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索深度学习的路径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旨在击破过往学生“浅层学习”的表象,促进学生思维由“浅”入“深”转型,落实素养培养.本文意在探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通过革新传统单主体学习方式为多元主体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协同学习、群体学习,提高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深度学习;学习方式;分数的简单应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1]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传统课堂中师讲生练的单主体填鸭式学习法,学生长期处于单线被动接纳状态,容易呈现学习假象,即“一听就会,一看就懂”进而导致“一做就错,一过就忘,一考就晕”.对此,笔者尝试革新学习方式,变单一主体为多元主体,让学习在自我、同伴、群体对话激荡中产生,以期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
1" 自主学习,在迁移、思考中探寻思路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中“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课为例.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配,用分数表示.本课为后续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是对分数意义认识的进一步拓展,完成分数意义的自主构建.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刚刚接触分数,学生水平存在差异.因此,笔者设计自主学习单,依托自主学习单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意,与学生一起从分数的角度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在自主学习单中,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任务.
(1)读一读:独立阅读学习单中的文字信息.
(2)写一写:用分数表示图形的涂色部分.
(3)圈一圈:标出重要信息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与文本自主对话,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唤醒关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用分数表示的记忆.在知识的迁移中,学生思考“其他图形的涂色部分是否能用分数表示?怎么表示”,借助自己对学习单的自主学习提出疑问,如“今天所学的知识与之前有何不同”“将15个三角形平均分成5份,为什么涂色部分是15”“将6个圆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3还是26”“为什么这些图形要用一个椭圆圈起来”“都用13表示,为什么每份的数量不一样”.在学习单的驱动下,在旧知识的迁移中,在自学、质疑中,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有了自己的初步感知,对新知的学习也更有兴趣,充满期待.
学生的学习其实就是调用已知知识和经验去探寻未知问题,从而自主构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的思维活动.当教师给予学生辅助自主学习的工具(学习单),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静心思考,学生便踏上迁移、思考的探寻之路,深度学习的种子也在学生心里开始发芽、生长.
2" 协同学习,在倾听、互问中对比优化
学习共同体理论认为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主动探索问题、构建知识的主体.他们通过与同伴的互动、讨论和合作,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中来.在小组的协同学习中,由于年龄相仿,学生的语言表达、认知水平、思维过程等相对一致.当伙伴之间进行对话时,学生通过“倾听—质疑—解惑”,达成优势互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在本课中,为提升学生协同学习的效度,笔者设计了协同学习单.
协同学习单任务设计如下.
(1)说分数:挑几个分数和同伴说说它们表示的含义.
(2)提问题:对于学习单中的这些分数,你有什么疑惑吗?和你的同伴说一说.
(3)解疑问:智慧盒中收集了课前同学们提的问题,挑选你们小组想解答的星级题进行解答.(温馨提醒:小组每次只能打开一题,解答后再打开下一题)
教师的察学记录如下.
A组同学在说分数时,组内的小艾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个分数为什么不用315表示”.由于小艾有这样的疑问,后面的几个分数她填写的也是错误的.听到了小艾的疑问后,组内的同学立即向小艾说了自己的想法,即315表示的是把15个三角形平均分成15份,有这样的三份,图片中是把一堆三角形平均分成5份,这样的一份用分数15表示.在倾听了组内同伴的想法后,小艾理解并修改了自己的学习单.
协同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互帮互助,一起合作完成任务的学习方式.[2]其优越性体现在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进步,能激励学生个体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和谐发展.以上述察学记录为例,小艾在小组内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协同学习时,同伴间平等的沟通和交流,为小艾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她不再惧怕举手发言,也不怕说错,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同伴的解说和帮助下,小艾修正了自己对知识的错误认识,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小艾的现象背后,可以看到协同学习中多个学习主体的联合,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分享、展示自己观点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通过倾听、互问、相互启发,不断让自己对知识进行对比优化,启动对知识的深度探索和自主构建.
3" 群体学习,在分享、追问中反思重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群体学习不仅把知识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自我的认识等看作是学习,更把知识等的运用看作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3]主动尝试和操作不仅有助于丰富学习经验,而且更重要的是获得对自己理解的反馈.在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之后,每位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但可能尚存疑惑.基于此,笔者设计了群体分享总结环节,为学生创造了整体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在整体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重构新知.
课堂群体分享记录如下.
一位学生上台说明指定分数的含义,“这个分数表示把6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13”.此时,教室内响起了一阵掌声,表示同意他的观点,然而有同学举起了自己的小手,说:“6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圆片,应该用26表示.”教师解释说:“我们学过26表示的是把东西平均分成6份,2份是它的26,而这里是把圆片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一份,用分数13表示.你听明白了吗?那你能完整的说一遍吗?”这位同学说:“老师讲解后我明白了,把6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13.我之前关注的是圆片的个数,现在知道了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分母,涂色部分有几份就是分子.”
反思是学生对认知过程和思维结果保持一种内在的觉察、反省和评估.[4]在同伴的分享、追问等富有张力的数学活动中,诱发学生活跃地、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反思重构知识的本质.群体学习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循着认知活动的阶梯拾级而上,实现“智”与“思”的高度和谐,在自我调控、自我监督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有了自主学习的理解和在协同学习中的突破,"在群体学习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得更加乐于分享,在分享中反思,在反思中触发自己的深度思维.
三种学习方式的革新,引导学生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自主学习,当新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之上,学生在迁移、思考中探寻思路时,深度学习已被激活;协同学习,当学生能个性化地表征信息,形成新观点,分享新发现,在倾听、互问中对比优化时,深度学习正在发生;群体学习,当学生赋予知识个人心理意义,并能在不同情境中快速提取和运用知识,在分享、追问中反思重构时,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黄双.学习共同体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3]祝刚.整体学习理论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11(2):34-39.
[4]胡春燕.深度学习,让儿童的学习真正发生——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