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认识实习是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能促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基础和依据。文章基于国家一流本科建设背景及国土空间规划改革需求,以中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认识实习教学为例,结合教学过程组织、考察地点选择、考察主题明确、强化专业交流、融入课程思政等方面探讨了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和现有做法,从课程目标、教学组织、案例教学、过程管理、思政教育等方面总结教学经验,对提高城市认识实习实践教学质量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供相关院校同类课程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国家一流本科;城市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3-0068-05
2019年,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20年,中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入选湖南省“双万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基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中南大学修订了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城市认识实习是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亦是本科培养期间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笔者通过对近几年该课程教学的回顾与反思,总结和探讨了以下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一、现有研究概述
通过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以“城市认识实习”为关键词,截至2024年1月,共检索出文献16篇,发表时间为2006年至2023年。
现有研究表明,城市认识实习是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培养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研究者分析了城市认识实习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总结了城市认识实习的定位、组织、实施、成绩评定等操作经验,提出从“时间纵轴”和“要素断面”展开实习安排可有效保证实践教学效果[1]。针对实习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脱节、内容更新不及时、“走过场”等问题,有学者提出了科学设计教育实践过程、适时修改教育实践内容、教育实践效果检查多样化等新思路,并设置了《高校教育实践环节质量控制建议表》 [2];有学者探讨了实习原则、实习内容、实习动员、设计问题、强化管理、成绩考核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实习效果[3]。另外,有学者建立了“实习准备—实习调研—交流讨论”的教学模式,采用访谈法、参观体验法、综合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可有效促进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认识实习教学质量 [4]。还有学者基于创新教学,在教学组织与实施、课程时间安排、过程管理强化、课程评价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了改革与创新探讨[5]。
二、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体系
根据中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建筑学、城乡规划两个专业采用的是大类招生模式,第二学期末学生根据意愿自主选择建筑学或城乡规划专业,专业学制为五年。在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中,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课外研学四个板块。通识教育包括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信息技术类、创新创业基础类、文化素质类课程;学科教育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集中实践环节等;专业教育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等;课外研学包括创新创业实践、其他课外研学等。而集中实践环节包括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两种类型,具体见表1。
(二)教学大纲
城市认识实习是城乡规划专业的必修课程,亦是本科培养期间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课程教学实践安排在第四学期期末。学习该课程前,学生已修完新生课、设计基础、人居环境概论、中外城市建设史、城乡规划原理、建筑设计、中外建筑史、国土空间规划概论、土地资源学、城市经济学、自然地理学等课程,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通过城市认识实习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在实践中了解城乡规划与建设现状,并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城乡规划设计的组织、管理形式和运作方式,同时掌握城乡规划基础资料的调查、收集、研究、分析等基本方法,通过感性认识提高专业学习兴趣;运用所学知识调查并分析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了解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培养规划师的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并有意识地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依据。此外,教师应充分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
三、课程教学概况
(一)教学过程组织
城市认识实习课程授课时长为2周,由4位专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且4位教师均为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具有丰富的工程设计实践经验。为合理组织该课程教学,教学过程按照“组织准备—实地调研—总结研讨”3个环节开展。组织准备指课程开设前一学期,完成确定课程授课教师、制订教学计划等组织准备工作;实地调研指选定具体调研案例城市,开展课程实地考察和教学;总结研讨指课程实地考察结束后,学生完成实习日志、撰写实习报告、提交实习成果,教师团队集体评定作业成绩后向学生反馈审查意见、进行课程总结等,具体组织内容如表2所示。
(二)考察地点选择
2019年以来,随着国家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推进,中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对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适时做出了相应调整,以顺应规划体系改革。本科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自然地理学、城乡规划数据科学、气候适应性空间规划设计、国土空间规划概论、土地资源学等课程主题内容,城市认识实习教学考察也相应增加了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等主题内容。在考察地点选择上,通常先由教学团队讨论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考察地点,制订具体线路方案后再多次征求学生意见,并通过集体讨论明确最终方案。近3年的考察地点情况如表3所示,其中2022年因疫情原因不能跨省考察而选择省内线路。
(三)考察主题明确
考察主题围绕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内容展开,在前置专业课程学习基础上,引入后续专业学习内容。制订详细的每日考察主题,围绕拟定的考察主题开展重点调研实习。主题选择应与专业课程学习内容对应,常围绕村庄规划、居住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与法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乡基础设施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课程内容展开,如2023年城市认识实习的主题安排如表4所示。
表4 中南大学2023年城市认识实习考察主题
[序号 考察内容 考察主题 1 重庆朝天门 重庆市中心商业区、立体交通 2 乡村振兴 重庆市璧山区七塘镇将军村 3 风景旅游 重庆市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歌乐山烈士陵园、渣滓洞集中营 4 古镇保护规划 重庆市磁器口古镇 5 城市更新 重庆市最美中山四路、白公馆、重庆谈判旧址 6 城市公园 重庆市中央公园 7 智慧城市 重庆两江新区集中智能化场景示范平台 8 规划展示馆 重庆市规划展览馆、成都市天府新区规划厅、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展示厅 9 公园城市 成都市兴隆湖湿地公园、鹿溪河生态区 10 商业街巷 成都市猛追湾、太古里、宽窄巷子 11 城市绿化空间 成都市交子公园——锦城绿道 12 乡村产业 成都市三圣花乡、成都市妈妈农庄、战旗村 13 专家交流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四)强化专业交流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创办已有30余年历史,已毕业本科学生26届,毕业校友近1200人,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在城市认识实习开展过程中,积极考察当地本专业校友资源,并开展专题讲座和交流。如在2023年城规2021级实习中,邀请了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校友,开展了“成都公园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的专题讲解;在2022年城规2020级实习中,邀请了凤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校友,开展了《凤凰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专题讲解,还邀请了洪江市黔阳古城管理处校友,开展了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专题讲解;在2021年城规2019级实习中,邀请了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新吴分局校友,开展了无锡市新吴区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题讲解。交流会上,学生结合专业认识,向工作一线的校友提出问题;校友与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涉及学生后续职业生涯、学习重点、能力训练等内容,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专业价值观。
(五)融入课程思政
充分依托课程考察地的思政教育资源,开展多形式的课程思政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可结合专业知识讲解,依托考察主题展开思政研讨。如在2023年城规2021级实习中,穿插考察了重庆谈判旧址、重庆市白公馆、重庆市渣滓洞集中营、重庆市歌乐山烈士陵园、成都大轰炸纪念墙;在2022年城规2020级实习中,考察了常德会战抗日纪念墙、常德烈士陵园、丁玲纪念馆、龙山县里耶秦简博物馆、凤凰县大旗岭革命遗址、怀化市红军长征烈士陵园、洪江支部旧址;在2021年城规2019级实习中,考察了杭州市钱塘江大桥纪念馆、郁达夫故居、苏州烈士陵园、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四、教学经验总结
(一)明确课程目标
依据课程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养要求、目标要求等具体内容。应明确认知层次,体现进阶、强化高阶,体现分类目标,且目标需要可测量;将课程目标写入教学大纲,且应根据行业发展变化适时修正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目标,分类强化落实知识、能力、素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二)加强教学组织
顺应实践课程特点,强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城市认识实习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其实践性目标。教学开展前,要明确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师生明确各个阶段应完成的内容和要求。教学过程中,结合所选调研基地,通过预习、认知、研讨、专题讲授等环节合理组织教学,做到循序渐进。教学总结中,结合调研内容,撰写实习日志与报告,基于专业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达到学有所思的目的。
(三)突出案例特色
依托课程考察内容,突出考察案例的特色。在考察基地选择方面,应结合专业教学计划,形成对应的考察知识点,体现案例考察的专业价值。因城乡规划专业视野宽、知识面广,包括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内容,应突出考察内容的全面性与代表性,注重建立其与后续课程学习的对应关系。在考察、认识学习中,通过讨论、交流、讲授、讲座等方式,强化专业知识培养。
(四)强化过程管理
基于课程教学开展,制订详细的管理规定。课程授课前,应强化对学生的安全、管理教育,签署责任书,明确管理要求。课程进行过程中,采取“教师团队—班长—小组组长—组员”的分级管理方式,严格进行过程管控,实施“按时按点签到”“就寝查房”“离队须严格请假”等制度,确保出行安全。在课程结束后,常采用就地放假方式,让学生从实习地自行返家;返家前建立“报平安”制度,要求学生在离队、返家过程、到家时反馈相应消息。
(五)开展思政教育
结合课程教学过程,强化课程的思政教育。充分挖掘考察基地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合理地融入教学内容中。以“主题党日”“团支部活动”等方式,结合思政教育基地考察,开展思政主题研讨,亦可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讲解、研讨中。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言行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五、结语
城市认识实习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其课程内容体系大、涉及知识面广、考察对象多样,是专业认知的主要阵地,对学生后续专业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望有着直接影响。基于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本文以中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结合城市认识实习教学实践探讨了课程教学概况,总结了教学经验和做法,对提高实习实践教学质量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常疆,夏安桃,朱佩娟.城乡规划专业《区域与城市认识实习》模式探索[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168-170.
[2] 常疆,朱佩娟,夏安桃.“认识实习”与高校教育实践环节的创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3):80-83.
[3] 章旭健,周晓兰,安旭,等.城市规划专业认识实习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认识实习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30-233.
[4] 姚玲玲,覃永晖,王晶.地方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城市参观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160.
[5] 刘沅,易纯,龚皓锋.城乡规划专业“认识实习”实践教学创新探索[J].居舍,2019(32):194.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