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是学生完成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教师而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生为本,从而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关键词】“双减”" 农村" 小学数学" 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5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1-0088-03
从目前的教育工作现状来看,许多教师还没有正确地认识“双减”政策,觉得由于国家规定要减家庭作业负担,就应该减少家庭作业。其实,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在所有的课程中,课外作业都有强化复习所学知识、训练学生知识运用的作用,它是教学的一部分内容。过去,学生普遍感觉到的是,他们的数学学习任务很繁重,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学习任务的设置不够合理。有些教师布置的作业比较随意,大部分都是以练习题为基础的,学生的作业都是固定的且统一的,让学生把相同的任务做完,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还会让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抱有畏惧和抵触的情绪,从而导致他们觉得自己的数学功课很重。“双减”政策下,要真正做到减负,就应该转变过去的单调的教学方式,使作业的真正价值得以充分地体现,从而达到“双减”的目的。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原则
(一)真实性
作业设计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作业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情况布置作业。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作业。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如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画图题等,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在完成应用题练习时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要尽量避免布置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作业,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1]。
(二)多样性
作业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作业布置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作业布置的多样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形式的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还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动手操作才能完成的作业。通过这种多样化的作业布置形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等能力。
(三)适度性
适度性指的是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作业,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作业,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四)科学性
作业的科学性主要指作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使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也不能使学生感到很简单。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让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趣味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使学生愿意去做数学作业。但是,作业不能过于简单,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作业难度应该适中,不要太难也不要太简单,否则会让学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2]。
二、当前小学数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内容的设计与实际脱节,缺乏趣味性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要充分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但是,由于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作业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缺乏趣味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只是简单地把书本上的习题拿出来让学生做,或者直接布置一些课外题。这样的作业显然缺乏吸引力,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二)作业缺乏针对性,缺乏层次性
作业的设计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针对性。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强,因而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作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为了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在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下,给学生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缺乏层次性的作业,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反而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3]。
(三)作业布置随意性较大,缺乏计划性
有些教师对作业的布置没有进行精心的安排,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布置作业,这样的作业缺乏计划性,缺乏科学性。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容易出现随意性大、随意性强的现象,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养成拖拉、马虎的不良习惯,还会使学生不能认真完成作业。
(四)作业时间安排不合理,占用学生太多的课外时间
部分教师没有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给学生规定好每天的作业量,而是布置了大量的课外作业,这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占用了学生的休息时间。教师布置作业太多,不给学生留一点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完成这些作业。有些教师只注重对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布置太多的课后作业,忽视了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没有进行有效的批改和评价
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程度的手段,也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的途径。通过作业,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但是,目前小学数学作业没有进行有效的批改和评价,教师不知道学生做错了什么,也不知道学生为什么做错了,所以也就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没有针对性、有效性。由于作业没有进行有效批改和评价,教师就无法对学生进行评价,无法发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创新实践
(一)作业形式多样,培养学生能力
在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作业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例如,在进行“比大小”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一比”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给出几个物体的图片,并要求学生将这些物体进行对比,看看哪个物体更大一些。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找不同”活动。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不同之处,比如哪些地方不同、大小有什么差别等。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们的回答给出相应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重视课前预习,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比较单一,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时,常常是老师讲一遍就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够将知识掌握得很好。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预习机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比如课前阅读数学课外读物,查阅数学相关资料,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的方式将数学知识牢固掌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发现自己对某些知识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三)重视渗透情感,提升实践能力
在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由于农村的地域特点,学生对乡村的生活和学习都非常感兴趣,所以农村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数学作业。例如在学习了“加减法”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今天爷爷奶奶到我们家来做客了,我们为爷爷奶奶准备了一份礼物,你帮我算一下这些礼物需要多少钱。”当学生真正算出需要多少钱后,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这时他们就会认真思考,并找出原因。学生在这样的作业设计中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计算能力,还能够体现对爷爷奶奶的关心和爱。而且这种生活化、实践性作业符合新课标“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的理念[4]。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将作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完“认识时间”后,可以让学生在家庭中通过写时间小卡片来记录每天的时间安排。学生通过这样的记录方式不仅能提高计算效率,还能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生活中去寻找与“时间”有关的东西,如去超市购物,去图书馆借书,去公园看风景等,让学生通过作业设计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实现提质减量,降低作业负担
家庭作业的数量并不能反映作业的质量,因此,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作业设计都应该按照教学目标具体需要进行适当的安排。要尽可能地减轻小学生的数学作业压力,既要降低练习题的数量,也要从学生的爱好出发,用各种有趣的作业来减轻他们的负担,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作为一名小学生,尽管他们的学业负担比较重,但是教师必须要重视对他们的数学作业的数量的合理安排,特别是要精简那些无聊的、重复的练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效率。在作业的设计上,要体现出“少数基础知识的巩固,一定量的思考探究,重点思考的提问”的特征,不应让他们只把做好的功课作为自己的全部目标,并且在做好的时候把自己的疑问写下来,以便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向老师请教,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六)鼓励创新,张扬个性
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数学作业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多鼓励学生参加作业设计,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堂展示活动。在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不同层次的作业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同时,教师也要尊重每个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独特见解,不能用自己有限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一些有创意、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孩子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四、结语
随着“双减”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在“双减”背景下不断地对作业设计进行创新,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笔者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发现在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能起到减负的效果,还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应主动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地探索适合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使作业设计更具创新性、实效性和多样性。相信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和落实,教师的工作压力将会得到有效缓解,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也会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郑韬.“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J].华夏教师,2023(23):43-45.
[2]陈满秀.“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J].智力,2023(23):147-150.
[3]孙金禄.“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22):51-53.
[4]李洁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天津教育,2022(13):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