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职教强国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与使命,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与职教强国建设有着共同的演进规律,合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现实需求,体现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职教强国背景下终身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包括职教体系、教育体系、中国社会、国际社会四大实施维度。建设终身技能培训体系,需要以信息供给为重点,密切技能培训的供需耦合;以职教高考为抓手,畅通终身技能形成新路径;以全员参与为依托,形成技能培训治理新生态;以数字赋能为抓手,打造泛在技能培训新形态,着力实现全阶段技能培训、全要素技能培训、全社会技能培训和全范畴技能培训。
关键词 终身技能培训体系;教育强国;职教强国;技能人才;终身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3-0017-07
建设教育强国,重点在职业教育。建强职业教育,重点在高技能人才培育。当前,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而,加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对于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人社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提出要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共建共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1]。鉴于此,有必要探讨职教强国背景下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的价值意蕴、实施维度与实践策略,以期助推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
一、新逻辑:职教强国背景下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的价值意蕴
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是人类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从合规律性上看,终身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合乎职教强国与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共同演进的客观规律;从合目的性上看,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合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现实需要,体现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一)合规律性:合乎职教强国与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共同演进的规律
所谓合规律性是人类活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才能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2]。合规律性是一种客观必然性,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属于事实判断。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是职教强国与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共同演进的客观规律使然。在社会系统层面,能够成为共同演化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必须互为因果时,才称得上是“共同演化”。因此,双向因果是构成共演关系的前提[3]。在这个意义上,职教强国与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为职教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时代内涵与发展空间;职教强国为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撑与环境保障。职教强国包含两层内涵,一是“职业教育强的国家”,二是“职业教育使国家强盛”[4],二者具有统一性。
“职业教育强的国家”能够为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宏观上,职业教育强的国家将为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撑与生态环境。在内部,作为已经“强”的职业教育,其所形成的以公共理性和公共善为逻辑的职业教育治理新格局以及扁平化、多元化的治理结构将有利于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效率的提升。在外部,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所构建的互动机制如规范约束机制、冲突调节机制等,同样影响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的行动范式,有助于多元主体在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中平等交往、协商与对话[5]。微观上,职业教育强的国家能够为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终身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范畴广、内容多,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困难度。而职业教育强的国家,往往具有完备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且越是完善的治理体系越能催生高水平的治理能力。否则,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
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为“职业教育使国家强盛”提供契机。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蓝图中的重要部分,亦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终身技能培训强,则职业教育强;职业教育综合实力强,则职业教育服务于强国建设的能力强。首先,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将重塑国家职业教育观念。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不仅强调打破“学而优则仕”“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而且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培训,通过加强技术技能的供给侧改革,弘扬和传承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真正实现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有助于转变全社会的职业教育观。其次,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可优化国家职业教育治理结构。在构建终身技能培训组织实施体系和创新终身技能培训体制机制过程中,能够显著改善职业教育治理过程中“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以融合更多利益相关者参与到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当中。最后,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将改进职业教育文化生态。个体层面,通过终身技能培训,个人能够获得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与素养,能够实现就业的资格化、社会化与主体化;区域层面,终身技能培训的持续推进能够间接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家层面,通过持续地对公民进行技能培训和技能开发的投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所需要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可见,技能开发决定着公民个体、所在地区及国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6],进而决定着欣欣向荣、生生不息的可持续职业教育文化的构建。
(二)合目的性:合乎新时代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现实需求
合目的性是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是有意识、有方向的,这种方向性在人类活动领域表现为人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自觉适应环境并回应环境的需求。合目的性回答的是“应当如何”的问题,属于价值判断。“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的就业目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行和构建终身技能培训体系,使技能培训贯穿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全过程,能够帮助劳动者实现资格化、社会化和主体化[7],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能够帮助人们成为“技术人”,实现就业的资格化。资格化解决的是就业“能不能”的问题,以保障就业量的充分。通过职业技术学习,人们能习得谋生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和素质,获得未来工作世界和具体岗位所需要的岗位资格与职业身份,有效防御未知的生存风险。可见,职业技能培训为人们提供了专业技术技能学习的机会,让人们首先成为生存所需的“技术人”。这是一种较低层面的存在方式。通过终身技能培训,人们理应获得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存在状态。
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能够帮助人们成为“手艺人”,实现就业的社会化。社会化解决的是就业“好不好”的问题,保障就业质的提升。终身技能培训不只涉及知识、技能和素质,还涉及通过培训和学习成为社会、市场、文化及传统一员的方式[8]。劳动者通过技能培训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能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更能习得相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帮助劳动者“嵌入”已有的职业秩序中,实现就业的社会化。
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能够帮助人们成为“匠心人”,实现就业的主体化。就业的主体化意味着就业不仅在于满足生存的需要,更在于人们通过就业能够切实地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自由、安全、体面与尊严。技能培训的目的在于使劳动者具有一种抵御技术入侵的人性力量,能运用技术技能增进自我幸福[9]。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能够通过技能培训传递技术内生的责任感,发扬技术所蕴含的勇于探索的职业情怀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具有生命感和幸福感的“匠心人”。
二、新尺度:职教强国背景下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的实施维度
职教强国背景下终身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包含职教体系、教育体系、中国社会、国际社会四大实施维度。
(一)“职教体系”之维:技能培训与区域、院校及个体的多维耦合
聚焦职业教育内容,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表现为终身技能培训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耦合,学校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多维对接,且服务于个体发展的全生命周期。
从区域层面来看,终身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表现为职业技能培训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耦合。终身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状况,提供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培训服务和项目。具体而言,一是基于市场调研的主动跟进模式。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要与行业标杆企业、重点产业进行深度合作,及时梳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要素,并将其融入技能培训中,进而保持技能培训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的全方位动态融合[10]。二是基于趋势预测的积极引领模式。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方面的应用,通过对产业发展趋势的主动预测,重点增设契合经济社会发展潜在趋势的相关学习方向,如先进制造业、家政服务等,保持技能培训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从院校层面来看,终身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要求学校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多维对接。新时代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日新月异,常常超越学校本位教育所能做的人力规划[11]。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背景下,亟须开展基于“大职教”的系统化设计。一是要健全包括中职—高职高专—职业本科—专业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能人才的纵向成长通道和横向迁移通道。二是要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机制,在学制规定、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等方面体现出更大灵活性。三是要实施对技能培训的跨部门统筹管理,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多主体参与共治、培训载体多元发展、劳动者按需选择的体制机制。
从个体层面来看,终身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要服务于个体全生命周期的知识更迭、技术更新、技能深化。具体来说,“全生命周期”表现为:一是时间尺度的终身性。不仅要实现人才培养、管理实施、评价督导等的历时性革新,而且要推动技能人才学分银行的即时性发展,以实现学分的灵活流动、即时积累与转换认证[12]。二是内容尺度的全面性。即要构建全息性的培训内容,这是一种指向更深层次的自我实现的技能学习、德行养成、智力构建、体魄塑造与美感追求[13]。三是空间尺度的开放性。即要构建教育、社会、技术、职业“四链共生”的网络式技能培训新生态,以新技术赋能学习空间,力求真正实现技能培训的无处不在。
(二)“教育体系”之维:职业教育与各阶段各类型教育的双向融通
聚焦整个教育体系,职教强国背景下终身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意味着职业教育与其他各阶段、各类型教育的双向融通。
建设终身技能培训体系,要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通。职普融通的本质在于破除人才成长的单一技术或知识路径,使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从培养单向度的“职业人”“知识人”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14]。职普融通包含三个层面。一是课程互设。即可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或渗透职业教育要素,强化职业启蒙教育;可在职业学校凸显基础理论课程,强化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或在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实现跨校选课与资源共享。二是学校互融。即在高中阶段同时设置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开设综合高中或通过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合作机制的建立创设职普融合学校。三是学制互通。即构建开放性、选择性的职教高考改革,在不同教育层次、教育类型之间建立起横向转换机制与纵向贯通机制,打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建设终身技能培训体系,要求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融通。一是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融通能够打破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间的壁垒,实现二者在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技术创新、标准构建与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相互协同[15],为技能人才的培养营造更为有利的环境。二是体系构建与通道畅通。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融通可以打通技能人才的上升渠道,解决传统技能人才成长内外部衔接不畅的问题,建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转换通道,在中高本贯通、普职融通等方面探索独立形态的体系建设。
建设终身技能培训体系,要求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相融通。一是职业院校等机构要面向社会,除职校学生外,还应着眼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开展类型多样的技能培训,确保“人人”均能学习技能。二是通过实训基地、社会文化中心、各类活动室、职业培训中心等的共享共用,确保人们“处处”皆可学习技能。三是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赋能培训空间建设,推进学校、企业、车间等在场学习空间与VR、AR支持下的虚拟学习空间的交互共生,确保“时时”皆可学习技能。
(三)“中国社会”之维:终身技能培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奔赴”
职教强国背景下讨论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不仅需要将终身技能培训置于社会发展大局中进行审视,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技能培训,以实现技能培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奔赴”。
技能培训应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持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一方面,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有数据显示,德国的产业工人中高技能人才占50%,日本占40%,我国仅占7%~8%。我国的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终身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应帮助处于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人们掌握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逐步走上技能成才之路。另一方面,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技能培训应紧跟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发展,适应制造强国建设需要,加大先进制造业和家政类、托育类、护理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推动各行各业参与技能培训,不断提升社会的技能培训力①。如果仅将终身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看作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则无法准确把握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的全局性和生态性。鉴于此,在价值认同方面,应逐步树立起人人崇尚技能的社会风尚。打破学历至上、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偏见,重塑技能的社会价值,重新认识技能对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变革等方面的重要性,形成尊重技能人才、追求技能水平提升的社会文化;在薪资方面,不唯学历与资历,支持劳动者凭技能提升待遇,实现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这是技能人才实现幸福生活的经济基础;社会待遇方面,确保技能人才在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平等权利[16],维护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
(四)“国际社会”之维:技能培训赋能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提升
对终身技能培训体系的探讨必须跳出中国,放眼世界,明确中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服务大国外交和促进中国企业国际产业布局方面的职责和义务,着力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建设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应立足于中国新型大国外交的需要。一是加强人才交流与培养。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升和“一带一路”的持续深入,技能培训能够促进各国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医疗人员等的人才交流与培养,显著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二是提升中国职业教育话语权。从国际交流层面来看,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的目标在于形塑中国职业教育的世界话语权。一方面,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外在认可度。高水平的技能交流与培训合作能够成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贡献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升国际社会的认可度。另一方面,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内在吸引力。职业院校通过主动参与国际技能人才培养,自觉将办学理念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相融合,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建设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应服务于国际产业布局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一是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迫切需要了解当地的法律、文化、风俗等,终身技能培训体系的深入建设能够提供相关的技能和知识供给,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目标市场。二是满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亟须一批具备高素质、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海丝学院”“鲁班工坊”等能够通过积极对接境外中国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劳动者技能提升的需要,开展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或专项技术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翻译等服务与资源[17],满足海外中国企业发展对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新方向:职教强国背景下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的实践策略
新时代,职教强国背景下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落实到实践层面,需着力推进全阶段技能培训、全要素技能培训、全社会技能培训与全范畴技能培训。
(一)全阶段技能培训:以信息供给为重点,密切技能培训的供需耦合
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而技能培训供给侧与市场发展需求侧的脱节成为制约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首先需要实现技能培训供给侧与市场人才需求侧的信息互通与结构耦合。具体需要在三大阶段实现耦合。
在市场调研阶段,以信息预测为主要任务,发挥信息共享功能。一是依托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与政府经济规划,形成并发布区域行业人才需求报告,评估各级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与变化趋势;二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人才需求信息平台建设,帮助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精准把握本区域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
在培训实施阶段,以技能培训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耦合为主要任务,发挥信息指导功能。课程内容上,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提升培训内容的课程适应性。技能培训内容应主动对接产业群中优势产业链上的职业岗位群,深度剖析具体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以岗定课”的动态更新机制。教学实践上,将技能培训与生产流程、工作过程相融通,将职业技能认证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开展基于真实工作情境与师徒关系的工作本位培训,有效实现技能培训的理实结合、德技并修与工学结合。师资队伍上,推进师资素养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与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积极面向企业开展员工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满足企业员工专业发展的理论、技术及学历提升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可通过选派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等,以产业导师、兼职教师等身份深度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教材编写、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当中,增强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在反馈评价阶段,以价值引导与深度聚焦为主要任务,发挥信息调控功能。一是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线上与线下结合,做好杰出高技能人才的评选与表彰、技能成才事迹报告会等系列宣传活动,引导青年一代坚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二是聚焦重点人群。进一步聚焦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开展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二)全要素技能培训:以职教高考为抓手,畅通终身技能形成新路径
职教高考改革有助于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的紧密融合,衔接中高职,融通普职成,这种融合有助于形成贯通劳动者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的技能培训体系。因此,终身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亟须以职教高考改革为抓手,从三个层面入手,推动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融合,促进培训资源优化整合,加强高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
在内容层面,设计好职教高考科目内容。一是协调好职教科目与其他科目的比例。一方面,可在普通高中课程中增设职教高考科目,并将其与历史、地理等科目并列,推动普通高中向综合高中转型发展。另一方面,鼓励有意愿的高中生就近在相应职业院校选修特定的职教高考科目,实现职业院校教学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二是兼顾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比普通高考,职教高考更加突出技能性。因此,可以直接增加基础性技能考试,让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实践经历,防止以单一的文化课成绩作为职业院校招生的唯一依据。
在结构层面,调整好职教高考生源范畴。一是打破职教高考与普通高考界限。扩大本科院校的招生范畴,如职业专科院校、职业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乃至普通本科院校均应向中职学生开放,为中本贯通打通道路。二是协调中高职生源与普通教育生源。职教高考的生源具有广泛性与多元性。为此,要提高中职学生升学比例。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高专应以中职生为主要生源,对普通高中学生应增设一定门槛,帮助高职院校等招收优质生源。要拓宽入学渠道,将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生源纳入招生范围,真正凸显职教高考招生的多元性与广泛性。
在制度层面,建构好职教高考制度体系。职教高考制度体系构建源于中职生升学的需要。当前,中职生的升学途径包括普通高考、中高贯通和中本贯通、五年制高职等。严格地说,当前国家层面尚未建立起统一规划设置的职业教育高考制度,只是构建了局部化的中职生升学途径[18]。未来,还需进一步系统规划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大类与高考科目,开发职教高考科目的课程标准与考试方案,构建“中职学业水平考试+统一职教高考”的双阶段能力本位评价模式[19],探索普通高考与职教高考间的分值转化机制,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并轨并行”与“相互流通”,构建“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技能人才成长格局。
(三)全社会技能培训:以全员参与为依托,形成技能培训治理新生态
技能形成既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终身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组织、个体及家庭等共担责任。
一是发挥政府的宏观引领和协调指导作用。首先,确定技能培训的工作方向。在开展系统的技能培训之前,地方政府应围绕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重点产业集群等开展广泛评估,确定区域技能培训的主要方向。其次,健全技能培训的领导机制。地方政府要指导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建立地区技能培训的领导协作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最后,制定技能培训的支持政策。地方政府要在全面梳理国家技能培训政策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区域的激励扶持措施及其他相关指导性政策,如让技能人才拥有与其他从业者同等水平的就业、医疗、居住、养老和教育等基本社会保障,确保技能人才拥有与其劳动付出对等的收入水平,这些关系到技能人才有尊严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都应纳入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
二是强化职业院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基础作用。要积极融入企业员工的培养工作。面向企业开展员工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学历提升教育等,为企业员工的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其次,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区域内的中职、高职、职业本科院校,根据“文化素质+技术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建立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采取合作分段培养或贯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最后,搭建平台提供技术服务。职业学校能够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与企业共同建立技术创新协同中心等,为学生和企业员工的技术创新搭建平台。
三是激发行业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在技能积累方面,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行业企业可选派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以产业导师的身份深度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教材编写、课程开发等,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技能更新方面,行业企业可通过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培训场地选择、师资与教材确定等工作,加强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特色技能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等,并在培训时间、培训管理、培训课程等方面确保培训质量,全面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在技能评价方面,行业企业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引导技能人才努力提升技能水平,并将技能等级评价与其薪酬、福利、职务职称等挂钩,为技能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除此之外,还需逐步形成人人崇尚技能的社会风尚。这是技能型社会发展高级阶段的重要特征。终身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要求重塑技能的社会价值,逐步消除对技能人才的偏见,引导民众重新认识技能对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价值,帮助技术人才与其他从业者享有同等价值认同。
(四)全范畴技能培训:以数字赋能为抓手,打造泛在技能培训新形态
泛在技能培训形态,一方面是指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另一方面是指中国特色与世界影响相共生,不仅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培训,彰显培训的中国特色,而且要着眼提升中国技能培训的国际影响。
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打造技能培训新形态。一是在培训方式上,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接受培训。智能时代的技能培训,不能只在“围城”中办学,应充分利用和开发VR、AR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虚拟实训环境和交互生成的真实技能学习环境,大力推进“互联网+”技能培训,使学习者能够在智慧性与泛在性的“空间连续体”[20]当中持续学习和掌握技能。二是在培训内容上,加大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的新职业、新知识和新技能培育力度,加大信息与数据素养、数字安全、数字内容创作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劳动者数字技能。三是在培训资源上,遵循“岗位群—专业群—课程群—技能群”的建设逻辑,形成以实训模拟类、理论原理类、创新创业类为基本架构的在线技能培训教学资源库,以海量的在线教育资源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四是在培训工具上,借助智慧化、虚拟化和数字化的培训平台实现培训成果的认定与转换,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进度,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五是在培训对象上,智能时代多元的线上学习资源能够更多有针对性地满足残疾人、老年人、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的技能培训需求,实现终身技能培训的社会公平。六是在培训评价上,依托大数据分析与反思技能培训全过程,终身技能培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诊断,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实现对培训实施、评价与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监测[21]。七是在培训治理上,技能培训的数字化转型将赋权技能供给主体间实现由科层制、中心化向网络化、扁平化转型,除政府之外,企业、社会组织等均可成为技能培训服务的供给主体,这构成了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创新发展的动力之基。
中国特色与世界影响相共生,扩展全球技能培训新视野。终身技能培训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中国场域”与“本土实践”,而且在于“世界舞台”与“全球格局”,即通过终身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与技能培训贡献中国智慧。一是开展技能培训的国际合作。职业院校可以与国外的学校、企业或相关机构合作,通过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方式[22],共享知识、方法与经验,推动共建技能培训国际化走深走实。二是促进技能标准的国际对接。一方面,加速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标准、课程标准与专业标准,深度参与国际职业教育规则的制定;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中国技能培训的国际认证,使其课程和教学方法达到国际标准。三是形成技能培训的国际品牌。终身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应逐步形成如“鲁班工坊”“海丝学院”“丝路学院”等品牌项目,积极对接中国企业在境外的用工需求与劳动者技能提升的需要,通过提供人文交流、“中文+职业技能”培训等,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技术推广到国外,提升中国技能培训的世界影响。
参 考 文 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印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的通知[EB/OL].(2021-12-15)[2024-09-1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17/content_5661662.htm.
[2]张冰,刘璞.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文明的三重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5):1-7.
[3]林克松,许丽丽.“双高”时代高职专业群建设与治理体系改革的共同演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34-139+164.
[4]石中英.教育强国:概念辨析、历史脉络与路径方法——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 (1):9-18.
[5][12]朱德全,熊晴.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逻辑理路:价值与路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03-112.
[6]李玉静.终身技能培训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意蕴[J].职业技术教育,2019(28):1.
[7]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李永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70.
[8]格特·比斯塔,著.教育的美丽风险[M].赵康,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83.
[9]朱德全,熊晴.技术之器与技术之道:职业教育的价值逻辑[J].教育研究,2020(12):98-110.
[10]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
[11]石伟平.紧扣时代脉搏谱写职教华章[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22):6-8+16.
[13]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7):89-94.
[14]马璨婧,马吟秋.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三融”建设的价值旨归与机制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24(7):133-142+160.
[15]谢富胜,王松.在协同竞争中推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J].教学与研究,2020(12):26-38.
[16]韩通,郄海霞.面向2035: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实质、现实逻辑与机制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19):20-26.
[17]宗诚.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价值意蕴、实践样态与路径规划[J].职教论坛,2024(5):13-19.
[18]徐国庆.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制度的职业教育高考[J].教育研究,2020(4):95-106.
[19]李政.我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价值意蕴、问题表征与改革路径[J].中国考试,2021(5):40-47.
[20]朱德全,吴虑.动因与理念:现代化语境下职业教育学习空间的变革[J].社会科学战线,2020(3):235-242.
[21]朱德全,熊晴.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4):12-20.
[22]林克松,席小灵.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公平之维: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77-186.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long Skills Training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a Powerfu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ntry: Logic, Scale and Direction
Hou Huaiyin, Xu Lili
Abstract" Building a powerfu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ntry is the goal and miss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long skills training systems conforms to the common evolution law of building a powerfu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ntry, meets the practical needs of high-quality and full employment, and reflects the unity of regularity and purpose. Constructing a lifelong skills training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 powerfu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ntry i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project, including four implementation dimensions: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 system, Chinese society system,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 To establish a lifelong skills training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information supply and closely couple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skills training; us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it is necessary to facilita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path for lifelong skills; based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all staff,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new ecology of skills training and governance; taking digital empower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a new form of ubiquitous skills training, and focus on achieving all factor skills training, whole process skills training, whole society skills training, and whole space skills training.
Key words" lifelong skills training system;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a powerfu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ntry; skilled talents; lifelong education
Author" Hou Huaiyin, professor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Social Education of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Xu Lili, lecturer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Henan University
借鉴叶澜先生所提出的“社会教育力”,提出全社会的技能培训力,意在阐明全社会的技能培训责任。详见:叶澜.终身教育视界: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力的聚通与提升[J].中国教育科学,2016(3):41-67+40+199.
作者简介
侯怀银(1963- ),男,山西大学中国社会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终身教育,教育基本理论(太原,030006);许丽丽(1991- ),女,河南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河南职业本科教育产教融合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2023CJY063),主持人:许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