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与实施,教学活动由“三维目标”的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教学目标统领教学活动的实施,因此教学目标设定尤为重要。通过梳理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以人教版“海陆的变迁”一课为例,分析课程标准的变化,探索以三维目标为手段,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融合三维目标的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计方法,期望降低教学目标叙写的难度,并为教师从教材、思维、实践三方面如何转变思维方式、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理教学 三维目标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9-43-03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下文提到的旧课程标准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化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步骤,同时也是应对全球教育变革趋势、提高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实力的紧迫要求。如何安排好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引,指导着教学活动的选择、设计、实施和评价,让课堂教学循着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和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分目标稳步前进。但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不够透彻,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入,往往不能很好地联系教学内容,定位核心素养目标,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较为困难。[1]
本文以人教版“海陆的变迁”一课为例,分析新旧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探索以三维目标为手段,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目标设计方式,最终通过教材、思维、实践三个方面的思维转变,探索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继承与超越
课程目标先后经历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变,这标志着从强调学生知识技能发展转向突出立德树人,是当前课程深化改革的体现。[2]但这不意味着否认三维目标的价值,而是应在继承中发展、传承中创新、整合中突破。[3]
(一)三维目标重习得过程
在旧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分别如下:一是构成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体系;二是该学科的知识背景、知识体系、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思考方法与行为方式;三是通过学科教学过程要传递、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对学生要习得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何种过程和方法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课程学习要达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明确要求,较为具体便于教师把握和理解,但有的教师往往将三维目标分条陈述并包含教学任务和策略,并且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所忽略。
(二)核心素养重视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目标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即地理核心素养来表述。地理核心素养引领着地理课程的知识选取、内容组织、难度确定、容量规划,以及课程实施和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地理核心素养是课程价值的主要体现,旨在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关键的能力,更为宏观,便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但一些教师对于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认知较为模糊,认为其难以把握和实施。
(三)继承与超越
从一定程度上看,三维目标是对核心素养的具体表达,而核心素养则构成了三维目标的本质,二者互为表里。因此,核心素养之于三维目标,内涵具有继承性又具有超越性。三维目标同时包含着外在和内在的要素,即知识、方法、价值三个维度。学科核心素养不仅体现了上述三个维度,而且体现了学科特有的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实际表现。因此核心素养之于三维目标的“超越”,并不意味着核心素养完全脱离三维目标以外,教师也不应绝对地认为提出核心素养之后就不用再谈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是内在表达,有时难以测量,教师无法将其客观化、外化。对此,三维目标能为教师提供构建核心素养目标的框架。
二、新旧课程标准“海陆的变迁”内容要求对比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目标分为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4]这六个层次对认知水平的要求逐级递增,每一层次下包含具体的行为动词。教学目标常用行为动词表示,不同的行为动词代表对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同。通过对比新旧课程标准的“海陆的变迁”内容要求(见表1),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新旧课程标准内容的异同。
如表1所示,新旧课程标准在知识层面对“海陆的变迁”一课的要求无变化,均包含“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知识点,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数量和种类相同。但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求不同。在认知要求层面,其中“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知识点对语言表述要求更高,关于“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知识点,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说出”“解释”,对学生行为水平要求更高、更明确。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旧课程标准强调“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则要求“结合实例”,更注重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求真务实科学精神,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认识海洋可能对人类带来的影响,铸牢命运共同体意识。
与旧课程标准相比,新课程标准既有变化,又有不变。基于此,撰写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时不能完全摒弃三维目标,也不能直接参照三维目标,可以利用三维目标的框架来撰写核心素养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组织的依据,教学活动实施的目的是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组织的多元化、个性化,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可实施性越强,其对教学活动实施的指导作用越显著,以三维目标为手段,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设计理念就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落脚点。
三、融合三维目标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计的践行
三维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相互渗透、有机统一,有助于共同实现地理教学的培养目标,即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目标制订,而且要破除旧的思维方式,整合教学资源,强调知识迁移和学生的自我构建,从而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材认知的转变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运用教材。教材中“海陆的变迁”内容包括正文、活动、案例,学生通过正文习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之上,在活动中将基础知识与实际案例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主动建构。因此,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合理运用教材的不同模块,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融合起来,例如“海陆的变迁”的第一个活动“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包含3组材料和图片,分别是喜马拉雅山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海底的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这三组材料均体现了人类在大自然变化过程中的足迹,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在设计人地协调观素养对应的教学目标时,便可以将分析和解释上述三组材料作为过程和方法,对应的知识与技能为海陆的变迁。通过该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明白要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思维习惯的培养
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关注作为“整体的人”的学生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明确通过具体知识点培养学生的何种地理核心素养。由于三维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较易于把握,因此教师在依托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目标叙写时,可转换思维,不局限于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可对课程标准进行具体解读,明确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认知水平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其次将不同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梳理清楚,明确运用何种方法传授该知识,通过该知识点的学习培养学生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分析不同的“三维目标”指向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哪一维度。换言之,每个核心素养维度的目标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目标设计步骤,将教学目标设计的难度降低,让教师有理可依、有迹可循地完成地理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目标叙写,如此明确的教学目标更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具体的教学目标叙写流程图如图1所示。
(三)教学实践的探索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领悟、运用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例如“海陆的变迁”一课教材设计了3项活动,即对海陆变迁进行实例分析,运用大陆漂移理论解释地理现象,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分别对应新课程标准“海陆的变迁”一课的知识点要求,课程标准中前两个知识点对应的行为动词为“分析”,第三个知识点对应的行为动词为“解释”,即要求学生通过活动能应用知识,与新课程标准“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领会和建构知识”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教材的活动模块非常重要,教师应深度分析教材,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有效运用教材中的活动模块,以期最终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以新课程标准“海陆的变迁”一课为例,来介绍以三维目标为手段,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叙写范式,具体如表2所示。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的新表述、新要求影响着核心素养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看似难以把握,实则有迹可循。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摒弃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相互排斥的观念,关注二者的继承性与超越性,可先分析新课程标准具体要求,在设计不同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时,梳理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它们具体与哪一维度的核心素养相对应。以三维目标为手段,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方式降低了教学目标设计的难度,有利于教师更明确教学方向,让学生在清晰的目标指引下,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龙泉.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困境与出路[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2):28-30.
[2]吴慧,朱雪梅.地理基础教育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连载三)中学地理教育目标改革40年: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7):25-28.
[3]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课改深化的标志[J].人民教育,2016(19):27.
[4]刘斌,王涛耕,宋晓东,等.高考地理试题与课程标准的适度一致性研究:基于2019年新课标地理全国Ⅰ、Ⅱ、Ⅲ卷的统计分析[J].地理教学,2020(15):44-49,57.