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涵江的古厝文化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把古厝文化资源融合到幼儿园美术教育课程,引导幼儿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古厝艺术美,引领幼儿多元跨学科的实践学习,探究古厝文化的魅力,以此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提高幼儿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关键词】古厝文化" "幼儿" "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6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1-0154-03
在涵江当地的方言中,民居被称作“厝”,其独特的红砖飞檐建筑风格,与古代的“皇宫”有相似之处,因此又被称为“红砖厝”。由于年代久远,家乡人也将其称为“古厝”。我园位于涵江的萝苜田社区,这里有具有涵江特色的红砖厝建筑群,被誉为天然的博物馆。社区里有古街古巷,有“东方25坎”“杨式古民居”“卢氏民居”等有名的大宅院。一墙之隔的双茂隆古宅院作为涵江古厝的典型建筑,也是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宝贵课程资源,我园在发掘家乡的课程资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而我们当前大班美术教育活动虽然在强调幼儿创造性,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注重幼儿个体差异上有所侧重,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1.缺乏系统性。部分教育活动可能缺乏整体规划,导致知识点零散。2.评价标准单一。过于注重作品的外在形式,忽略幼儿的创意和努力。3.多感官体验不足。强调外在作品的表现形式,缺乏通过看、摸、听等多种感官参与,未能从生活中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4.资源限制,与其他学科结合不够。教师拘泥于传统的美术教材,资源开拓不足,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不够紧密。5.团队合作不足。较少地组织小组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涵江萝苜田的古厝资源应用于大班幼儿的美术教育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就我在教学中把古厝文化资源引入到大班幼儿的美术教育中,谈谈我的做法与体会。
一、提高教师自身对古厝文化认知的素养
红砖厝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每一处大宅庭院都有主人的传奇故事,是一部家乡近代商业发展史,要激发孩子对古厝的兴趣,教师自身必须主动了解家乡的古厝文化,只有熟悉古厝人文科学的建构原理,才能宣传好古厝文化。教师如果没有经过自己深层次地挖掘家乡文化的精髓,就不能很好地诠释建筑为什么有这种造型,构造有什么用意?如果能引经据典地介绍,如:屋顶为什么是燕尾脊的造型?为什么要设计成“斜坡顶”,为什么要有“天井”的构造?……教师从科学、人文、历史传说各个角度去解说,能让孩子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认识、理解古厝,从而提高了孩子和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力。
二、带幼儿实地参观红砖古厝,欣赏各方位、多形式的古厝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审美力
安排幼儿实地参观红砖古厝,带幼儿参观红砖古厝,让他们亲身感受古厝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教师可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向幼儿介绍萝苜田双茂隆等红砖古厝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和传说故事。这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参观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古厝的红砖、石雕、木雕、彩画等艺术元素,并与他们进行互动和讨论,让他们亲身感受和观察古厝的建筑特色、装饰细节和文化内涵,这将激发他们对古厝的兴趣和好奇心。
古厝文化体现在古厝的建构美、工艺美和人文艺术三个方面。把古厝文化资源引入到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首先要让孩子近距离地亲近、接触感知古厝,充分了解和感受古厝文化,实现古厝资源与大班美术活动的有机融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欣赏古厝的建构造型艺术美。古厝的造型艺术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红砖为墙,青石做基”,给人以质朴端庄之美;二是造型的“曲线美”,屋顶正脊呈曲线造型,两端如燕尾飞翘,被称为燕尾脊;三是内部建造精雕细刻,有能工巧匠创作的木刻、石雕、透雕、砖花等民间手工艺精品,代表古人的美好愿望。古厝的建筑结构、装饰元素、门窗样式、屋顶形状等都是独特的艺术元素。孩子们可以拍摄照片或绘制草图,记录下这些细节,以便在创作中参考。
(2)观赏古厝的色彩艺术等工艺美。古厝的红砖、石雕、木雕等元素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纹理。涵江萝苜田红砖古厝色彩鲜明,红砖红瓦,于张扬中透着古朴端庄。富有地域色彩的红砖古厝,色彩明丽协调,形成了有独特风格的红砖厝文化。红砖、灰石、彩瓷、雕梁画栋等相互映衬,相得益彰。通过家乡红砖古厝的图片、绘画作品或摄影作品,再加以引导幼儿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中的色彩、线条、构图等元素,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古厝的各种元素,如红砖的颜色、纹理、窗户的形状等,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领略古厝的人文艺术。古厝的人文艺术主要体现在木雕栋梁、石雕和墙上的吉祥图案、故事等三个方面,木雕栋梁给人以稳重大气的感觉,墙上的石雕小巧精美,还刻有各种的吉祥图案、故事,有独特寓意。孩子们可以倾听老师或房东的讲解,记录下这些历史故事和传说,为创作提供情节和主题。
(4)发现古厝周边自然环境美。古厝周围的自然环境,如花草树木、小河流水、庭院景观等,也是创作的素材。孩子们可以记录下这些自然元素,为作品增添生动感。
带领孩子通过古厝探秘,使他们对古厝有了新的理解,大家一起认识、亲近家乡红砖古厝,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感受、传承古厝文化。有了老师对这些古厝文化脉络的整理,孩子们在参观古厝时可能会有各种感受和体验,如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好奇、对建筑的喜爱等。这些个人感受可以成为创作的情感基础。通过记录参观古厝的过程,孩子们可以获得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为他们的美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深度,为我们把古厝资源加入大班美术教育提供了更加清晰的线索。
三、引导幼儿运用各种绘画、手工的艺术形式表现古厝美
(一)注重实地写生实践活动,将古厝特色表现在儿童画里
红砖厝鲜艳明丽、雕梁画栋,不仅造型独特, 还有能工巧匠巧夺天工的工艺,也有科学、人文的运用融入。鼓励幼儿使用不同的媒介,提供不同的绘画材料,如粗细不同的描线笔、彩笔、水彩、油画棒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绘制他们心目中的红砖古厝。如《我心目中的古厝》《古厝里的窗花》《古厝的花墙》等作品,引导孩子运用线描、写生、拓印等技巧、方法,自主选择辅助材料来创作。
(二)将古厝文化用手工艺表现
利用废旧材料或手工材料,让幼儿制作红砖古厝的模型或手工艺品,这可以锻炼幼儿的手工技能和空间认知能力。如,小朋友在观赏并了解双茂隆古民居的特色后,注意到古厝对称且规律的特点,尝试用剪纸的方式呈现红砖古厝。还自主在区域进行古厝剪纸,感受古厝的对称美。我们还用黏土、扎染等手工方式表现古厝的雕刻、美丽的墙画。
(三)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表现主题艺术作品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创作一幅大型的红砖古厝画作或装置艺术。这可以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营造一个学习家乡文化的氛围,让孩子把生活中的见闻描绘在美术作品中。再把自己创作的作品作为故事的场景、背景,编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或角色扮演活动。幼儿可以通过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厝的文化背景,同时也把美术学科和语言学科很好地结合起来。
(四)自主游戏,用各种低结构材料建构家乡古厝
孩子有了参观家乡古厝的感知体验后,古厝那些神奇的“门环神兽”、有序叠放的红色瓦片、对称的古厝造型、藏着神秘故事的古厝窗棂、那古老的石头砌的围墙和古朴的木雕,吸引着孩子们滔滔不绝地交流着,还提出了建造古厝的想法,小朋友们还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利用各种可回收物品和各种材料,如各种的饮料瓶、纸杯、纸盒,再结合幼儿园的各种建构材料,以“起大厝”为主题在自主游戏中一起建构创作家乡古厝模型。
通过我们开展的这些活动,幼儿不仅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还了解和传承红砖古厝的文化遗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同时,这些活动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活动中不仅要让幼儿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而且要让幼儿有相互交往、表达想法的机会。”[1]幼儿在设计、建造古厝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各种材料和工具的特征,选择不同方式进行创作、并且能够积极地与同伴进行交流,促进了幼儿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艺术领域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2]美术教育的学习核心点在于给孩子提供条件,激发创作的灵感,因此,幼儿在表现红砖古厝艺术美的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等方式,并为幼儿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幼儿将自己认识、发现的家乡红砖古厝,用多种方式(如绘画、粘贴、手工、搭建等)去表现与创造,在创造过程中获得了艺术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四、古厝文化融合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探访古厝之美,玩创古厝之趣,将红砖古厝探究学习与幼儿美术教育相结合是一种非常有趣和有益的教育方式。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感受到把家乡古厝文化融合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具有多种运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能提高幼儿传承和保护家乡文化的意识
古厝文化是一种特有的资源,学校教育是弘扬家乡古厝文化的重要途径。古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掘古厝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家乡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将古厝元素融入美术教育,可以让幼儿接触和了解本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促进文化传承。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家乡和本土文化的情感连接。
(二)激发幼儿创意,提高幼儿的手工技能,激发创意灵感
古厝的造型、色彩、图案等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创意灵感。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古厝的特点进行想象和创作,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古厝的建筑工艺和装饰手法涉及多种手工技能,如绘画、雕刻、剪贴等。幼儿可以通过模拟古厝的制作过程,学习和锻炼各种手工技能。古厝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等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幼儿通过观察、欣赏古厝的美,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三)多学科融合学习,促进个体更好地发展
古厝与历史、文化、建筑等多个领域相关,可以通过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学习,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美术教育本身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而古厝的运用可以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他们在情感、技能、社交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当然,把古厝文化引入幼儿园美术教学,具体的运用价值还会因教学目标、幼儿特点和教育环境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古厝资源,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美的种子。”培育孩子心中美的种子,需要我们带他们感知周边的环境、人、事、物,以此提高孩子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我们结合家乡古厝,引导幼儿观察、感知、触摸、欣赏古厝的美;帮助幼儿认识古厝的种类、结构、外形特征、色彩。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幼儿发现美、表现美的情趣得以激发,专注、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品质得到发展,动手操作、合作交往、任务意识等能力进一步提升。让幼儿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感知家乡古厝的文化,在幼儿心中种下了一颗爱家乡、爱传统文化的种子。作为教师我们也收获颇多,在活动中,我们转变教师角色,始终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给孩子足够的探究时间和材料,鼓励幼儿自主地“沉浸式”探究学习,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老师也深刻地感受到“儿童力量”。通过将红砖古厝探究学习与幼儿美术教育相结合,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和文化意识。同时,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也能激发幼儿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今后,我们将更加敏锐地去捕捉幼儿言行背后的教育价值,开展更加有意义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