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逻辑与实践理路

2024-12-31 00:00:00林思杏
大学教育 2024年13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

[摘 要]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有助于促进政校企共同体协同发展,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中,存在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不足的情况,尚未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社会价值。文章提出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道德价值为根本,在理论上构建道德化的智慧教育逻辑,在价值逻辑中塑造新质人才,在实践中探索数智化一流核心课程的建设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的实践理路:培育学生道德智慧,提升学生批判与创新思维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建设具有现代人文价值的教学资源库;聚焦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构建“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实践体验”的教学模式;依托系统发展理念,构建多元化的一流核心课程体系,助力职业院校的新质人才高质量发展,为新质人才培养提供新动能。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逻辑;实践理路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3-0060-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新质生产力指明新质人才培养的方向,赋能教育新兴产业和未来智能教育高速发展,助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高校亟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课程内容与数字技术相衔接、教学改革与产业发展相对接、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符的人才培养体系。新兴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而新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课程,高质量的课程能促进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向纵深发展。当前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中存在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不足的问题,不利于新质人才培养,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依托产业教育资源和数字智能技术,发挥政校企协同育人作用,建设新质人才培养所需的一流核心课程,可为教育现代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推进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一流核心课程的内涵

核心课程概念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齐勒提出的“齐勒计划”和美国教育家帕克提出的“帕克计划”,主要聚焦以下研究范畴:一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围绕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靶向聚焦于核心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其以核心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基准点,迁移和联动其他课程的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二是专业基本能力与基本素养。将核心课程限定在某一学科范畴,通过开设核心课程来开展人才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培养,如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提出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2],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模块中的核心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基本素养。三是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侧重挖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育反思精神和创新意识[3]。四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对话交流。核心课程聚焦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重视核心课程与传统文化间的对话、讨论和交流。

王策三先生构建了以学习系统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认识论[4]。一流核心课程建设中不能用机器人代替具有主观意识的创造性主体[5],不能停留在工具理性层面,而要关注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课程要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之问[6]。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一流核心课程的内涵涉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阐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联动发展,呈现出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态势[7]。本文提出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以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宗旨,构建专业核心知识体系,培育学生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从逻辑学的视角看,一流核心课程属于专业网络课程群的一部分,它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而是居于“中心地位“,牵引和影响着其他课程,能直面岗位需求、对应就业岗位技能,能承接先导性课程,引领后续课程,发挥枢纽与导向作用。从价值论的视角出发,一流核心课程具有的承前启后特性能满足前后课程开设的需求,能较好地回应教学问题,如课程教学拟实现什么目标、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确定目标得到实现[8]。一流核心课程由师生主体、教学资源和数智技术客体等关键要素构成,由数智技术“撬动”课程管理方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的改革。基于全人发展教育理念,在整合学生本位、学科本位和社会本位观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9]。在教学方式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倡导学生合作学习[10],以此聚焦学生批判、创新等高阶思维发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学会审视自我、观照社会发展,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等。

二、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的建设逻辑

(一)理论逻辑:借助数智技术优势,发挥知识的价值

1.逻辑起点:一流核心课程是一种课程理论文化

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方向,它不仅是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数智化的逻辑延伸,也是教育强国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映射。高等教育特色课程与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交叉生成一流核心课程,有助于丰富教育现代化课程的理论内涵,引领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助推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的数字化建设和创新发展。基于数字化转型背景形成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具有数字智能和创新特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西方课程理论,这也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在学习西方课程理论的过程中,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理论的必然结果。在实践探索创新过程中,中国教育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课程理论。

2.逻辑进路:论证课程知识价值与实践路径

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需要回应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问题,服务文化产业发展。针对一流核心课程,麦克·扬主张从关注“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转向“何种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11]。阿普尔重视课程知识选择与权力意识形态的关系,继续追问“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和“谁从中受益”的问题,避免主导利益的群体利用危机话语转移真正的教育危机,以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课程政策[12]。一流核心课程需从哲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跨学科视角探索建设方案,回答课程建设如何呼应社会发展的问题。在学习西方课程理论的过程中,务必结合历史经验和当下社会实践境况,构建适合中国本土的课程。运用课程的学理内容指导实践,检验课程知识对复杂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发挥课程的最大价值。

3.逻辑旨归:一流核心课程的核心由知识转向智慧

数智时代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虚实结合和动静结合的多元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尤其关注学生人伦道德的养成。在知识选择与组织多元化的数智环境中,引导学生崇尚道德、涵养自身品行和高尚美德。高新科技产业不断迭代,由知识转向智慧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的焦点,学生获取的知识量不再是教育领域的唯一焦点,教育工作者更多地关注学生能否运用智慧来创造性解决问题。基于大数据的泛在智慧学习环境,学生与机器高效交互,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加速助推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数字素养的发展,推动智慧教育和社会经济协同共生与发展。

(二)价值逻辑:智慧塑造新质人才,科技赋能产教融合,新质生产力助力职业教育

1.逻辑起点:由知识型人才走向智慧型新质人才

与传统课程不同,基于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一流核心课程更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数智学习环境下创造性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自强不息、崇和尚中、经世致用和天人合一的传统精神,在崇道德、尚礼仪的人文伦理价值理念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虚拟教学体验、人工智能助教等教学新形态和新范式促进数字教育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价值的智慧之人。一流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由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转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发展成为有真正智慧之人,形成有文化底气、有数字素养、有志气、有骨气和有信仰之人,助力学生智慧创生、价值观培育和智慧发展。

2.逻辑进路:论证新质生产力与产教融合的双向驱动过程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念。新质生产力驱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政产学研多方共同体力量。提高教育生产要素质量,催生教育新型组织生态,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业态发展模式,促进科技赋能课程建设。新质生产力和产教融合双向赋能一流核心课程建设,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创新型人才为支撑、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发挥行业“一体两翼”的作用,促进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凸显智慧化、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化、绿色化和能动化。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其关键在于质优,落脚点在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创新”体现为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形态,由创新推动关键技术发生突破性变革、新兴产业实现创新性发展、产业形态实现深度转型升级,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改革。“质优”体现在高效能、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生产质态,在传承量变的成果基础上,提炼出绿色、开放、共享的生产潜能,形成符合高质量生产发展要求、满足数字社会迭代变革和教育产业升级转型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

3.逻辑旨归:新质生产力助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人工智能生产提供了技术性物质基础,成为数字生产力的关键引擎;为教育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产业的转型变革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为课程改革提供创造性、先进性、普惠性、共享性和绿色性的技术主线,推进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换言之,新质生产力能驱动职业教育发生系统性的创新改革,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监控体系等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新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场域在于一流核心课程,其为学生提供了智慧学习空间,由教师协同企业共同开发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与素养协同发展,发挥知识最大价值效益,培养当代社会所需的新质人才,助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三)实践逻辑: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数智体系,建设高质量一流核心课程

1.逻辑起点:数智技术融通职业教育发展

现代教育生产力的变革发展赋予新质生产力以内涵与外延,这也是职业教育得以培育新质人才的实践内因。新质人才的培养理念贯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本质上是一流核心课程的实践反映,而一流核心课程肩负着社会发展需求和现实政策呼吁的双重时代诉求,针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有关人才队伍职业素养不高、职业技能不够娴熟、关键职业能力与行业需求不匹配和创新型技术人才紧缺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优先在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组织知名专家、业界精英和优秀教师,打造核心课程[13]。2023年5月,《关于委托开展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函》明确指出,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14]。同年7月,《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将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列为重点任务,要求统筹在线课程和线下课程,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和实施;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围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进行课程建设[15]。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成为职业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重点突破口。职业院校要以一流核心课程改革为基础,促进企业与学校协同共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发挥以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代表的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作用,深化产教融合,凸显职业教育的现代价值。

2.逻辑进路:论证一流核心课程的演变发展路径

2003年,教育部启动各级层面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16]。201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17]。历经多年的课程改革与建设,目前国家层面职业教育的共建在线精品课达10389门、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共1777个、专业教学资源库1559个[18]。《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分级遴选5000门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19]。2022年12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批核心课程[20]。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出要支持各地结合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统筹在线课程和线下课程,推进本地区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和实施;到2025年,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面向行业重点领域,建成1000门左右全国性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15]。2023年,教育部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提出要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打造一批具有世界水平和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在各领域建设10门左右一流专业核心课程[14]。

3.逻辑旨归: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速职业教育新质人才发展

当前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助推现代化产业高速发展。为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我国尤其重视发挥特定技术领域和重要产业的引领作用,如在传统产业中有机融入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化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凸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先进性和技术性。产业链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着主体脉络作用,以系统化、集成式和智慧式的产业链为代表,正从“点、线、面、体”几个方面推动现代化产业高速发展。在“点”上以高等职业院校一流核心课程为载体培养新质人才,在一流核心课程“线”中发展现代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在“面”上构建校企协同共生发展的共同体,在“体”上形成新质人才为主体、人机共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人才牵引带动一流核心课程发展,联动校企深度协同发展,共促现代化产业发展。借助人机协同交互,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的作用,反向作用于职业教育新质人才的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一流核心课程的实践理路

(一)培育学生道德智慧,提升学生批判与创新的思维能力

数智教育是智能技术与人双向驱动的过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育人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在数智时代,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学生培养为具有德性的智慧人。智慧在学理上包含道德智慧和非道德智慧,道德智慧主要以德性为支撑,如善良、勇气、诚实、谦虚、节制和慷慨等。亟须从根源上理解道德智慧,抓住德性在道德中的四种要素:然(是什么)、所以然(为什么)、实践练习(如何做)、乐趣(或快乐)[21]。在道德智慧中需做大量的价值判断,这种道德判断力依赖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道德价值观。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数字技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涵养自身道德。只有通过实践练习才能理解德性的所以然,进而提升道德判断力,理解道德价值,获取内在的快乐,达到修炼自身德性的目的。智慧是相对完善的认知能力,人类除了运用科技掌握真知,更重要的是培养自身的道德智慧,完善自身的价值观体系,由道德价值观引领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生产发展。

学生不仅要了解道德的价值,更要在实践中遵循道德价值,在实践中获取真理、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之所以然,获取如何做的真知,提高道德价值的判断力和抉择力。教师需承秉满足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的理念,针对产业现实问题,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智慧学习环境中模拟解决真实问题,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反馈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在模拟真实情境的过程中,尤其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道德价值观。鼓励学生不局限于当下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养成常思考、常反思、常复盘、常质疑和常批判的习惯,在现有的真理基础上勇于提出疑问并得出解决方案,学会使用批判性的思维来解决问题。

(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建设具有现代人文价值的教学资源库

一流核心课程建设要满足国家发展要求,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发挥政校企协同育人的联动作用,体现课程建设价值。一流核心课程建设要紧跟时代热点和研究趋势,融通道德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凸显专业课程的功用性、人文性和科学性,发挥职业教育最大效益。聚焦技能类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体制发展,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面向行业重点领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实施产教深度融合的联动发展模式,构建数智治理、应用为王的教育管理模式,回应当代社会的现实发展需求。教学资源是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要挖掘能对接教育发展要求、满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高校与行业企业能共享的具有人文价值的教学资源。对接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和“金课”建设的具体标准与要求,践行以德为中心的育人理念,设计理实融合的教学内容,开展产教融合的教学设计,采用以展演成果为主的项目化学习方式,构建校企共研共进的培养模式,建设德艺双兼的教学资源库。

建设具有现代人文价值的教学资源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在教学资源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开展一流核心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围绕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深化育人思想引领,综合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设计学科内容时要贯彻“五育并举”育人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价值观念、涵养学生德性,突出个体精神的灵魂作用,建设课程资源融合道德价值与人文精神的系统工程。二是开展符合新质人才发展要求的课程资源建设。考虑新质人才的培养特性,重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研制符合行业需求的新标准、新工艺,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土特色和普惠性的新技术、新方法。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校企共建在线精品课程,打造既能助推课程教学发展,又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品课程,建设高质量教学资源库,包括视频、课件、电子教材、课程任务、学习指南、学习资料等。三是挖掘课程资源的现代价值特性。根据产业生产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重视课程学习资源的现代价值特性,在整合教材、学术专著、教学资源库(含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升级精品课程,定期更新教学资源,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内容,凸显科学性、现代性和创新性,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相匹配、教学案例与时俱进。

(三)聚焦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构建“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实践体验”的教学模式

在建设教育强国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发展生产力需要新质人才的支撑,由新质人才引领产教融合的创新发展,由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转型,发挥经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动作用。对新质人才的人文素养培养侧重于引领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专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尤其重视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塑造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引导学生在适应岗位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在课程建设中,全过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重视生命价值的引领和塑造,突出学生本位和生命至上的人权观念。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新技术在课程中的作用,无缝衔接线上与线下活动,及时反馈、处理师生问题。巧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和慕课等教学方式,增强学习活动的吸引力、挑战性和生活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引导学生由浅层互动走向知识的深度探索,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

围绕高阶能力目标,构建“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实践体验”的教学模式。一是目标引领。对接用人单位岗位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理顺目标与知识间的层级关系,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在教学目标设计中重点关注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和文化素养,突出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教师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锻炼职业能力,在活动的体验过程中塑造正确价值观,学会理解和包容多元文化。二是问题导向。问题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探索知识的深度和价值取向。问题设计要以培育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推理与论证能力为基调,关注问题的生活性、趣味性、挑战性和逻辑性,引导学生形成团队合力,共同发现问题、解剖问题、分析与论证观点、制订解决方案。三是实践体验。在问题导向的基本理念下,学习活动设计重在凸显学生探索与体验的过程。借鉴混合式教学优势,课前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课中重点集合群体力量攻破问题,使课程学习呈现螺旋上升式的运行状态。

(四)依托系统发展理念,构建多元化的一流核心课程体系

建设一流核心课程是落实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具体举措,它是基于国家在线精品课程打造的系统工程,有助于国家在线精品课程的推广应用,回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任务中产教融合和应用为王的要求。依托系统发展理念,构建多元化的一流核心课程体系,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筹一流核心课程的顶层设计。系统设计专业公共基础课、基础课和核心课程三大模块,凸显不同模块课程间的递进关系。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切入点,发挥专业核心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聚力建设专业一流核心课程,辐射其他模块核心课程建设。二是遴选优质一流核心课程。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要求,开展系列建设工作。高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确定院校两级的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标准;统筹布局学科专业的一流核心课程,形成由课程负责人自主申报、基层推进、学校审核答辩和学术委员会审议等环节组成的遴选方式,以一流核心课程带动专业群其他课程发展。三是建设一流核心课程。在一流核心课程建设中坚持以系统工程理念引领课程建设,吸取职业院校在线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经验,围绕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标,系统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评方式,并统筹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教学互动方式、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丰富教学内容、升级录课技术、完善学习服务平台等。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促进课堂改革、完善学习方式和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四是加强一流核心课程的应用环节建设。教师借助数字技术和教学资源实施课堂改革,结合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优势,持续开展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解决问题的常态教学。通过应用课程资源,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五是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方式,强化学生的批判能力,生成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从微观到中观层面,形成以能力、思维、素养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数字素养的新质人才。

四、结语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产业发展,促进了未来职业教育向教育现代化转型发展。职业教育现代化转型与人才培养质量紧密关联,数智时代下的职业教育肩负着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命。职业教育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意味着要加速推动科技人才的创新发展,而且要推动高等院校组织架构的升级发展,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新生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一流核心课程建设为主线,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方位改革,有助于培养智慧型的新质人才,从而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1).

[2] CHODZKO⁃ZAJKO W J.The American kinesiology association undergraduate core curriculum[J].Kinesiology review,2014,3(4):263-266.

[3] Core Curriculum:The center for the core curriculum[EB/OL]. [2024-03-20].https://bulletin.columbia.edu/columbia-college/core-curriculum/.

[4] 王策三.教学认识论:修订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6] 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 靳玉乐.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8]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9]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 靳玉乐.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转变[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1] YOUNG" M. Overcoming the crisis in curriculum theory:A knowledge⁃based approach[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13(2):101-108.

[12] APPLE, MICHAEL" W. Critical curriculum studies and the concrete problems of curriculum policy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18,50(6):685-690.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EB/OL].(2023-01-03)[2024-01-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301/t20230103_1037817.html.

[14]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委托开展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函[EB/OL].[2024-01-08].http://www.moe.gov.

cn/s78/A07/A07_sjhj/202305/t20230518_1060288.

html.

[15]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EB/OL].(2023-07-17)[2024-01-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307/t20230717_1069⁃

319.html.

[16]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有关专家组织推荐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的通知[EB/OL].[2024-01-10].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1007/t20100729_124833.html.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1-11-08)[2024-01-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64/moe_1623/s3843/201110/t20111012_1263⁃

46.html.

[18] 王新波,聂伟,宗诚,等.2023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N].中国教育报,2023-12-26(5).

[19]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2020-09-29)[2024-01-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2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24-01-0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212/t20221222_1035691.html.

[21] 沃尔夫.道德哲学[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

[责任编辑:林志恒]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学习与研究(2024年1期)2024-01-23 08:11:21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山东国资(2023年9期)2024-01-02 13:49:10
何为“新质生产力”?
领导月读(2023年10期)2023-12-23 15:47:36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多重要
新民周刊(2023年37期)2023-10-28 01:15:30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8:03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2:09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