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互联网和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融合,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步伐势不可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因时而进、谋势而动,认清时代形势融媒体的发展的必然性。审视融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主要存在虚实分离,认知倦怠;边界壁垒,实效不足;圈层固化,思维定式的困境挑战,从内容为王,传递精练思想核心;形式新颖,感受交互沉浸体验;助融壁垒,形成引导双向互动等方面找寻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实施进路。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1.064
融媒体时代,移动通信和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建互融。面对时代的洪流、发展的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因时而进、谋势而动,充分利用融媒体的功能优势,在时间空间、资源载体、群体范围等各方面、各领域,有针对性地面向各层次的受教育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优,更好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运用融媒体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以融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到全面提升,是顺应时代发展洪流的大势所趋,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紧迫课题。
1.1"原因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手机网民规模达10.76亿人,20—29岁网民占比为14.5%。《报告》显示,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设备不足和年龄因素是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因而能够得出结论:高校大学生由于完全掌握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技能、文化程度较高、具备手机等设备接触互联网络,可以判定为是能够百分百接触互联网的群体,是走在时代前沿充分置身于融媒体的群体。
媒介融合的融媒体时代使各类媒介的优势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同时伴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迅速迭代、5G和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和抖音等网络新媒体的层出不穷,融媒体逐渐渗透到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百分百接触互联网、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群体,由于需要依靠融媒体获取信息、在媒体上发表言论、通过融媒体与其他人社交等原因,对融媒体更加具有依赖性。同时由于媒体话题度讨论度的需要和猎奇心理作祟,媒体传播的内容和大学生群体接收的思想有一部分并不利于大学生三观的成熟完善,而作为国家栋梁、民族复兴的未来,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三观形成、正确引导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强化融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根据融媒体发展规律、融媒体时代涌现出的新问题,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自身健康素养和文化科学素养为目的,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应对各种社会思潮、难以规制的不良信息、西方敌对势力借以渗透的价值观等各种融媒体新问题新挑战,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1.2"机遇
运用融合发展思维,将融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首先,融媒体具有资源通容特性。将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相融合,达到既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又发挥新型媒体的功能,同时更把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全面有机结合起来,做到“1+1>2”,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其次,融媒体具有内容兼融特性。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更是信息的传播者和交流者。通过融媒体信息的双向流动,大学生群体不仅可以在互联网络上与其他信息接收者和传播者交流,更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与老师和朋友交流。将内容兼容特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还便于教育者洞悉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动向,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教育。再次,融媒体具有宣传互融特性。融媒体时代,思政课堂从单一狭小的教室拓展到了广阔开放的社会,突破了单向灌输式教育的枷锁,形成了双向互动式教育。将宣传互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守大学生的宣传阵地,一方面通过课堂培育时代新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入脑入心,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通过大学生群体的内部交流以及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外部交流,促使高校大学生成为宣传阵地的一分子,主动参与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后,融媒体具有利益互融特性。通过各平台、各渠道的全面发力,“在满足受教育主体的兴趣关注点的同时又能有效达到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共同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困境审视
融媒体时代,数字信息交互,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场域,不仅开阔了高校大学生的视野,可以与教育者实时交流学习,更利于教育者随时随地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动向,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单向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双向互动式教育。然而,融媒体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引起变革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困境、带来了新的挑战。
2.1"虚实分离,认知倦怠:听不懂问题
微博、抖音、快手等娱乐软件丰富了人们的线上娱乐环境,提高了人们的快乐阈值。相比于现实生活中的乐趣,高校大学生更愿意沉浸在娱乐软件带来的快乐中。正如赫伯特·甘斯所指出的:“反常比正常更能激发受众的好奇心。”相比于有内涵、有深度的正统教育内容,高校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往往使他们更愿意浏览低质量信息。同时,微信、QQ等社交软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各时段、各领域的海量信息实时传送、精准投送,高校大学生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能连接大千世界。随之而来的就是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介入越来越多,高校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随时被打断、课堂的吸引力随时被消灭。同时置身于多个虚实场景的高校大学生形成了身体与意识的“二分”现象,频繁地在多个虚实场景中思维跳跃会导致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敏锐度和积极性降低,产生认知倦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封闭式、单一式的教室单向灌输的过程,虚拟世界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次切断,会直接导致高校大学生群体不同程度的听不懂问题;算法平台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精准推送,无间断、低营养的畸形化信息对大学生进行轰炸,使大学生心甘情愿被“囚禁”在虚拟世界的信息茧房中,低质媚众的信息不断挤压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空间。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会致使大学生群体丧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变得完全听不懂问题。
2.2"边界壁垒,实效不足:不愿听问题
便捷的移动网络和丰富的数字媒介使大数据的精准投送和算法推荐得以产生和实现,融媒体时代的人们生活在由数字媒体编造的巨大的“信息茧房”中。算法推荐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和行为数据,精准“投喂”用户感兴趣的同质化信息。长此以往,用户的信息获取能力被无限消解,造成信息获取内容同质化和方式固定化。高校大学生群体大部分时间在网络上活跃,受到网络海量信息的冲击更大、信息茧房的影响力更强,更容易被划分为一个个边界清晰的圈层。不同圈层有各自的文化特质和主流价值观,当多数人意志上升为群体意志,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人为了不受到排挤而选择沉默;圈层意见领袖不断影响并且无限放大圈层成员的思想情绪,相似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由于“回音室”效应被进一步强化,甚至出现了群体极化现象,这样就形成了圈层的封闭性和同质性,圈层不再形成并接受不同声音,和其他圈层之间也减少沟通交流。高校大学生长期处在同一封闭性圈层,只愿意听到和本圈层相符合的价值观,不利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被边缘化,无助于教育者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规范;而长期摄取同质化、兴趣偏好的信息会使高校大学生对教育者提供的正面、深度内涵的主流价值观产生无感甚至反感情绪,造成不愿听问题,最终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3"圈层固化,思维定式:听不到问题
数字技术、5G网络等快速发展催生出大量的社交媒体和软件,不同兴趣的人群通过社交媒体加速分化,形成以“趣缘”为核心的圈层化交往时代,各个趣缘圈层均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圈层传播结构内部具有近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由于高校大学生崇尚标新立异、肆意张扬和不拘小节的群体特质,各网络圈层也形成了符合大学生个性张扬需求的亚文化场域,与主流文化相隔开来;每个圈层有自己的趣缘核心,彼此并不相融,有着明显的边界,形成圈层间的真空地带,造成圈层文化的排他性。圈层文化的排他性会导致高校大学生的思维定式。马克思主义指出:“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圈层传播结构内部的同质性和外部的封闭性、排他性使高校大学生的现实关系单一化,从而削减精神丰富性。长期置身于排他圈层的高校大学生,不仅不再接受其他圈层的价值和文化,更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隔绝。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被排斥在外,不利于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会对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强国建设者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
3"实施路径
融媒体既是时代飞速发展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优势,也是技术更新迭代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挑战。面对融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高校要抓住机遇,坚持内容为王、形式新颖、助融壁垒,探寻融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特点与规律,利用融媒体发展规律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1"内容为王,传递精炼思想核心
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观念,价值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人人身处融媒体、海量信息包裹的今天,高校大学生作为百分百接触互联网络、随时随地接收新鲜讯息的特殊群体,不再满足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更不再拘泥于传统思政课堂的信息知识垄断性。面对流量吸引和抓人眼球的互联网络内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高校大学生群体主动参与进思政课堂,最根本的就是做好内容设计,提供高校大学生容易接受、愿意接受、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第一,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都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深厚血脉,基因里都刻印着传统文化。高校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具有高度文化素质的群体,头脑里吸收并接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量较多。利用融媒体和先进技术,加深高校大学生已经有意识的优秀传统文化、唤醒高校大学生沉睡未开发的传统文化基因,遵循学生发展规律,识别并切合学生偏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心灵盛宴,以史为鉴,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为青年带来了优质娱乐内容,更为高校大学生带来了精美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第二,坚持传承党的红色基因。高校大学生是在国家高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党的征程不仅关乎国家的未来,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前途。大学生们在寒窗苦读的时光中已经把爱党爱国的信仰深刻融入自己的基因中。运用各种媒体,发挥融媒体的资源整合优势和沉浸交互特点,结合教育规律,贴合学生兴趣增强红色故事与学生需求的适配程度,把丰富的红色故事讲好讲活、把优秀的红色基因延续传承。例如,近几年弘扬主旋律的电影不断涌现,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开国大典》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开始直至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历史过程;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警示着人们,和平年代的我们不仅要守住和平,更应该建设和平。将红色主旋律电影引进校园,达到既贴大学生生活、带动大学生兴趣,又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融媒体时代,教师不再具有信息垄断优势,互联网上海量信息冲击着高校大学生,不仅影响大学生群体对现实生活的感知,更造成了意识形态多元化。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过滤网”、思想行为的“净化器”,筛选出优质、科学、正确的专业知识和价值观,滤除各种不良信息和负面社会思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避免内容重复供给,灵活运用融媒体各式媒介,掌握新鲜实时资讯,筛选恰当例子,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吸引力。马克思主义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要充分发挥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生活话语的理论阐释作用,创新话语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吸引高校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堂讨论,与教师形成双向沉浸式教学课堂,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脑入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3.2"形式新颖,感受交互沉浸体验
融媒体时代,纸质媒体逐渐退出传播主体地位,电影电视等视听觉媒体更加深入人心,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数字交往娱乐平台占据主要交互时间,VR、AR、MR等数字技术应用广泛,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再拘泥于狭小枯燥的理论教室,更应该借助多样化的平台与技术,将主流价值观适配于各种数字交往平台,精准分析大学生的历史纪录、用户标签、搜索记录,将正统教育内容精准投放在大学生的短视频社交平台、影音娱乐平台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覆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升教育主客体的学习和情感体验。面对纷繁复杂的数字技术和平台,高校如何运用技术并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数字交往载体中,让高校大学生在电影、短视频、游戏等中耳濡目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首先,将视听觉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群体闲暇时间较多、活泼爱玩,经常三五好友结队走出校园,观看电影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娱乐项目之一。将电影电视等视听觉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既能让高校大学生想看、去看、爱看,又能“润物细无声”地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诈骗为主题的电影《孤注一掷》最终票房成绩38.48亿元,《长津湖之水门桥》最终票房40.67亿元,如此成绩斐然的电影如果走进高校,必然会受到高校大学生的喜爱,对比枯燥说教式的反诈宣传和红色历史,电影形式更容易被高校大学生接受,也更容易入脑入心。
其次,将数字交往娱乐平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时代,打开抖音“刷一刷”、打开微信“摇一摇”、打开快手“拍一拍”是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常态。如何占领数字交往娱乐平台、守住意识形态阵地、打造出高校大学生群体接受并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精品内容,就需要将数字交往娱乐平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地共青团的抖音官方账号依托《谁是我的新郎》等流行歌曲,以及“公主请看帅哥”的流量标签,打造出展现军人风姿风采、展示国家军工实力的精品内容;新闻联播的抖音官方账号打造的《主播说联播》短视频,用接地气、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全国人民传达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等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这种教育风格。只有用高校大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接受其中蕴含的道理和价值观。同时,鼓励学生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运用自己的创造性和创新力,拍摄短视频和微电影,“亲身经历”党和国家走过的沧桑岁月以及取得的光荣成绩,“感同身受”前辈们的艰难岁月。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最后,将数字化娱乐互动场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娱乐互动场域是通过5G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连接世界各地,进行娱乐活动的数字化互动社会实践活动。以虚拟娱乐交友、用虚拟娱乐对话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独特的交往模式,数字化娱乐互动场域也已经渗透到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数字化娱乐互动场域的数字交往载体中,让高校大学生在沉浸式交互体验中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愈养成类游戏《桃源深处有人家》展现陶渊明等古人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传达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人对战动作类游戏,例如《王者荣耀》游戏,开发“红军长征”“辽沈战役”“百团大战”地图,让高校大学生在游戏中“感同身受”先烈们与敌人的残酷斗争、一枪一弹用热血铸就的和平盛世。
3.3"助融壁垒,形成引导双向互动
不断涌现的数字交往娱乐平台把人们按照趣缘划分为不同的圈层。高校大学生受到互联网大数据精准推送的影响相对较深,无形中不断加深对自身所在圈层文化的认可。以“趣缘”为核心的圈层具有排他性和单一性,导致高校大学生群体内部之间、与其他群体和社会之间形成壁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运用融媒体和数字技术手段,助融壁垒,引导趣缘圈层内部良性互动、与其他圈层之间良性互动、以及与教育者和社会之间良性互动。
其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牢固教育者话语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顺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势所趋,融媒体时代矩阵式、扁平化的特点倒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融合型”教师人才队伍是关键。一方面,完善人才引进、管理制度,加强未掌握融媒体规律的教师群体,使之具备较强的新媒体技术;加强已经掌握新媒体技术但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教师群体,经验丰富的前辈带动后辈,使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求。另一方面,教育者群体充分运用融媒体数字技术,贴近高校大学生生活、监管高校大学生思维动向、研判高校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意识形态偏颇,并积极采取措施,利用思政课堂和多样融媒体渠道,及时纠正高校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思想偏差。
其二,以用户为中心,形成引导与自我引导的良性互动、双向循环。数字交往加速了互联网工作重心从“内容”到“人”的转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更加注重用户情感体验。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注重受教育者的学习体验,充分尊重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权利,重塑主客体关系。积极引导圈层内部良性互动。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认知,通过思政课堂向高校大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打破虚拟时空和现实世界的认知壁垒,让高校大学生在数字交往过程中的媒介素养得到提升,在圈层中的交互交往更加理智。让高校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人与智能技术之间始终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应该利用智能技术激发人的主体能动性,而不是变成受到智能技术支配的异化行为;应该利用智能技术作为服务人的主体性、服务科研与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成为受到智能技术的支配的工具。教育者做好引导工作,破除高校大学生对智能技术的依赖,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技术批判意识,帮助高校大学生在圈层内部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良好局面。
其三,多维互融,打破圈层壁垒。数字交往环境下,分散的圈层类型、碎片化的网络信息,让共识的凝聚变得更加困难。高校大学生群体深受短视频、碎片化阅读的影响,极容易接受互联网的意识多元,从而失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JGJX2021D382);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实践教学研究”(JGJX2023D575)。
作者简介:李冰(1983-),男,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党内法规学,行政法学;焦爱丽(1983-),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区域经济。
去自身理智科学的判断。再加上封闭性圈层作为同质声音的“回声器”,不断加深圈层内部高校大学生的单一意识,使高校大学生很容易成为网络舆论的跟风者、意识动乱的助推者。在数字交往愈发微小精准的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要广大全面,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引领高校大学生群体,利用公共议题引起不同圈层人的共鸣,引出不同圈层的观点,在交流中实现观点碰撞,在讨论中接触不同价值观念,设置圈层交流通道空间,打破群际壁垒,形成圈层共同点,实现跨圈交流,增强圈层联动。同时,教育者要抓住引导契机,在公共议题、热点话题发酵初期,就需要及时把握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走向,适时及时对教育对象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主流价值观灌输,推动教育内容融入实时热点,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4"结语
融媒体时代浩浩汤汤、不可阻挡,各类媒体深度融合迫在眉睫。融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融媒体发展规律,抓住融媒体时代机遇,把握时代脉搏,在内容、形式、圈层等方面不断探索融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充分运用好融媒体新技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破除圈层壁垒,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G],2023828.
[3]丛亮.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8285.
[4]赫伯特·甘斯.什么决定新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王天民,郑丽丽.智能思政“信息茧房”的生成机理与治理路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304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9]于祥成,欧雪婷.数字交往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审视与创新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3,(10):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