3)增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强化角色实践

角色实践也叫“角色行为”,是角色领悟的进一步发展。在实践中,受主客观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角色实践与角色领悟可能不完全一致,会产生一些偏差,即“角色差距”。角色扮演者需加强角色学习与整合,缩小或消除角色差距。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是关键。教师要缩小“角色差距”,需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具体实践与学习领悟,逐步将角色规范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首先,构建学科思政元素体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为避免思政元素挖掘碎片化、零散性,高校教师可围绕上述思政内容供给的五个维度,在立足学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理解与研究基础上,实现价值引导、人文情怀和基本原理的衔接对应,推动课程思政从“单一课程”向“学科体系”转变。其次,善于整合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需深入交流,根据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整合育人资源,通过新型技术手段创建相关数据库、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以此为依托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最后,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内容、方法、资源、机制等方面,教师可从教学设计创新入手,可以使之成为撬动课程思政建设守正创新的关键支点和重要方式。

2.优化角色调适的外部环境

(1)完善顶层设计,优化评价机制

制度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具有强制性和稳定性,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高校教师角色调适,离不开高校建立的课程思政建设制度、机制。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将教师的课程思政实践情况以及实践效果纳入教师个人绩效考核体系,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考评与督导。

(2)强化培养培训,搭建教师队伍

高校要立足“大思政课”,搭建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教师队伍合作平台,组织经验交流、教学观摩、专题备课、主题培训等活动,促进优质资源互通共享,帮助教师提升政治素质和教学素养。一是重视校内常态化培训。通过教学、讲座、沙龙等线上线下培训,引入课程思政内涵解读,引导教师深入系统地学习思政教育理论知识及“立德树人”理念,切实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二是加强校际交流。高校间应加强彼此观摩学习,通过专题培训、经验交流、教学展示、考察学习等活动,帮助教师多路径了解提升思政教育能力与专业素养的方法。

(3)推进教育基建,创设课程思政场景

新时代,高校可充分用好VR和AR等,为学生搭建沉浸式学习平台,结合思政教育主题及学科专业特点,创设不同场景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感悟真理、道理、事理,强化思政教育实效。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创设历史博物馆场域,运用VR技术模拟与优秀历史人物对话的场景,让学生在提升专业讲解能力的同时,更深入地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增强历史意识、文化意识,厚植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韦乡逢,潘冬宁.社会交换行为与人际关系论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6(1):6-7+12.

[2]李孝川.教育变革中教师角色的变迁与超越[J].教育导刊,2012(8):76-78.

[3]符沁瑜.思政教育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策略探究[J].文教资料,2022(4):95-98.

[4]冯刚,艾楚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功能优势与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8):69-76.

[5]赵磊磊,江玉凤,杜心月.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的表征与纾解路径[J].教师发展研究,2021,5(4):32-37.

[6]马娟,陈旭,赵慧.师德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4(6):23-28.

[7]蔡中宏,魏源.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担当[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22(5):138-143.

[8]李彩娜,郑海珊.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中教师的角色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22-132.

[9]刘要悟,朱丹.教育相关群体的教师角色期望之社会调适和教师自我调适[J].教师教育研究,2010(2):35-39.

[10]张春虎.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工作动机研究脉络及未来走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9(8):1489-1506.

[11]范蔚,孙榕谦,杨霞.家校社协同育人中教师角色的重塑与调适[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3(2):15-22.

[12]宫维明.“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与建设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6):66-69+91.

[13]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张悦: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教师角色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06:26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23:23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