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素质教育

2024-12-31 00:00:00贺龙杰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11期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摘要】文章探讨了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体验、增强学习动力的问题。通过多元化教学活动的设计,如角色扮演、主题性体育节等,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学习和运用运动技能,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时,提出评价机制的改革与优化,将评价焦点从单一技能转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结果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全面发展。最后,建议引入更多元化的体育项目、改进教学方法和强化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体育" 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6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1-0157-03

一、引言

目前,高中体育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引入多元化的体育项目、改进教学方法以及优化评价体系,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本文还将提出一些具体的课程改革建议,以期为高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高中体育课堂的现状与挑战

(一)体育课程现行标准与实际问题

在深入剖析高中体育课堂的现状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体育课程现行标准与实际问题这一主题。体育课程是高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标准旨在确保体育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指导。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课程标准往往难以得到充分落实。一方面,体育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学校在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往往会牺牲体育教学时间,以满足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上的需求。这种现象导致体育课程的实际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学生的运动量难以达到标准要求,进而影响到学生体质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体育课程内容的单一和枯燥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尽管课程标准强调应该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但实际上,由于学校场地和设施的限制,以及部分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不足,课程内容常常局限于几项传统的运动项目。这种情况不仅减少了学生体验新兴和多样化运动的机会,而且降低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导致体育课程变得枯燥乏味。

(二)学生核心素养缺失的现象

当我们将视角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缺失的现象,可以发现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高中体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挑战。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与关键能力。在体育课堂上,这不仅体现为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包括了合作沟通、社会责任感、健康生活方式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当前的体育课堂往往难以有效渗透和培养这些核心素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合作意识薄弱,体育课往往成为了简单的身体活动而非社交和团队协作的过程。此外,由于缺乏对健康知识的系统教育和实践指导,学生很难在体育课上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

(三)面临素质教育理念推广的挑战

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要求教育不仅要追求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更要关注其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高中体育教学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需要转变观念,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不仅包括体育技能的提升,也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1]

三、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与结构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21世纪素质教育的深刻洞察,它涵盖了个体在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所应具备的一系列基本但又至关重要的能力与素质。核心素养的内涵被广泛接受为包括但不限于认知与学习、个人发展、社会交往、身体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劳动与技能等多个维度。在这些维度中,每一项都是个体适应社会、终身学习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具体而言,这些维度可以展开为:认知与学习所指的是个体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获取和整合能力;个人发展囊括了自我认知、情感调节与目标设定等个人成长相关的素养;社会交往主要指的是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和社会参与等能力;身体与健康强调的是个体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艺术与审美关注的是个体对美的感知、创造和表现能力;劳动与技能则指的是个体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结构同样遵循这一广泛认可的框架,但更侧重于身体与健康、运动技能、团队合作等方面。体育教学不仅是技能传授的过程,更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例如,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加强,运动能力得到提升;团队项目的参与则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合作与交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而对于体育竞赛和表演的参与,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感。综合而言,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结构和内涵,是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具体体现。[2]

(二)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其核心素养的构建尤为重要。在此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管理能力,使其具备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挑战的心理素质。同时,应当强化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育其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意识。此外,高中生的核心素养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应对未来的学术挑战,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素质。在体育领域,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还应当包括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提升,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是其终身体育活动的基础;同时,体育活动中的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精神的培养也同样重要,它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综上所述,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个人的内在素养,也包括社会交往、创新意识等外在表现。

(三)体育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促进作用

体育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在运动的实践中学习到团队协作、规则意识、公平竞争等社会交往能力。团队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运动技能,更要拥有与队友的沟通配合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个人运动项目,如田径、游泳等,则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挑战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此外,体育课程通过各种运动游戏和竞技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中学习到自我调整与自我完善的能力。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探索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机会,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例如,通过定期的体质测试和运动技能训练,学生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在体育素养上的进步,这种成就感是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同时,体育课程还能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这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一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例如,通过分组合作学习、体育项目学习、体育竞赛等形式,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创新意识和规则意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四、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扮演着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和需求,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及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采用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式,而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相互交流和协作的过程中学习运动技能,同时,合作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挑战和成长。

(二)体育课堂多元化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育课堂上,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设计是提高学生体验、增强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4]。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在不同的场景中学习和运用运动技能,同时也能接触到不同的体育文化,拓宽视野,培养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还要考虑活动的教育意义和目标导向性。教师还可以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流行运动结合起来,设计一些创新型的体育游戏或比赛,让学生在体验新鲜和刺激的同时,也能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结合足球和篮球的运动元素,创造一种新的混合型球类运动,让学生在掌握基础技能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运动方式和策略。在多元化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还要注意活动的安全性和适宜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参与到活动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和挑战。通过这些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5]

(三)评价机制的改革与优化

为了改革和优化评价机制,首先需要将评价的焦点从单一的运动技能转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这意味着,在评价体系中,不仅要包括学生的体能水平和技能掌握程度,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例如,可以在评价中加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鼓励,形成正向的学习动力。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书面考试和技能测试,还应该增加课堂表现、实践活动、项目作业等评价方式。通过项目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评价,学生能在实际操作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创新,同时也能接受即时的反馈和指导,促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评价结果的应用也应该多元化。评价结果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教师应该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学校也应该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学改进和资源配置的依据,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

五、面向核心素养的体育课程改革建议

为了解决体育课程内容单一枯燥的问题,建议各高中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引入更多元化的体育项目。比如,可以考虑增设街舞、滑板、攀岩等新兴和非传统体育项目,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建议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实施更具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体育任务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强化评价体系的建议也不容忽视,传统的体育评价体系过于侧重技能和成绩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因此,建议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的体育技能,还应该包括学生合作交流、创新意识、审美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六、结语

在本文的探讨中,我们深入了解了高中体育教学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及其所面临的挑战。通过引入多元化的体育项目、改进教学方法以及优化评价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高中体育教学质量,更能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期待在未来的体育课程改革中,能看到更多创新和实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孙墨林.体育品德核心素养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3,37(2):167-170.

[2]樊亚军.大数据时代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优化策略研究——评《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8):251.

[3]郎锐剑.探究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J].家长,2021(23):20-21.

[4]丁杰.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优化策略研究[J].体育视野,2020(10):89-90.

[5]庞斌.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略探[J].新课程研究,2020(20):98-99.

猜你喜欢
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高中体育训练中分层训练法的应用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23:36
农村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 16:18:54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探究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2:20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0:05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4:06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