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剧”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2024-12-31 00:00:00于光远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剧心理健康班主任

【摘要】我国教育体系深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对学生成绩和学习状况给予高度关注,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而学习环境具有多变性,学生在升学压力以及各种客观、主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为扭转心理健康教育不利局面,学术界以及一线教师纷纷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并推出了“心理剧”教育方法。心理剧既能够有效促使学生体验情感、增长学识,又能在参与心理剧的过程中锻炼综合能力,提升心理素养。因此,本文从班主任的视角出发,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心理剧的应用展开研究,并为后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班主任" 心理健康" 心理剧

【中图分类号】G625.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1-0004-03

心理剧于1921年心理学家莫雷诺提出,心理剧主要帮助参与者在不同剧本中体验新的情绪、情感或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与社会关系,在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充分释放和分享自我,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随着学生自我意识和个人意识的逐渐增强,认知能力也会有所提升,但由于身心发育并不成熟,看待问题较幼稚且浅显,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弱,极易陷入心理问题旋涡。将心理剧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能够愉悦学生身心并释放生活压力,促使学生心理朝阳光积极方面发展。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能够丰富现有资料,还能促使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用质量不断优化,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实现双赢。

一、“心理剧”在学生心理健康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娱乐性质过强

随着学生心理问题的层出不穷,并且种类逐渐多样化,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价值逐渐凸显。但由于心理剧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经验较少,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对心理剧了解有限,导致现阶段在一些学校所开展的心理剧更注重表演,娱乐性质较强,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这一问题给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发展造成阻碍。

(二)缺乏优质剧本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剧的应用情况可知,现阶段大部分心理剧剧本皆来源于学生生活,或者由学生真实案例改编,以表演的形式彰显不同价值观以及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发大众共鸣。高质量的心理剧剧本对于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具有积极作用,但高质量心理剧剧本数量逐渐减少,一方面由于学生羞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心理剧专业指导教师,共同造成校园心理剧优质剧本较为匮乏。

(三)缺乏心理指导

心理剧以表演的方式展示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困惑,同时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以及心理剧的专业创作者对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科学指导。但现阶段心理健康教师以及专业创作人员对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观察与引导较少,致使学生的心理问题长期存在,心理剧所发挥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微乎其微。

二、“心理剧”在学生心理健康中应用的策略

(一)开展教师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

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并未意识到心理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仍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困难重重。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宣传,促使学生及专业教师认识心理剧的教育价值,并能够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利用,发挥心理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培训,不仅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指导能力,对各科教师以及班主任也要加大培训力度,既可以将社会层面对心理剧有颇深研究的专家邀请至学校开展讲座活动,尤其是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更应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专家进行交流,为后续心理教育工作提供指导[1]。学校也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集体教研活动,不同教研小组中包括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包括新任心理健康教师,在此交流过程中,促使新任教师不断丰富教学经验,并为经验丰富的教师注入新的教育理念,在共同交流中强化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指导能力,提升对心理剧的应用水平。

案例一:学校根据心理剧在本校的运用情况开展专家讲座活动,专家指出应从剧本编写、排练、演出、交流等多个方面加强指导,提升心理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在讲座活动结束后,专家与本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展开讨论,心理教育工作者提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向教师吐露,并且倾诉的问题有所隐瞒,针对此种现象该如何处理?”专家指出:“首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其次,与学生深入沟通,了解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与学生共同制定后续发展策略;最后,询问学生意见,是否愿意将此事件编排成心理剧,如果愿意,必须向学生保证在编排心理剧的过程中不透露其个人信息,维护其隐私与尊严。”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取得学生的信任,既能为学生排解疑虑,又能为心理剧的顺利编排提供资源。

(二)根据学生需求编写剧本,提升剧本的针对性

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了解,因此,编写剧本的过程中,教师也就能提出更多的意见。一方面,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再度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包括家庭环境、学习情况等多方面,尤其是对表现异常的学生必须要重点分析,了解学生心理产生变化的原因。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心理剧的编写。班主任可将“心理剧”作为一个普通的表现活动,组织召开主题班会,让师生共同参与心理剧的编写,在学生提出意见的过程中,班主任也能更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让心理剧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2]。

案例二:心理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在宿舍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编写《601小屋》心理剧。这部心理剧的冲突点在宿舍中的两名同学将衣服混洗,导致白裙子染色。剧中白裙子的持有者虽然表面上与红裙子主人和解,但内心十分纠结与矛盾。这时白裙子持有者内心便出现两个声音,正方认为虽然白裙子染色,但仍有办法解决,应与室友和睦相处,而反方则认为,应与红裙子的持有者进行理论,明确过错方。当学生看到这一情节时,便自觉带入角色,联想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曾陷入过挣扎。心理剧将学生内心的冲突进行展示,并通过合理方式化解。此环节既能够帮助学生释放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并在此心理剧的引导下,学生逐渐意识到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并不代表心理问题,自己的挣扎与矛盾并不具备特殊性,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行为更具包容心。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优化选角和排练环节

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与人物角色的匹配度。在角色选取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心理剧主题,鼓励学生自由结组,根据兴趣选择心理剧主题,提高学生对心理剧的参与度。学生选取角色的方式一般为两种,第一,学生在了解剧本后,根据兴趣和意愿选取角色进行扮演;第二,心理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水平以及剧情需要与学生共同商讨,征求学生意见后选定。角色选择完毕后,在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与指导下,明确不同人物的分工,帮助学生了解所扮演人物的性格以及故事情节等,保证故事情节生动且富有内涵。另一方面,加强对心理剧排练的指导,提升心理剧教育价值。心理剧的排练一般包括三个环节,分别为暖身、表演和分享,暖身环节的主要目的为帮助性格内向的学生以更快的速度投入表演[3]。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在排练中的交流与沟通,抓住教育时机指导与纠正学生的行为,并且鼓励学生勇敢交流,增加同学间的默契度和凝聚力。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指出自身与人物角色间的矛盾点,从而不断优化表演质量,为突出心理剧的教育价值贡献力量。

案例三:心理教育工作者为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不断努力奋斗,从而编写《致20年后的我们》心理剧。本部剧主要讲述三名后进生经过不懈奋斗与努力,20年后成功成为社会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实现涅磐重生的故事。教师鼓励球球、轩轩和周周三名学生扮演剧本中的主人公,但在排练过程中三名学生发现,剧本中的对话十分拗口,致使表演效果不佳,因此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根据剧情的变化生成新的对话。三名学生在多次排练中得出“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自行排解由学习成绩落后而造成的忧虑,并以从容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四)强化表演过程指导,传达积极心理解决办法

一方面,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对学生的心理剧表演过程给予科学指导。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比如替身技术、镜像技术等等,并加强对学生表演过程中肢体、表情、动作等方面的观察。根据学生实际反馈,对学生进行点拨,帮助其理解心理问题的真正所在,为心理教育的顺利推进提供便利。此外,心理教育工作者应为学生心理剧的顺利开演提供舞台、设备及服装、道具支持。在多种辅助设备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更加深切地感知不同心理问题的冲突,增强观影感受。另一方面,利用科学积极的解决办法处理心理剧中的冲突。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困扰来自学习与生活,形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遇到问题时没有专业人士为他们提供正确方法与引领。因此,心理剧不仅在于表现学生的心理冲突,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剧中表现积极且正向的心理解决办法。当学生看到此情节时,能够引发思考,既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更能促使学生掌握处理心理问题的科学办法,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不断发展保驾护航。

案例四:有一个叫乐乐的孩子,父母离异,他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庭条件相对较差,他在生活和学习上表现出缺乏自信及安全感,因此,心理教育工作者鼓励其参与《我是我》心理剧的演出过程。在此部心理剧中,由乐乐扮演身处离异家庭,但心中常怀感恩之心与理想抱负,最终实现人生梦想的主人公。在排练过程中,乐乐不断克服心理不适与负面情绪,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并积极与教师沟通,勇于接纳自己的不足,并学习应对和处理不良情绪的方法。他在排练中不断学习,并将所学习的办法在排练过程中积极实践,将自己融入剧中角色,感受剧中人物的内在力量,最终他得出“理想的富足比经济富足更酣畅淋漓,安全感来自于自己”的道理。乐乐将此道理迁移至日常生活,此后以更加积极和饱满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学习,对生活充满无限向往。

(五)注重情感表达环节,构建分享交流平台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心理剧的主要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情感表达的平台,通过传播一些深刻的人生道理,让学生明白生活的意义。也可通过心理剧,引导学生将一些情绪表达出来,让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在交流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与学生的家长沟通,让家长参与心理剧表演,通过心理剧引发家长的反思,强化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家校合作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4]。此外,班主任还可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心理剧,在班级群中发表一些优秀的心理剧作品,为学生的情感表达提供有效路径。需注意的是,一些心理剧会激发出学生一些不好的回忆,此时教师就要注重反馈,陪伴学生自我治愈,打开心结。

案例五:心理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创设《我是问题少年?》心理剧,此剧本主要讲述一名活泼好动,思维跳脱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尽他人白眼,并被旁人认为是问题少年,在与教师建立沟通后,学生深刻意识到自身思维所具有的优势,并加以利用,最终实现成功的故事。演出结束后家长及时与教师建立沟通,并提道:“在家中孩子也是活泼好动,并且学习成绩较差,针对此种现象该如何解决?”教师对于此种现象做出解答:“活泼好动,思维跳脱并不是缺点,反而给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学习提供思维基础,家长和教师应具备一双发现学生美好的眼睛,对于学生的优势进行鼓励与发扬光大,推动学生不断前进。”在微信公众号评论区里,教师发现有多名同学发表看法,讲述与心理剧主人公同样的遭遇,并表达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实现人生目标的期许。

三、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剧作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剧的演员及观众在表演和观赏过程中,既能够感悟心理冲突,发现生活情趣,又在角色中产生灵魂的碰撞,从而获得心灵慰藉。因此,通过心理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活,接纳负面情绪的同时,也为激发内在动力、构建健康心理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晓莉,杜志瑶.校园心理剧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前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2):63-65.

[2]李慧.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剧的作用及思考[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2):139.

[3]邓公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落实”[J].中国教育学刊,2021(9):108.

[4]王子君.校园心理剧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135.

猜你喜欢
心理剧心理健康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校园心理剧助力农村初中“临界生”心理强韧性的实践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0
夸夸我的班主任
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
长江丛刊(2018年15期)2018-11-15 01:48:35
校园心理剧对提高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能力的探讨*
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江苏教育(2017年64期)2017-03-24 08: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